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好的时光 — 理查德林克莱特电影推荐
在观影多年后,理查德林克莱特是第一个让我意识到什么是“电影风格”的导演。作为一名具有文艺属性的电影人,他最卖座的影片票房也没有超过5000万美元;但另一方面他也获得了“最成功的独立电影人之一(豆瓣评语)”的赞誉。他的故事里没有香车宝马与貂皮锦缎,也没有廉价的欣喜与眼泪——有的是人们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时的真实与真诚。我本人也并没有看遍林克莱特所有的电影,看过的几部里面也并非百分之百喜欢。这里我只是推荐几部个人比较欣赏的作品,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与大家分享。
爱在三部曲
我入林克莱特的坑就是从这大名鼎鼎的“爱在三部曲”开始的。我最初看的时候还只有《日出》和《日落》两部,而且他们是作为“话痨电影”被朋友推荐给我的。在看《日出》时,这部没有特效没有悬疑没有动作场面的电影仍然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当时感觉也许男女青年最初的相互吸引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是那样走啊走,聊啊聊,不断找到一个又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当25岁的伊桑霍克在火车上遇到26岁的朱丽德尔比,他们带来了那些只属于这个年纪的年轻人的对话。当时的朱丽德尔比散发着年轻的迷人的光彩,大概每一个年轻小伙在火车上偶遇她的时候都会做出和伊桑霍克一样的举动——邀请她闲聊,并让这段闲聊永不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二位也都参与了影片的编剧工作,朱丽德尔比还为《日落》演唱了三首插曲。
这个电影系列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每隔九年拍摄一部。随着演员年龄的增加,他们所谈论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不变的只有“话痨电影”的这一本质。在最后一部《爱在午夜降临时》中,两人终究还是走到了一起,随后影片中就呈现出了前两部中没有的矛盾与争吵——这大概就是生活吧——如果两个人每隔一段时间只有一天相聚,他们绝不会将这一天的任何一分一秒用于争吵;而一旦他们有了大量的共处时间,一旦他们对对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就难免要出现矛盾——毕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作为单身狗一只,前面几句话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老司机们轻喷。
少年时代
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和他的家人朋友在生活中慢慢成长的故事。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我心目中的一部神作——一部花费十二年进行拍摄的电影——在那一幕幕生活琐事之间,观众可以目睹岁月在演员身上留下的痕迹。不使用任何妆容上的特效,我们在两小时的电影中看着主人公从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一点点长大成为一名十八岁的大学新生,那些心理和认知上的转变与成熟在年龄增长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自然。这十二年里,主人公一次次经历着朋友之间的聚散,家庭中的争执,学业的压力——这也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断出现的场景。
《少年时代》在当年拿到了包括柏林银熊、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在内的一系列最佳导演奖项,但很可惜没能拿到当年的奥斯卡导演奖——虽然输给 《鸟人》这部一镜到底的神片让人无话可说,但我至今还是为林克莱特感到些许遗憾——这是一部极具开创性与实验性的电影,我从中看到的是导演与主创们对一部作品的大胆尝试和不懈坚持,以及对他所从事的电影这项事业的热爱。在美国,劳资之间不能签订超过七年的合约,所以可以说这十二年的漫长拍摄周期是导演和演员靠着自愿坚持下来的。在拍摄开始后,林克莱特曾经和伊桑霍克有过约定,如果自己在这十二年中出现意外(比如挂了),伊桑霍克也要代他完成后面的拍摄计划。我想对于影迷来说,无论是否喜欢他的作品,这样的精神与态度都值得一份尊敬。
摇滚校园(2003)
我在看过了《海盗电台》《几近成名》《摇滚黑帮》几部影片后循着摇滚这一题材找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这完全是一个另类。这部电影并不致力于渲染摇滚所代表的不羁与叛逆,也没有着墨于摇滚人物内心常有的所谓空虚与迷茫——它只是讲了一个失意摇滚男青年带领一群孩子参加摇滚比赛的简单故事。你感觉那些小朋友在练习曲目时候的样子和自己在学校参加课外班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可能最后也不明白这个冒牌老师给自己看的那些咋咋呼呼的音乐是怎么回事。但即使是这样稀松平常的人设,导演还是通过他优秀的节奏把握,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部剧情紧凑又欢乐轻松的电影。
