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有必要谈一谈备份
我认为人类在记录信息的方式上,于 21 世纪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21
世纪以前是实体化时代,信息被记录在石板、织物和纸张这样的物体上,所见即所得;21
世纪开始是数字化时代,信息被记录在计算机存储器里,需要通过计算机翻译才能查看。尽管多了一道麻烦的加工转换工序,但存储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实在过于明显,以至于迅速替代了传统信息载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块
4TB 的 3.5 寸硬盘体积只有一本词典的一半大,却能装下相当于整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量。
(※按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品 376 万册,每册 50 万字计算)
话说回来,传统信息载体虽然落后但可靠。以人类用了一两千年的纸张来说,在不丢失或者不遭受火灾水灾等意外的情况下,纸张起码可以被存储数十年上百年,它自己并不会坏掉,你需要找它的时候,它就在那里;硬盘、光盘、闪存什么的都会坏,而且几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它们在你的有生之年一定会坏,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可是,数字载体实在太高效了,半本词典大小的数字载体就能存下一个清华大学图书馆,多复制一份加一起也不过一本词典大小,而且复制的时间也不过八个小时而已;如果一块硬盘每天随机损坏的几率是万分之一,那么两块硬盘同一天损坏的几率就会低到亿分之一,在一生两万天中几乎不会遇到一次,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备份的意义所在。
“手机被偷了,请看到这条朋友圈的各位把手机号码发给我。”
“硬盘坏了,里面有重要资料,求推荐××市内数据恢复的店家。”
“电脑中了勒索病毒,只有乖乖交钱一条路吗?”
……
正好,这两天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勒索病毒肆虐。
如果有一份重要数据的备份,上面这些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并不是会做 PowerPoint、会画 Excel 就叫会用电脑,更不是会下载软件就叫会用智能手机,是否把自己的重要数据进行了良好的备份,在我看来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走入了信息时代的标准之一。比方说在今天这种时候商业用户 A 和 B 同时中了病毒,A 家的生产资料毁于一旦最终破产,而 B 家的生产资料得以从备份恢复继续工作,那么前者恐怕就是在信息时代适用于达尔文进化论被淘汰掉的物种。
◆ 自动备份、手动备份还是 RAID?
首先再重复一次这个知识:RAID 并非为了备份,而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RAID 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付单块硬盘损坏这样的情况,但挡不住误操作和病毒侵害。同理可得,自动进行镜像复制的备份策略和不带版本控制的同步网盘也是不可取的,这和 RAID 1 并无二致。所以在备份策略上有一条铁律:自动备份一定要有版本控制,没有版本控制的备份一定要手动确认。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当今两大生产力操作系统 Windows 和 macOS 都有带版本控制的备份功能,允许将本机文件备份到指定的本地存储器或者网络驱动器,它们不仅免费而且足够好用。
Windows 8 以上版本:文件历史记录
『文件历史记录』允许用户备份本地文件(默认包括库和 C;Users用户名 路径下的全部可见文件夹)到指定驱动器,并可以手动添加其他需要备份的文件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台式电脑里的多个磁盘,就连外置驱动器(闪存盘、移动硬盘等)里的内容也能够备份。
macOS:Time Machine
和 Windows 自带的多版本备份功能相比,著名的 Time Machine 虽然也能备份到外置磁盘,但网络驱动器则需要兼容 Time Machine 协议才能执行,而苹果自己也销售相关硬件给用户使用。不过当下各种免费或商业 NAS 系统几乎都支持 Time Machine 协议,不至于必须去买 Time Capsule 做冤大头。另外虽然 Time Machine 的备份功能比仅仅保存文件的 Windows 文件历史记录强很多,但不能备份多个磁盘也是局限所在。
此外,我还在 Windows 平台执行一些没有版本控制的文件备份,选择的软件是 FreeFileSync。它允许用户添加任意多个文件夹执行同步或镜像复制,甚至也可以(相对危险地)后台静默运行。
移动设备中毒的危险性相对低一些,通过自动镜像备份防止设备丢失或损坏也是可以接受的备份方式。当下主流邮件供应商都支持通过 IMAP 和 Exchange 协议,不仅能同步邮件还可以同步通讯录和日历,千万别再把智能机当功能机使用,坏个手机还满世界找朋友要电话号码了。
至于照片和手机上的其他文件,当下两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 Android 和 iOS 的情况也和 Windows/macOS 相仿,前者灵活,后者完整。
iOS 想要实现自动备份只有 iCloud 一条路可以走,如果空间不够了就得花钱买,好处是备份极其完整,可以随时恢复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
而 Android 不仅能通过各种网盘客户端自动备份照片,还能利用 FolderSync 这样的软件设定本地存储上单个或多个文件夹到各种网络服务器的同步任务,即便是自己家里的 NAS 也能用来执行静默备份任务。
◆ 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本地存储?
