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2019-12-26 11:15:55 47点赞 517收藏 20评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马伯庸 个人微博,微博ID@马伯庸 作者@马伯庸 原标题:“真实与下沉:马伯庸的2019年阅读书单” 点击标题,可进入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2019年马伯庸的个人书单,如约更新啦,推荐了10部作品,而他把自己这次书单的主题定为了真实与下沉。真实指的是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而下沉指的是观察视角的下沉,这里举例的也大都是一些从微处着手,以小见大的历史类作品。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马伯庸作为一个专业的写作者,他列出的书单虽然只是他阅读量的冰山一角,但是他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分享,相信也能带给大家不少启发。书单详情,大家就接着往下看吧~


------------------------------------我是分割线---------------------------------

又到了一年总结书单的日子。

曾经我会暗中嗤笑一下这个行为。读书明明是一个连贯的状态,却要强行以人类的纪年方式进行划分,难道你12月31日读的书,和来年1月1日读的就截然不同了么?这和强行把人类分为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有什么区别。而且每次只写十本,难道不是一种传统的凑整行为?

不过现在的我已经想明白了,只当它是一种仪式感就好。人类的心理,始终未能摆脱童稚状态,我们像孩子一样,需要一个信号、一个契机或一套特定动作来启动自己的情绪,否则便不能独立运转。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辞职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绝不在家里工作,为此我特意在家附近弄了个小工作室。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上学,直接来到工作室工作,一直忙(玩)到晚上五点半,接上孩子回家去。一关上家门,绝不碰电脑,尽情休息。就算有着急的稿子要写,哪怕再次出门去工作室弄完,也绝不在家里做。我的意志力太过薄弱,只能靠这种强烈的仪式感来切换“工作”与“休息”的状态。如果在家里干活,方便是方便,但很快就会混淆边界,让自己无法彻底休息,也无法彻底潜心创作。

所以仪式感这种东西,是一把人类无法摆脱的拐杖。我们姑且遵从习俗,还是以一年作为周期来聊聊吧。

2019年我的阅读生涯和之前略有不同。年初我出版了一本归类为非虚构写作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对于这一类作品的兴趣前所未有地高涨,乱七八糟读了一堆。杜撰虚构固然可以放飞想象力,但将真实重新梳理呈现的手法,同样也会令人肾上腺素加速分泌、有时候我翻着书页,看着一个个细节在抽丝剥茧中浮现出来,彼此碰撞组合,火花四溅,在一双魔术师般的妙手拨拂之下,转瞬间一幅壮丽的图景拼接完成,何等过瘾。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拥有沉甸甸的质感。它甚至会让你有一种极端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已经足够荒唐与荒谬了,人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在我的理解里,“非虚构”并不完全等同于“纪实文学”。如果以史书来譬喻的话,“纪实文学”更像是《汉书》,严谨持正,而颇有拘束;而“非虚构”则属于《史记》,鲜活灵动,描绘手法花团锦簇,

有时你很难分辨是在读小说还是史料。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比较班固与司马迁,说“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 这个评价其实也可以用来区分“纪实文学”和“非虚构”。你在读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的《巴黎在燃烧吗》或者芭芭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会感觉到有一种萦绕始终的文学气质,令你沉醉其中。非虚构这座大厦,是由“事实”的混凝土预制板搭建而成,但在凝固的混凝土深处,则还有一根根文学的钢筋在支撑。

其实不用我说,这几年“非虚构”题材早已流行开来,无论是国外译介还是国内原创,都涌现出很多好作品。我必须得赶在这个词儿变成家喻户晓的网红之前,赶紧把话都说完。

而另外一个我关注的方向,则是视角的下沉。以历史为例,我现在最喜欢看的,是各种专业史,是各种切片式的小专题,是从底层发力向上发扬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我越发觉得,与其问道于浮云,不如躬耕于山根。不深入到最深处去弄清楚原初的驱动力,永远只能欣赏到表面的浪花。我总会想起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里说的那段话:“蒙塔尤仿佛成为一座灯塔,至少像是一面庞大的反光镜,它将光束扫向各个方向,从而照亮和揭示了我们以前人类兄弟的意识和生存状况。” ——蒙塔尤是一座位于法国南部的中世纪小村子,一位宗教裁判所法官在这里工作时,留下了一大批案档卷宗,保存了这个村子的各种细节。《蒙塔尤》这本书,借助这些档案把这个中世纪村子状况做了一次像素级的还原。

老规矩,这次开列的书单,并非都是2019年的新书,有新有旧。篇幅有限,只有十本,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书不够好——比如我今年重读了《百年孤独》,但实在没必要特意把它老人家重新评论一遍——也不意味着这十本就是完美无瑕。准确地说,这不是十本19年读过最好的书,而是19年最值得说上一说的书。


