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购书体验报告与好书推荐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体验报告,总结这一年的剁手生涯,然后猜想一下明年的剁手生活,之后是“什么值得读”以及一点碎碎念。
一、2017年购书体验总结
1、这一年买书买的还是挺愉快的,虽然能够感觉到主要电商的活动越来越鸡肋(明年我就剁布罗代尔,这个草必须得拔了!),但是打算买的书还基本上都能买到手。
2、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们的购物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电商本质上是一个城市化的生意,或者说赌城市化进程的生意。人口越集中,电商的效率就越高,所谓:分工产生效能,交换带来繁荣。集聚规模越大市场规模也就越大,电商的效率也会越高。但是今年的双十一以及X东屡次降低福利并且通过种种手段割韭菜以及反薅羊毛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电商已经从之前不断补贴扩张的增量生意变成了一个存量生意。
3、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图书在涨价,这是一个趋势。
都是出来做买卖的不是做慈善的,价格是传递的一个信号,达成交易就意味着接受并认可这个信号。
作为消费者的选择就特别简单,既然他们愿意这么卖,理性讲那就可以选择不买!
买的权力掌握在我们手中,钱在自己手里,既然电商如此无情无义,那就要用不买来表明态度!
考虑图书的非刚需性,没有400-400,图书绝对不能买!
2017年的书价必须向1977年看齐!
不!书非借不能读也!出版社得送书给我!
不!读书多耗时间啊!
必须得脑后插管!
在脑后插管因为技术所限暂时还不能实现的时候,有些不理性的人还是要买书。(达成交易就意味着接受价格)(大妈作为一个电商导购网站,我们只讨论电商的事情)
以下言论基于没有400-400但还是要买的情况。
4、X东
在双11通过抓娃娃赠送200块钱之后,12月份瞬间变脸,勋章券从200-80变成200-60,就这样券居然还变少了,我记得年初的时候还是6000张,年底就成了2500张。这并不是单纯针对图书的涨价,X东在2017年的涨价和降低折扣行为已经不少,从免邮券到京享值,也不差图书这一个。
X东的花样是最多的,月常勋章券,专场活动,全场活动,特例品,各种券,耍猴大法叹为观止。
最好用的是勋章券,全场在不打折的情况下的7折,叠加X东基础折扣率就已经是5-6折,对于有些书就可以买了,有些书是不会参加所谓的全场活动的,专场活动也几乎没有,等下去也没啥用,这不就得用勋章券买么?
专场活动,其实是一个喜欢就买,不喜欢也没啥意义的事情,有些书基本上次次都能见,有些书就是每回都有,但有些书是每次都没有,看久了也就啥可说的了,我个人觉得看中了就买,没有喜欢的也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最不值的行为是什么呢?
专场有啥就买啥,然后为了凑专场的活动,消耗全场通用的券。
至于全场活动,有“特例品”了,你还信全场? 2333333
想要让400-400回来,就要拒绝X东活动!权益越来越少就是消费者惯的!
5、X当
首先问一个问题。X当的券和优惠码对你而言是留在纸面上还是存在实践中?
如果是留在纸面上,那你花时间抢它干啥?
X当相比X东其实差异在于品类型的五折和某些特供品。
有些专供X当渠道的书,要是想买就只能去X当了。
品类五折和限时五折并不是鸡肋活动,X东勋章券的折扣率已经提升到5折左右的时候,不用凑单,不用抢券的直接五折并不难用。
6、X马逊
说个不是很愉快的体验。
前一阵子不知道脑子哪里抽了风,在X马逊买了几本书。
坐标帝都,不能货到付款也就罢了,预计送货居然告诉我要3天。
我为什么要在X马逊买东西?
我为什么不取消?
