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宝宝的启蒙教育历程分享—识字篇
小编注:此篇文章来自#原创新人#活动,成功参与活动将获得额外100金币奖励。详细活动规则,请猛戳此链接!
写在前面:
我家里有大小两个男宝,大宝6岁,小宝3岁,我们为了以后上学能剩些力气,从很小就开始教大宝学习,至今还比较成功,从2岁半左右开始教习,大宝识字好几百,会拼音、写字、英文单词认识几百,百以内连加连减、最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表内除法,本篇就识字这方面分享自己的教习历程给宝爸宝妈参考。
正文:
大宝现在6岁+,幼儿园大班,今年九月份就要进入小学了,同级的小朋友大多去上了学前班,从小班的四个班,到大班就剩下一个班了,而且这学期开始,又有一部分小朋友办了退园。家长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同时,也为了让孩子早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不至于一上学就跟不上。虽说,学龄前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几年,但是身为家长的我,自然不能免俗,也有着同样的焦虑和紧迫感。
先说说大宝目前的情况吧,没有上学前班,完全靠每天晚上在家自学一小时(7:30-8:30之间),我和宝爸轮流教。识字量大约七八百,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书,也学会了拼音,所以标注了拼音的故事书基本就没有障碍了。数学,会加减乘除,加减会竖式,会多个两位数的连加连减,乘法也是会竖式,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法刚开始学,只会一些简单的表内除法。英语接触较少,仅局限于单词,大概三四百的词汇量吧,只会读能听懂知道中文,不会拼写。
下面介绍一下大宝的启蒙教育吧。大宝从小就比较乖巧,好静,专注力强,基本属于天使型的宝宝,也就是因为这点,我又生了老二,结果,老二和老大完全不同,整个一个小魔王。人家都说老二比老大聪明,我是真没觉得,同年龄段比较,老二比老大相去甚远,所以,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大多是基于老大的天使性格,不知在老二身上能否奏效。
对比上图,老二不到两岁半时,见下图,识字还是可以的,数数也不错,古诗不会,只会几个简单的歌谣,数字不会分6和9,4和7也经常认错,不认识字母,但是认识几个拼音。
现在小宝三岁多了,识字150左右,还算效果不错,所以,今天就先讲讲识字篇吧。
大宝胎教起,宝爸就每天给他读同一段《大学》,宝宝小的时候,有事没事也给他重复同一段,后来不到两岁,他就基本会背这段了。是不是可以说明,胎教和早期的启蒙教育都是有效果的呢?
一、早期启蒙阶段
一岁内,给他准备了一些不怕撕咬的书,比如我们熟悉的拉拉布书:
还有,洗澡书:
我家还有这种塑料泡沫的书,感觉也是不错的。
这些书,起到早期启蒙作用,让孩子对书感兴趣,觉得识字是个挺好玩的事。虽然不能直接教会孩子认识里面的字,但作用还是很大的,这一步不可忽略。
二、培养兴趣阶段
宝宝1~2岁的时候,主要买一些故事、三字经、弟子规、小歌谣之类的书,比较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就好,同时也要注意耐撕扯,一些塑封的书比较好。
这两种书,小宝宝比较推荐第一种,相比之下,更皮实一些,不过,前面几页,翻多了还是会掉的。第二种大字书,不耐折腾,很容易坏,建议等宝宝大一些再入手,我家这本已经变成活页的了。
还推荐一些简单的故事书,大宝听多了,就会讲了,后来就能逐字逐句的复述,还能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讲,这样,一些简单的字他就有印象了。
这一阶段,大宝效果比较好,毕竟当初只带一个娃,教他的时间更多一些。上面这些书,都是大宝小时候学过的,看看破损程度就知道有多“用功”了。每本书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和修补,有的也是活页了。不同结构的书,结实程度也就显而易见了。
