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疲于奔波,事情越来越多,爱好却越来越少。听音乐是我为数不多一直在坚持的爱好。
年轻的时候从磁带机入门,往后又买了CD机、MD,那时候听歌讲究一个沉浸,有线入耳式耳机或者大耳罩都是我的最爱。
到了现在,我只能在接孩子的路上,晚上夜跑或者骑车时,顺便拿出手机听一听音乐。一开始使用有线耳机,但耳机线的存在感着实太强,而且也听不到环境音,夜跑的时候既不方便,还有些危险;后来我也试过骨传导耳机,骨传导确实解决了听不到环境音的问题,但音质只能说是“听个响”:低音过于孱弱,而且外部环境嘈杂时声音也有些略小。
对音质还是稍微有点追求的我来说,一直渴望能有一个更方便、更全面的产品,直到最近,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名叫Oladance OWS Pro的开放式耳机。
开放式耳机到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我却从未使用过,一方面是担心这类耳机像挂两个小音响在耳朵上,负重感太强;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其漏音的问题。
于是我自己研究了一下,这个Oladance据说是由原BOSE的高管带着一批BOSE的工程师自立门户打造的新品牌,产品无论在外形设计、音质上都有较大的突破。既然说得这么玄乎,那我肯定是要试试了,买!
到货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拍照了!Oladance OWS Pro采用的是环保包装,值得点赞!打开以后黑色小盒及产品说明书映入眼帘。
这个小黑盒自然就是耳机的收纳盒加充电仓了,根据官方数据,Oladance OWS Pro充电15分钟就可以使用6个小时,满电状态下支持16小时的超长续航,配合充电仓更是达到58小时,即便是重度使用,感觉一周一充都已经足够了,完全没有续航焦虑。
耳机材质部分,Oladance OWS Pro采用的一体成型的医疗硅胶,做到了既亲肤也防水(IPX4级),整体造型则是采用的“莫比乌斯环”设计,流畅的线条之下,通过耳机与耳朵的“三点一面式”接触,确保这个单只仅为13.8g羽翼般轻盈的耳机,能够稳定佩戴不易掉落。
聊完外观部分,最为核心的还是要属耳机的音质了。受之前试听骨传导的影响,我个人对这类不入耳的产品本身没有报太高的期望,但当我带上耳机打开音乐的那一刹那,它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这款耳机的声音走向并非是传统耳机或者骨传导,他是在模拟音响的听音感!
之所以我会这样说,首先还是得从它的设计逻辑讲起:由于并非像入耳式耳机或骨传导一样采用入耳和贴耳的设计,Oladance OWS Pro在扬声器的部分还增加了额外的导气孔跟栅格开孔,声场明显要一般耳机大得多,几乎已经达到了大耳罩式耳机的级别。
其次则是内在的硬件部分:这个耳机的喇叭看似不大,但拥有两套磁路和两副振膜,并通过超高精度进行堆叠,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它拥有媲美大耳罩耳机般的声场,而官方将这套硬件命名为超线性多磁路高解析喇叭;另外这款耳机除了常规的主控芯片外,还在每只耳机上单独配备了一个功放芯片,功放芯片的作用在于通过滤波等方式来降低耳机的底噪和失真,并且增强耳机的声场,提高声音的质量,能够这么小的耳机里面做进去这么多内容,不得不说BOSE的班底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有好的硬件底子,调教也是必不可少,Oladance通过自研的动态EQ算法和虚拟低音技术,提升声音质感的同时保证了能量的密度,这也是这款OWS Pro听起来如此顺耳的重要原因。
耳机的整体听感以低频尤为出彩,中频可圈可点,高频中规中矩,个人主观感觉比较适合当今HIT的EDM、流行以及摇滚风格的音乐,这也恰好是我们在日常运动时会听得比较多的音乐风格。
音质的部分,这款耳机已经让我较为满意,但这类不入耳的开放式耳机,隐私性如何保证?漏音的问题到底严重吗?Oladance在这里也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实力:
首先在传音的部分,Oladance OWS Pro采用的空气定向传导技术,更大更接近耳道口的人体工学设计,确保声音能够更为精准的定向传播;其次当我们听歌或者是语音电话的时候,耳机上的拾音麦会拾取环境音和耳机本身发出的声音,并对外发出“反相声波信号”,通过算法,抵消外泄的声音,起到防止漏音的作用。在“物理”和“魔法”的双重加持之下,完美解决漏音的问题。
这里根据我的实测,在开启耳机最大音量的同时,选择一首极度吵闹的摇滚乐,距离耳机50CM外我们基本听不到任何的漏音,在30CM左右时也只能听到轻微的低音鼓点声,可以说隐私性完全是保证的。
解决了音质和漏音这两个最大的痛点以后,我已经彻底迷恋上了这副耳机,而它其余的特性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尽管它还有6麦克风通话降噪技术和自研的抗风噪技术、还有智能化的专属APP、按压感应+滑动触摸带来的丝滑操作手感等等,但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都不是最终打动我的核心。好音质、不漏音、不影响我获取外界环境音,满足了这三点的Oladance OWS Pro已经是我极其满意的一款产品,什么入耳式、什么骨传导,都可以放到一边了,得此耳机,其余皆不足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