于是我就取消了。
记得X马逊在中国大陆电商市场的份额大概在1%左右。
不知道X马逊还有没有在纸质书上和另外几家磕下去的想法了。
既然说到X马逊了,就顺道说一下电子书,在经历前几年的洗礼之后,付费习惯逐渐培养出来了,这是我所看到的。kindle资源再便宜也是要花钱的,kindle电子书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消费kindle电子书,可能也是在羊毛越来越少的时代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7、X猫
之前的双11在X猫平台基本上是没有图书的地方的,或者说我们在那个时候根本想不到会去X猫购买图书,但是今年比较意外的是,双11和双12在X猫平台却能够看到不少好价,以及不少可以一试的活动。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相较X东和X当,现在的X猫的各个方面做的也相当不错了。
我也在X猫上面剁了几单,不知道明年有没有可能看到X东与X猫在图书领域血拼的场景。 期待中……搓手……
8、其他渠道
我在X图网选书毫无快感,但是我很尊重X图网。
X图网能卖这么便宜摆明了就是消化出版商的库存,既然已经摆明了是消化库存了,那必然在品相等方面有所损失。
这个信号已经通过价格环节传递出来了,我认为达成交易就意味着接受并认可了这个信号。
有些人既要便宜还要品相好,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怎么可能实现呢?
如果有这个要求的话,多做做梦就好了。
在新书之外还有二手书渠道,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地方不多评论了。
二、对2018年的猜想
1、前提:图书的非刚需性,决定了图书涨价对多数人的生活没有影响,图书需求均不是刚需,包括童书
2、我个人对明年的图书市场的看法是继续涨价,折扣降低,定价还要涨,长销书重印的时候改定价,短平快的畅销书在定价时也不会维持当下的价格,电子书在非盗版途径也会涨价,我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3、图书电商市场的变量在于X东和X猫会不会进行血拼,如果要血拼的话,或许会有一波低价可以收。
4、我个人的建议:注意:仅仅是我个人的建议
图书的涨价的原因所能看到的消息来看是在印刷环节,人工环节的上涨,这种涨价是普遍性的涨价。
涨价的幅度有高低之分,不同图书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
有一些原本就不便宜的书,其实涨价并不多,相对而言价格反而变得便宜了。
我们选择图书,所选择的并不是那一堆纸。
选择图书选择的是内容,是通过文字展示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不能,也不应用卫生纸来和图书比价
这就相当于拿屁股和自己的大脑去比较
有一些内容,选择kindle付费与纸质付费在体验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就不如选择kindle
既然已经拿出时间来读书了,读好书,选择优质的内容而不是糟糕的内容
既然已经拿出生命来了,让这份时光更美好。不好么?
三、今年觉得不错的几本书
从年初开始写的“月更”版原创,今年大抵写过原创的书应该是在50本左右,原本是打算直接搬运原创的,但是发现有些书可以整理成小专题,反倒不如整理出来,更有诚意一点。
1、现代的心理——《逃避自由》/《乡土中国》/《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年之初可能是因为《与机器赛跑》等书的缘故,让我对现代社会的心理状况突然产生了兴趣,也可能是毕业找工作的焦虑,打算用一些不好读的书来躲避那种焦虑,嗯,便就读了几本书。
至于麦当劳化,那是我第一次采用专题阅读的方法,作为消费话题的一个小节点,麦当劳化能通往更深远的消费世界。
1、《逃避自由》
弗洛姆著,15.5万字,7章,200页(抱歉我在写原创的时候弄混了弗洛姆和阿德勒 )
阅读这本书建议对世界历史整体流程有一个大体印象,对心理学略有了解。
这是一本可以作为知识结构节点的作品。
反思二战悲剧的经典作品,弗洛姆从历史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第三帝国会在德国崛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逃避自由,逃避到纳粹主义的庇护之下。
西方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件寻求自由的历史,自由已经封神,是一种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之前却很少看到“自由”这种神圣的另一面。这本书就是讲述另一面的作品。
掌握自由的人在失掉枷锁的同时也失掉了纽带,更丢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把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丢失归咎于自由,于是人们选择前往组织和威权中去逃避自由,在丢掉自由的同时,也获得了安全和归属。
这种逃避自由,走上的道路则是极权主义。
我们必须直面这种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底色,从这个底色和底盘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很多我们之前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我们的焦虑,我们的痛苦,很多时候,就是来自于此。
弗洛姆觉得“对生命、真理及积极自发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的信念”是一条解决之道。