老大两岁多会背十来首古诗,会背很长一段三字经和弟子规,会讲很多很多小故事。老二,三字经一段,古诗一首。
三、识字入门阶段
2~3岁,开始正式的识字阶段。
识字初期,从识字卡片开始,卡片也是尝试了很多种,每种卡片也都是各有利弊的。早期先接触的是有图的识字卡片
教孩子认动物认颜色的同时,也接触了汉字,感觉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图形图像颜色更加敏感,记忆力更强,所以就借助图片,让宝宝接触更多的汉字,当然,宝宝的主要注意力都在图片上,能记住的汉字很有限,不要着急。
这种识字卡片也是不错的,总体来说,就是图片和汉字在同一面,在宝宝看图的同时,加深了对汉字的印象。
下一步,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只看背面的汉字,猜图像,这样能进一步加深宝宝对汉字的印象,同时,也把宝宝的认知和关注点从图片过渡到汉字。不过,随着这一阶段的深入,有个问题就日渐明显,就是宝宝总是把关注力放在图片上,问他字的时候,他总是会把卡片反过来看看背面的图片。
下面就开始了无图卡片的阶段,相对来说,有点枯燥,所以,最好有一点基础,再开始无图卡片,这样比较容易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兴趣。
这种识字卡片能用很久,除了识字,将来还可以用来学习写字,因为背面有笔顺。我家大宝当时使用的无图卡片已经找不到,无法上实物图了。
用无图卡片,大概3岁左右了,由于老大的天使性格,所以这一阶段进展挺快的,每天2-3个字,卡片迅速的不够了,下一步,开始识字书。
四、识字发展阶段
识字书的选择还是挺曲折的,大概分了三个阶段
1.开始选择的是有图的识字书
图片和字在一起,宝宝的注意力都在图片上,所以,学了一阵会发觉,虽然学的很快,但是宝宝记住的是图片,并不是汉字,虽然这本书,他认的不错,但是把字拿出来问他,发觉,他大多不认识。于是,这本书的学习,没过一周,就以失败告终,总结,这类图片和汉字在同一页面的书,不推荐~
然后又选择了另外一本书
这本书有所改善,可以遮住一边,只看有字的一边,也可以同时看。每天学2个字,顺便复习之前学过的,周末休息,这本书共计差点200字,差不多半年时间学完。
2.再选择识字书,选择图片和汉字不在同一页面的。
孩儿爹进行了各种比较和汇总,选择了直映认字的书,这个书选择的还是很成功,给大家推荐一下。
我家买了前三册,每册两本,一本识字书,一本阅读书。三册识字书共计汉字600+,大概学了一年多,差不多从4-5岁吧。直映认字,优点把汉字都变成了象形的图画,容易记忆;汉字在图片背面,不在同一页,能让宝宝把识字和记图分开;除了识字书,还有配套的阅读书,都是一些小短文,包含了要学习的字,可以加深记忆,增强兴趣。
3.下一阶段,由于学习了汉语拼音,所以就直接给宝宝选择了有拼音标注的故事书。
大多选择热播的动画片里面的故事书,比如超级飞侠、托马斯等,因为宝宝熟悉,就比较有兴趣,开始了自己阅读的阶段。
随着拼音的熟练掌握,加之宝宝开始了独立阅读,识字工程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以后有不认识的字自己拼,开启了自学之路。
我家娃五岁,不识字,特能背书,而且就算完全不知道意思很久都不会忘,由此了解郭靖是背九阴真经的了。
看了这么多,妈的算了,我儿子就自由生长吧
评论好精彩哈哈,楼主,本人爸妈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初中校长,妈妈还干过幼儿园园长,长期研究基础教育,以成千上万的例子教育我,孩子早期就是玩玩玩,锻炼身体强壮体魄最重要哈哈,说实话我有时候被身边人逼的,不知道该不该听他们的……
我上学前比我儿子牛,不过也属于玩大发了,到高考都没刹住的
我没你牛,也没人较我。但属于小时候脑子活泛的吧。六岁前,我13岁前都是无忧无虑的玩。所以这辈子最怀念的真的是六岁前的快乐时光。关键是没在六岁前刹住,玩大发了。
看了下开头我就疯了,不往下看了。我闺女刚满2岁,只会说5个字,爸,妈,奶,爷,不。不和别家孩子比,我闺女2岁半,别说背木兰诗了,更别说认识字了,能读下来,我成就感就比作者高了。
