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镜头】这里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结构是啥结构?镜头结构小谈

2019-10-17 11:20:27 71点赞 327收藏 31评论

这不是一篇关于某个产品的文章。

但也许对你有点帮助,嗯,一点点,大概有多一点点呢?大概和硬核摄影教程能教会你摄影的可能性差不多的一点点。

我们说说关于镜头结构的事情。

以下所有图文基本无关,嗯嗯。


一、谁都知道的事情

如果说起摄影镜头的历史,其中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疑云,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密,换句话说,一个现在仍是秘密的秘密,很可能会永远变成秘密。

说起来有点绕,但大概可以类比成“开膛手杰克是谁”这样的问题,我想就会容易理解得多。

好,不说很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银版摄影作品,或者说现代摄影术的鼻祖,公认的是达盖尔老哥。而第一支正儿八经的镜头,目前公认的就是由匹兹伐老哥弄出来的petzval结构镜头了。

Petzval,用现代德语发音的方式,应该叫“派茨瓦”。不过无所谓,正所谓约定俗成,无伤大雅。

Petzval一般还被人称作“第一支人像镜头”,但其实匹哥当年也没有去专门研究这个镜头是否适合人像——即便到今天,摄影除了拍拍名山大川,拍拍房屋建筑,拍拍美女儿童帅哥等等形形色色的人以外,在日常中也没拓展出更多玩法,当然在现代摄影技术在医学工业天文甚至航天领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建筑物是不会动的,风景也不大会动,除非吹吹风。所以人们对待拍摄这些东西的镜头倒是很宽容,大不了和钓鱼一样,按下快门——抱歉,当时很多镜头连快门都没有,用镜头盖就够了——然后去喝喝茶眯上一觉再收摊都可以。

Orion-15Orion-15

但人不行,让你坐那一动不动呆半小时四十分钟,腰椎间盘都突出了。达盖尔当年拍的巴黎街景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是因为画面中这个人竟然一直站在那块没走,其它的人潮人海都因为曝光时间不够没能留在底片上。

所以很多人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匹哥手蛮快的,倒不是说他研发进度快,而是他申请专利快。据当时一些资料记载,类似结构的快速镜头(古代“大光圈”)在一个极为接近的时段中在欧洲很多地区同时出现,显然很多人也找到了这个思路,当时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各国都有不同petzval结构镜头的专利,结果各国的镜头只能在国内流通,出了国就是侵权产品……

匹哥怎么能做到最快把产品申请到足够多的专利并推广出去呢?因为有一个叫福伦达的老哥决定当他的经纪人,你没看错……福伦达……

福伦达从代理petzval镜头开始正式走上了腾飞之路,在这之前他也只是欧洲千千万万个玻璃厂中的芸芸众生之一,福伦达的生意做得之好,好到匹哥觉得这货当年跟我谈的价格完全就是扯淡,结果俩人谈崩,匹哥出走,可惜,匹哥这辈子也就这一个专利最为成功,等他准备单干或看看有没冤大头愿意高价收购他的专利时,各家光学公司都已经研发出了更加快速素质更好的镜头……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们跳过人类在大画幅相机镜头上的各种折腾,因为那实在是一群神仙打架般的历史,直到现在,通过计算机设计镜头时往往也是在一个“模板”上进行改进,因为这样做的运算量会比从一无所有开始小太多。这么看来,当初那些镜头结构鼻祖的诞生,更像是一群天才的灵光一现,而这些微的灵光,居然照亮了三百余年来人类光学器材的发展之路。

而摄影真正成为一个职业,一种爱好,一个艺术工具的时候,是各种中小片幅开始兴旺发达的时候。画幅的缩小,代表感光乳剂技术的提高,在更小面积上可以实现和原先一样甚至更好的分辨率,当然其中也有放像和印刷技术的功劳。在中小画幅上,一些镜头结构逐渐定型,并且真正成为了日后千万镜头的原型基础,其中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别:

1、对称型

2、非对称型

对称型设计,稍微学过《光学》有那么点基础的朋友都会知道,这种设计对相差的矫正能力是不错的,这也是为何早在大画幅干湿版时代就有无数镜头选择了对称设计——在petzval这个非对称结构之后。

现代中小画幅相机上,最好也是最多用到的,也就是对称型设计的镜头了。

七工匠511七工匠511

非对称型设计在镜头发展的初期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除了petzval自己以外,三片三组的柯克镜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无论大小画幅摄影师的救星,而柯克镜头更是诞生了无数的徒子徒孙,因为从petzval开始真正通过光学计算(而不是拿几片玻璃瞎蒙)来决定镜头设计,柯克结构正是当时那个年代光学设计能力的精华,可以说从柯克开始,大家终于摸到一点镜头设计的门路了。