相关阅读:《通往奴役之路》
2、《乡土中国》
在西方之后看一下传统的中国,这本是很早就弄到的书,但是一直没有看,正好在过年的时候看了。(我忘了这几本书的阅读次序了,就按这篇文章的顺序转接吧)
费孝通著,97页,14篇文章
每篇文章都很轻松。可以先看看社会学的入门书籍比如曾经提到的《社会学与生活》,对这个学科的分析手法与观点有个大体了解后对此书的认知会好很多。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全书利用14篇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乡土中国”的图景,并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形成这幅图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于写作时间正值西风东渐时代,其中所描绘的东西对撞倒也和最近过年回家所经历的碰撞相类似。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不大流动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了所谓的“乡土中国”,这是一个文字需要下乡的社会,私德和公德出现矛盾的社会,本地人和外地人出现矛盾的社会,对这个社会最经典的概括在于所谓差序格局。
想必春节需要自救指南的我们,也需要用社会学的工具促进理解吧。
相关阅读:《社会学与生活》
3、《社会的麦当劳化》
11月份消费专题中我所认为的节点作品,深浅适宜,体验相当棒
乔治·瑞泽尔著,31.1万字,7章,338页
一本内容精简,逻辑清晰的社会学作品。
遭遇这本书是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考察的主要内容自然是所谓的麦当劳化,在麦当劳背后,作者认为存在一个“麦当劳化”的模式——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全面控制。
这个模式则不仅仅是从麦当劳开始的——现代社会可能就是这个模式的不断复制。
在麦当劳化的背后可能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科层制固然让整个社会更加形式理性(人们在规则、规制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寻求最优的方式来获取其特定的目的和结果),科层制也使得整个社会的控制加重了,是科层制使得层层控制成为可能,科层制实现了行为的可预测——麦当劳化的出现正是科层制的一个表现。
高效率就意味着程序简化,这种简化所带来的则是加速生产,比如越来越简单的菜单,越来越快的点菜,越来越没有时间做饭,当然这种简化的极致则是越来越简单的购物。
可计算性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定义:当效率提升以后,量就变得比质要重要,量是可以用计算的手段衡量的,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可计算性——必须把精力放到可以计算的东西上面,当一切都可以建模成为一组数据的时候,如何达到最大盈利,最终就是公式上的一个数字。
可预测往往意味着安全。当企业洞悉到这一切,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眼中的楚门——品牌,脚本,可预料,消费之前心中有数,这是我们和商家的共谋。
作者并没有否认“麦当劳化”的正面作用,他坦诚的承认了这种社会趋势的正面影响,这种麦当劳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和生产领域,这是一种全方位地包裹,当一切成为商品,那么麦当劳化就不可避免。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利用和看待这种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社会规则则是从我们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一种行为。
对我而言,冲击最大的是可计算性,片面强调量而毁灭质,在多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往不胜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信息产品领域,这种强调对整个产业是毁灭性的,我们不能用流量这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指标来衡量信息的质量,信息中所绽放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才是衡量信息质量的唯一指标。
相关阅读:《极简法则》
2、神一般的体验——《贫穷的本质》/《大国大城》
这是一个非常恶搞的专题,两本书都不错,放到一起却别有一番趣味。
1、《贫穷的本质》
阿比吉特·班纳吉著,22.3万字,10章,255页
按章阅读即可。
一部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作品,主要讲的内容则是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这里的贫困问题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通过大量印度和非洲的实例,从根本上说明贫穷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以及所谓贫穷陷阱如何破题的问题。
这本书改变了我本人对于贫穷问题的看法。
