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2017-11-14 12:15:00 135点赞 420收藏 87评论

小编注:感谢本文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为大家分享经验,小编温馨提醒广大值友,坚持定期体检,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使用药物、尤其是非处方药物,请谨遵医嘱。

前言

2017年11月14日是第27个世界糖尿病日。在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父子协作完成此文,希望能通过亲身经历和努力,让更多的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有解,积极面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爸爸是在今年7月份倍确诊为糖尿病的,其实今年早些时候的常规体检时已经发现相关指标异常,但他并没有足够重视。确诊之后,经过治疗及同医生的交流,他恍然大悟,糖尿病并非和他早前认知的一样,有过这一段经历,他认为有必要以自己的亲历提醒人们关注糖尿病,正确对待糖尿病,千万不要因为对糖尿病的无知,延误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更不要抗拒对糖尿病的治疗,非要到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后,才去治疗,那将悔之晚也。听说爸爸有这一想法,我也很认同,想着让更多的人看到,遂起此意,把此文发布在张大妈上,既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也希望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科普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其中1-4部分由爸爸完成,5部分是爸爸和我在撰写此文过程中交流的感受的记录。目录如下:

1、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在中国的现状,不看不知道,离你我都很近。

2、糖尿病的误区:不打针,不吃药,吃苦瓜,日行万步,真的就没事?

3、糖尿病的确诊及治疗:自己的亲历告诉大家,开放心态,积极治疗,一切都不晚。

4、糖尿病的重新认识:正确认识糖尿病,从基础知识开始。

5、见微知著:从糖尿病聊开,对医患关系,科学理念,家庭亲情的一些思考。

6、参考资料:权威机构的科学方法,告别道听途说。


1、糖尿病在中国

2017年6月27日出版的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一篇“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Surveillance Study:2013(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的文章显示中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10.9%,其中男性为11.7%,女性为10.2%。在这篇研究时间点为2013年度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年龄更大的人群、男性、城市居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超重和肥胖人群中更高。而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前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处于 5.7~6.4%,空腹血糖值处于100~125 mg/dL)成人比率是35.7%,其中男性为36.4%,女性为35.0%。糖尿病前期的比率在年龄更大的人群、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人群中更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两者相加接近我国总人口的47%,当然,这还只是2013年的数据,考虑到4年来,糖尿病相关教育和预防情况在中国并没有可见好转,也许近况更不容乐观,可以说在中国每2个人中就有一个受到糖尿病的困扰。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不看不知道,糖尿病在国内的现状十分严峻,很多人处于糖尿病的威胁中而浑然不觉。(图片来源:斯密街中国咨询公司,数据来源: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AMA,2013)

相比较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数字是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比例,在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中,了解诊断结果的患者比例不到4成,接受治疗的也仅有32%,而这些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真正严格按照医嘱实现了良好的血糖控制的仅仅占49%。这些数字,原本对于我也是冰冷的,但是在亲身经历后,才感受到这些数字的真切和那些没有渠道获得糖尿病相关正确知识患者的苦楚。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更有人知道了也完全不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赵铁耘

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过去的20多年中呈爆炸式增长⋯⋯如不尽快采取行动,遏制糖尿病和其他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非传染病不断增加的势头,这些疾病造成的损失,将使中国未来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

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首要的健康威胁,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国千万死亡总数的80%,占中国总疾病负担的70%。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令人担忧的是,其中近40%的死亡为过早死亡(70岁以下)。糖尿病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一旦确诊,便可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如果能早期诊断并积极配合治疗,可避免心脏病、肾衰竭、失明及截肢等并发症后果。对于中国现有的1.1亿糖尿病人,中国需要提高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同时更需要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因此,作为一个糖友,非专业医生,我的努力也许杯水车薪,但也希望献出一份力,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让更多的糖友能够早诊断、早治疗,既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质量,也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2、糖尿病的误区

对于糖尿病,相信不少人通过各类搜索引擎都能得到以下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种通常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是神经和血管。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 (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利用现有的知识也无法预防。症状包括尿液分泌过多(多尿)、口渴(烦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绝大多数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症状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结果,可能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则已出现并发症。直到最近,这类糖尿病还只见于成人,但目前儿童发病情况有所增加。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发生在妊娠期间。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也增大。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而不是报告症状后被诊断出来的。

专题:迎“4.7世界卫生日”,说说糖尿病人常用的测量仪器小编注:双11买了不晒损失一半,#晒单大赛#活动火热来袭,剁过的手都开个箱吧!iPhoneX等好礼等你来赢,投稿即得额外100金币,还有原创新人独家奖励,App可光速投稿,详情戳这里。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糖尿病作为一种最为常见,且危害持久慢性疾病,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原创小小值| 126 评论194 收藏706查看详情

▲什么值得买中搜索“糖尿病”,似乎结果并不是太多,以介绍血糖检测仪为主,但评论里的现象发人深省。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这位值友的父亲糖尿病由于没有注意饮食,已经出现并发症了。而且另一个让我很怀疑的是吃保健品真的能够控糖?