稍微翻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很多人认为宝妈过于功利,我也认为专门让孩子一本正经的学习这些,虽然在前期能有优势,但对于后期的学习是不利的。我孩子才二岁半不到,我介绍下朋友的经验给大家参考,他们是大量买书报阅读,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用手点着地读给孩子听,只要量足够,也能识字,但这些对父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搞笑了,非要人家报学号,我凭什么报给你,报给你去人肉?你自己又不报却要求我来报,你凭什么?至于验证我是不是清华校友,我早说了能不能进图书馆不就说明问题了,你却避而不谈。凭啥我要报学号
自己树个自己的标准去喷别人,而无视自古有之的形式和今日流行之定义。你并没有这样的权力、能力和影响力来推翻这些固有概念,所以你说的这些毫无意义。除非你能证明你所谓的斗诗的概念是自古唯一公认的标准,否则,请你免开尊口。举证义务不履行,却始终腆着脸以自己定义的标准在那里批评指责,岂有此理?这是清华做学问的做派?简直为母校丢脸。
傲慢无知且无礼。作诗来斗与诵词来斗,都是斗诗的形式。斗诗的定义你没资格来下。
是的,你说的非常客观
谁告诉你ccav管背诗叫斗诗就是对的?你百度的那篇文章没看懂?飞花令是作诗来斗,不是抄袭背诵前人诗作。自己百度的东西都没看懂,我不觉得清华校友逻辑这么差,常与同好争高下,你属于下一句,拜拜
结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不多说
大过年的别丢人显眼了,唐朝人斗诗你给我背个别人写的诗看看,大过年百度辛苦么
莫非CCTV用飞花令的形式让选手以花为眼诵先人之诗词就算斗诗(即使在唐朝这也是标准的斗诗形式),孩子们以冬为题诵先人之诗词就不算了?这是什么套路?是你傲慢而无知,还是我强词且夺理?这明眼人我想基本就是一眼看出吧!
斗诗的概念你都不清,却在这里装。出一个出题,由参与者按要求给出古词古句,自古以来就是斗诗的一种形式。以央视“中国诗哥词大会”上供选手使用的“飞花令”为例,就是唐朝诗人在酒会上最喜欢玩的酒令之一。
“飞花令”,又叫“春城无处不飞花令”,因盛唐诗人韩翃《寒食》诗首句得名。飞花令是“飞觞令”中的一种,约定所答诗中出现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觞”,如出现“花”字,就叫“花字流觞令”,如出现“月”字,就叫“月字流觞令”。在央视诗词大会上,让选手念出令“月”的诗词,这就是“月字流觞令”。“飞觞”有多种玩法,如合席约定每人吟一句古诗、古词(也可是俗语、成语等),其中要有带“花”字,比较难是“花”字得固定出现在第几个字的位置上,如第一个人说“花落知多少”……。这种以题目限定根据规则咏唱古诗词的形式就是斗诗。所以我不明白是我对斗诗理解有偏差,还是你在那里胡搅蛮缠装那啥。真的,你要真觉得这不算斗诗,你直接叫板CCTV去,犯不着在这儿跟我磕。
呵呵,
。不说啥,文科图书馆楼下咖啡店集合,上楼进馆。
呵呵,爱信信,不信算。你有兴趣你先自报家门。
报个学号,门儿清,报不了就算了
因为你说的话就不可能是清华的,而且不会连斗诗背诗分不清在这炫耀,你是不是清华的自己心里清楚,
那看来我没理解错,但不能否认大山里不上补习班能考上名校的比城市里上了补习班考上名校的要少吧,现在再说这种理论,就像我们读书那会的一个辩论题,不上大学的才能成功,和上了大学的才能成功一个道理
我理解你的意思啊,但是这些得受制于家长的素质,即使家长在这看了您的建议,也认同你的观点,但带去博物馆自己都没法理解的事物要想告诉小孩子如何理解,太难了,不如眼前的加减乘除,其实都是想教育好自己的小孩,但受制于家庭环境,也不要太苛责别人的早教,在更精英的家庭里看我们谈的这些,恐怕也差的太远
关注楼主,准备写个系列,
见完照澜院麻辣香锅可以搞一个交流一下这位校友为何如此尖酸刻薄
这个容易,开学约个时间文科图书馆室内见好了。
再退一步,水木的ID是什么?
碰巧了,敢问您学号多少,哪个专业?这个您编的出来就行
斗个诗,
恩,我闺女确实看不起我母校清华,打算北大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