用彩铅润色你的生活——进阶透视篇
小编注:此篇文章来自#原创新人#激励计划,新人发文前三篇文章,篇篇额外奖励50金币。参加超级新人计划活动,新人发文即可瓜分10万金币,周边好礼达标就有,邀新任务奖励无上限,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上一篇介绍了彩铅的一些基础知识,作为进阶篇,这次将主要介绍透视方面的小诀窍,掌握了这些技巧能够在平面的纸上更好的表达出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
【什么是透视】
初学者常常觉得透视难以掌握,其实可以把透视理解为一种观察物体的方法,用来辅助你把物体形状画的更像。
应用的时候记住透视的几个特点,就可以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更逼真的表现出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的自然现象,同样体积的物体,靠近你显得大,离你远则显得小;
(2)近宽远窄:两条实际上的平行线,靠近你的一端显得宽,离你远则显得窄;
(3)近实远虚:距离你近的物体你会看到更清晰,远处的就比较模糊。
透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散点透视。
【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我们以立方体为例,立方体的一个面正对着观察者,只需要考虑前后近大远小的变化,此时立方体的棱有三种方向:水平线、铅垂线和消失线。
如上图所示,一点透视中立方体正对面仍然是一个没有形变正方形,与正对面垂直的棱全部交于一个点,也就是所谓的消失点,消失点位于视平线和视中线的交点上。
下面这些场景就是典型的一点透视画法。
【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也叫两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两个点消失。
我们仍然以立方体为例,立方体没有任何一个面与观察者平行,但是有一条棱离观察者最近,需要考虑向左和向右两个方向上的远近大小变化。
如上图所示,两点透视中立方体的垂直线保持垂直,但是每个面都有形变,没有一个是正方形,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除了垂直线之外其他棱,要么相交于左边的消失点,要么就相交于右边的消失点。
下面这些场景就是典型的两点透视画法。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需要在左右和上下三度空间中都同时运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规律,比如从高空俯瞰城市的楼房,或是从地面上仰视高楼。
如上图所示,三点透视中不单单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形变,而且垂直线也发生形变,不再垂直,而是相交灭点三,其余棱分别交于灭点一和灭点二。
下面这些场景就是典型的三点透视画法。
【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最著名的画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其NB之处在于画家以“移步易景”散点透视的手法,将绵延几十里的首都城内外的景象展现于五米多长的画幅里,这在西方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场景之大,人物之众,堪称世界绘画史之最。
【色彩透视】
在绘画中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成不同颜色,同样能够使得画面表现出远近分明的层次感。
『越远的地方越泛蓝,颜色也变得越淡』
『现实风景照中也能看出,远处看上去泛蓝,有种雾蒙蒙的感觉』
还可以通过冷暖色来调节透视感。
『远处的景物用冷色系就会产生距离感,眼前的景物用暖色系就能产生迫近感』
『远景和近景颜色相同,无法产生距离感』
『远景处理成泛蓝的绿色,近景处理成暖色系的绿色,距离感随之产生』
『远近都是清一色的粉红色,没有距离感』
『近景处理成暖色系橙色,加强了远近层次感』
【我的作品】
上一篇忘记放自己的作品,被大家诟病了,这次挑了两幅和这篇讲的透视相关的。
【第一幅作品——外滩建筑写生】
先来一幅上海外滩建筑沙逊大厦的写生画,大家可能对“沙逊大厦”比较陌生,但是自从1956年该建筑作为和平饭店对外开放,说起和平饭店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一点。
个人觉得该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顶部,来一张顶部细节特写。
当时我写生的地方是在该建筑对面的外滩观景平台上,视角会比上面照片上高一点,当时由于时间有限没有画完,拍了照片回家继续完善,请忽略我手机拍的糟糕画面。
这里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于2014年11月22日在外滩写生,就在一个多月后的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就在我写生的观景平台附近发生了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谨以此画纪念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
这幅画主要用的是辉柏嘉水溶性彩铅和樱花自来水笔。


下面是步骤图,经常画到深夜,有些中间步骤的照片晚上拍摄,光线太差,大家凑合看吧。
先画线稿,我写生的地点正对着该建筑,这幅画应该属于上面提到的一点透视。
给最有特色的房顶上色。
给蓝天白云上色,白云在上色前使用遮盖液留白处理。

给墙上色,注意几个面的颜色深浅是不一样的,阳光从左面照射过来,由左往右颜色越来越深。
最后加上树木,最终完成稿是这样。天空进行了艺术加工,蓝天白云和红绿相间的屋顶相互映衬,最下面加了一些树进行遮挡,增加了画面生动性。
【第二幅作品——立体魔方】
第二幅作品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魔方,画的视角是俯视,因此属于三点透视,绘画时使用到了马克雷诺阿油性彩铅和马克笔。