至于柯克最近亲的天塞(Tessar)以及各种名字不同但性质类似的结构,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个传奇。当然,天塞的赫赫威名有其时代因素,要说Cooke Triplet镜头让人类从“设计镜头的都不知道镜头焦点在哪”过度到了“终于我们能在底片上清晰成像了”的话,Tessar就是从“成像清晰能看”彻底踏上了“朋友我们一起来数毛吧!”的老法师不归路。

但……一切也就不过如此,要说非对称结构的顶点,有些人认为是sonnar,但要说是天塞,其实也无不可。

三片三组和四片三组的最大贡献,是在那个光学材料、镀膜、镜片加工等技术都极度初级的时代,依靠最基本的光学原理消灭了尽可能多的成像问题,并获得了足够的反差等效果。但随着技术的提高,以往很难解决的相差也许只需要一片高折射率玻璃就能获得大幅改善,一个改良的镀膜就能让影像反差和清晰度在各种光照环境下尽可能保持稳定,而各种非球面镜片的应用让很多畸变问题变得无足轻重。

以往的广角镜头为了获得平坦无畸变的相场,即便用了什么拓普冈葫芦冈等对称设计,还是不得不去磨制高曲率大尺寸的镜片,才能获得足够的通光量和更好的成像,带来的巨量报废和产量的低下让这些镜头一镜难求,偏偏规格还十分丢人,比如蔡司的葫芦冈16mm镜头,光圈仅有f8,相场周边却失光严重到要靠中心灰滤镜去压暗中心获得平衡,这种规格的玩意儿放到现在恐怕不可能有人会买,但在当时可谓是光学精华一般的存在。

而现在,靠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像白菜萝卜一样乱加的特殊镜片,适马等厂商已经可以做出视场角堪比鱼眼镜头,但周边横平竖直几无畸变的超广角大光圈镜头了,就比如这支:

[国行]sigma适马14mmF1.8DGArt超广角风景镜头141.8定焦8799元天猫精选去购买

这种镜头放到两百年前,恐怕不会有人相信是真的,那时人们连标准镜头的光圈还没能稳定扩大到f2,更别提广角镜头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标准镜头的光圈做到f1.5已经能让当时的人高呼“夜神!夜神!”,几十年后的现在f0.95~f1.2的镜头简直是满地乱爬,便宜的一千多块就能买回家来用(国产)……

说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我们现在懒于谈及的大光圈,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光学镜头发展的标尺,今天这个镜头结构小谈,也正是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份讲述“早期高速镜头”的资料才准备写的。

先把人家的链接放到这里,这个网站纯粹是人家自己的心得体会知识集锦,何况也很多年不更新了,完全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嗯,我看的是德语页面,这个网站有英文版,大家可以在标题下找到英文版的链接。

我这篇文章其实可以算作是对这份资料的翻译转述,但中间可能会夹带私货,所以各位语言水平过关的话,建议自己阅读。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因为这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网络公开文档中最详尽最易读的镜头结构分类论述文,我自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整理出这样一份稿件,所以功劳都是网站站主的,大家鼓掌。

同上同上

好,话不多说,开始。


二、正式开始……

(考虑到对人家辛勤工作的尊敬,我不会截里面的图或抓取图片下来再发,大家需要看结构的建议自己点进去看,我会按照网站原本的顺序来转述,不用担心对照不上。)

I、三片式镜头

所谓的三片式消色差类镜头(所谓的库克镜头Cooke-Triplet)1894年就由Taylor君搞了出来,好评如潮,最初镜头的光圈只有f6.8左右,经过改良逐渐升级到f4.5,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攀升到f3.5,在战后达到了f2.8,主要用于小画幅摄影。

天塞是其著名变种(1902年由卤豆腐·蔡司老大研发),不过当时最大光圈只能做到f2.8(链接是一些福伦达镜头的介绍,福伦达当年的类天塞结构镜头skopar不少只有f3.5的通光量,最大也只做到f2.8),还有一个通光量更小的五片变种Heliar也有很好的成像。

Ia,Ernostar型

王胡子按:Erostar是一个古老的欧洲相机厂商Ernemann的产品名,这公司当年也是个技术先锋乱搞大光圈镜头,相机远销……欧罗巴,不过后来过的不好,一个1923年正式注册成立的老牌企业熬到了2004年终于宣告散伙,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里有几个结构图大家可以去康康