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也是知晓糖尿病的相关定义的,但为何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患者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呢?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身边患者及亲朋的观察,发现普遍有以下误区总结如下:

2.1、糖尿病人只能进食特别的糖尿病餐,听说不能吃碳水化合物,水果,这样生不如死,还不如不治

事实:所谓的糖尿病餐并不存在。糖尿病人也应奉行健康饮食金字塔的饮食原则,并以均衡饮食、定时定量和理控制热量摄取为目标。由于每位糖尿病人所需的营养和分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各人适宜按照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所需,订立适合自己的餐单。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主食是健康饮食的基础,当中除去丰富的些碳水化合物丰富,同时也含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虽然碳水化合物会影响血糖,但只要懂得适量调整进食的份量,无必要要完全戒食。水果同理,可以吃,但也要注意控制份量。

2.2、如果开始服用糖尿病药物,便需要服用一辈子,依赖性太强,我还是不开始服药为妙

事实: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单靠饮食或运动是很难把血糖控制于理想的水平,多需要同时使用药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相反,若不依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持续治疗,会增加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对于胰岛素治疗的认知也存在相应的误区,认为胰岛素注射会依赖、成瘾,其实事实恰恰是因为患者需要(一型患者由于自身无法合成,所以一开始治疗就需要注射,二型患者则是因为口服药物不耐受、无效或者出现了急慢性并发症而需要),本身并没有成瘾性。

2.3、刚开始治疗医生就让我使用胰岛素了,我是不是已经糖尿病末期了

事实:除去一型患者来说,二型患者也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其实胰岛素并非严重糖尿病专有的治疗方式,相反,个别患者在诊断初期已适宜使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处方,又或是两者混合使用,以达至最佳的控糖效果。作为患者,没有必要根据医生用药情况做出所谓的自我诊断

说到自我诊断,其实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正是因为错误的自我诊断结果,在这些人中,普遍存在以下的误区:

2.4、只有摄取过多糖分的人才会患上糖尿病

事实:正如上面对糖尿病的定义中所讲,糖尿病主要的成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产生抗拒,使身体不能有效摄取和使用葡萄糖,导致血液内的糖分过高。在进食方面,其实除了糖分,身体也会从蛋白质、脂肪等摄取热量,而过量摄取热量会导致超重或肥胖,从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均衡饮食和理想的热量控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由於糖尿病有多种风险因素,因此即使没有过重或肥胖,也不可掉以轻心。

2.5、没有出现三多一少,我应该没有糖尿病

事实: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吃、多渴、多尿(小便频密)、体重下降、容易疲倦及易受感染等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或许不知道,当他们诊断有二型糖尿病时,疾病有时已到了中期甚至晚期,错过了高效益的治病期。因此,糖尿病前期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医疗界重视,这时期的病者不单有耐糖量异常,还很可能有近心端肥胖及代谢综合症等隐疾,所以高危人士定期检查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2.6、我使用了试纸检验小便,显示无尿糖,我肯定没有糖尿病的

事实:使用试纸测试尿糖不能准确诊断是否患上糖尿病。只有当血糖上升至10 mmol/L 或以上,才会从小便中验出有尿糖。空腹血糖值若等于或高于7.0 mmol/L,便可诊断为糖尿病,因此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在试纸测到尿糖的。

其实关于糖尿病的误区还有很多,相信不少朋友也能在现在的各种社交渠道中接触一二,在此也不一一罗列了,它们有的披着养生的外衣,有的打着食疗的旗号,更有甚者某些标题党直接就是攻克糖尿病,对此,首先要认清,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但其并发症可通过膳食、身体活动、服药和定期筛查和治疗得到避免或延迟出现。新糖友每天都出现,由于缺乏正确的治疗观念和指导,往往会在与糖尿病的会战中手足无措,他们或因误解而困惑,因困惑而愤懑,因愤懑而逃避,最终怠误了病情,也影响了健康。现在回看,面对糖尿病,与其说会战,倒不如说共存。能与糖尿病共舞的,才是最终的胜利者。资讯爆炸年代,要认识糖尿病的途径俯拾皆是,健康讲座、医学科普网页、报纸杂志、各路社交媒体的资讯相当丰富,不过也要注意资讯的来源,勿被一些广告或宣传手法误导。

3、糖尿病的确诊及治疗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微博上关于糖尿病相关偏方的调侃,看来吃苦瓜降糖的真的不少,不仅仅是我身边 。(图片来源:微博大V @和菜头)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糖尿病的确诊之前,我也有着上述的误区,甚至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前期过程中依然对医生的诊疗持怀疑态度,下面也想通过对诊疗过程的记录,还原下心路历程,也希望我的这种前车之鉴能为你们带去警示。

3.1、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人到中年,莫要做个油腻的胖子,更不要讳疾忌医!

