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工房:相机,与神同行!SONY 索尼 XZ Premium 手机 评测(续)
序:揭开手机摄像头的神秘面纱,让超常发挥的XZ Premium来证明,什么“底大一级压死人”根本就是伪命题!
欢迎来到Kim较瘦手工课,今天接着搞索尼超旗舰手机Xperia XZ Premium,看看掌握CIS核心科技的索尼,在旗舰手机的相机部分怎么做到超常发挥!
关于XZ Premium其他方面的介绍与评价,请自修之前的课程《Kim工房:矛盾共生,信仰漂移!索尼XZ Premium手机评测》,此处不再赘述,本篇只谈相机部分。
本文概况:
〇、Exmor家族
一、规格解毒
二、App体验
三、功能演示
四、成像对标
五、样张分析
尾巴、与神同行
全文9000多字,图片52张,请耐心学习。
〇、Exmor家族
承前篇所述,索尼集团不仅在消费领域霸气侧漏,在专业领域更是当仁不让,尤其是CMOS图像传感器,在供应链上游基本处于垄断地位。CMOS图像传感器(学名CMOS Image Sensor,昵称CIS,也叫感光元件),是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摄像机及监控设备。
▲索尼家的CIS又称为Exmor(没办法,牛逼的东西都有名号),早期的Exmor为传统的前照式(FSI)结构,目前仍主要用在大底数码相机(单反、无反、高端DC)上。
▲2008年,索尼推出Exmor R,即背照式(BSI)结构,通过将金属连接层转移到基板下面,从而获得更高的受光效率。起初,Exmor R仅用于小底相机(低端DC、手机),近两年开始向大底数码相机(例如A7R2和D850)进军。
▲2012年,索尼推出Exmor RS,即堆栈式(Stacked)结构,它在背照式的基础上,通过将电路板转移到感光层下面,并替代原来的基板,从而进一步提升受光效率。Exmor RS同样始于小底相机,今年已登陆大底无反(黑科技A9)。
除了物理结构上的进化,近年来Exmor家族还积极将相位对焦(PDAF)与图像缓存(DRAM)集成到CIS上来,一方面强化相机的对焦能力,一方面提高图像数据的处理效率。
以目标市场来看,Exmor又可以细分为三类:Camera即各类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Mobile即各类移动智能终端;Industry即工厂自动化与安防监控。
然而,不管哪种物理结构,也无论哪类目标市场,不管画幅大小,也无论像素高低,索尼的Exmor统一命名为IMX系列,仅靠后面三位数字来区分,非常神秘,毫无规律。厄,你基本无法从这三个数字直观辨识出,CIS产品的新旧、好坏和用途,不过它们本来就是面向专业领域(供应链),型号是否直观不重要。
所以……这里也不会向大家科普IMX362和IMX378到底谁更好,感兴趣的机友可参考wiki的Exmor族谱,看个热闹。毕竟,最终成像不完全由CIS决定,即使采用同款CIS,不同手机的照片也会天差地别。
一、规格解毒
概括来说,一台手机拍摄照片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环节:镜头、CIS、ISP和软件。最终的成像质量,也是四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哪怕只有一个环节掉链子,照片就会整段垮掉。
▲镜头决定光圈、焦段和OIS(光学防抖)。光圈代表进光量,多多益善,越大越好,目前手机最大光圈为F1.5(三星W2018)。焦段代表视角,通常主摄像头的焦段在24mm至28mm之间,越广画面冲击力越大,但也越不好控制,且边缘画质可能不理想。光学防抖没啥好说的,基本聊胜于无,它能大大提高弱光下的拍摄成功率与成像画质,不过索尼偏偏不爱用。
注意,与数码相机的光圈不同,手机的光圈是固定值,例如F1.7就只能是F1.7,它不会在强光时收缩到F4或F8,本月发布的三星W2018应该算业界首款可变光圈的正经智能手机(貌似这个系列也不太正经)。
▲CIS决定画幅(传感器尺寸)、分辨率(最高像素)和拓展功能。有时候还会提到画面比例和单像素尺寸,它们都可以通过画幅与分辨率数据转换而来。拓展功能包括对焦技术与图像缓存,前者最新的特技就是Dual Pixel(三星旗舰机标配,对焦风驰电掣),后者最新的黑科技就是高速图像缓存(首发于IMX400,用于XZ Premium)。
▲ISP(图像处理器)早已被集成到手机主处理器中(例如骁龙835上的Spectra 180 ISP),所以现在很少提及,不过随着AI热度的升温,其他图像相关的协处理器也开始崭露头角(例如骁龙845主打AI的Hexagon 685),广义来说,ISP应该是手机里参与图像处理的所有处理器的统称。
