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篇中国冰品指南,冻住一整个燥热的夏天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我们又迎来了放肆食冰的季节。
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烦闷酷暑,冰品始终是夏日贪凉的最佳选择。冰柜里冒着丝丝寒气的雪糕、街头巷尾一碗映着日光的刨冰,甚至一杯混着碎冰的糖水,仿佛能为夏日绵延不绝的热浪按下暂停键,将烦闷的暑热驱散一空。
尽管如今的市面上冰品,更多的是繁杂刻板的工业产物,但其实食冰的习俗始终伴随着中国的漫长历史,在逐渐发展中,成为深入普罗大众的饮食习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用冰制作的美食。究其原因,就是古人对于藏冰技术的掌握。诗经中将藏冰的处所称为“凌阴”,自此开始,一套有关用冰的制度便逐渐完善。西周的《周礼》曾记载了掌管凌阴和用冰的官员——“凌人”。
最早的冰食,是在《楚辞·招魂》中记载的“挫糟冻饮,耐清凉些。”说的是将酒浆冰镇饮用以达到驱 散暑热的功用。而到了唐宋以后,冰品的样式也逐渐有了变化,唐朝的“冰激凌”,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酥山”,相传是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冷饮。将酥油融化后再置入冰窖中冷冻制成的酥山,从制作工艺上被认为是现代冰激凌的原型,在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都有其身影出现。
章怀太子墓壁画局部的捧物宫女形象,手中所捧物品经考证被认为正是唐代的“酥山” ©《章怀太子墓壁画》
随着凌阴和藏冰技术的发展,硝石制冰的方法广泛传播,宋朝冷饮业开始在民间迅速普及。相传在南宋临安城内冷饮店林立,像《梦梁录》中记载的“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东京梦华录》中提及的“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等,都是在民间极为流行的日常冷饮。
清明上河图中,售卖“雪饮子”的商贩细节清晰可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
明清开始,藏冰业的高度发达,使得冰窖开始在南北各大城市广泛分布,其中尤以北京而闻名。如今行走在北京城中,便能在各处发现形形色色的明清冰窖遗址。
是时冷饮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在如今的古装剧里,我们不乏能见到冰镇的水果、酸梅汤等。像《甄嬛传》中“凉而振齿”的冰镇酸梅汤,的确是当时夏季清宫中御用饮品,并非是后人改编的内容情节。
清朝时北京大小冰窖最多时足有21座,这也使得民间的冰品种类也逐渐增多。《燕京岁时记》中便记载了一种在京师暑伏之后沿街叫卖的原始冰糕——“冰胡儿”,而当时在京城更为流行的是“冰果”,《忆京都词》中曾有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可见,清朝的民间冰品,样式已与如今的冰棍无异。
中国悠久的食冰历史,自然在各地留下了极具特色的清凉冰品,传承至今。这些沿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冰品,褪去了色素与香精包装,在如今仍然保留着极具历史感的清甜滋味。
明清时从宫中传至民间的“雪花酪”,成为京城百姓也能享受的夏日清凉。将整块冰块刨碎成细密的雪花,倒入木桶内搅动,延长了“雪花”的保存时间。在搅动的冰凌中,淋上糖水蜂蜜,便成为了能置于三轮车上,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的平民冷饮。
在新疆,也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夏日刨冰。行走在南疆的“大巴扎”中,你时常能碰上售卖“沙朗刀克”的小贩。通常这类摊贩会将硕大的冰块置于案板上,人工凿下的雪花翻飞,最终落于碗中。加入酸奶、糖稀后,熟练的小贩执碗的手就会上下翻动,将刨冰抛向空中,再用碗稳稳接住,来将沙朗刀克混合均匀。这一番精彩的手艺,也会为小摊招揽来更多的食客,极具民族风情。
传统的刨冰之外,冰与饭的结合也是中国人夏日避暑的绝妙创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侨乡而闻名的福州长乐,诞生了一种从传统甜品“福州冰水”演变而来的“冰饭”,并从此漂洋过海,成为被世界各地华侨广泛传播的传统冰品。