和许多人一样,自己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得了糖尿病却不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前几年的体检中,血糖就超标了,属于糖尿病前期,但一直以来就没有引起重视,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照常进行。今年5月体检,体检报告出来空腹血糖11 mmol/L(正常值3.8—6.1 mmol/L),心里有点忐忑,于是平日里,到处打听寻觅能降血糖的偏方,苦瓜汁、吃南瓜饼……微信上,各类糖尿病相关公众号订阅起来,也开始尝试所谓的“专家”给出的降糖食谱,喝绿豆汤、吃秋葵……听说运动可以降血糖,于是早、中、晚散步,每天快步走2—3万步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以上种种努力坚持了个把月,期待着能在下次的体检时(没错,当时我是想着一年之后再检查一次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血糖落入正常范围。然而,通过自己在家测量血糖,情形似乎并没有好转,而小孩也劝解我抓紧进一步检查(担心我血糖异常背后有其他更严重的疾病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说实话有点害怕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我才50+,虽然是个油腻的中年人,但离行将就木还有段距离吧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终于,7月份,做了一次比常规体检更为全面的检查,其中除去空腹血糖,还包括餐后血糖(常规体检时从来没有做过此项检查)、尿常规检查。检查结果:空腹血糖10.6 mmol/L,餐后血糖19.5 mmol/L(正常值3.8—7.8 mmol/L),尿蛋白阴性,尿糖5个+,要知道,早餐我还是遵医嘱仅仅吃了一个馒头,餐后血糖就高出正常值2倍多,平时,我早餐不止吃这些。

看到这个检查结果之后,我决定还是在医院(市级三甲医院)找个熟人,先让他开点药,把血糖降下来。找到在医院当副院长的朋友,我把检查结果以及我最近的身体状况跟他说了,让他给我开点糖尿病吃的药,先别打胰岛素吧(因为听说有依赖性的,停不下来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他很严肃的告诉我,要我马上到内分泌科去看专科医生,不要再拖了。听他这么一讲,隐隐感觉问题严重。到了内分泌科,主任非常详细地问了我血糖方面的情况: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有多久?餐后血糖超标有多久?是否做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空腹血糖超标后,饮食方面是否有控制?餐后是否有有运动?平时饮酒否?平时是否喜欢吃含糖高的食物和水果?最近身体有什么异常?对他的问题我如实回答:体检时,空腹血糖近3年都超过6.1 mmol/L,但都在7.0 mmol/L以内;平时都没有做过餐后血糖检测,更没有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饮食方面以往没有特别控制,特别能吃,最近开始吃些降糖食物,喜欢吃坚果和零食;饭后散步,几乎每天都要走1万多步,最近走的更多了;平时饮酒……将刚拿到的检查结果给他看,问他能否给我开点降糖药,先把血糖降下来(潜台词就是:等血糖恢复正常后,把降糖药停了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然后,自己坚决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主任看着检查结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负责地告诉你,你应该已经是糖尿病,病情不轻,并且有并发症的表现,必须马上住院检查、治疗。作为医生,我不能随便给你开降糖药,降糖药吃少了,你的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加重你的病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降糖药吃多了,会使你发生低血糖,会危及你的生命。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你血糖控制的情况,确定你每天的药量。凡是药品对身体都会有副作用,降糖药也不例外,但不吃降糖药,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危及你的生命,不吃降糖药的危害远远胜过降糖药的副作用……”。

3.2、住院后的所见所闻

就这样,我“”住院了,就在此刻,身边亲人朋友和我一样都惊讶了(唯一不惊讶的就是吾儿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但也很贴心地请假陪我),就一个糖尿病,我也没感觉太多的不适,怎么就住院了?

科室里人满为患,好在是“走读式”住院,在主任的安排下,给我分配了个主治医生和床位,第二天我开始“住院”治疗。入院第一天的检查和治疗依旧以血糖监控开始:空腹血糖7.7 mmol/L,餐后2h血糖16.9 mmol/L。除了血糖监测外,入院当天,医生给我开了眼科会诊单以及彩超检查单,我认为医生为了创收,利用诊疗权,滥用检查项目,于是问为什么要做这个?医生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检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你目前糖尿病发展进程,有没有并发症,我们根据你的检查结果,好对症下药,今天必须做。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为5.8%,低于出现并发症7%的这一警戒线,眼科会诊和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我的左右眼底还未出现黄斑病变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颈动脉彩超显示:1、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形成。2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局限性增厚;心脏彩超显示:1、左室舒张功能减低。2、轻度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返流。医生拿着检查报告对我说:你糖尿病已有并发症,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控制住血糖,到时会导致你失明、心脏病、脑栓塞……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若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糖尿病肾病出现几乎必然。