1 《四时歌》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我和骑桶人算是半个熟人,不过在现实中没什么交往,只在一两次活动上见过,未作深谈。网上也几乎没聊过,微博倒是加了关注,但我确认没有他的微信和手机号。

骑桶人大概是中国奇幻作家里最轻的一个,我不是指体重,而是说他的文字质感。这个“轻”不是“轻浮”,而是“轻灵”。读他的短篇小说,会让你隐隐感觉自己快要可以振翅欲飞,脱离重力束缚,翱翔于九天。骑桶人的小说不沉迷于情节,甚至不执著于人物,有的是一幅幅瑰丽奇妙的意象、缥缈绮丽的气质与深藏于字里行间的赤子之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从现代奇幻出发,一路走回到了唐传奇。

如果你没时间的话,我建议不妨先看看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归墟》,非常短,半个小时即可读完。本来我写到这里,曾想引用其中一段,但失败了,我挑不出任何一段能完全呈现其独有气质的文字。直到这时我才惊觉,这篇作品看似散漫,气韵却绵密连贯,不容裁断。你只有从头顺着他纺起的一缕丝线徐徐前进,浸淫其中,直到结尾,才能领略到一整幅绫锦的美妙之处。

这本《四时歌》是他的短篇合集,每一篇都不长,极适合睡前阅读。每晚一篇,连梦都会产生共鸣。腰封上的文案并无夸张之辞,他的文字当得起这种赞誉。唯独“中国卡夫卡”这个比喻不太合适,挨不上,就文字质感而言我觉得更像轻灵版的尼尔盖曼、六朝风的宫泽贤治或“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唐珙再世—当然,所有这些比喻都是粗浅而不恰当的。每一个出色的作者,一定是向世界展现出独一无二、无可复制、难以模仿的风格,没法用“某某的某某”这样的形式来概括。

通读这本自选的短篇之前,我最喜欢的是《归墟》,沉醉于瑰丽博大的想象与精妙文字。但看完本书之后,我反而更喜欢《漂浮在空中的兰若》,喜欢它的莫名其妙,喜欢它的散漫随性,喜欢它在布局上的残缺不全。你没法用一个故事的标准去评价它,只能当诗来读。这也许才是骑桶人一直致力的境界,把文字变成一片散淡的烟霞:望之绚烂蔚然,伸手过去却倏然散开。

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56.3元骑桶人,幻想文学作家,笔名来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代表作《归墟》《夜叉》《春之牙》《双鬓》等。京东去购买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 Kindle电子书34.99元亚马逊中国去购买



2 《鱼翅与花椒》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美食是一个容易谈的话题,因为人人皆爱;美食也是一个很不容易谈的话题,因为人人皆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一聊起来,往往不是流于“入口即化”的陈词滥调,就是陷入“豆腐脑咸甜”的路线斗争。这种困境,让这本书变得难得可贵。

这本书讲的是英国姑娘——注意,她来自英国——扶霞·邓洛普在中国的美食之旅。她在九十年代就到了成都,被这座城市的悠闲和美食彻底征服,从此开始了遍及全国的探索,甚至自己开始掌勺。

和猎奇的外国人谈中餐不一样,邓扶霞的理解细致而深入。她对成都的记录,从门口小摊上的锅盔到掏耳匠的工具,描写细致入微,视角独特。但比起这些细节,我更佩服的是她的分寸。

这本书没有局限于盛赞中华美食文化,尽管这是最安全最皆大欢喜的写法,而是试图从食物本身引申出一些话题。这些话题几乎都是敏感雷区:中西文化冲突,食物哲学、口味差异,卫生观念,甚至于非典与一些政治理念,很容易便会陷入争议。

但邓扶霞处理得极为巧妙,这是一种开放、满怀善意、毫不做作的坦荡。她一直在试图理解所有的一切,有些能理解,比如担担面;有些实在理解不了,比如脑花,也不加以掩饰。偶尔她也会忍不住吐吐槽,说很多中国人对西餐的偏见,不逊于西方人对中餐的偏见。在其中一章《嚼劲》中,她诚实地讲述了她父亲对鹅肠的鄙夷以及她痛苦咀嚼鸡爪的经历,并借着“嚼劲”这个话题,聊到了中西口感审美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该成为鄙薄的理由。太多偏见,其实都是来源于拒绝理解。

我在阅读时很努力地在分析,这本书读起来为什么让人舒服。是那种无处不在的自嘲幽默?是对食物烹饪细致入微?是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还是这种不偏不倚的平和态度?但很快我发现,这些都不是最正确的答案。

这种舒适感,不是计算而来的,与创作手法无关。事实上,当你表现得足够真诚,足够坦率,一切舒适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需要你去详加规划。