贫穷很多时候并不被人所知,贫穷是一种浪费,对人力资源十足的浪费,而贫穷陷阱中难以逃出升天的绝望,更是对人的摧残,一种毫无改进可能的生活,是一种绝望和令人难以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中有饥饿,疾病,愚昧,信息的不对称,一种乏味而难以获得改进的生活环境。
当有外力因素介入的时候,又因为外力的无知,将这种外力打到了棉花上,事倍功半。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指导作用几乎是没有,毕竟能来张大妈看到这篇文章的值友的贫穷不是生命攸关的贫穷。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这本书就完全没有价值。
当我们真正走进那些生死攸关的人的生活之中的时候,不同的经济地位所拥有的风险承受能力完全不同,那么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完全不同。在理性下,每一个人都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大国大城》
这本书和《贫穷的本质》放到一起,是非常2333的
陆铭著,19.5万字,9章,313页
这是一本传递自己学术观点的作品。
作者直接指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弊病在于城市人口太少,而不是太多,在这些背后有充足的空间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解决城市病问题,解决城市病不是单纯通过行政手段来堵。
作者认为欧洲的问题在于市场分割和统一货币,欧洲的人口流动在经济学上依然是不充分的,统一的货币伤害了经济实力较差国家的利益,导致了财政和债务危机。作者认为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市场。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均等。
接着纠正对于空间和城市化的误解。首先是“在集聚中达到平衡”,这里的平衡并不是平均,单纯的平均没有任何意义。展开阐述平衡的定义/自由流动的意义/城乡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其次是打破“不可能三角”:统一/经济效率提升/区域平衡的发展——如果将平衡理解为平均,那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用效率换平均的结果就是资源错配。我觉得作者的论述还是太理想化了,中国历史上的每次税制变革都是会上史书的,这个问题哪有那么简单。
最后就是解决之道,首先是大城市的意义:生机(感受特别深)/包容性就业创造(感受更深)。全球视角阐述大城市的特征和趋势,其实就是一句话:尊重市场规律。
对于我而言,我至今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的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优美,数据翔实,看这种作品,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这种观点,对于改变和影响当下的我们对于城市化的认知,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大有裨益。
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经济规律颠簸不破,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经济,而是人性。
3、观看历史的角度——《创造自然》/《腾讯传》/《颠覆者》
之前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很多时候类似于一张大事年表:XX年发生XX事情,然后有XX意义,但是历史中是活生生的人,哪怕是组织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这个时候有些精良的其他类型的作品,反而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选择。
1、《创造自然》
安德烈娅·武尔夫著,40.3万字,23章,458页
书翻译得近乎母语作品(译者是北大生物本科,哈佛博士,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嗯,这算是翻译质量的保障了)一个晚上也就读完了。(上次如此爽快地读东西还是三四年前看《三体》)。
全书展示了一个启蒙运动的儿子,古典教育下的通才是如何用一种令人敬仰激情去探索这个世界的,与传统的仅仅讲述传主经历的传记作品不同,《创造自然》还拿出大量篇幅讲述了洪堡对当时以及身后的影响,并且在文末还带了相当内容的注释。
虽然是传记,却写出了历史作品的味道——准确地讲,洪堡只是一个抓手,这本书是十八和十九世纪的人物群像。非虚构写作到这个程度,大抵就是标杆和典范了。让很多留在历史上的名字活灵活现地走了出来,感悟到在那个时代生活的种种。
十八和十九世纪可以说是群星璀璨的两百年,政治上,短短百年中西欧皇冠落地,经济上,工业革命从地底下召唤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上千年还要多。在思想上,达尔文,狄更斯,马克思等等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注脚。
1769年,在距离法国大革命还有20年的时候,洪堡出生,1858年,在1848革命过去10年后洪堡去世。他的一生就是人类认识自己和自然的转折时代,洪堡代表了一种探索的精神,作为贵族(洪堡的教父是普鲁士国王),原本可以安逸度过一生的,洪堡却选择了走向未知的荒野,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洪堡本人跳跃式和跨越式的搜集信息以及学习的方法,也特别值得我去吸收与学习。