▲软件很好理解,其外在形式就是用户操作的相机App,友好性、功能性与流畅性就是App的评判标准;其内在形式就是控制整个拍摄过程的参数与逻辑,比如曝光倾向、色彩风格、降噪策略和特效强度等直接影响缺省出图画质的因素,也是最需要手机厂家花心思的地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至此,故事暂告段落,下面有请本期主角索尼当家旗舰XZ Premium。索尼非常孤傲的坚持着前/后单摄像头,前置1300万/22mm/F2.0/无补光灯/无OIS,后置1900万/25mm/F2.0/闪光灯/无OIS,如此单薄的规格,即使放在2016年的同级竞品面前,仍低调得可怕。好吧,既然是索尼的主场,那么索性抛开双摄不谈,仅就主摄像头做个简单比一比。
从2015年的Z5系列开始,索尼就将旗舰手机所用的CIS藏私,IMX300(首发于Z5)和IMX400(首发于XZ Premium)都是索尼手机独享私货,概不外卖。这两款CIS最大的特点就是,画幅大+像素高+冗余设计,满满黑科技,就不卖给你。
画幅通常是对成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索尼故意把1/2.3英寸的CIS留给自家旗舰手机,只给友商提供1/2.5英寸甚至1/3英寸的规格,好一个田忌赛马。然而讽刺的是,占尽天时地利的索尼手机,成像质量别说碾压友商,就连追平友商都十分勉强,堪称负优化的典范。
像素一直是索尼热衷的数字游戏,不管是RX100系列过犹不及的2000万像素,还是手机CIS上激进的2300万像素,索尼都在固执的输出“像素越高越好”的价值观。甚至为了发挥高像素的片面优势,宁愿在数码变焦与电子防抖上奇技淫巧,也不愿选择变焦双摄、光学防抖与多张合成这些正道。
冗余设计是这两块CIS的最大亮点,它们是原生支持4:3和16:9两种画面比例,而不是通过裁剪来实现,因此能充分利用成像圈内的所有像素。这项独特的设计,无论在手机届还是相机届都可谓凤毛麟角,手机届的代表是诺基亚Lumia系列,相机届的代表是松下LX100。
以Z5的IMX300为栗子,这块CIS的物理像素为2500万,在绿色的成像圈内,4:3时(红色矩形)输出像素为2300万,16:9时(蓝色矩形)输出像素为2000万,图片源自GSMArena。
然而,尽管IMX300/400的画幅看上去很美,但骨子里却是难以驾驭的野兽。一方面,过高的像素密度导致单像素尺寸偏小,在IMX300上像素仅1.1μm,单像素受光效率远低于1.4μm的竞品;另一方面,过大的CIS尺寸导致镜头模组的设计空间被压缩,在确保手机轻薄与摄像头不凸起的前提下,只能将镜头光圈缩小至F2.0,同时放弃镜组内的OIS。于是乎,强光下索尼手机或许尚可一战,弱光下基本就底裤输光。
事实上谷歌的Pixel系列已率先垂范,相机规格从Pixel的1/2.3英寸“升级”至Pixel 2的1/2.5英寸,是的你没看错,在画幅稍稍妥协之后,Pixel 2从光圈到防抖再到画质全方位提升(DxOMark得分:Pixel=90,Pixel 2=98)。或许,这就是索尼移动应该虚心借鉴的地方,CIS的片面优势不等于相机的整体优势,均衡的配置+科学的算法+广泛的适应性,才是相机的本质。那啥,XZ Premium的DxOMark得分我就不说了,没眼看……
显然,常年高举像素大旗的索尼也开始意识到,大像素往往比高像素更实用,所以IMX400终于将像素调低至1900万,XZ Premium/XZs更是自Z1(2013年)以来Xperia旗舰机像素首次低于2000万!不过老实说,这个像素调低的步伐还是略小,或许1400万像素会更理想。
所幸IMX400的提升不仅于此,它被索尼誉为“业界首块集成图像缓存的三层堆栈式手机CIS(The Industry's First 3-Layer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with DRAM for Smartphones)”,关键词是首次引入手机CIS的图像缓存,类似的黑科技最早应用于索尼RX100M4(2015年),这回算是索尼内部资源共享的成果。简而言之,图像缓存能大大提升图像数据的采集速度,配合越来越强大的ISP,能实现更快的照片连拍、更高的视频帧率(即慢动作)并改善果冻效应。
不出意外的话,2018年度IMX400与骁龙845的联姻(我有说是XZ2么?),会给Xperia旗舰的相机带来更丰富的玩法和更卓越的成像,当然前提是,索尼移动能不能上点心……
二、App体验
不小心又跑题啦!下面再次有请本期主角XZ Premium,就先从应用的层面谈起,看看它的相机好不好用&有啥功能。打开相机App,第一印象是简约,但把玩一阵之后,我决定把后面的“约”字收回一半!