比如在《饿鬼》一章,邓洛普跟着一个中国朋友去甘肃老家过年。那个村子落后而贫困,她只能跟朋友的母亲、妹妹同睡在一张炕盖一床被子,还要忍受肮脏的环境和村民无穷无尽的窥视。她毫不避讳自己的慌乱与不适,甚至还讲到情绪崩溃跟朋友大吵了一架。但同时她也好奇地记录下这一个西北村子的过年氛围,放鞭炮,拜庙,婚礼和为尽心竭力准备的年夜饭。在她笔下,我没有感觉到来自发达国家的观察者居高临下的怜悯与猎奇,读到的是一群贫困落后、缺点很多却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达到这个地步,不需要技巧,因为作者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表达的。

真诚与坦率,掌握了这两点,其实写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47.5元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京东去购买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 Kindle电子书14.99元亚马逊中国去购买



3 《汴京之围》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我曾读过郭建龙的《中央帝国密码》系列,财政密码最好,军事次之,哲学奉陪末座。我本以为作者喜欢的是横贯千年的宏大叙事,没想到他突然收缩了视角,集中到了北宋末年的汴京保卫战这一历史事件中去。

徐兴业先生曾写过一本历史小说《金瓯缺》,讲的是北宋末年,一共有四册。前两册讲宋金“海上之盟”和宋伐辽的惨败。后两册讲汴梁陷落以及靖康之耻。小说写得极好,对于东京汴梁繁华的描摹可谓精彩至极。可惜写得越好,后面越不忍看。我当年看完前两册,已经郁闷得快要吐血,看完后两册,整个人失魂落魄了好几天才缓过来,后来再没敢翻看过。

靖康之耻,是我最不忍看的历史事件。历史上比它惨的事情有很多,但多少都有点必然的宿命感。崖山很惨,但那是天地倾覆,非人力所能逆转;煤山也惨,但那是积重难返,是腐朽多年的屋子轰然倒塌。君士坦丁堡也陷落了,但那是日薄西山的最后一抹余晖,固然遗憾,却也有其必然性。可靖康之耻不是,汴梁陷落是一次偶然到连侵略者都没想到的结果,是一群傻逼君臣——不好意思,我觉得别的词都没法形容——生生从小败作成大败,大败作成崩溃的成就。一次活活的人祸之厄,从负面诠释了什么叫人定胜天。

所以这回又一次撞到《汴京之围》,我开读前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

这本书很像是一篇新闻特稿。作者在开头没有急着抛出大时代背景,而是从一块叫“艮岳”的石头说起,讲述它从徐州运至汴梁的艰苦经过,讲述徽宗给它的种种殊遇。以此为契机,开始复盘一个文化辉煌的国家,是如何在三年时间内惨遭灭亡的。以小见大,从一处切片缓缓带出宏大主题,典型的新闻写法,颇为抓人。在全书的结尾,艮岳再次出现,像钱钟书《围城》里那座大钟一样,冷漠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从史学价值来说,这本书并未有太多创见。但它的优点在于,选择了“汴梁保卫战”这么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大事件,一切史料,一切分析都围绕其为核心与终点展开阐释,使得读者的脑海里始终能有一个大的图景,不致被作者太过细碎的行文所带偏。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偶然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必然。畸形的财政结构、积弊的军事制度、强大的北方政权、无休止的朝堂党争……这些线索如同一条条大河,彼此纵横交错,奔流千里。最终百川归流,汇聚成一片叫做“汴梁陷落”的大海。

另外一个好处是,作者像做一篇学术论文一样,很严谨地标出了所有的引文来源,无形中也完成了一项篡要的工作,把与汴梁保卫战相关的直接史料做了整理。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即使不信服其观点,也可以借这本书的索引去按图索骥,翻阅原始材料,省却了不少查找的麻烦。

当然,要说缺点的话,也是有的。作者很多地方的叙事节奏把握的并不好,失于平铺直述,过于呆板,读起来像冷静的流水账。比如第四章里的宋军第一次收复燕京之战,写得没滋拉味,尤其是白沟之败,只是淡淡几句话便带过了。如果不略做渲染的话,读者只会和作者的笔触一样,淡然翻过,无法感应到这其实是一次不祥的征兆,是几年后汴梁惨败的一则恐怖预言。

我能感觉到,作者其实有点刻意收拢,生怕让主观情绪破坏掉史事分析的客观性,实在憋不住了,才特意分辟一章,以“画外音”之名发表议论。其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历史普及文章和论文毕竟不同,一定程度的渲染铺陈还是有必要的。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74.1元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京东去购买汴京之围 Kindle电子书19.99元亚马逊中国去购买



4 《物理学咬文嚼字》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我曾经学到过一个豆知识。铁路工程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鞲鞴”,念“沟背”,乍一看好似乱码,其实是德文“活塞”(kolben)的音译。但这个词在中文也能说得通,“鞲”是皮制的风箱,“鞴”是水从泉眼涌出来的拟声。两者结合在一块,恰好与活塞的意象相同。如此信达雅兼具的名词,乃是出自晚清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徐寿之手,可以称得上是横跨文、工两科的一段嘉话了。