7月27日入院到8月7日出院,前后共计12天,住院期间,感觉整个科室一直处于满员状态,老病友一出院,就安排新病友进来。我病房的病友前后共5人,有4位是两次及以上因血糖升高且有并发症状住院的,有1位是初次入院的。5位病友中没有一人是因体检发现血糖超过标准值就进行治疗的,都是因身体感到严重不适,有糖尿病并发症才来住院的。4位多次住院的病友中有3位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在外应酬饭局较多,饮食不规律,有时忘记按时按量服药,有时不按医嘱超量服用降糖药,造成血糖波动,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其中,有1位糖友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听我的主治医生说,这位糖尿病肾病糖友,患病有6、7年了,第1次住院检查,血糖指标也不是很高,也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出院后,按照医嘱服药,定期会来医院做血糖检查,血糖指标控制得很好,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后来,这位糖友因工作关系,应酬很多,加上对糖尿病的认识误区,以为糖尿病已经医治好了,降糖药也不按医嘱服用,饮食不加控制,经常参加饭局,喝酒,平时在家对血糖也不进行监测,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第一次出院后的第3年,这位糖友因为长期腰酸,身体无力,才到肾病科去检查,发现已经尿蛋白2个+,空腹血糖已经达到17 mmol/L左右。肾病科请血液内分泌科医生去会诊,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然后转到内分泌科,进行糖尿病治疗……后来,我那位副院长的朋友告诉我,这所三甲医院里因肾病需要血透的病人中60-70%是糖尿病患者,可见相关并发症真的猛如虎。

除去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就在住院期间,我还见到过糖尿病足的实例,一位50多岁糖友,他的左脚从膝盖处被截肢。一说到糖尿病,这个同龄人后悔不已:“那时候哪里听得进去话哟,现在后悔死了。”他经常在外应酬,前几年,他被查出患上了糖尿病,医生告诫他平时要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最主要的遵医嘱,控制好血糖,做好平时血糖检测,不要中断胰岛素治疗。不过,该糖友说,听别人说糖尿病不是什么大病,不需要太在意。有了这个想法,他对医生的叮嘱只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平时仍然大鱼大肉不断。前段时间,他发现左小腿出现破损,几天后开始溃烂,大面积发黑。经医生诊断,他左腿溃烂的原因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他的左腿因为大面积坏死,不得已只能做了截肢手术。糖尿病足图片易引起不适,大家自行百度吧。

内分泌科有病床50张,平时住院病人有四五十人,基本满员状态,家住在市区内的大部分病友白天打完点滴的就回家了,自己在家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检测,检测数据报告给主治医生,我初次住院,除去点滴注射治疗之外,每天四次血糖检测,即空腹血糖以及三餐餐后血糖。除去降糖药物的使用之外,病友们普遍都要使用前列地尔和血塞通。开始时,我也很好奇,问护士,这两种药有什么作用,护士也不知道,她们只是按医嘱配药打针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两种药价格都不便宜,很多病友想不通这两种药跟降血糖有啥关系,私下都议论医生有没有对症下药,谋取私利,自己上谷歌一查,这两种药主要是防止动脉硬化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等。而医生每天早晨查房,因负责的病人较多,对病人的问询也很简单,饮食怎样、运动没有、血糖检测情况、有没有特别的不适等。有时,我们想向医生咨询更多有关糖尿病方面的注意事项,医生都是非常简短地回应,要我们按要求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感觉查房时,病人和医生的交流非常有限。我想也正是这样一种医患之间没有持续有效沟通的情况造成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开始治疗后,依然不能够严格遵照医嘱控制血糖吧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3.3、出院之后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出院记录,其中并没有记载糖化血红蛋白值,医生说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反映糖尿病病程及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

通过11天的住院治疗,在出院时,血糖水平已经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了(空腹血糖6.4 mmol/L,餐后2h血糖8.9 mmol/L)。出院后,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目前空腹血糖基本稳定在5-6 mmol/L,而餐后2h血糖7-7.5 mmol/L,而尿常规的检查中,尿糖也恢复阴性。目前来说糖尿病的显性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时间里面能通过持续的治疗和规律的生活,将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进程的延缓,将糖尿病对生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今后也希望能通过什么值得买这个平台继续记录及分享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日常。

4、糖尿病的重新认识

说到对糖尿病的重新认识,重要的开端就是是开放的心态,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吾妻和吾儿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作为糖尿病患者,除去药物、饮食、运动的治疗和控制外,心理的调试也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刚刚确证的患者,当想到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终生伴随时,虽不是癌症一般死期可期,但精神压力也是很重的,影响情绪。在缺乏认识糖尿病症状、并发症等相关知识下,我确实有不安、疑惑、恐惧等负面情绪。也正是得到了来自儿子的劝解,纠正了自己对此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开始诊断及配合治疗。所以说来自家人的正向心理引导十分重要。希望大家也能从“心”开始,正确面对糖尿病。