相关阅读:《丈量世界》
2、《腾讯传》
年初看完的《腾讯传》,但我并没有看过《颠覆者》,在这里把《颠覆者》写上,其实是因为小诗晶的那篇晒单https://post.smzdm.com/p/638207/,发现两本书居然都提到了3Q大战,这就很有趣了。
读《腾讯传》之前总以为做事情个人努力比历史进程更重要,阅毕却觉得运气和时代或许比个人努力更重要,马化腾出生的时间合适而他创业的时间也合适。在那个时候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来做这件事情,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样才有资格去谈成功与否的问题,过早一点就是先烈,过晚一点就是失败者,刚刚好才有资格谈成功与否。这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感想——做这个时代需要做的事情。
在企鹅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是如影随形的。腾讯立足实际应用环境,高速迭代,小步快跑在我们所用用户中是有实际体验的,这种小步快跑积累起来的创新和改变是巨大的。
腾讯自身和用户都如同有机体一样,逐步而又自适应地接受了这种变化与创新,远比那些极其激烈的巨变来的易于接受。至于这种变化和背后的所谓产品哲学还是亲自来读读书来的实在。
至于说《颠覆者》和《腾讯传》两本书各自描绘了自己眼中的3Q大战,放到一起看,你会发现:水军带节奏可真好带,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哪怕双方都写了,关于那场大战,我们所知道的还是不够多,不够全面。
这是一场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空间的战役。
相关阅读:《黑匣子思维》
4、历史的横向剖面——《命运攸关的抉择》/《春之祭》
这是两本历史书,一本二战一本一战,在如此宏大的视角中我们才能看到历史进程与个人努力的奇妙共舞与某个历史剖面的真实面貌。
1、《命运攸关的抉择》
伊恩·克肖著,52万字,11章,547页
可以称之为短篇历史片段集,阅读的话最起码得知道历史的大体进程。作者的写作手法就是假定读者知道历史进程。
角度选取得非常漂亮,二战史作品中讲战争过程的不胜枚举,讲述前因后果的也算是比比皆是,决策过程的却很少,这本书就是讲决策过程的作品。
翻译得好!从大量俚语和俏皮话的使用和整体事件的把握方面,可以看出译者确实用心了,虽然是一部史书,但是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有一种阅读小说的感觉。
这是一部打消疑问和假设的作品。面对二战那样残酷血腥的战争,很多人都会有假设和疑问。“如果德国没有入侵苏联会怎样?”“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又会怎样?”这本书告诉所有对这个问题有疑问的读者:这些假设本身就不成立。
对这些有疑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并不是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我们所收到的信息不全面。
以纳粹德国为例,作为一个在一战中失掉一切的国家,面对着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在当时人们看来摆在面前的路很少很少,要么学苏联,要么就是法西斯,而大资本家选择了法西斯,从意识形态角度,现实利益角度还有纳粹本身的利益角度,希特勒无论如何都要进攻苏联,无非是怎么进攻苏联和什么时候进攻苏联的问题。
日本也是一样,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奇葩政体,让这辆车没有了刹车,甚至连油门都不是驾驶员来踩——风靡下克上的日本,驾驶员真的有踩油门的权利么?作为最穷逼的帝国主义,日本本身就有押上身家赌国运的冲动。怎么可能不冒险一搏。
更大的启发在于现代人如何看待决策,事实上任何决策本身都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在重重限制和约束条件下寻得一个最优解就是决策的过程,决策不可能是后世所看到的所谓最优,当时的政治决策,是一个连贯性的多米诺骨牌,一方做出决策必然会影响另一方,这个连锁反应中便就铸造了我们所看到的历史。
2、《春之祭》
历史进程中的个人,是那样渺小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著,38.2万字,10章,505页
现代世界被两次世界大战深深地改变了,一战是这种改变的开端,在一战之前,欧洲享受了相当长的和平,在当时欧洲人的记忆里战争还是1871年普法战争的模样——光荣,荣耀,快速,一部分人的事情。
他们不知道机枪种多么高效的机器,总体战又是种什么东西。作为历史的产物的我们自然是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身处于历史中的人并不清楚。
只有置身于历史事件,才能明白当时的人是种什么想法,才能对历史更多温情,对前人更多敬意,而不是横加指责——这种指责几乎就意味着对历史的无知。
高效的屠杀机器改变了潮水的方向,思想变了,再也不会改正地变了。这本书就是描绘这种思想变化的作品。可以说,一战就是现代的开端。
战争打破了古典的社会规则,用冲突代替了和谐,战争让整个知识界震动。
一战是坟场——埋葬了古典的旧世界,一战也是新生——新世界在旧世界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一切从《春之祭》这部打破了古典规则的先锋戏剧开始,艺术家们讲述了打破古典规则的“真正艺术”,当时并不知道将要被打破的还有整个旧世界:晚到的德国准备用尽所有手段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铁与血之下的统一背后是需要弥合的地方主义与深刻的分裂。战争,会解决这些问题,战争还意味着解放与自由,德国的城市化和技术的巨大进步让德国人自信万分。