有了这么一段经历,我对于理科与文科的交集点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你问我各种物理定律,我茫然不知,但你问我现代物理学的“物理”一词何时兴起,我可以给你背一段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然后说这个词是藤田丰八在1900年针对Physics的翻译,当时京师大学堂使用的是“格致”一词,一直到1918年才改成“物理”。

一个在大学物理系教书的朋友知道我这个喜好,特意推荐了这本《物理学咬文嚼字》。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特别好,一看就能劝退一大半有兴趣的人,编辑用心良苦。好在我双眼曾被秋水所洗,不受编辑之欺,直觉上就觉得这是本有意思的书——它的内容确实也不孚我望。

顾名思义,这本书讲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一次科学史的文献考据。更准确地说,是一次物理学名词的大考据。光谱为何称“谱”?电荷为何叫“荷”? “维度”、“量纲”、“质量”之类的术语,当初为何选择这几个汉字来翻译,到底有何深意?这些习以为常的术语背后,会有什么故事,我偶尔会闪过疑惑。只是自身学识未逮,无法深究,如今终于有人愿意咬文嚼字,实在是一桩功德。

比如热力学里的entropy如何变成汉字的“墒”字,作者冥讨穷搜,发现有资料称是1923年普朗克访华讲学时,由胡刚复教授现场翻译而成。但普朗克的公开经历从未提过他来过中国,作者又多方考证,甚至去翻了当年的德国电话黄本,最后找到了一位同名的普朗克教授,是乌克兰人,号称德国深度制冷之父。作者甚至找到了关于他的教授升职论文,正是与墒有关。而关于这位普朗克教授的一篇纪念文章中,提过一句他曾去中国建立起联系。这一段公案,方才告一段落——可见作者考据之详尽。

不过这本书并非完全是豆知识考据。作者通过对汉译的考据与分析,借此引申开来,讲解每一个物理量的真正意义所在,每一篇都文理兼得,颇具用心。

我觉得如果中学物理老师能参考此书,在课堂上稍微用一两句解释一下中文术语的寓意,对学生理解概念会更有帮助,说不定能挽救几个像我这种基本放弃治疗的偏科学生。

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一增补版)65.3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京东去购买



5 《远方之镜》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对我来说,芭芭拉塔奇曼简直就是非虚构写作界的神仙。

她的非虚构作品,我差不多读全了,最喜欢的是《八月炮火》。《八月炮火》那段茨威格式的宏大开头,我至今每次回忆起来,都浑身战栗。她最擅长的,就是将繁复冗长的史料去芜存菁,精炼修剪,在凝实的历史外壳上,雕琢出一圈文学之美。

而这本《远方之镜》带给我的,则是另外一种惊喜。

我今年年初出版了一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在书中我搜集了一些明代基层档案,并试图从中还原出真实的古代民间生态。而这本《远方之镜》的写法,与我的立意完全相合。塔奇曼找到了一个法兰西贵族昂盖朗•德•库西七世的家族档案,从这些琐碎的文献记载中复现了一个中世纪贵族的生活。没想到我的作法竟与古人(芭芭拉塔奇曼去世于1989年,勉强算是古人)暗合,这让我对这本书一见如故。

14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古典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与桎梏还牢固地盘踞在大陆之上,文艺复兴与科学的端倪也在此时展露头角,整个社会面临着一次伴随着痛苦与混乱的大转型。这段历史很精彩,但因为太过复杂,要写好却不容易。我看过相关著作,几乎都是以宏大的陈词开头,先叙大势,再政治、宗教、军事一一讲述过去,干货很多,但实在读得要瞌睡了。

芭芭拉塔奇曼的切入点非常巧妙,选了库西七世这么一个人作为线索。他这一辈子,简直就是为了给十四世纪做总结而生的,一生经历了芭芭拉塔奇曼所总结的“瘟疫、战争、苛捐杂税、打家劫舍、腐败政府、叛乱暴动和教会分裂”,而这恰恰也是整个十四世纪的缩影。即便是他本人的婚姻,也成为大时代所泛起的一朵浪花——这位倒霉孩子娶的是英格兰国王的长女,可以想象在百年战争中库西七世同学的尴尬。

通过写一个人,写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比起各种大部头的中世纪史、教会史,这种写法无疑要更具亲和力。

得益于手中的详尽档案和一个历史写作者的敏锐眼光,芭芭拉塔奇曼能从极尽琐碎的数据中分离出更具意味的生活细节,详尽地描摹出一个中世纪贵族及与之相关各色人物的日常。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特意用一页篇幅,讲述一位侍卫的遗产清单:床、毛毯、椅子、火腿、空桶、棋盘和头盔等等……呈现出的是一位没落骑士社会地位的摇摇欲坠;在另外一页里,作者津津乐道地描写了修道院长举办仪式时所携带的东西,从麦种、皮鞭到炸肉饼,甚至详尽到这种肉饼是用裸麦做出新月酥皮,填充小牛肉馅。