本期评测相关体验均基于港版官方固件47.1.A.5.51版本,特此声明!
以下涉及方向的描述,主要基于竖屏状态的情况,请以截图为准。
Xperia相机有三种模式,缺省为自动照片模式,左边是手动照片模式,右边是视频模式,以左右滑动方式进行切换。什么?你说视频模式右边那个“特效模式”?想太多,那货根本不是Xperia相机的内置功能,稍后再解毒。
相机主界面有三个固定的快捷按钮:左上角是闪光灯(照片模式)或手电筒(视频模式),点击图标后展开菜单项;左下角是设置,点击图标后仅展开基本菜单项,必须点击“更多”才会展开进阶菜单项;右上角是前后摄像头切换,点击图标或主界面下滑均可触发切换。
诚然,主界面的交互逻辑还算清晰,但上手体验却简洁有余简约不足。首先,主界面居然有三个与当前拍摄行为无关的滑动手势(左右滑动&下滑),当用户进行触控对焦(即自行选择对焦区域)时,很容易因误触而导致拍摄模式切换。其次,前后摄像头切换属于低频操作,其实点击图标切换就足够,下滑也能切换完全是画蛇添足,其他手机通常将上下滑动定义为曝光补偿,显然比前后切换更实用。其三,设置菜单不是一次性完全展开,还要再点击“更多”才会继续展开,实在有点简洁过头,反而让操作更繁琐。
手动模式时,快门键左侧会呈现“手动参数”快捷按钮,点击图标后展开熟悉的五个参数项,但是,不能实时显示当前自动ISO与自动快门数值!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数码相机大厂的画风啊!视频模式时,快门键右侧会呈现“慢动作”快捷按钮,点击图标后切换为慢动作模式。我就纳闷,这俩快捷按钮忽左忽右的是啥审美风格?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据不完全人肉统计,三种模式下的设置菜单项目如下,仅供参考。如果你找不到HDR开关,或者找不到预测拍摄,甚至无法连拍,那么多半是姿势不对。
快捷,指主界面就能修改的项目;基本,指点击菜单键缺省展开的项目;更多,指点击更多后继续展开的项目;通用,指更多之后三种模式通用的项目。
乍看这套相机的功能还挺专业的,得益于IMX400在图像数据处理上的硬件优势,XZ Premium确实在预测拍摄、对象跟踪、连拍以及高帧率视频方面表现畅快,但论及专业性却还欠点诚意。首先,IMX400居然不用来做多张合成,简直暴殄天物,难道索尼打算留着当牙膏?其次,专业模式居然不支持对焦点与测光点分离,要知道连努比亚都已经做到“对焦/测光/白平衡三点分离”,我就问索尼你怕不怕?其三,如此细致的设置菜单项,居然漏掉“降噪控制”,而且HDR强度也不能调整。
吐槽暂告段落,再来看看本该是第四种模式的“特效模式”,该模式的主界面有四个特效可供选择,不过图标排列略显松散。点击图标就会打开相应的特效相机,其中“AR效果”与“创意效果”还需要选择子模式,那么问题来了……在特效相机界面(下图右),无法通过返回键切回相机主界面(下图左),必须要点击左下角的特效图标,它才是逻辑上的“返回”功能,如果本能的点击导航栏上的返回键,就会直接退出整个相机App!