4.1、糖尿病的心理建设

a. 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清楚说明虽然糖尿病在现今尚未有根治方法,但配合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或避免并发症出现,以解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及调节心理失衡状态。人的情绪及行为是互相牵引,患者对於糖尿病的看法及感受会直接影响其对糖尿病的治疗配合。悲观患者会觉得此乃 “不治之症,永远不会好”,继而放弃治疗,出现抗拒治疗、甚至暴饮暴食等对抗行为,严重者可患上精神抑郁。相反乐观态度及正面思想,有助提升患者对控制血糖的能力,甚至能影响身边的同路人。

b. 家人:作为家人要通过正确渠道获取及传播相关知识,在面对医生的专业治疗时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新糖友在确诊初期,相伴的家属对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注射都有点抗拒,导致很多时新糖友会认为服药,打针就代表病情很严重,所以选择逃避和拖延,谁知正是这种讳疾忌医的心态,让顽疾有机可乘。

c. 社会: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有很重要的影响。反观目前国内,很多糖尿病相关信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谬误像病毒一样,占领了舆论高地。现在回看起来,作为高危人群,我们这类50+群体(真正油腻的中年人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普遍接受信息的渠道,如微信、百度之中流传甚广的大都是那些充满Magic,魔幻放卫星般的标题裹挟着一些水军最后推销一个卖不出去的食物(正常人不会吃的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而真正的有益的科学防控知识在国内的网络中难觅踪影。

4.2、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评分看板,达到25分就应及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筛查糖尿病风险。(图片来源: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所谓未病先防、已病早治。要预防糖尿病,必须认识及完成对「糖尿病前期」高危群体的自我筛查。参考世卫组织相关标准,如果你有以下情况之一(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对,一击即中),就需要定期(至少1年1次)做系统的血糖检查(包括空腹、餐后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以提早干预及治疗:

a. 有糖尿病家族史 (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

b. 患有高血压 (高于140/90 mmHg)

c. 患有高血脂 (低密度胆固醇高于3.4 mmol/L)

d. 曾经患有冠心病或中风

e. 45岁或以上

f. 运动量不足 (平均每日少于30分钟)

g. 超重 (体重指标 BMI 大于23) 或近心端肥胖 (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

h. 有吸烟习惯


4.3、糖尿病前期的预防及干预

其实不少糖尿病症初现的人,他们早就患病好几年(说的就是我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但因为相关并发症未显现而疏忽,如果能早在血糖阈值或糖尿病前期时就好好控制饮食,定能减轻病情,甚至可远离糖尿病。

哪些人是可被定义为糖尿病前期?参看世卫组织和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标准,以下情況可纳入糖尿病前期的范畴: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空腹血糖异常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空腹血糖值介乎6.1至6.9 mmol/L之间的,虽未达糖尿病水平,都归纳於空腹血糖异常(IFG) 之内(美国糖尿联会的定义则是介乎5.6至6.9 mmol/L之间)。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糖耐量异常):这类患者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两小时後的血糖值为7.8至11.0 mmol/L。

糖化血红素 (HbA1c):5.7-6.4%,美国糖尿病学会把这个糖化血红素水平纳入糖尿病前期之内。

怎么控制饮食呢?

a. 守住上限,定量摄入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后会转化成为糖份,需要靠胰脏分泌的胰岛素来运送及供给身体各器官使用,以稳定血糖水平。当你血糖达到阈值,而饮食中再毫不节制地加入糖份,便会加重胰脏的工作量,胰岛素迟早罢工,到时糖尿病就会出现。要预防病发或改善病情,谨记进入身体的糖份是有上限,所以要紧握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即淀粉质及糖类。

b. 低GI、高纤维素食物规律进食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除去总量控制之外,更要注意食物GI值,合理搭配,避免过量高GI食物摄入,造成血糖波动。

很多有经验的糖友会发现,虽然懂得控制食物中糖份总量,但无论计算有多精确,餐后的血糖都可能会出现波动。当中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例如不同的运动量量、其他疾病病、情绪以至心理微妙理变化都可影响血糖的指数,但除此之外,同等糖份的食物,如果食物的 Glycemic IndexGI 升糖指数)的不同,也会影响餐后血糖。所以,如果能了解多些有关GI的意义及用途,并在生活中实践,就能更有效帮助我们控制血糖。在众多碳水化合物食物中,高纤主食能稳定血糖,因为纤维素可延长身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时间,减低对胰岛素的需求。建议主食方面应该多选择全麦五谷类,例如全麦包、麦皮、糙米及红米,午餐及晚餐进食一定量蔬菜、瓜或菌类食物。