Charles M. Minor这个老哥在传统的柯克镜头的第一二片镜片中间,又塞了一片凸镜,研发成了Gundlach超级消色差镜头(因为他很给自己贴金的在名字里加了个Ultra哈哈),这个系列的Ultrastigmat f1.9镜头有40、50、75几款电影镜头上市

1923年,Ludwig Bertele,一位优秀(好吧这个优秀是我加的)的Ernemann年轻设计师,在Gundlach的基础上把中间两片镜片换成了胶合镜片,这支镜头成为了当时首支为静态影像设计的f2.0镜头,结果获得了极大成功,公司以这支镜头为基础制造了一款当时第一个能轻松拍摄舞台和夜晚景色的相机(如果你点进去链接看图片,本页最上面那台相机就是),当年直接卖疯。(后面还特意提到这款相机是当年第一个在弱光下不用三脚架就能拍出清晰图像的相机)

摄影记者Dr. Erich Salomon君,当年就是靠这台相机开创了一种新的报导风格,很不幸的是,他在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遇难。

Ernstar型镜头在六十年代中期频频被各大厂商“借鉴”改良,这些改良镜头主要都是望远镜头,敲极棒的蔡司contarex用135 f2.8镜头就是其中之一,其它还有 Zeiss 2.8/180mm Contarex (1966), Zeiss/Rollei Sonnar 2.8/85 (1970), 以及 Rollei 35S用的2.8/40mm Sonnar (1974), Contax-G的Sonnar镜头,和 2.8/90 Konica M-Hexanon镜头。蔡司给这些镜头冠以了一个新名字“Sonnar”,但实际上,根本不能否认Ernstar镜头结构对Sonnar诞生所作的铺垫,如果否认掉Ernstar的贡献,那么Sonnar在光学镜头的历史中也不再会有今天的地位。

胡砸按:有些人肯定不服,我Sonnar闯出的名声管你Ernstar啥事,实际上……看下面

这是碧浪之家这是碧浪之家

Ib、松纳Sonnar家族

1926年,Ernemann公司被蔡司收购(汗),Ludwig Bertele酱正式成为蔡司员工(不好的预感),早在1924年他就在Ernstar当时类库克镜头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将胶合镜片改为三块镜片的胶合组,之后蔡司要求他进一步简化镜组数到3组——通过继续用胶合镜片替换的方式——从而有效降低了镜组之间的有害反射,一年后,他通过对最后一组胶合镜片的魔改成功把通光量提升到了f1.5

(这里有两次修改的前后对比图)

这个结构当场爆红,在小画幅机型上从40mm到250mm的镜头都难逃魔爪,更阔怕的是到了旁轴相机领域里,Sonnar结构50mm镜头的光圈值一直被推到了f1.1。战后,Sonnar镜头为各家光学公司大量生产,蔡司耶拿,蔡司奥普铜(Opton),石炭海尔(Steinheil)…日本的几家光学公司制造的Sonnar类镜头最为有名,包括尼康的f1.5、1.4镜头,佳能的f1.5镜头和帝国光学(Zunow)、旭光学(宾得的前身)的大光圈镜头。

要想定义到底啥样的算Sonnar镜头……很难,因为蔡司把Sonnar这个名称几乎快用烂了,而且蔡司自己也在不断改进镜头结构,很多已经和当初的Ernstar镜头相去甚远,甚至连一些标准的高斯结构镜头现在也被冠以Sonnar的名称。一般我们认为松纳结构是一款基于库克三片型,高通光量,尽可能少的镜组(经典松纳为三组)并包含至少一个由三片镜片组成的胶合镜片的结构。

七工匠七工匠

随着技术的进步,三片胶合镜片显得成本高昂而不再必要,Sonnar结构也不再是50mm焦段的宠儿,从六十年代以后,尽管相比高质量的高斯镜头松纳不落下风,却也几乎没有了“真正Sonnar”的镜头产品。

2006年时网站作者自己加了一条:“哇哦,这么多年过去,蔡司居然地掏出了一款可以称为古典改良版的Sonnar镜头,ZM 50 f1.5,我们敲锣打鼓庆祝一下吧。”

胡砸按:所以,Bertele可谓是松纳结构之父,他站在Ernstar的肩膀上,却借着蔡司走出了最炫酷的一发太空步,这里面无论Bertele、Ernemann还是Zeiss,都可以说是Sonnar成为传奇不可缺少的部分,或者说,Sonnar本身就是一个命运的赠礼吧。

下面几个都是字少图多的类型,建议去看图

Ic、海克托结构(Hektor)