这是为什么呢?按下多任务键你就真相啦,原来特效模式下的四个特效相机,根本不是Xperia相机的内置功能,而是四个独立App。换句话说,当你在特效模式主界面点击“AR效果”时,并非切换到Xperia相机的AR特效功能,而是跳转到另外一个App!诚然,将特效相机从Xperia相机中解耦(独立),有助于特效功能的快速开发与适配,但多个App之间的怪异跳转,无疑让整个相机充满割裂感,这种感觉甚至从UI蔓延到UE。
不信你看,第二个特效“创意效果”的界面,是不是让你一脸懵逼?竖屏状态时,上方是被挤压成梯形的效果预览图,下方是左右滑动并选择的创意效果,可是完全看不懂都是啥创意!
一不小心把手机转成横屏,哇,每个创意的标识才浮现出来,难道这是隐藏的解密游戏?不过,效果预览图能不能恢复正常比例?而且,初始界面只提供选择创意&效果预览的功能,还得点击弯箭头才会进入拍摄状态,如果需要重新选择创意,就要点击快门键上方的毛笔图标切回初始界面。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创意效果”的交互逻辑与Xperia相机(三种标准模式)相差了半个地球,很容易让用户迷茫。
最后两个特效的界面要简单得多,不过UI风格仍与Xperia相机(三种标准模式)有明显区别,比如脑门上的图标。“有声照片”名副其实,就是一张带几秒钟录音的静态照片,不过时间窗口有点难掌握,要练习几次。“全景”没啥好说的。
小结:XZ Premium的整个相机体系,由一个看似专业的Xperia相机App搭配四个松耦合的特效相机App构成,UI风格缺乏统一性。Xperia相机的主界面看似简洁,实际体验并不理想,某些操作过于繁琐甚至容易误触,尽管设置项目眼花缭乱,但专业性仍有待提高。特效相机的操作略显繁琐,且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其调用的只是Xperia相机的简化版,并没有丰富的设置项目,其定位上更偏向娱乐性。
三、功能演示
哇!IMX400耶!有美颜功能么?没有。有虚化模式么?没有。那你演示啥……确实没啥好演示的,简单过一下吧。
首先来看看这块CIS的冗余设计,在照片模式(手动/自动)的设置菜单里,有四种分辨率可供选择,19MP(5056*3792)就是4:3的原生分辨率,17MP(5504*3096)则是16:9的原生分辨率,另外两个12MP分别由19MP与17MP缩图而成。看图更直观,两种比例的画面风格与视觉冲击还是有区别的,视题材自行选择就好,这可是索尼旗舰手机特殊福利。
其次是这块CIS的第二福利,高速缓存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诸如对象跟踪(即追焦)、连拍和高帧率视频(即慢动作)都是意料之中的进化,唯独“预测拍摄”充满惊喜。注意,预测拍摄仅限自动照片模式,且不能手动强制触发,而是由Xperia相机自动侦测并触发,套用今年的时髦用语,称之为AI都不为过。
预测拍摄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利用高速缓存,以队列形式实时保存着四张连拍照片(一秒钟以内),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滚动更新。当用户按下快门键的瞬间,队列关闭(停止更新),系统会对缓存的照片进行智能比对,判断拍摄对象是否发生运动。如果对象保持静止,则不触发预测拍摄,相机直接输出队列最后一张照片,整个过程与正常拍照一模一样;如果对象发生运动,则触发预测拍摄功能,相机将输出队列里的四张照片,并聚合到最后一张照片在相册里呈现。
在相册里浏览预测拍摄的照片时,缺省只会看到最后一张(即第四张,按下快门瞬间拍摄那张)照片,但画面会浮现“选择最佳照片”标识,点击后将展开预测拍摄的四张照片。整个预测拍摄的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从我家狗娃的样张上可以看出,这个功能最适合用来临时抓拍,因为精彩瞬间稍纵即逝,通常在按下快门霎那,已经迟了零点几秒。是的,我要拍这组样张的时候,狗娃是第一张的神态,等我按下快门已经是第四张的结果。