所以这本书不止是这一位贵族的生平传记,同时也是一卷十四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78.4元凭借《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在这本《远方之镜》中将关注点放在了中世纪的欧洲。京东去购买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Kindle电子书28元亚马逊中国去购买



6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我曾经想写一部科幻小说,幻想未来人类会制造出一种AI法律机器,原告和被告各自把证据和诉求输入机器,机器会根据法律进行公正无私的判断,从此以后不用人类法官了。我把这个设想讲给一个法官朋友听,他先笑了半个小时,然后断然否定了我的设想。

“想什么呢?你以为我们法官工作有那么简单吗?”

我问他法官工作有多难,他没回答,反手给我推荐了这一本书。我看完以后,果断打消了这个幼稚的念头。

这本书很老,但一点也不过时。

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农村基层做的田野调查。里面搜集了大量中国农村的诉讼争议,以及司法部门因应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的某种变化。光听这个介绍似乎很枯燥,但相信我,除去专业的法学论述之外,这本书简直就是个民间智慧故事集。

基层治理,尤其是中国的基层治理,远比教科书上的几条原则更加复杂。一村一乡的情况,不比大都市好管。这本书里把视角放在了一线的基层法官身上,记录他们是如何去解决掺杂了大量非法律因素的案子。这其中有妥协,有坚持,更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解决方案,很多方案超出了法律服务范畴以及法官角色,但却行之有效。作者甚至不无幽默地在其中一章里引用了《地道战》的台词做引言:“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

书里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简单来说,某村的M长期外出打工,妻子Q被同村男子W引诱,通奸一年。M得知后非常愤怒,多次打骂W并威胁其与家人生命安全。W被迫无奈,向法庭起诉M人身威胁和财产侵害。M则反诉W造成“精神和名誉损失”。从法律角度,通奸并非是一项罪名,反而M的威胁是切实的。这件事在当地反响很大,舆论都认为M显然是个坏人,M的行为情有可原。法官的做法是,说服W接受拘留十三天,然后以此为筹码去要求M让步。最后双方达成协议,W赔偿M8000元,M停止骚扰W及其家人,诉讼费W承担400,M承担200,顺利结案,双方都很满意,村中舆论也评价很高,皆大欢喜。

作者对这个案子的评价是:“此案涉及到的所有人,包括法官,似乎都放弃了制定法的根据,整个案子似乎行进在一条没有法律航标的河流。” 但同时他也承认,这种做法其实是遵循隐含着某种未能落实到纸面上的某种“习惯与道德法则”,因此才会得到广泛认同。

类似的案子在书里比比皆是。法官或多或少都会超出法律范畴,用所谓的“民间智慧”来平衡诉讼,关键还行之有效。作者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些做法,他只是单纯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非理想化的现实环境里,司法实践非常复杂,很难用法条主义一概而论。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那张背着国徽骑马的流动法庭法官的照片。

法学意义我不好说,但是对创作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素材库。每一个案例都令人叹为观止,从而对基层生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尤其是我这几年一直浸淫于明代民间案子,更能清晰地感觉到与这本书一脉相承的传统渊源。

至于那本科幻小说……彻底放弃了。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45.7元《送法下乡》是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中国法学界有影响的重要著作,面世十年畅销不衰。本书按照制度、知识、法律人以及研究方法分为四编。集中论述了中国当代基层司法制度、中国基层法官的技术和知识、有关法官以及乡土社会中的其他法律人和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京东去购买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 Kindle 电子书19.15元亚马逊中国去购买



7 《冷血》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开山之作。

《冷血》取材于一次发生于1959年11月14日的小镇凶杀案(跟我生日相同,虽然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炫耀的)。卡波特花了五年半时间,对这一起案件进入了极其详尽周密的挖掘,并用一种与传统报道迥异的方式把它写了出来。用卡波特自己的话说,他是打算用小说写作技巧来写一篇新闻报道,让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读起来如同小说一样,并宣称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非虚构小说。

本着这一认知,我在阅读时着重于关注卡波特是如何把小说技巧融入真实故事中,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兼顾文学上的美感。毕竟真实生活不像艺术那样,可以精心编织戏剧冲突和节奏,一切只能依据真实本身,你没法进行修改。