这是个现在已经被忘却(王胡子注:应该是指镜头工业忘却了它)的结构,特征是库克的三片结构中的一片或三片被替换成胶合镜片,是徕卡的小画幅相机最早使用的一款镜头,由Max Berek开发,不过比起松纳家族的成功,它可是差远了。

Id、Primoplan结构

和Ernstar有点像,不过是把基础Ernstar结构的第二片换成了胶合镜片。

Ie、Tachonar结构

也和Ernstar类似,不过在光圈前又加了一片凸镜。Astro-Berlin公司以此结构制作了一些16mm电影机镜头,也有35mm格式的摄影镜头。

胡砸注:随手查了一下,发现现在贵的抠jio

碧浪之家碧浪之家

If、放射镜头和特种镜头——基于三片结构型

你们自己看就行了,一个f0.95,一个f0.71,都可以算得上聚光镜了。

II、对称型消色镜头

第一款对称双消色差镜头是1893年由Emil von Hoegh老哥于柏林的Goerz公司搞出来的,它当时叫Dagor,有约60度的像场角和f6.8的通光量,1895年,蔡司搞出了八片镜片的Protar镜头,福伦达搞出了Collinear,石炭海尔推出了Orthostigmaten,这些都是对称结构的变种,镜头的前半截和后半截可以独立使用。

这个系列的镜头改良其中一条路线是:把胶合镜组做大,做大,再做大。(直到Gundlach的Turner-Reich-Anastigmat塞了个5胶合的镜片进去),另一条路是尽可能去除掉胶合镜片(比如1898年Goerz的四镜片镜头),大家普遍以通光量的攀升作为进步的证明,工程师泡卤豆腐(Paul Rudolph)为梅耶公司(Hugo Meyer Görlitz)开发了一系列镜头,从Euryplan的f6,到(Doppel)Plasmat的f4,再到Kino-Plasmat的f2,直至1926年的f1.5镜头问世,成为了当时光圈最大的镜头(Sonnar还没正式问世),有多种不同焦距。

胡砸按:这个系列你们不用查了,一颗就够买套哈苏的,你说500cm?不不不,我说的是H系。

七工匠七工匠

III、双高斯

这是一个桃李遍天下的结构,直到今天。而且它基本上垄断了小画幅镜头的各类*级设计,其成像素质直到今天还在被不断提升着。

我,泡卤豆腐君,蔡司设计师,打钱……咳咳,他最初准备着手把当时流行的f4.5消色差镜头进行改造,在鼎鼎大名的高斯酱当初设计的望远镜结构启发下,他把两个高斯镜组背靠背组合,通过对称设计消除相差,做出了Planar镜头。最初在大画幅摄影中广受好评。

胡砸注:高斯在设计天文望远镜时为了消除相差,把一个凸镜和一个凹镜组合起来,后来成为了高斯结构(2片2组)。

卤豆腐不断对Planar结构进行改良,更换不同镜片啊,使用胶合镜片啊,以不断改善色差问题。最初的Planar通光量不高,而且很容易在镜头内部造成光线反射。1902年他研发出天塞结构,就把这个系列暂时放下了。

直到1920年,泰勒互不森公司的英国工程师Lee成功把高斯对称结构的光圈提升到了f2,大抵利用了一些新型的玻璃技术——这可以说是现代高斯结构镜头真正的起点,不过,从商业角度来看,Lee设计的镜头当时被搭载Ernstar镜头的相机在市场上打出了屎,直到后来蔡司和施耐德通过对Lee镜头的优化才把它普及开来——就是大名鼎鼎的Biotar和Xenon结构。

IIIa、有5片镜片的高斯镜头

代表性造型:第二组使用两片镜片做成的胶合镜片。

这个结构的镜头通常通光量不大,f2.8就极限了,不过因为像场贼平整,在中画幅相机上广受好评。

IIIb、在中间使用了两个胶合镜片的6片型高斯镜头。

这个型号的镜头一般被认为是“Planar标准型”,大概是因为蔡司一直使用这个命名推出f2光圈的类似镜头,现在蔡司的产品中还有这么一颗镜头,配套给蔡司Ikon旁轴相机使用的。施耐德的Xenon也一直保有这样一支,最早的两支Planar标准型镜头就是上面提到的彪塔Biotar和鲜农Xenon镜头,这类镜头的胶合镜片有很多玩法,所以也一直经久不衰,不过在30年代,施耐德的鲜农结构相比彪塔更受欢迎一些,它的设计比蔡司更给力,全开表现在当时更加出色。