Glycemic Index: 血糖生成指数。GI是用来量度各类含碳水化合物(醣质)的食物在进食后对血糖影响程度的数值,从而表示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正常来说,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分解后,最后成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血糖便随即上升。但由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种类不同,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亦有不同,以至血糖上升的速度不同。另外,在进食时配合了不同的食物,亦影响葡萄糖转化的速度,所以出现血糖不一的情况。比说高GI的食物比较容易消化而转化成葡萄糖,所以容易出现高血糖,相反,低GI的食物转化速度较慢,血糖升幅自然比较少。

c. 低脂消腩

脂肪团积会形成大肚腩,而近心端肥胖正就是糖尿病风险之一。因为肥胖指数上升,身体就会出现胰岛素对抗的情况,长远来说同样会令血糖上升。

脂肪组织里的脂肪细胞们、像气球一样地鼓了起来。此时脂肪细胞所分泌的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细胞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受到抑制、反而变成了一味细胞『毒药』——动脉硬化发展加快、同时妨碍胰岛素作用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的分泌却开始强化、甚至还会分泌一种促进血管收缩令血压上升的物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 ------微博健康博主、知名大V @蕨代霜蛟

5、见微知著

此部分是父子二人合作完成此文后的一点感想记录,由糖尿病说开去,涉及医患关系,科学理念及家庭亲情,各位看官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探讨。

5.1、糖尿病在中国的低治疗率是不是医患关系的一种投射?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不走出医患关系的死局,医疗效率提升无望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子:糖尿病在国内的低治疗率很大程度由于医患之间不信任,医生的专业性意见抵不过一些微信公众号的忽悠。遇到身体不适,即使看了医生,大家也会对医生的处置持怀疑态度,上网看看医生开的药有啥用,做的检查是什么目的。

父:的确,大众总想着医生开出处方是为了创收,开的药是为了让患者产生依赖性,做的检查是为了创收。就拿我自己来说,去医院看病找熟人就是一个例子,潜意识里面不相信陌生医生。具体到这次糖尿病的诊治中也有反映,开始时对于医生做出的一些处方、检查的必要性是怀疑的。病友中相关例子就更多了,私下交流各种偏方,总认为医生要加害于自己的也不占少数。

子:除了医患个体的不信任之外,整个医疗行业在普及医学常识上也做的很欠缺吧,很多已经确诊的患者,对糖尿病基础知识的了解还不如我。

父:国内,特别是像我们所在的N线小城市的,基本没有可靠的渠道去获取相关咨询,医院本身也受限于资源,不会去举办相关的科普讲座,即使举办,参与的患者可能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大家可能也不信。相比之下,看到港台地区对于糖尿病的公众教育和社区教育活动明显要强过我们。

5.2、医患不信任是不是源自大众科学素养的缺失?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医学不代表万无一失,医生也是人。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回归到病人个体,大家都希望医生是神。

子: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源自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因为大众总觉得医学,或者说科学是一定正确的,是万无一失的,而一旦出现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归罪于医生个体,医闹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本来就是正常处置下无法预知和避免的小概率事件,被患者认为是医疗事故,其实医生也很无奈,不想出事。

父:对,科学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手段,是对真理的一种逼近吧。但很多人唯科学论,认为科学结论一定是对的,是恒久不变的,其实不尽然。真正的科学从业者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愿意甚至是乐于推翻原有的片面错或误理论。低成本是建立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的。对于各种慢性病来说,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预防,就像世卫组织在糖尿病诊疗中建议的一样,可以通过相对价廉的血糖测试进行早期诊断。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即节省费用又具可行性的干预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尤其是针对一型糖尿病患者。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二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但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血压控制;足部护理。其他可节省成本的干预措施包括:视网膜病(造成失明)筛查和治疗;血脂控制(调节胆固醇水平);筛查与糖尿病有关的肾脏疾病的早期征兆并治疗。对于病患个体也是一样,印象中有报道说,大部分人50%的医疗费用花在濒死前1-2个月,如果能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提高生存质量,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5.3、从这样一次经历看家庭亲情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和父母沟通不要只在逢年过节之时,其实父母也和我们一样,向往着同时代的快乐。(图片来源:李安《饮食男女》)

这一段,是我自己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的,作为一个典型的90后,拥有一对典型的60后父母,他们就像许多50、60后人一样,有许多我们这些80、90后觉得不可思议的特点,这是生长环境、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经年累月留下的时光印记,这些印记没有外力影响,基本一生也不会改变。我们总觉得他们不大能理解我们一代人喜欢的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套Normcare style的衣服、一部看起来不怎么实用的车……似乎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但其实这些他们真的不能理解吗,又或者我们真正理解他们吗?我们可能真的以为他们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类养生保健就是他们生活追求的全部,以为那些不时兴的表情包就是他们他们与时代脱节的表现,其实那些正是他们这一辈人为了多了解子女,才下决心学习的。此刻,不要只接受社会带给你的刻板印象,而关上了一扇真正了解父母内心世界的门。父母想要的交流,不是表面的逢迎,而是真正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去,能够坐下来好好聊聊彼此心底真正的感想。不要让舆论中的标签和自我设限,使我们和父母在精神世界上日益疏远,否则,到后来父母和子女之间就真的只能聊聊“最近身体怎么样”、“要保重身体”这种陌生人去探望老人都能说的话。

