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可能会用“非市场原则”,让美国商品进入中国,证明他赢了
中国对美商品的进口关税已加到125%了,考虑到美国商品本来就不存在价格优势,而在超过100%的高额关税基准下,我国已正式宣布:基于市场规则,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可能性,不再对等加关税。

再继续加关税,已无实质性意义,完全是在赌气。特朗普若要继续玩这个游戏,我国将不予理会,恕不奉陪。在阐述基本逻辑的同时,还强调: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他看到的必然是中国的严厉反击。
但问题是存在“非市场规则”
特朗普及其团队非常善于利用媒体来不停地制造混乱,制造“美国一次又一次赢的”假象。反智现象在美国很普遍,民众很容易被忽悠。路透社曾发布了采访视频,很多美国民众就被关税是由出口国承担的观点所迷惑。
但现实却是超过95%的关税是由进口商负责的,卖家只要将产品送上货轮即可,到购买国的港口后,报关、交税等工作都是进口商负责的——卖方仅负责将货物交至装运港船上,此后的一切费用。
包括运费、保险、进口关税,均由买方承担。而仅有不足5%的比例是DDP模式,也就是卖方承担包括关税在内的全部费用,直至货物交付至买方指定地点——该模式需要出口商深度介入进口国清关流程,面临资质、税务合规等门槛。
除了极少数企业,出口国的企业根本做不到。但特朗普就是喜欢信口开河,只要类似的成本由中国承担的谎言、谣言不停地在美国境内传播,就有利于树立特朗普利用贸易战“战胜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而使美国更伟大”的幻境。

更加重要的,特朗普及其团队还可能利用“非市场规则”让部分美国商品进入中国——会强迫美国在中国境内设置的外派机构,受美国高额资本资质的组织,受美国政府高度影响的外资企业。
以及高度舔舐美国的公知、无脑粉、被收买的意志不坚定者等,要求他们不考虑成本,损失由美国政府弥补,也就是基于“非市场规则”——即使要交125%的关税也得进口美国商品,让美国制造入华。
然后作为特朗普成为这场经济战的赢家证据,这既能忽悠美国民众,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我国的部分媒体与民众。这是舆论战、心理战,试图利用自己营造的虚假数据,肆意传播虚假消息、煽风点火、颠倒黑白……
南生推测:以后,我们可能会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那就是某家机构、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宣称“他们又从美国高成本进口了一些所谓的核心产品”,即使存在着高额关税,但不得不进口。
理由可能包括中国企业无法制造,即使能制造但产品质量堪忧啊,或者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寿命很短啊。理由会有很多、很多,他们会在媒体上尽情展示不得不进口的痛苦状,鼓鼓吹美国的先进,贬低中国。
紧接着就是各种分析人士,所谓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知名大佬、理性公知们,他们从各个角度来阐述、分析即证明“即使关税超过125%,也只能咽下苦果,高成本进口美国的商品”。

然后总结道,中国的发展是无法离不开美国的,中国对特朗普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的反制是不明智的,最终受伤还是中国人自己——你看,不还是需要进口美国商品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事情的走向,可能会更加复杂
南生预计还有一些机构或企业,他们有可能是国内的,也有可能是境外的,经常给中国企业下单,但却要求“某些零部件”必须使用美国的。例如:要求芯片是英伟达,要求医疗设备中某些元器件必须从美国采购。
当中国客户提醒他,从美国进口这些零部件必须要加高额关税时,他们说无所谓,不管多高的成本他们都愿意承担。然后以此作证据,说对美贸易战是“根本不能阻挡美国商品进入中国”,胜利者是特朗普。
未来的情况预计会比南生本文提到的更为复杂,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销往中国的商品都是基于非市场原则的,目的不是基于经济利益,而是要利用这些数据来论证美国胜,中国输,中国不该反制。
特朗普本人就是擅长制造与操纵“虚假新闻”的老手,上台后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下属机构、媒体的掌控权。面对即将开始的舆论战,我国必须提高思想意识的维度,以应对战争的高度直面反华势力的舆论攻击。

特朗普挑起的这场“经济大战”已到了白热化程度,比拼耐力、毅力、凝聚力、可承受力及构建包围与反包围的统一战线,甚至是国际统一战线,将会成为“谁能真正走到最后”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