为了达到f1.4-1.5的光圈,人们也对六片型的结构作出了不少改进尝试,不过改进结果是照片反差的降低,另外视角也缩小了,除了35mm电影机使用的镜头也就是照相机上的人像镜头居多,比如75mm的彪塔镜头。

第一个广受好评的f1.4六片高斯镜头——相比同时期徕卡Summilux增加了一片镜片的改进——是佳能生产的旁轴50 1.4镜头(1957),不过这个提升可能和使用了更新型的玻璃有关。

碧浪碧浪

IIIc、使用了7片以上镜片的双高斯镜头,鲜农升级型。

这类镜头首先基于6片的鲜农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通光量和改善成像而出现。第一个成品镜头是1936年的徕兹鲜农,它是由施耐德申请专利以对抗蔡司松纳的一款镜头,不过市场上并不算成功。直到1960年代因为新玻璃材料的运用才使得这个结构真正可用。

有几套图,建议看一下,不是一定要一一对应才能算双高斯或高斯结构哦。

七片双高斯镜头——在尾部增加了一块镜片的改进——才刚刚开始,1930年施耐德的Tronnier哥就设计过一款8片镜片的f1.2镜头(修正了球差、色差和像散),他把后组的一片镜片换成了三片,战后一些类似设计的镜头开始投产——尼康也生产了一些。1934年Kapella公司的Horace Williams Lee申请了一款f1.1的七片型镜头,他在前组增加了一片镜片。

战后因为新玻璃材料的使用,为了达到1.4光圈而设计7片以上镜片的结构已经显得多余,世界大光圈竞赛最后还是让日本人完成了终结一击(作者的语气有点酸酸的)

这也说明f1.4的设计中,中间两组镜片中有一组使用胶合镜片也就够了——特别是后面那组。因此奥创(Ultron)结构开始起飞,现在已经把Planar这种用到两组胶合镜片的结构甩到身后。

工匠工匠

IIId、前组胶合的高斯型——粟米塔类

50年代流行了一波,现在已经不常见了,当年主要用于单反的f1.4级大光圈镜头。

然后四发结构图:徕卡的50 2粟米塔(Summitar),福伦达的50 1.4脑壳痛Nokton,徕卡50 2粟米糠和鲜农电影镜。

这个结构的一个变种是把前组变成两个凸镜的设计,现在还挺常见的,其中也有8片的变种。

IIIe、松散6片型——奥创类

之前提到玻璃材料技术提高了,大家不需要再使用胶合镜片,于是一些去胶合的结构开始出现。最有名的应该是1950年起流行的奥创结构,最开始用于短法兰的至尊旁轴相机。Tronnier哥在1937年为施耐德就开发了类似的镜头,这类镜头目前通常可达到f1.8的通光量(50mm)。

胡砸按:福伦达的奥创也是Tronnier哥设计的。

奥创有一个变型尝试就是把后组中的胶合镜片也去掉,变成一个5片5组各自独立的结构,比如宾得55 f2.2镜头,不过它很快就被放弃了,大抵是光圈干不上去觉得丢人。

IIIf、7片发展型奥创结构

对于奥创结构,6片镜片只能让它在45度左右的视角下达到f1.8的通光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老哥就往里面加了一片镜片。蔡司Planar 50 1.4和佳能FD口50 1.4就是这样的结构,这两款镜头都是在1972-73年诞生的,当时就被当做7片6组的榜样级镜头。(直到今天也被认为是很成熟的设计)

IIIg、特种高斯镜头

徕兹公司在1934年(有的也说是1936年)发布了一个75mm f0.85的苏妈(Summar)镜头,是用于X光设备的,产量极少,照片存世也不多,至少有一个样品是为了电影机生产的,前镜片的尺寸达到了15cm。

这款镜头使用了8片镜片,要知道类似的设计到了60年代初才正式抛头露面。战后因为玻璃技术的提升,本来这种镜头是可以更容易的制造出来的,可惜那时人们已经放弃了这个研究方向。

约翰内斯堡的相机博物馆里还有一只30年代的蔡司松纳镜头,同样达到了75 0.85的通光量,而且采用了contax相机的接口。也许这两支就是35mm格式中最莽的货了。

之所以那时的放射用镜头会有小画幅的设计,大抵是因为小画幅的胶片要便宜一些。这些镜头通常没有调焦机构。

另外还有一些NASA啊、电影机啊、广播级的镜头,我就不翻译了。

【完】

OrionOrion


三、继往开来

咋开来呢?

看看现在的镜头就知道了。

当然是塞特殊镜片and加镜片无限循环啊哈哈哈哈!