这一幅画的时候忘记把中间过程拍下来了,只有最终稿,请见谅啊
这幅相比较普通画来说,其神奇之处在于有裸眼3D的效果,尤其是将部分画纸裁剪掉之后,就好象一个真的魔方放在白纸上一样。
奇怪的是只有在某一特定角度拍摄时,才有非常逼真的3D效果,换个角度完全不一样。来段视频,可能看起来更有意思一点 (原谅我已经无法将魔方恢复成我画的时候的样子了)
好了,和大家啰嗦了半天,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聊天。

写生用尺了?还是手拉的线,那么直。手绘写生就别用工具了,没提升,用了透视也有点问题。要是纯手拉的线,前面当没看到
唯有挚爱不可辜负,只要你不离,它不会弃你而去,坚持下去吧
说的对,我会执着下去的
业余时间少看会儿电视 少玩儿手机 多画画 会比看电视玩手机更有成就感
我也是美术爱好者,可惜不够执着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哈哈,今天看完啦,点球太揪心
看时间 你又是准备看球的
有有 肯定有很大帮助 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嘿嘿 我搞IC的
楼主应该不是建筑学专业出身,比如那个大厦,笔法可以看出来。
第一次用马克笔画阴影,没控制好,一笔下去就改不了,再用白色水粉遮盖,越改越差,然后就成这样了
魔方还不错,那个阴影是什么鬼?
还需要继续努力
看题图被骗进来了。。。后面的画与题图差了好几个档次, 另,关于清明上河图的透视关系还很成问题的,中国画还没意识到 不平行于地平线的线必将相交与视平线上一点, 看那些房屋,透视关系还是十分别扭
题图不是我画的
楼房的透视是有点不对 魔方的阴影画得不好
封面不是我画的 封面要横幅的 没找到合适的作品
啊对不起,还漏了一句,题图好好好好评!
透视好像有些别扭,我画渣我就随便说说的,楼主别介意,魔方也有点怪怪的可能是光影问题
线条有点硬啊,封面图看来不是lz画的
才反应过来,你是说自己评论写得长,我反射弧有点长,多谢你的热情留言
这位看官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分析得好详细,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完,多谢你的建议
没办法 张大妈要求篇幅要长一点 内容丰富一点
我去,写了这么多
看楼主挺有热情的,我等看球呢,进来与楼主交流一下哈。
首先,我们说的透视严格讲是人眼成像的原理,近大远小是人眼的成像规律,我们拿一片透镜放在眼前透视规律会发生改变,事实证明,很多动物眼睛的成像还有远近一样大的,所以它们能看清几公里在的物体,当然楼主应该知道,解释给大家我觉得能帮助大家更好理解透视。常用的透视有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也是常说的两点透视和一点透视,以观察视角变化而定喽。楼主很懂视平线的,楼主作画的时候应该对视平线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画在画面上,目的是保证视平线水平,减少画线的错误,这样画面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楼主展示的作品是仰视的情况,那么根据建筑的比例关系分析视平线应该不在画面内,这这种情况视平线可以定在纸的下端边缘,当然画出来的应该和照片有些不同,可以理解成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体现了对场景的理解提炼和作画过程中对画面中的组织能力。非要画的和照片一样很多情况是给自己添麻烦,因为现实场景你观察的灭点在视线的尽头,很不方便作画,也不利于塑造场景的透视关系,画的和场景或照片一样是个误区哈。透视还有一点就是可以画出实际看不到的,被前景遮挡的结构,楼主试试建筑中间的窗的位置肯定会找的更准确。虚实通常不是透视范畴内的问题,更多反应在表现手法上。
其次呢,色彩冷暖的变化固然是存在的,但有个最本质问题楼主似乎并没说清楚,我们讲色彩应该有几个关系应该注意,一个是色相,说白了就是物体是什么颜色,红的和绿的就是色相不同。再有就是明度的变化,即颜色的深浅变化,同色相存在明度变化,不用色相也存在。最后是冷暖。楼主说的远处浅粉进处橙色,实际上就是明度的变化。
更好的理解色彩我可以给楼主说个诀窍,就是在ps里把你的画面和照片调成黑白,对比一下就明白了,照片变黑白“立体感”应该还是明确的,你的画面可能除了墨线可能会缺少明度的变化,对于主体来讲物体的明暗面明度变化小就是素描关系弱,也就是常说的画面平。
我等着看球,跟楼主交流一会,说的不好请见谅,希望楼主在绘画路上一帆风顺。
还是不要用尺比较好
为啥没有人评论魔方呢?
顶画的比较仔细 下面画的有点急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