当总体战开始的时候,战争带来的是绝望。一战是一场进攻远落后于防守的战争,坦克刚刚出现,机枪却已经普及,为了几米的阵地,可能要付出成百上千的性命,在泥泞战壕中的战争,怎么看都是乏味和无聊生活。
相互消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战前的乐观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失望,还有价值的重构。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支撑意志的恐怕除了无休止的利用种种手段消磨意志,以使得参战者不再思考战争的目的之外,还有参展战者自身的素质——责任,忠诚,荣誉,价值观。
价值被重塑了,现实和思想的不同削弱了价值观的力量,发展历程的不同让英法德的价值观并不一样,现实自然也不同,而战争作为终极体验,惨烈而又浪费。对新生的德国而言,战争也是一场教育与启示。
幻灭是在战后产生的,战前的意义垮掉了,前进的效用与益处也被质疑,战争最终让艺术走向了内心。
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点个赞,精装书的平书脊,使得这本书可以近乎平摊。
相关阅读:《西洋现代史》
5、历史的纵向脉络——《历史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人类简史》
横向的角度看完,这里还有纵向的发展,这三本书都是纵向进程的作品,但是却有新有旧,《历史解释》是我买了好几年之后才有勇气翻开的书,《中国政治制度史纲》则是因为钱穆先生才知道严耕望先生,进而才看到的书,《人类简史》,不说了。
1、《历史研究》
阿诺德·汤因比先生著,89.7万字,13部44章,955页。
我英语不好,没法去看原著,对于书中一些内容的描述仅仅只是我的猜测。
《历史研究》是汤因比先生几十年的心血所在。不是平白无故分成上下两册的,上册主要描述了文明的成长历程,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对于读者而言如同是在看一棵树的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再到逐渐凋亡的过程,而下册则是在看一片森林的形成。侧重于文明的交流与文明的碰撞。全书气贯长虹,读起来酣畅淋漓。
汤因比用“挑战-应对”模型来对历史中的一切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他像是对着历史追寻“通用真理”的斗士,企图让读者明白,历史中存在着“万能公式”并有着将一切事物囊括到历史中的计划和愿景。
文明在挑战中诞生,在碰撞中发展,在统一中衰落。在这个历程之中,主要的发展动力在于少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文明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相应地多数人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没有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每一个文明都终有其衰落与解体的时刻,但这种衰落与解体很多时孕育着更辉煌的时代。
2、《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先生撰,17.1万字,280页,8编,繁体竖排。
严先生是钱宾四先生的弟子,因《治史三书》初识严先生,继而知晓此书。该书系大学讲稿,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是严先生唯一一部从先秦贯穿到清的中国政治制度专著,其文笔之精炼程度,已近难易一字之地步,严先生治史功力了得。每章的结构均为展开—总结的结构,对整理思路非常有效。
为了让读者更合理妥当的了解政事运行的机制,本书用了很多现代语言来诠释过去的制度,例如概述汉代丞相制“集权的信托制度”,以及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地方自治”的引用,还有在唐制中引入了“政务官”“事务官”概念,明代之“内阁制”的现代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两个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政府皇权和官僚系统(相权)关系,当了解这两个关系之后,该书寥寥几笔勾勒出几千年来的治乱循环中政治制度的迁延变动。
该书也不是说没有缺点,比如说译名略老或者说没有将香港的译名转成大陆译名,比如摩尔根还是用的莫尔甘,要不是后边缀了一本《古代社会》还真不识得了
3、《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著,36.7万字,4部分20章,430页。
首先提醒大家在购买此书时应该看清出版社和作者,因为有高仿。这行为实在是令我惊讶!
在《未来简史》的时代,作者是站在现在展望未来,而《人类简史》则在试图回答“现在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基于文明而出现的历史学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作者引入了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技法和概念。
人类是经历了残酷的进化才剩下的!在生理学角度,这个地球上曾经存在着多种人类,比如说尼安德特人,但是我们,我们智人是唯一剩下来的,非智人的人类都挂掉了,这个过程肯定是洋溢着血腥味道的。
但是,关键问题是人类作为一种并不具有强大体魄的动物是如何获胜的?
组织!