回到这次爸爸确诊糖尿病的经历,正如我爸在第3部分诊疗经历中描述的一样,听到他确诊糖尿病,我还是有一点小庆幸的。也许很多人会不解,还有人庆幸得病的?因为爸爸的血糖异常情况我早已知悉,而糖尿病已经算是最为轻微的病因了,之前因为爸爸的血糖问题还曾经求教过一位麻州总院的医生,医生在听过简单情况口述后也是建议尽快全面检查,而且当时还建议筛查 Liver cancer(肝癌,因为肝癌也会导致血糖的异常加上也确有脂肪肝的历史)的可能。所以,在此也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体检指标的异常,防微杜渐。

作为糖尿病家属,正如爸爸在文中所写,同患者一起进行正向心理建设很重要。特别是为人子女者,我们有着更为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希望大家能够把正确的观念带给家人。

5.4、最后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作为亿万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之一,我们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将自己的诊疗过程作为范本,让大家来复制。对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类疾病,我们极力反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根据所谓指南、经验贴,自我诊断、用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因为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指南、经验贴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结合临床工作者自身的经验综合判断。同时,各地的疾病诊疗,往往由于理念、习惯、和患者经济情况等存在差异,更不应该简单复制。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各位:相信专业人士、请遵医嘱!


防微杜渐 or 养痈遗患:相信专业,笃行科学,莫让“糖捱”变“糖癌”

相信专业人士、请遵医嘱!

6、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健康专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日本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教育

香港糖尿联会

台湾地区糖尿病学会

展开 收起

友耐多层药箱大容量药物收纳盒家庭装家用医药箱透明大号急救药盒 【特大号3层-透明盖】象牙白

友耐多层药箱大容量药物收纳盒家庭装家用医药箱透明大号急救药盒 【特大号3层-透明盖】象牙白

34.9元起

医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家用大容量急救药品抽屉整理盒防尘置物柜

医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家用大容量急救药品抽屉整理盒防尘置物柜

暂无报价

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抽屉式药品柜家用透明医药分类整理盒置物架

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抽屉式药品柜家用透明医药分类整理盒置物架

42.9元起

聚可爱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家用收纳柜大容量药品整理箱多层医药应急药片盒

聚可爱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家用收纳柜大容量药品整理箱多层医药应急药片盒

21元起

爱丽思大号药箱家庭装家用大容量医药箱急救多层特大分类收纳盒 【小号三层 6L】浅松绿 【适合1-2人家庭】升级款

爱丽思大号药箱家庭装家用大容量医药箱急救多层特大分类收纳盒 【小号三层 6L】浅松绿 【适合1-2人家庭】升级款

39.1元起

京东京造 药箱 医药收纳箱 家用药箱可视药盒便捷大容量带提手 14L1只装

京东京造 药箱 医药收纳箱 家用药箱可视药盒便捷大容量带提手 14L1只装

29.9元起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家用收纳柜药品整理箱大容量多层医药应急医疗盒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家用收纳柜药品整理箱大容量多层医药应急医疗盒

23.8元起

医药箱收纳柜家庭装大容量多层药品收纳盒家用儿童抽屉式药柜药箱

医药箱收纳柜家庭装大容量多层药品收纳盒家用儿童抽屉式药柜药箱

暂无报价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大容量药品药物收纳柜家用医疗小药盒药筐急救盒

药箱家庭装抽屉式大容量药品药物收纳柜家用医疗小药盒药筐急救盒

暂无报价

药物收纳盒家用大容量分格装常备药箱柜门壁挂免打孔药品置物架

药物收纳盒家用大容量分格装常备药箱柜门壁挂免打孔药品置物架

15.84元起

大号药箱家庭装大容量医药箱家用儿童药品收纳箱多层急救分类药盒

大号药箱家庭装大容量医药箱家用儿童药品收纳箱多层急救分类药盒

12.4元起

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用多层透明大容量便携式医疗小药箱

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用多层透明大容量便携式医疗小药箱

暂无报价

抽屉式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庭装大号药品急救药盒收纳箱透明多层

抽屉式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庭装大号药品急救药盒收纳箱透明多层

暂无报价

透明药箱药物收纳盒抽屉式药品收纳柜家用置物架医药箱多层家庭装

透明药箱药物收纳盒抽屉式药品收纳柜家用置物架医药箱多层家庭装

39.8元起

友耐药箱收纳盒大号家用家庭双层医药箱大容量药品药物分类箱 家用医药箱【中号/白色】

友耐药箱收纳盒大号家用家庭双层医药箱大容量药品药物分类箱 家用医药箱【中号/白色】

暂无报价

宅欢欢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用多层透明大容量便携式医疗小药箱 中号PET药箱-透明白