其三是手机标配的HDR功能,由于手机CIS画幅较小,宽容度并不理想,因此HDR早已成为标配。从样张看来,XZ Premium的HDR疗效并没有超出预期,尽管高光区域的曝光过度和细节丢失获得明显改善,但是暗部区域没有任何变化,而且相机设置里也未提供HDR强度的调整功能,显然索尼有点任性。
其四简单演示一下特效模式里的“AR效果”,选择面具子模式,变张老虎脸。此时,画面会固定在1080*1920分辨率,即16:9模式,所以不难猜测,AR效果就是1080p视频模式+特效实时渲染,所谓拍照其实就是单帧截图。嗯,玩具不解释。
最后要谈谈XZ Premium右侧边下方的实体相机键,这颗按键有双重定义:在开启相机App时,它是“相机键”,即两段式的快门键,可以设置为单张拍照或连拍;在未开启相机App时,它是“快速启动”键,长按可触发特定功能,包括启动相机、启动并拍照、启动并录像或关闭。
诚然,这颗实体按键对拍照还是有一定帮助,尤其是横屏状态下,会有使用数码相机的操控感,如果将快速启动设置为启动并拍照,那么更可以在息屏状态下快速抓拍(偷拍?)。可是竖屏状态下,就不那么愉快啦,因为这颗按键恰好位于左手小指的握持区域,偶尔会误触到它,比如在相机主界面突然无法触控对焦,往往是因为实体相机键无意中被左手小指半按下……
小结:就功能体验而言,XZ Premium显得棱角分明,有些功能做得诚意十足,有些功能做得偷工减料,有些功能干脆不提供,就连充满设计感的实体相机键,也是形式稍大于内容。代表手机CIS新高峰的IMX400,在索尼闭门造车的搞机态度下,完全无法火力全开,芝麻开门,索尼,你以为现在还是2015年么?
四、成像对标
鉴于XZ Premium发布于2017年2月(实际发售已经是2017年5月),考虑到索尼手机一贯“惊人”的成像表现,就不拿2017年的同级别竞品来欺负它啦,这里请出2016年度成像标杆iPhone 7 Plus作为参照物。
下面选取四个场景,让XZ Premium与iPhone 7 Plus互相伤害,两者均使用原生相机App,自动模式+缺省参数。在硬件规格上,XZ Premium画幅更大、像素更高、焦段更广,iPhone 7 Plus光圈更大、带OIS。
左:XZ Premium,ROM=47.1.A.5.51,港版
右:iPhone 7 Plus,ROM=11.1.2
场景1:室外正午多云
伤害真的有点大,如果说iPhone 7 Plus的照片是多云,那么XZ Premium就是阴天,显然索尼的测光算法存在问题,或许它试图保留更多的高光细节,但整体画面已明显欠曝。
放大到原图(即100%)来对比,XZ Premium的天空显得有点脏,特别是建筑物的边缘已出现伪像,整体画面很粗糙,完全没有体现出大画幅+高像素的解析力优势。相比之下,iPhone 7 Plus的成像干净且精致,树叶的细节更是栩栩如生。
场景2:室内正常照明
XZ Premium曝光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色彩也不如iPhone 7 Plus鲜活明快,玻璃门上倒影的细节,更是iPhone 7 Plus清晰可辨。
原图对比基本延续场景1的战况,XZ Premium的ISO已拉到500,噪点非常明显,但解析力上却毫无优势,iPhone 7 Plus倒是保持着干净的画风,只是解析力略有下降。
场景3:室内弱光
两者曝光终于一致,想想也是,弱光下XZ Premium再欠曝的话,画面真心没法看。办公室顶面的隔板,iPhone 7 Plus出现高光溢出,XZ Premium反而控制得不错。
原图对比毫无悬念,没有OIS的XZ Premium已经飙升到ISO1600,别再强求什么细节,几张白纸都糊成一块。两者的降噪策略都倾向于消除彩色噪点,不过在传真机的表面,XZ Premium仍有少许彩色噪点。
场景4:虚化
这里的差距并不大,XZ Premium的虚化能力稍逊一筹,焦外过渡也不如iPhone 7 Plus自然。
小结:原本以为,缺少OIS的XZ Premium顶多是弱光下吃亏,强光下应该能尽情展现大画幅+高像素的解析力优势,对标结果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一位掌握CIS核心科技的数码影像行业资深老司机,拿着独家秘制的高规格IMX400,却交出与身份不符的基础成像,这,就是传说中的“负优化”。