虽说技术的提高往往带来的结果是镜头结构的简化,但得益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我们现在可以一边改进材料和工艺,一边疯狂塞镜片进去,从而制造出一些规格极其疯狂的产品出来。

当然,今天的所谓高规格,也已经不单单是光圈增大这一点,毕竟就摄影来说过大的光圈并无意义,对各类相差的矫正和分辨率的提高才是当今的重点。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现代镜头的同质化,毕竟殊途同归,真的回归到顶点的结果无非就是都一样好。

对于职业摄影师,玩镜头从来不是他们的目的,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对于闲得无聊的你我,那就比较无趣了。

好在,无数的老镜头给了我们浪费钱的机会。而且有需求就有市场,一些复刻镜头、重置版镜头也时不时被奸商用来噶韭菜。

OrionOrion

要说近几年比较有热度的镜头复刻,不得不提几家公司:

1、Lomography,他们在单反兴盛的时候就复刻了petzval镜头,把大画幅经典搬到了35mm的领域,后来又推出了Daguerreotype镜头,思路类似。到了微单称雄的现在,毛子的jupiter-3这只松纳镜头,毛子的鲁萨Russar超广角镜头(真正的社会主义超广角,俄国光学工程师鲁萨倾情奉献,当年最有名的几只广角镜头之一),还有Minitar相机的32mm镜头等……

2、徕卡。徕卡的光学设计虽说一直被蔡司施耐德福伦达等公司的光芒覆盖,但一直也能和别人打个五五开,堪称过世……咳咳。徕卡喜欢出限量版机身,但要说镜头,其实复刻的不甚疯狂,近几年争议最大的应该还是28 f5.6这支广角镜,很多老哥觉得二十一世纪用这个岂不是自锤双蛋,但也有很多人喜欢其影调。

3、福伦达。自从拿给了喜欢形式主义的日本人,福伦达就在各种复刻、纪念版中一发不可收拾,但却又不像徕卡和lomography做得那么透彻连成像都刻出了八分饱。福伦达复刻的镜头普遍加料比较多,比如Nokton50完全是一个现代nokton——去除了不必要的胶合镜组,换上了一块特殊镜片。不过,福伦达也算是在复古和成像需求间找了个平衡,至于你认不认,那就看情况了。另外一支Classic的35 1.4据说很有味道,我出了75 nokton换了这个(话说35这支和40 1.4两支镜头跌价跌的真凶,基本上是1/2-1/3的大刀砍下去,保值还是要看徕卡啊)。

另外在Heliar复刻上,只有50mm的一支限量版f2和现在卖的复古f3.5以及另一款限量f3.5可以算得上Heliar结构,不过所有的评测都表示这几只镜头可能是历史上最锐的heliar,看来也是在镜片上花了些功夫,味道嘛,从一些样片上看并没什么特别,反而不如改良的Heliar 75 1.8样片看上去有特点。实际上,Heliar在大中画幅上本来也是定位人像较多,做个75在35mm上倒也刚好。

至于上文中提到的蔡司,蔡司复刻镜头还有Biogon 35 2.8,但很有趣的是福伦达的35 f2.5 color-skopar的结构图看上去和它一毛一样,不知道是不是Cosina的功劳。很明显,skopar以往是纯正的库克3片变型,现在变成了对称结构,显然只是把名称当做了光圈/档次的头衔,而不是真的在复制结构。至于蔡司的Biogon在数码机上哪怕是徕卡,据说也多少存在一定崩边红移的问题,看来老结构在今天也真的是跟不上时代了。

综上,无论哪家来复刻这些经典结构,大多数还是难免水土不服,要么妥协而变态,要么坚守而狗带,所以老镜头或老结构不妨就踏踏实实用在老相机上,我那台Retina旁轴的Xenon镜头胶片出片精彩异常,但换到数码上恐怕也未必还能如此,所以花钱还要拆掉一台Retina来把这套Xenon头改口成微单镜头或者徕卡m口,似乎也就意义不大,还不如让它们保持合体继续在胶片上发光发热,直到机头片三者任一个先撑不住倒下去,也算是死得其所。

Retina IIc + 50 2.8 XenonRetina IIc + 50 2.8 Xenon

至于用什么相机、用什么镜头、用胶片还是数码,讨论成像素质纸面参数其实都无意义,用的人自然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其实所有一切无非围绕一个“选择的自由”,生而为人,自当追求意志之自由,意志之自由从何而来?不过是获得任随心意而为的自由而已,至于孰优孰劣孰好孰坏,说到底乃是后果,并非桎梏人做选择的藩篱,当然,不顾后果而妄做一厢情愿之选,亦非自由之道,只是莽夫罢了。