宅欢欢药箱家庭装药物收纳盒医药箱家用多层透明大容量便携式医疗小药箱 中号PET药箱-透明白

25.1元起
87评论

  • 精彩
  • 最新
  • 我想问问, 怎么样有效预防糖尿病?
    我就是文中所说, 油腻的中年人...... [害羞]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如果确诊糖尿病的话,一定要遵医嘱,用药物控制血糖;如果只是是糖尿病前期的话,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具体做法可以咨询当地的医生,文章4.3部分也有相关介绍,供参考,另外文末的参考资料里面访问这些网站也能找到更详细的资料。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万分感谢分享!!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面对疾病的态度!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多谢鼓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击掌]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从小就爱吃甜的东西,现年27,以前很瘦,工作以后胖了起来,现在也勉强算得上正常身材,外表看不出胖,有点肚子而已。
    后期看来也要注意下糖尿病这东西了。
    碎银奉上,很喜欢作者和作者儿子的状态。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多谢鼓励,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健康的监测。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装大款] 没怎么看懂,是不是瘦子就不会得糖尿病,最近因为在减肥,所以一日三餐吃的都的低Gi的,是不是有帮助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瘦的人相应风险会低,但不是说就没有可能。如果体检结果符合糖尿病前期就应该注意了,文中在4.3部分有写具体情况。低GI食物会有帮助,但也需要控制总量,另外一定要规律,不要长期不吃晚饭,或者吃宵夜。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好在家里没有吃宵夜的习惯,晚饭也基本会用白粥或者水果 五谷填饱肚子,平时除了2天一包烟也没有不良嗜好 [赞一个]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那个算分的表有点不理解,腰围跟身高也有关系啊,是高个子就容易得糖尿病??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感谢指正,的确,仔细研究了一下子这张表,不严谨。目前通行的腰围身高比标准显示,男性健康状态应该小于0.52,而女性小于0.48,因此腰围和身高还是正相关的。不过这里的风险指的还是流行病学上的风险,并不是对于个体,所以即使没有上述高风险因素,也不要忽视血糖的定期监测。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我也是推测,感觉有点问题,估计简单估测还是有道理的吧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建议作者研究下生酮饮食 [得意]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你讲的生酮饮食 是不是ketogenic diet,低糖类?关于这点我咨询过医生朋友(包括那位来自麻州总院),他们都强烈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酮饮食,因为因为脂肪酸代谢产生的酮体是一种酸物质,倘若堆积在血液中没被胰岛素调节来供细胞利用时,体内的血酮就会上升,使血液pH值快速下降,因而出现酮酸中毒,这种情况特别常见于糖尿病患。酮酸中毒常严重甚至会昏迷或死亡,不可不慎。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血糖的正常且平稳。 @昵称真的可以改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昵称真可以改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已打赏100碎银,看一次打赏一次!呜呜,家里老人家不在身边就是说不动 [喜极而泣] 长期教育了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谢谢,糖尿病定期监测,注意控制并发症发展就行,治疗控制糖尿病本身并不难,老人家身体健康是全家之福 [赞一个]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非常喜欢作者的认真、详实!中国人普遍喜欢养生不喜欢看病,喜欢保健品不喜欢药品。尤其不能接受体检就怕检查出病来。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做为一名前内分泌科医生,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我很简单的说一句,发现糖尿病,一来控制饮食,二来注射胰岛素……一般患者一上来往往先要吃药什么的,总觉得打针不好,其实我很负责任的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后用胰岛素,现阶段任何的降糖药都比不上胰岛素。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那要要看I型和II型吧?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1型是基本都要打,2型基本的理念原来是先口服后打胰岛素。但是本人认为就算是2型有条件的话早期用胰岛素也是好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我妈按时打针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好文,比起剁手而言,身体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这病是个富贵病啊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消灭0回复! [邪恶]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那个图真的准确吗? 葡萄香蕉是绿灯区?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GI的测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同一种食物,不同人群所测得的GI也有偏差。具体到文中的GI图中的数值来源于台湾扬生慈善基金会的相关资料。而具体的食物,差别之间也很大,我查询哈佛医学院的数据,香蕉是48,葡萄(Grape,black应该是国内的黑提)是59,所以各路GI值很难说谁更准确。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多多注意,多多沟通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母亲以前就是控糖成功的,现在基本上比较正常的饮食了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难得的好文,学习了 [赞]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签到签到路过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这个厉害,写得这么多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受教了。。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420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