五、样张分析
相机评测至此,Kim较瘦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索性让XZ Premium自己用样张来解释一下吧,所有照片均为自动模式,部分使用触控对焦,仅缩图并加Exif标识。
第一组:白天
白天或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基本延续成像对标的测试结论,XZ Premium的测光非常保守,虽然能尽量保留高光细节,但画面整体欠曝,色彩沉闷缺乏通透感。它所搭载的RGBC-IR传感器,尽管听起来很牛逼,但实际上对自动测光和自动白平衡帮助不大,室外环境白平衡偏暖,室内环境白平衡偏冷,两头都不讨喜。
第二组:晚上
晚上或弱光的情况下,XZ Premium测光还算靠谱,高光区域也控制得不错,但由于ISO飙升以及索尼招牌负优化,画面涂抹感非常严重,基本没啥细节可言,只能缩图欣赏。
通过样张Exif不难看出,弱光下XZ Premium的安全快门与自动ISO的规律:第一阶段,当快门大于1/50秒时,会大幅拉升ISO;第二阶段,当ISO达到800时停止拉升,转而增加快门时间;第三阶段,当快门达到1/16秒时停止增加,转而继续拉升ISO。
尾巴、与神同行
常言道,背靠大树好吃瓜,但是Xperia手机的背后却是一整片森林(索尼集团)!一方面索尼在数码相机(尤其是无反相机)市场独霸一方,另一方面索尼在CIS(尤其是手机CIS)行业垄断上游,甚至还将最先进的CIS留给自家旗舰手机,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手机厂家所不具备的。因此按常理说,Xperia旗舰手机的成像画质应该在DxOMark天梯上一骑红尘,最起码能领先竞品一两年都不为过。
然而那个特立独行的索尼移动,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别说领先竞品一两年了,毫不客气的说,Xperia旗舰手机的成像已然落后竞品一两年……我只想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
最后,用古龙小说《圆月弯刀》里的一句话,来形容Xperia旗舰机的成像,最合适不过:纵使神刀在手,也无法成为刀中之神。
相关商品: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LesterWang
喜欢黑色XZP,怕掉漆买了银色,结果发现侧边是塑料电镀的,还是掉漆了,沃日!
卖掉入了三爽的N8,世界和平。
校验提示文案
范佛里特002
校验提示文案
awaitwind
校验提示文案
Mediolanum
校验提示文案
索尼中国
校验提示文案
椰汁糕冬瓜强
校验提示文案
VIP21
校验提示文案
可可怪猫
校验提示文案
风屿浪
校验提示文案
后觉者阿苏勒
校验提示文案
乐乐5257
校验提示文案
过客来过了
校验提示文案
阿司匹林维他命
校验提示文案
心如桃酥
校验提示文案
笨笨豆
校验提示文案
hzj27
校验提示文案
阿塔呀
校验提示文案
ChenJP
校验提示文案
aloe953
校验提示文案
取名真是麻烦呀
校验提示文案
挚爱高达
校验提示文案
乔宝爸
校验提示文案
两件起批
校验提示文案
我心飞翔ZX
校验提示文案
我心飞翔ZX
校验提示文案
[已注销]
校验提示文案
范佛里特002
校验提示文案
LesterWang
喜欢黑色XZP,怕掉漆买了银色,结果发现侧边是塑料电镀的,还是掉漆了,沃日!
卖掉入了三爽的N8,世界和平。
校验提示文案
椰汁糕冬瓜强
校验提示文案
索尼中国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186892838
校验提示文案
dywind
校验提示文案
古华拉
校验提示文案
吖羞歪
校验提示文案
凡蜀黍
校验提示文案
Mediolanum
校验提示文案
取名真是麻烦呀
校验提示文案
取名真是麻烦呀
校验提示文案
aloe953
校验提示文案
awaitwind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