我写过非虚构的作品,我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修改事实的诱惑有多大。明明这样一调整,悬疑感觉就更强烈了,明明这句话让那个人说出口,会更有代表性……但对非虚构作品来说,这是致命的,因为非虚构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真实本身。这就好像《藤野先生》里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对话 ,藤野先生指着鲁迅画的解剖图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卡波特在《冷血》里,完美地克制住了这种创作冲动,但不代表他不会用小说手段来处理材料。这个话题要说起来没完没了,只说一点吧。卡波特在一开篇就大胆——在那个年代算大胆了——地采用了小说式的双线叙事:一条线描写受害人的日常,一条线描写凶手的日常,事无巨细,南希戒指上缠的胶带,佩利额前的一缕卷发,甚至还有些人物对话。两条线并行前进,平静中却蕴藏着危机,让读者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也会被牢牢地吸引住,提心吊胆地等着两条线的交汇。这已近乎电影的叙事手法。当受害人一家死去之后,由破案者接过这条线,继续与两个凶手平行前进,直至再次交汇。在我以为大结局来临时候,作者又笔锋一转,花费大量笔墨来探讨对凶手的起诉与判决过程,以及一些精神病专家的分析。他的野心显然不止在于记录这个案件,也在试图找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悲剧发生,而这实际上又具备了新闻特稿的特征。

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但在卡波特巧妙的处理之下,令它具备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色泽。这让我想到另外一部非虚构名作《巴黎在燃烧吗?》,两位作者采访了八百多名亲历者,并用各种细碎回忆剪裁组合成了一部谍战小说一般的纪实文学。不同的人,能从《冷血》中看到不同的价值。对我而言,卡波特的这本书在写作上真是教诲良多。

顺便八卦一下。卡波特老爷子后来写非虚构上头,居然把亲朋友好友和他的通信拿出来,写了一部《Answered Prayer》,虽然是小说形式,但完全用的是当时社会名流的真人真事。气得一群朋友跑过来抗议。放心好了,这一点我是不会学他的。

冷血(2013年版)29.6元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京东去购买



8 《天气预报》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前一阵北京预报要下大雪,所有人都翘首以待,结果当天放了鸽子。大家纷纷质疑,雪呢?把我的雪还回来!然后第二天大雪天降,朋友圈里无数欢呼雀跃,各种晒雪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对于天气预报早已习以为常,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他们是如何预报北京要有雪的 ?怎么会产生偏差?具体的论证过程如何?不知道,也不关心。

天气预报就是一门不可或缺但存在感很低的学科。我们每天都在各种媒介上关注天气,但极少有人会想一想具体的预告过程。即使是在近几年大火的科普领域,连量子力学和古生物都成为热门话题,可天气预报却还是没有赢得多少关注,实在有点悲催。

这本书讲的,恰好就是这么一个冷门学科的发展史。

和其他所有的科学发展一样,人类对于天气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基督徒们迷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上帝总喜欢雷劈虔诚的教堂,而不是那些猥琐邪恶的酒馆。木船的水手在风暴中瑟瑟发抖,靠硬币来决定未来的宿命。随着理性主义与科学意识的觉醒,开始有一批疯子试图窥视上帝的殿堂,通过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尝试,用无数公式与计算把天气拖出宗教领域。

我特别喜欢看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欣赏它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看着孩童成长的成就感。这本书作者好像一位慈祥的老父亲,记录下了天气预告这门科学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全过程。他的笔调颇具分寸,没有太过痴迷于理论介绍——这对我这种读者来说是件好事——而是分解成一个个勇者的传记,并辅以恰到好处的理论讲解。从试图给风力定级的蒲福,到首创风暴预警系统的勒维耶,他们的故事都充满戏剧性。这种戏剧性不是来自于情节,而是科学精神本身所赋予的魅力,

当我们读完他们的故事,回首会发现一条长长的科学脉络,从远古绵延至今。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再看天气预报多了一重感触,仿佛能看到在卫星云图背后,那一段旷日持久的人类与自然的抗争史。任何一件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不是凭空得来。

另外这本书的译笔不错,文字很是流畅。能感觉到译者有自己的激情,下手却很克制,不会妨害到原文本意。

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51元本书讲述了一段长达70多年的天气预报开拓史。书中主角背景各异,有航海家、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工程师……他们顶着守旧思想和宗教信条的压力,利用极为简陋的技术条件观测、记录、假设、求证,一步步揭开大气的秘密,并试图窥探未来天气。京东去购买


9 《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在过去几年的年度书单里,我曾推荐过一本《洞窟奇案》。那是一本法学著作,它虚构了一群被困洞窟的登山者吃掉同伴的极端案件,并附了十四位法官基于各种理念的判决书。这一案件的灵感,来自于1884年的木犀草号帆船吃人事件。

1884年7月,一艘叫做木犀草号的帆船在好望角附近洋面失事。帆船上的四名船员虽然及时转移到了救生艇上,但极度缺乏淡水与食物。二十天后,其他三人讲年纪最小的实习生理查德帕克杀死,分食了他的尸体,又过了四天,他们被路过的船只救起,并在返回母港后向贸易委员会坦承了这一事实。