而距离长乐数千公里之外的云南玉溪,当地的冰稀饭也有着与长乐冰饭异曲同工的巧思。与长乐冰饭将糯米与水果冰水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不同的是,玉溪的冰稀饭则会在糯米中加入果干一同熬煮,摊凉后再与冰沙结合制作而成。酸甜中带着丝丝凉意,是玉溪人夏日里必不可少的清凉小吃。
玉溪冰稀饭,和长乐冰饭在制作方法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巧思 ©网络
坐落于市井之间的老店,最容易诞生极具地域特色的夏季凉饮。在山城重庆,知名的火锅店往往也是制作冷饮的一把好手,热辣的火锅盛宴之后,最为爽快的莫过于喝一碗融合了醪糟、冰沙的重庆冰汤圆。而上海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刨冰老店,每年夏天门口也总会排起长龙,一杯简单的老式绿豆冰沙,却也承载着上海老式刨冰积淀已久的传统味道。
随着工业化冷饮的兴起,冰棍也逐渐走上舞台,替代了传统冰品的统治地位。自此开始在街头巷尾随处叫卖,用小木箱装着的冰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在夏日里不可忘怀的童年回忆。
最初在街头叫卖的老式冰棍,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土法”冰棍儿。将兑有香精的糖水倒进铁质的圆柱形模具,放入冰块之中冷冻,模具中的糖水在寒气的作用下,也就逐渐结冰凝固成甜蜜的冰棒。
将制作好的冰棒置于一个大木盒中,在上方覆盖棉被,便可被小贩推着在街头巷尾售卖。三到五分钱,便可换得一支在木盒里冒着丝丝冷气的冰棍。在炎炎夏日之下大快朵颐,是童年记忆里最简单也最满足的快乐。
随着冷饮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卫生的要求,藏在木盒里的冰棍也逐渐升级成被包装纸包裹的方形冰棍。这类冰棍往往出自工厂,如今的北冰洋冷饮厂便是当时生产冰棍的主力。口味上有小豆冰棍和红果冰棍等等。小豆冰棍以其清甜的豆香味迅速成为最经典的街头冰棍,之后又出现了酸甜可口的红果口味,以及香甜浓郁的牛奶口味的“双棒”等雪糕品种。
八十年代在北京热销的北冰洋“袋儿淋”,至今仍是北冰洋最知名的袋装雪糕 ©网络
在东北的冬天里,冰棍的热度也丝毫不输夏季。冬季的东三省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在暖气的烘烤下尤为闷热。在温暖的室内嗦一根清凉甜爽的冰棍,是独属于东北人的冬季享受。
冬日东北街边露天售卖的雪糕,是仅能在东三省才能看到的奇景 ©网络
在冬季的东北卖冰棍,更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以往夏季极易融化的冰棍,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则是随意地摆在街边露天售卖,供来往行人挑选,属实是东北街头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经济水平的提升,让以往沿街贩售的冰棍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工艺更为精细的雪糕也登上台面,换上绚丽的塑料包装袋,整齐地摆放在商店或小卖部门前的冰柜之中。这些知名的品牌雪糕,造就了诸如“小雪人”、“火炬甜筒”、“绿舌头”、“小布丁”等一批被几代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回忆。
中国的工业冷饮,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主要生产棒冰以及冰激凌的上海“海宁洋行”。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各地便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冷饮工厂。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北冰洋、光明以及五羊雪糕,前身都是分布在各大城市的本地冷饮厂。
北冰洋,一枚蓝白相间的北极熊标志,代表了无数北京孩子对于夏日冷饮的期待。从最早的小豆冰棍、桔子冰,到经典的红果冰棍、袋儿淋,脱胎于“北平制冰厂”的北冰洋,生产出无数承载着北京人童年回忆的雪糕冰饮。而在北冰洋冷饮中最具代表性的,则要数“双棒雪糕”。两条牛奶冰棍相连一同售卖,让它成为夏日里独特的双倍快乐,更是好友之间分享的甜蜜滋味。