知其由,明其本,能承其实,如是而选,而能得其乐,人生之大自由也。

【END】

同上同上


本期我也想过把网站里的图片截出来方便大家阅读,但思来想去,自己不过一个搬运工,如果把事情做得这么透彻,当下这个世道怕不是要造成多少误会、引起多少不必要的争论,干脆一推二五六让大家麻烦一点,却也把自己摘个干净,更免得辜负了原文作者多少心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当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特别是涉及到知识的东西更是如此,望互联网中的你我共勉之。

完

展开 收起

【】奥林巴斯OLYMPUS 无反9mm f8鱼眼镜头BCL-0980 WHT

【】奥林巴斯OLYMPUS 无反9mm f8鱼眼镜头BCL-0980 WHT

526.3元起

brightin star星曜光影 25mmF1.8国产微单星耀半画幅镜头定焦 人像大光圈 brightin star 【标配】黑色 奥林巴斯M4/3卡口(E-P1/P2/P3/P5)

brightin star星曜光影 25mmF1.8国产微单星耀半画幅镜头定焦 人像大光圈 brightin star 【标配】黑色 奥林巴斯M4/3卡口(E-P1/P2/P3/P5)

309元起

徕卡(Leica) SUMMILUX-M 90mm f/1.5 ASPH镜头 莱卡M90F1.5 黑色 标配

徕卡(Leica) SUMMILUX-M 90mm f/1.5 ASPH镜头 莱卡M90F1.5 黑色 标配

103050元起

唯卓仕20mm F2.8 FE口全画幅超广角定焦镜头适用于A7M4 A7CII微单相机自动镜头 AF20/2.8Z

唯卓仕20mm F2.8 FE口全画幅超广角定焦镜头适用于A7M4 A7CII微单相机自动镜头 AF20/2.8Z

暂无报价

SIGMA 适马 24-70mm F2.8 DG DN ART全画幅微单标准变焦镜头2470

SIGMA 适马 24-70mm F2.8 DG DN ART全画幅微单标准变焦镜头2470

7095.55元起

奥之心(OM SYSTEM)9-18mm F4.0-5.6 II 标准广角变焦风光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相机镜头 等效18-36mm

奥之心(OM SYSTEM)9-18mm F4.0-5.6 II 标准广角变焦风光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相机镜头 等效18-36mm

3399元起

TTArtisan 铭匠光学 铭匠500mm F6.3全画幅超长焦远摄定焦镜头拍月亮深空 富士X卡口

TTArtisan 铭匠光学 铭匠500mm F6.3全画幅超长焦远摄定焦镜头拍月亮深空 富士X卡口

1890元起

唯卓仕23/33/56mm F1.4尼康口自动对焦镜头APS-C画幅适用于Z卡口Z30 ZFC Z50微单相机大光圈人像定焦镜头 AF 56/1.4 Z(黑色) 标配+唯卓仕Pro系列UV镜(52

唯卓仕23/33/56mm F1.4尼康口自动对焦镜头APS-C画幅适用于Z卡口Z30 ZFC Z50微单相机大光圈人像定焦镜头 AF 56/1.4 Z(黑色) 标配+唯卓仕Pro系列UV镜(52

1898元起

索尼索尼(SONY)FE 24-50mm F2.8 G 全画幅F2.8大光圈标准变焦G镜头(SEL2450G)

索尼索尼(SONY)FE 24-50mm F2.8 G 全画幅F2.8大光圈标准变焦G镜头(SEL2450G)

7999元起

腾龙(Tamron)17-70mm防抖大光圈B070S/X微单镜头半画幅17-70风光人像1770 索尼E卡口 【官配+升级腾龙UV滤镜大礼包】套餐

腾龙(Tamron)17-70mm防抖大光圈B070S/X微单镜头半画幅17-70风光人像1770 索尼E卡口 【官配+升级腾龙UV滤镜大礼包】套餐

4440元起

MEKE 55mmf1.4自动对焦镜头大光圈APS-C半画幅适用微单Z卡口,X卡口 尼康Z卡口() 52mm

MEKE 55mmf1.4自动对焦镜头大光圈APS-C半画幅适用微单Z卡口,X卡口 尼康Z卡口() 52mm

暂无报价

TTArtisan 铭匠光学50mm f1.4人像定焦镜头 黑色 L卡口

TTArtisan 铭匠光学50mm f1.4人像定焦镜头 黑色 L卡口

990元起

cen 变色龙 镜头 优惠商品

cen 变色龙 镜头 优惠商品

549元起

适马(SIGMA)Art 15mm F1.4 DG DN DIAGONAL FISHEYE 全画幅超广角鱼眼定焦镜头(索尼E卡口)