对,理查德帕克。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漂流》里那只老虎就叫这个名字。

基于种种的缘分,我终于在今年鼓起勇气把这本书看了,而且特意选了一个不靠海的城市。

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围绕这一案件讨论: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而杀死了另外一个人,法律上该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当然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法学与人性,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只是想说,不要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放弃,也不要因为读不下去《洞窟奇案》而放弃。

这本书和《洞窟奇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后者是一个虚构案例,只要设定出基本的人物关系与行动就够了。而前者是一个真实案例,所以围绕着整个案子有太多周边与背景资料可以挖掘。这本书除去法学讨论的部分之外,简直就是一部纪实文学。

作者在一开篇就介绍了木犀草号的母港——法尔茅斯,那种感觉就像在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一样,然后采用倒叙的方式,从三名幸存船员的返回开始讲起,家人的反应,贸易委员会的调查,警察的疑惑。到了第二章,作者极其详尽地回顾木犀草号的出海过程,从帆船的制造销售到船员的生平履历,尤其是失事全过程的描写,宛如惊险小说的高潮段落。从第三章开始,才是戏肉部分。

有人批评说这种写法不分轻重,在无关的事情上花费了太多笔墨,但对我来说阅读体验却很爽,很像看福塞斯的《战争猛犬》——那是一本讲雇佣军干涉非洲小国内政的小说,但前面90%的篇章都在讲主角如何购买和运输装备——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时代背景和船员生平,才能对这桩案子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用流行的一句话说,案子的温度。《洞窟奇案》我们对虚构的几个角色毫无触动,只专注于法学研讨,但这件真实案子,无关的东西了解越多,越有助于做出判断。

这么说有点买椟还珠,但《同类相食与普通法》的可读性,是相当高的。如果你愿意略过其中几章理论讨论,大可以把它当成一本纪实文学或非虚构作品来读。相比之下,《洞窟奇案》这个名字起的实在太有误导性了,好多人当推理小说买的……

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57.2元《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主要内容包括: 恐怖的行为、 在法尔茅斯的治安法官面前、 海上惯例 、 处于边远地区的食人者 、 “威廉·布朗号”及“黑海号”、 狡猾的赫德尔斯顿男爵 、 一个律师的问题等。 内页插图京东去购买



10 《说说秦俑那些事》


马伯庸2019年度个人书单,你没看过的应该能占到一半!

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跑去西安的秦宫挖掘遗址参观了一回。当时负责接待的是主管挖掘工作的许卫红老师。许老师性格豪爽、特别健谈,不光业务精熟严谨,而且还颇接地气,很懂得如何与我们这些外行人交流。我们参观的是秦宫六号遗址,说实话,在普通人眼里那就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小土山,既无精美的出土文物,也无漂亮的地宫壁画,最多只有几处柱坑和一堆堆碎陶片罢了。但许老师在现场讲解得极好,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一路听下来,落日余晖下的小土山不再平平无奇,脑海中自动脑补出当年秦宫的煊赫恢弘,无数故事自地底喷薄而出。

参观结束之后,许老师送了我一本她写的《说说秦俑那些事》,说是讲第三次挖掘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的。我以为是考古报告,心想着哪天闲了再看。没想到就在从西安飞北京的飞机上,我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

它确实是一本考古现场挖掘报告,但文字处理得相当轻松,深入浅出,既保留了报告的严谨,同时还掺杂了一些基本的常识普及,再加上许老师个性十足的议论风格,可读性非常强,干货十足。里面提及了大量在挖掘兵马俑的过程中遇到的细节,作者本人亲自参加了多年挖掘工作,分享了许多有趣的亲身经历,夹叙夹议,这是别的读本里所看不到的。

比如控制环境突变所采取的措施,比如层位甄别发生的错误,还有彩俑怎么被一刀刀剔出来,秦军军服的徽章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孓盾上的重英绘彩样式,最好玩的是还有兵马俑彩绘的复原工作全过程记录。一群考古人员凑在一起开会,有人说调和剂成分的分析,里面含有蛋清,旁边专家说秦朝能大规模生产鸡蛋吗?其他人立刻搬出各种秦汉墓葬里的陶鸡、鸡窝造型和文献,高高兴兴讨论了一天;为了保护暴露的彩绘,夏天不能开空调,冬天电暖气也不能靠近。清理人员有一次正对一个兵马俑做清理,突然大喊一声:有彩绘!快关电扇!旁边同伴手忙脚乱把电扇关了。事后才反应过来,其实不用关,拿远点就是了……但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环境,只能忍受酷暑。