我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认识杰克布莱克的。对于这个自带**属性的胖子,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摇滚爱好者,而且他还有自己的摇滚乐队。他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对摇滚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真实情感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段出现过一个黑板上写满摇滚乐知识的镜头,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图线就是杰克布莱克本人的手笔。另外,他还奉献了四首电影中的插曲。杰克布莱克现在是我最喜欢的好莱坞男演员之一。也许他并不是会受到小金人评委青睐的那一类演员,但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性格和生活态度让我非常欣赏和羡慕。
年少轻狂(1992)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时,我也不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不过就是感到莫名的喜欢。暑假开始前的一天,高年级男生整低年级男生,然后是高年级女生整低年级女生,然后大家四处逛一逛,然后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开party,然后大家到球场上走一走,然后天亮了大家怼教练,然后这一天就过完了。普普通通的24个小时,却如实地反映了美国年轻人的校园文化和生活状态。
理查德林克莱特并不经常在影片中使用非常大牌的明星,尤其是这种青春片,基本上都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首次登上大银幕的马修麦康纳,比在《心灵捕手》里面更加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没有拿起枪的米拉乔沃维奇,以及尚且满脸稚嫩的亚当哥德堡和帕克波西。坊间传闻称,米拉乔沃维奇在拍摄过程中和一位男演员凯文皮克福德私奔到了拉斯维加斯结婚,但是后来这项婚约还是被取消了。虽然这部作品在美国青春电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当时应该没有多少人料到里面的这些年轻人后来一个个都成为了圈内响当当的人物 。
各有少年时
导演称这部影片是《年少轻狂》的“精神续集”。也难怪我在才看了几个镜头后就猜到这个应该是林克莱特的作品。他讲述了一个大学棒球队的队员们在假期的最后两天是如何度过的。虽然有棒球队作为故事背景,但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与《年少轻狂》真的没有太多差别——年轻人们在假期里白天闲逛,晚上泡吧开趴,后面男主成功撩到一个妹子,最后大家就开始了赛季的正常训练。林克莱特大概真的是很喜欢这一类平平淡淡的年轻人的题材,而这次选择棒球队可能是与他自己当年在棒球队的经历有关。这里关于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太多要说的,不过如果是林克莱特粉也推荐去看一下。
小结
理查德林克莱特在这些年来的作品产量并不低,还有一些电影如《都市狼人》《速食帝国》《半梦半醒的人生》等都没有列在上面——这些有的是我还没看,有的是看个开头就兴味索然了——但不管怎么说,林克莱特绝对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一来因为他的作品确实大部分水平上佳,二来我欣赏他那种对电影纯粹的热爱,这体现在他的选材范围、选角眼光、制作的耐心以及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上面列出的大概是他最负盛名的几部作品,希望能和这里的林克莱特粉分享一下,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来了解林克莱特和他的作品。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Joe_Biden
校验提示文案
天津陈道明
校验提示文案
窜着买
校验提示文案
一树梨花压海棠l
校验提示文案
mbv111
校验提示文案
扫地僧
校验提示文案
梅加雨
校验提示文案
亦是1L987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731304859
校验提示文案
tiu-
校验提示文案
howuseit
校验提示文案
湾小八
校验提示文案
阿蒙2828
校验提示文案
LairLand
校验提示文案
扫地僧
校验提示文案
LairLand
校验提示文案
mbv111
校验提示文案
阿蒙2828
校验提示文案
湾小八
校验提示文案
一树梨花压海棠l
校验提示文案
梅加雨
校验提示文案
窜着买
校验提示文案
howuseit
校验提示文案
tiu-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731304859
校验提示文案
Joe_Biden
校验提示文案
亦是1L987
校验提示文案
天津陈道明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