适马(SIGMA)Art 15mm F1.4 DG DN DIAGONAL FISHEYE 全画幅超广角鱼眼定焦镜头(索尼E卡口)

14300元起

OM System 奥之心 75-300mm F4.8-6.7 超远摄变焦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镜头 等效150-600mm

OM System 奥之心 75-300mm F4.8-6.7 超远摄变焦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镜头 等效150-600mm

2899元起

奥之心(OM SYSTEM)12-100mm F4.0 IS PRO 远摄变焦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镜头 防抖天涯镜 等效24-200mm

奥之心(OM SYSTEM)12-100mm F4.0 IS PRO 远摄变焦镜头 奥林巴斯微单镜头 防抖天涯镜 等效24-200mm

暂无报价
31评论

  • 精彩
  • 最新
  • 感谢分享,反正买最贵的那个没有错 [喜极而泣]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当然啦哈哈哈哈 [吐血倒地]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古董预警。。。。Hugo Meyer和Super Six都是古董价了。。。。另外,要是把angenieux、反望远结构和Distagon的故事补充上去就更完整了 [赞一个]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因为原文作者写文章的出发点是从“世界<德日)大光圈竞赛”这个角度开写的,所以整个系列主要就是在说标准和人像焦距光圈扩大相伴的结构变化,同时范围被限定到了“小画幅静态摄影镜头”里面,其实在文章描述的时期内大中画幅以及电影镜也有不少硬货诞生,只是说文章没有覆盖到。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松那结构不是有一块显著的聚焦镜片么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没错,其实你说的聚焦镜片一般就是指最前的那块镜片,不过在最初的设计里为了减少内反射所以用了胶合镜组,于是诞生了只有三组镜片的极简版本,这个版本的松纳可以说只有contax RF的sonnar镜头以及苏联仿品在使用,几乎所有后续的松纳版本都改用了单独的大号凸镜来取代胶合镜组,包括蔡司现产的各种卡口的sonnar都是新设计了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学习了!谢谢分享!不禁从防潮柜中拿出福伦达VM15/4.5出来抚摸一下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你那个镜头不错,用起来噻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原来达盖尔真的是搞摄影的 [抽烟]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哈哈哈,这里再解释一下,Dagor和发明摄影的达盖尔应该不是说的一件事,只是发音相近,至于研发Dagor结构的老哥有没有致敬达盖尔的意味,现在没有找到什么资料<主要是国内wiki现在被墙了你懂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作者是重庆人吗,最后照片居然是重庆哦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我是在重庆生活的北方人,考虑到也许哪天会变成北京户口就一直没迁哈哈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求推荐,富士的一款定焦镜头,小白一枚,想入手18_55呢还是一块定焦呢,求推荐,谢谢。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你啥机身?如果是xpro或xe系列建议彻底放弃变焦,如果是xt系列的话就无所谓。18-55不错,别买16-50,虽然广一点但做工和机身配合上差太多。

    总之,买富士系列有一个宗旨:能买带光圈环的镜头就别买更便宜但没有光圈环的,不然还不如花更少钱上个佳能索尼的微单。

    至于焦段,这个帮不了你,有人喜欢28,有人喜欢75,根本讲不清道理,刚上手的话建议考虑35或50<等效,对应富士应该是23和35),胶片时代绝大多数PS机或一体旁轴都选择这两个焦段不是没道理的,要知道那些相机大多都是给业余人士设计的,也不是说只有专业选手才能用定焦。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好的好的,感谢感谢,xt30,我也决定买35焦段了,看了下评测,感觉比较适合自己。 [高兴]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松纳好,小巧通光率高,焦内锐得合适,郊外柔,边角也不错。出片清晰但不会锐得想吐。缺点,第一片不用特殊镜片大光圈紫边。全镜组移动对焦,慢,费电,进灰,应该用个前罩假内对焦。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老法师器材党参数党对这种好文不会感兴趣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吃吃吃吃吃吃。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为什么你的标题是语音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什么叫专业 [高兴]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受教受教,学到了 [欢呼] [赞一个]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老法师已阅,并打赏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硬核文章,收藏了好好研究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好文章 了解很多姿势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老乡、哈哈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我唱着进来的 [喜极而泣]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好文笔zsbd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感谢分享,建议那些结构直接写英文就好了不然好难认出来 [小眼睛]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327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