我使用 NAS 作为私有云解决方案已经有超过五年的历史,由于它可以和现有网络环境无缝衔接,完全不需物理操作,多台设备能随时共享同一存储空间,一直是我备份各种设备上的资料的首选。
不过我在办公室也会使用外置硬盘作为备份方式,因为如果只是从一个并不经常移动的固定源位置备份到固定的目标位置、而且这部分数据并不需要向内网外网或其它设备分享,NAS 这种本地私有云存储的优势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相反,各种内置外置硬盘结构简单、工作稳定、节能环保(USB 外置硬盘也可以自动休眠),速度更快且不占用网络带宽,对备份这种单纯的数据传输任务来说有时反而更加有利。
但是既然说到了电脑病毒就得千万注意一点,本地存储可不如网络存储安全。本地存储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脑驱动器,如果中了病毒一样完蛋;而网络存储则不一样,它不是作为驱动器出现,只由操作系统通过备份服务访问,相对来说多一层保障。
当然,像以下这种使用方式是绝对禁止的。
至于公有云,由于容量限制、上传带宽限制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并不适合作为大量数据备份——我个人会把部分小型重要文件存在 OneDrive 里、文档存储在 Evernote 里便于随时随地调用。不过有些 NAS 系统可以加密同步网盘空间的内容,我想利用加密同步的特性把数据备份到 2TB 的百度云之类的空间里去也是不错的选择。
前面也提到了移动设备的网络同步特性,如今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方式是通讯录一直在网络账户里同步,电子邮件也都存在供应商的空间中,本地邮件只是一份“缓存”罢了,这也算是公有云的应用方式吧。
◆ 最放心的备份方式:两地三份
我在家里会使用 NAS 对数据进行备份,但说到底这些数据都是在家中的而已。如果遇到火灾、盗窃等极端情况,这些数据也许会被一锅端,备份再多又有什么用?但如果在别的地方还有一份备份就不一样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最重要的一些数据还会在移动硬盘里保存一份,平时放在办公室里,定期带回家里同步一下,这样的备份方式才会让我感到真正安心。
当然,说到底备份的空间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在整体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频繁更新设备——每年换手机、买刚出的新款显卡——之类,我更建议大家好好考虑在备份方面进行投入,不要等到出了事情才真正意识到数据的无价。

仿真时光
校验提示文案
让三尺
校验提示文案
50包郵
校验提示文案
青冰白龙
“就是你们这帮孙子给老子的电脑下的病毒吧?”
校验提示文案
Saber2013
校验提示文案
老草帽
校验提示文案
空心A柱丰田
校验提示文案
啥捏
校验提示文案
淡漠bingO
校验提示文案
思明
校验提示文案
G海阔天空
校验提示文案
wmaing
请问我是4台电脑,4条不同网线,但4台电脑有共用到一些数据,这个数据可以放在私有云上面吗,不论开哪一台电脑都可以访问这个数据,并且编辑修改吗,那私有云上的这个数据要怎么再做备份,nas的网络设置要怎么弄了
家里还有套家庭影院,是不是也可以访问云里的电影资源,直接进行播放了,现在播放是把硬盘接在海美迪播放器上面
校验提示文案
爱爬山的小松鼠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961710404
校验提示文案
GeeGeeW
校验提示文案
赌霸传奇
校验提示文案
unamo
校验提示文案
bear77
校验提示文案
上帝跟我混
校验提示文案
饲养员大叔
校验提示文案
空心A柱丰田
校验提示文案
老草帽
校验提示文案
饲养员大叔
校验提示文案
上帝跟我混
校验提示文案
bear77
校验提示文案
Saber2013
校验提示文案
unamo
校验提示文案
赌霸传奇
校验提示文案
仿真时光
校验提示文案
GeeGeeW
校验提示文案
青冰白龙
“就是你们这帮孙子给老子的电脑下的病毒吧?”
校验提示文案
让三尺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961710404
校验提示文案
50包郵
校验提示文案
爱爬山的小松鼠
校验提示文案
wmaing
请问我是4台电脑,4条不同网线,但4台电脑有共用到一些数据,这个数据可以放在私有云上面吗,不论开哪一台电脑都可以访问这个数据,并且编辑修改吗,那私有云上的这个数据要怎么再做备份,nas的网络设置要怎么弄了
家里还有套家庭影院,是不是也可以访问云里的电影资源,直接进行播放了,现在播放是把硬盘接在海美迪播放器上面
校验提示文案
G海阔天空
校验提示文案
思明
校验提示文案
淡漠bingO
校验提示文案
啥捏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