智人爆发了认知革命,智人可以想象,可以虚构,可以八卦,可以相信那些“想象的共同体”,并通过这种能力将行为代代相传,快速演进。正如书中所说,智人不仅仅保留了缓慢进化的“基因演化“”道路,而且点亮了“文化演化”技能,正是这种快速迭代的文化演化,使得智人掌握了压倒性的优势,从而消灭其他人类,掌握了主导权;也是这种文化演进产生的共同信念,一直影响着智人的社会,而这种力量,足以改变世界。
农业革命这一章是对我冲击最大的,在我印象里,农业代替采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飞跃,但是作者也指出了硬币的另一面:农业社会更加无聊,更辛苦,更不满足,食物量多了,但是人口也多了,更关键的是:农业的进步诞生了一群精英分子,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而更颠覆的则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随着人类社会规模的扩大,维系着这个社会的虚构故事也更加完整,我们所熟悉的各种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也就诞生了,副产品自然是宗教和帝国,而人类也行将点亮第三个关键技能:科学革命。人类终将走向全球世界(这是人类聚落扩张的必然)
伴随着这个技能的点亮,熟悉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发生,从地理大发现到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相比《未来简史》,本书提到了能量流的加速,很好奇为嘛在《未来简史》里就好像以后不用考虑能量了一样),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而人类也走到了即将变成“神”的时刻。
至于神的故事则就是下一本了《未来简史》
引用一段原文结束吧:究竟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不像是物理学或经济学,目的不在于做出准确预测。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扩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6、技法与思维——《黑匣子思维》/《沟通的艺术》/《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娱乐之外,学点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
1、《黑匣子思维》
马修·萨伊德著,27.4万字,6部分14章,286页
这本书的副标题挺言简意赅的——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全书分成6个部分,从心理学的机理开始,然后讲述如何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如何逐步改进自身的缺点,并从中实现自身的提升和跨越。
对于正确,我们看了很多,但是关于错误的书却尤为少见,这也是我选择去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做的不对,掩盖错误是人之常情,因此,这本书从心理学开始,讲述为了掩盖错误人类会做出来的种种事情。
理性面对错误是一种对抗和挑战,错误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只有用这种记录错误,更正错误,从错误中得到进步的思维来面对错误,这就是所谓的黑匣子思维。
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要记录下错误所在,积极复盘错误的过程,从中得到教训,这本书最为可取的一点在于并没有像很多口水书一样泛泛而谈,书里面指出了应该怎样去做,比如不断重复,不断修正,在小处着手,小步快跑,高速迭代,分解动作,提升边际收益等。
扩展到企业和社会环节,则表现为更宽容地鼓励创新,进行精益创业,必须要高速迭代,尽早开始试错,关注在上场后测试和改进的价值。通过最化可行产品(MVP),让早期测试用户使用,在使用中解决两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产品?消费者喜欢哪些功能,不喜欢哪些功能,并不断加以改进。
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最重要的是生成一种成长性的思维模式,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相信自己是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投入变得更加聪明,而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实现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进而让自身更加强大。
相关阅读:《腾讯传》
2、《沟通的艺术》
63万字,11章,428页。
字数看起来很多,但因为是课本,易读性相当高。
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分别对应了在沟通中沟通者自己的感觉、沟通的途径与工具以及沟通环境与氛围,每一章相互独立但是又具有内在联系,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在沟通行为中的感觉,先认清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利用所提供的的工具来构建一个美好的沟通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
全书各章并不是将理论和技巧分开的,每章基本上都是先理论,再技巧,虽然每个成分的比例不同,但是从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拿出这些理论再加上实践性很强的技巧,既是作者水平的表现,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要求,如果在阅读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或者说有所了解,层层迭代递进,阅读体验是非常舒服的。
对了,每章还有相关影视的梗概,也就是将本章描述的沟通技法和环境用影视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影视的东西看的少,就不对这部分的内容做点评了,我也没有点评的能力。
3、《如何阅读一本书》
21章,458页
很多文章都说该书是开始阅读的推荐作品,我觉得这么说的肯定没有看过该书。
该书的定位确确实实是教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并不适合给现在的中学生们,对于他们而言,首先具有一个阅读的兴趣要比按照此书中并不简单的方法去阅读更重要。
当读者具有阅读习惯后,阅读此书时并不是在进行学习,而是在进行修正和自省时,我想读者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会更深,而且实践起来更轻松。
我还是极其推荐高考之后立即入手的,有一个合理的阅读方法来陪伴大学四年(特别是此书的最后有张书单,从荷马到索尔仁尼琴,简直就是“什么值得读”)是一个很舒服的事情。
全书结构非常漂亮,以总分结构,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接回答了书名的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当然,按照作者的方法读书,是一个辛苦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个把书读薄然后把书读厚的过程,从“基础阅读”到“检视阅读”,再到“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在阅读这个行为中,读者本身的主观能动越来越强,直接置身书中,还是一件颇爽的事情。
四、关于看书这件闲事的碎碎念
1、梳理下今年的书是怎么选择的。
1、跟着人
跟着人就是认作者,对有些作者比较熟悉之后就可以选择“闭眼”收了。
比如今年终于收个差不多的钱穆,还有零碎收的郑也夫,当然还有吴晓波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体验,对于某位喜欢的作者收全,我觉得挺好也挺正常
2、跟着注释
跟着人往往是建构知识体系的起点,而增加广度还是需要更多的方法
比如跟着注释去找寻
图书的注释还是很重要的,不要整天喷“这书这么厚一打注释,XXX”,有些书没有注释敢看?