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光明冷饮,更是在全国各地都颇具名气的老牌雪糕厂。
脱胎于上海“益民食品厂”的光明,从最早生产的“盐水冰棒”开始,就已坐上了当地冷饮界的头把交椅。而历经多年,光明的诸多经典到如今也是极为火爆的产品,很多人记忆中对于盒装冰激凌最初的印象,便是小卖部冷柜里的光明三色杯。而如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在网络上颇具热度的“光明奶砖”,也曾是80年代上海冷饮的“顶流”。
正如同“光明”之于上海,“五羊”是广东人民毋庸置疑的第一雪糕品牌。在冰室林立的广州,五羊雪糕却能够收获本地人的绝对喜爱。从简单绚丽的“红绿灯”雪糕,到“蛋奶批”、“红豆批”等经典口味,实惠的价格和极具特色的风味,让它成为夏日街角士多店里的清凉回忆。
工业历史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东北雪糕在如今的地位。与俄罗斯接壤的东北城市,为东三省带来了来自欧陆的饮食风俗。作为代表的冰激凌,自然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早在1906年,冰棍就已经成为哈尔滨城内马迭尔宾馆的知名冷饮,传承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马迭尔冰棍。如今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去品尝一根正宗的马迭尔冰棍,已经成为每个游客不可错过的体验。
“甜而不腻,冰中带香”的马迭尔冰棍,是东北雪糕的代表 ©网络
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冰棍”类似,起源于沈阳中街,同样拥有悠久的“中街大果”绝对是当地最经典的雪糕之一。除了最经典的“小长白”原味之外,极具特色的麻酱口味也值得一试。但对于更年长的沈阳人来说,“皇姑雪糕”才是他们的童年回忆。二八自行车后满载的雪糕箱,以及极具特色的叫卖声,已经成为“皇姑雪糕”极具代表性的符号。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传统冰糕却也开始顺应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老牌冷饮厂,在如今的复古风潮中开始焕发第二春,曾经销声匿迹的西安钟楼奶糕、兰州504雪糕重出江湖,补齐了诸多人的童年回忆。而北冰洋更是老冷饮厂名称“北平制冰厂”重新启用,以更为新潮和趣味的形式开设体验店,为传统的冷饮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冰洋在原有厂房基础上开设的冷饮体验店“北平制冰厂” ©北京海淀
各式新潮的冷饮更是占领了如今绝大多数的景区和博物馆。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打卡景区文创雪糕似乎成为了新的潮流。2019年,从圆明园推出了夏季荷花雪糕开始,文创雪糕的风潮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雪糕易于塑形的特性,让它的形态从建筑到风景无所不包,从南京的玄武门,到香山秋日的红叶,它们纷纷变成可以入口的清凉冰品,为旅途增添了一丝别样的回忆。
而赋予雪糕文物的形态,则更是博物馆文创的绝佳创意。国博的说唱俑、四羊方尊,金沙遗址的金面具,甚至是西安博物院的小雁塔,谁能拒绝将文物一口吃掉的诱惑呢?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创雪糕,为历史悠久的冰品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夏阳酷暑中,好像唯有冰品才拥有能够瞬间驱散暑热的魔力。这份专属于夏季的清甜凉爽,无疑是这漫长夏天里,最值得你每日期待的小小幸福。
本期话题讨论:你最期待的夏日冰品是什么呢?
文|大华
文字编辑|十化
图片编辑|小虎
百科创建|燃梦、周作鹏
封图|摄图网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想要了解更多华夏大地的风物冷知识、热知识
↓↓↓↓↓↓
☞点击进入华夏风物App即可查看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宇鱼宇
校验提示文案
宇鱼宇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