还有讲到洗土筛选,作者先讲述这种工作方法的意义与原理所在,可以在土壤中筛选出植物遗骸与细碎物件,里面往往都蕴藏着重要的信息。然后很诚实地分享了自己的两次重大失误,一次是筛土之后,遗漏了一块八厘米的残砖;一次是筛土遗漏了一件铜璏——这是剑鞘上的附件——结果两次都挨了领导批评,深为教训。说实话,我读到这个故事之前,从来没想到他们会严谨到这个程度。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附有大量宝贵的现场照片,有文物本身的,也有工作照,让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读完之后,读者不光是对兵马俑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考古人员的辛苦、严谨、热情以及苦中作乐的态度也多了一层体会。

按许卫红老师在书尾的话说:“希望所有人能读懂挖掘的精髓,与挖掘人一起分享赴约两千年的特权。”

可惜的是,这本书出版时一波三折,印数很少,网上很多渠道都买不到,连秦始皇陵博物院都没有铺货销售。到了今年十月份,许老师惆怅地把出版社库存的最后108本回购,说自己的这种写作普及读物的热情,不知还能持续多久。女儿说你把书存着,给我做家产存着。许老师回答:“好吧,存着。108,与逼上梁山没关系。”

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64.5元《说说秦俑那些事》真实记录了由作者领衔的2009—2011年兵马俑一号坑发掘过程。其中穿插了现场工作情景、材料考据和大量的文史知识,结构似散文,又似科普杂文。不夸张地说,这样的书稿,在目前介绍兵马俑知识的图书中,还是寥寥无几甚至是空白。京东去购买



展开 收起

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

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

暂无报价

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

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

暂无报价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暂无报价

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一增补版)

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一增补版)

暂无报价 去购买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暂无报价 去购买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暂无报价 去购买

冷血(2013年版)

冷血(2013年版)

暂无报价 去购买

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

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

暂无报价

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

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

暂无报价 去购买

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

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

暂无报价 去购买

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 Kindle电子书

四时歌:骑桶人自选集 Kindle电子书

暂无报价 去购买

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 Kindle电子书

鱼·翅与花椒(译文纪实) Kindle电子书

暂无报价 去购买

汴京之围 Kindle电子书

汴京之围 Kindle电子书

暂无报价 去购买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Kindle电子书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Kindle电子书

暂无报价 去购买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 Kindle 电子书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 Kindle 电子书

暂无报价 去购买

kavar 米良品 创意点断式魔术贴理线器 15mm*3m*1卷

kavar 米良品 创意点断式魔术贴理线器 15mm*3m*1卷

8.9元起

《因为整理人生变轻松了》

《因为整理人生变轻松了》

16.5元起

两张防水版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地理科普版 地图世界和中国地图

两张防水版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地理科普版 地图世界和中国地图

6.53元起

kavar 米良品 家用自粘电线理线器 80只装

kavar 米良品 家用自粘电线理线器 80只装

14.9元起

林氏木业简约沙发边几角几,可移动茶几迷你小户型客厅家具LS261 LS261J3-A两层边几

林氏木业简约沙发边几角几,可移动茶几迷你小户型客厅家具LS261 LS261J3-A两层边几

97.02元起

《小家,越住越大1+2+3》(套装全3册)

《小家,越住越大1+2+3》(套装全3册)

126.8元起

《家的整理: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

《家的整理: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则》

22.8元起

家的扫除 这样打扫不生病

家的扫除 这样打扫不生病

22.2元起

会跳舞的大象:裕森的葡萄酒短篇(经典修订版) 积木 林裕森 台版图书【神话典传】

会跳舞的大象:裕森的葡萄酒短篇(经典修订版) 积木 林裕森 台版图书【神话典传】

122元起

kavar 米良品 抽屉收纳分隔板组合片 8片装

kavar 米良品 抽屉收纳分隔板组合片 8片装

9.9元起

kavar 米良品 家用自粘电线卡扣理线器 40只装

kavar 米良品 家用自粘电线卡扣理线器 40只装

12.9元起

百露桌面数据线收纳神器手机充电器充电线整理分格绕线器电源线收纳盒 数据线收纳

百露桌面数据线收纳神器手机充电器充电线整理分格绕线器电源线收纳盒 数据线收纳

16.06元起

kavar 米良品 可移动式壁挂排插固定器 8个装

kavar 米良品 可移动式壁挂排插固定器 8个装

9.9元起

百露 分格收纳盒抽屉整理盒橱柜分隔化妆品面膜餐具零食杂物收纳盒可叠加桌面收纳盒 长款

百露 分格收纳盒抽屉整理盒橱柜分隔化妆品面膜餐具零食杂物收纳盒可叠加桌面收纳盒 长款

10.36元起

可滑动排插固定器 4个

可滑动排插固定器 4个

9.11元起

男士汽车钥匙扣创意不锈钢钥匙圈环表面镀铬送男友生日礼物 RMA271

男士汽车钥匙扣创意不锈钢钥匙圈环表面镀铬送男友生日礼物 RMA271

10元起

文中相关商品

京东 《鱼翅与花椒》
京东 《汴京之围》(精装)
京东 《新民说·万物·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
20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517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