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困境:从《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中我们能思考些什么
拿到这一本沉甸甸的《县中的孩子》,感慨万千。
作为国内一线的图书出版品牌的世纪文景,并不令我陌生,就在今年的前几个月,我刚刚完成了对于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另一本书《祥瑞》的阅读,作为专注于人文社科品类出版的世纪文景,我十分认可它对于书籍的选取。而这本《县中的孩子》,正迎合着当今中国教改车轮滚滚向前的形势下,人们对于教育政策落地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这本书属于文景·中国之治系列,这一系列里还有一本前段时间的热门书《置身事内》。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一本《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中国人,永远都放不下对于教育问题的摸索,这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民族,骨子里对于文明延续、文化传承、文种不绝,有着深深的执念。
作为有着自己的阅读分类逻辑的人,在对《县中的孩子》这本书归类时,有了一丝迟疑。如果单纯以教育理论或观点类图书来定义,它并没有涉及太多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内容,相反的是这本书里有大量田野考察式的纪实文学描述性文字,读起来鲜活、生动,反映着现实的许多细节,绝非空口叙谈,必然是经历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所以或者它更应该被称为一本泛人类学、社科类的书籍。
作者林小英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也是一位专注于教育政策研究的学者,她聚焦于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易被人关注的困境——县域教育的何去何从,用大量细致的镜头记录式语言,理智地梳理出县域教育这个位于辽阔中国大地上最普遍却也最为被忽视的基层教育生态环境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一线,既是教育改革的受令兵,也是施行人,更是教育生态环境变换最直接的体验者。这本书确实能为我们唤起许多的思考,林小英笔下如今的县中孩子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何尝不是我们这一代人(80-90年代生)所曾经或多或少遭遇过的?师资的匮乏、人才的流失、教育观念的滞后、教育水平的参差、教育资源的供给不公……
“小镇做题家”这个标签贴在一部分普通孩子的身上已然不易,但他们毕竟能够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的汗水收获成功,实现阶层的跨越。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基层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教育缺失,“做题家”也需要天赋作为资本,对于最平庸的那些孩子来说,这是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只能走向流水工厂、走向田间地头、走到钢筋水泥的大城市却无所适从。
如果中国将不断产生这样的“县中的孩子”,那么教育改革的成效,又从何谈起?县中的孩子,就是中国的孩子。精英教育的涵盖面少之又少,这一批县中的孩子,其实才是中国的绝大多数,也是中华民族人口中最根基的一批基石。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对于他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林小英教授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确实,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本书的切入点,更多的是发现问题、展示问题。正如林小英教授在此书结尾处所写:“从分析性、解释性的结论到如何改进乃至改造现实,二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便已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相信我们能够去更积极地期待,去更用心地转变,中国教育的未来。
AI小值-图书音像
校验提示文案
AI小值-图书音像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