从注释和注脚知道更多的作者更多的书,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更多的问题
是阅读中最有快感的一个方式了吧。
比如从《神似祖先》到《有闲阶级论》再到《格调》和《恶俗》再到《麦当劳化》以及《消费社会》《景观社会》当然还有从这个剖面发现的马克斯·韦伯作品的读法。
可以说注释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
文学作品中提到的某个作家和这个方法是一样的。
3、跟着主题
这是我今年的一个体验。
年初突然对现代社会的话题感兴趣,从《单向度的人》到《逃避自由》,虽然能读到点东西但总是迷迷糊糊的
然后选择放弃这条路,也是因为特朗普,突然对全球化有了兴趣。
我想回到那个全球化开始的时节,看全球化的发展。
从《白银资本》到《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从《现代欧洲史》到《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从《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到《武士女王:伊莎贝拉》
可以感受到对一个历史时代的横向剖面与纵向脉络的联系
这种体验是多么美妙!
2、关于作者
这是针对小诗晶那篇文章所想到的,当时在评论区和值友聊了好多
感觉挺不错的,很多值友的素质还是比有些平台要高的
其实我们在读的书里面有很多人并不是纯粹的正面人物,或者说完全是正面人物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我觉得应该脱开道德评判这种用来作茧自缚的东西
不论是谁的作品,其中必然有可取之处
只是这个可取之处浓度的多寡与你所花费时间多寡的相比较,才是值与不值的衡量
总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最终恐怕只能变成一个被带着节奏走的人
从阅读中汲取可取之处总是没错的
3、新书与旧书
每年出版界总会出版很多新书,同时也会有很多长销书被一次次再版
没有必要排斥新书,只要选的好,新自然有新的道理
新书与经典总要搭配着来
世间好书千千万万,总没有读完的时候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分有一分的欢喜
顺祝各位值友,新年快乐!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Franco_zhb
校验提示文案
大哉
校验提示文案
任性的小凯
校验提示文案
rilke
校验提示文案
桐梓原
校验提示文案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红色部队枫
校验提示文案
隐者无名
校验提示文案
晒太阳的苏鲁支
校验提示文案
小诗晶
校验提示文案
浏览过后
校验提示文案
kopykawai
校验提示文案
焱炎火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128200747
校验提示文案
一坨大卷毛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1311110754
校验提示文案
海长今
校验提示文案
11fay
校验提示文案
灰灰灰了个机
校验提示文案
小小羊咩咩咩
校验提示文案
长点心别冲动
校验提示文案
每天穿花衣
校验提示文案
怎么喜欢妳
校验提示文案
小诗晶
校验提示文案
晒太阳的苏鲁支
校验提示文案
XiY123
校验提示文案
种子特务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3321070424
校验提示文案
岁白案
校验提示文案
隐者无名
校验提示文案
小小羊咩咩咩
校验提示文案
灰灰灰了个机
校验提示文案
11fay
校验提示文案
红色部队枫
校验提示文案
海长今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1311110754
校验提示文案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一坨大卷毛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128200747
校验提示文案
桐梓原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