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拍摄日记】--手机与相机
随着手机芯片快速更新,手机拍照性能也在快速进化。更大的cmos、更多的镜头搭配、更大镜头开口,使得手机的硬件配置也逐渐靠近相机。但日常拍摄最常用的工具还是手机和相机。直到现在还是谁也没能取代谁,谁也没占据绝对地优势。
只说拍照这一项,手机和相机的拍摄机构组成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由镜头,光圈,CMOS组成。一些相机还有保留有机械快门,手机就只有电子快门了。
手机和相机有着一些共同点,不过其中就各有分别。
拍摄视角
由于现在流行4k视频格式,最新的相机和手机早已经跟进了4k图像格式。以手机举例,对于拥有等效焦距24mm的手机,可以获得和相机一样的视觉,可以拍摄同样范围大小的画面,最后得出一张4k图像格式的图片。不同的是手机cmos只有指甲盖的大小,镜头就更小了。面对同样大小的画面,光线需要通过口径比相机镜头小得多的镜头,投射进入更加小的cmos上,手机面临的情况更加恶劣,还原出原本的光线信号变得更加困难。
光线的感知
手机和相机一样,都是通过电子原件cmos去获取光线信息。cmos中含有红、绿、蓝色物理像素点,每个像素只能识别一种颜色信号。一般地,每两个绿色像素,一个红色和蓝色像素组成一个完整的像素点。(部分新型cmo会把一个绿色像素换成一个白色或是黄色像素,以提升感光的质量)。根据cmos的感光原理来看,一束与物理像素点大小相近的光线正好打在一个物理像素点上,才能使cmos最好地获取这束光线的信息。但如果这束光比物理像素的大小要小得多,则光线间会相互影响,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几束光线的平均值或中间值信息。要是这束光比物理像素大得多,就会有几个像素同时获得这束光的信息。但由于各种噪声和干扰,得出结果总是不一样。所以无论如何,获取的光线信息和实际的光线信息总有差别的。不过这个差别十分小,并不在人眼的感知范围,它只影响到cmos感知光线的精确性。使用某一些算法会对比一个像素点周围几个点的光线信息,去确定这一点的数据。所以不同cmos厂家,不同的手机厂家和相机厂家,有着不同算法,不同的感光标准和颜色调教。
使用和设定
很多时候使用单反相机、微单相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调节参数,使用一些新的科技、新的功能去尽可能克服极端的拍摄环境,尽可能地提升画面质量。这时,摄影就变成了追赶时间或是去凝聚某一段时间。
在胶片时代,很多相机都是机械式的,各种参数的调节通过拨轮和转盘。它们与相机内部有着机械联动,相互影响着。为了能够很好地调节参数,确保调好参数锁止到位;这些拨轮和转盘的手感都十分好,定位反馈也很十分明确。当你测光之后,就不会作过多的调节。这时,相机的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定格某一瞬间和记录保存信息。
手机,它不仅便于携带还有着许多实用而又强大的拍摄模式,如:大光圈,人像模式,美食等。使用手机拍摄,借助这些新科技新技术,可以使摄影变得更加简单和迅捷。可以像胶片相机那样——纯粹地定格瞬间、记录生活。一些例如:先拍后对焦,几秒的短视频记录的功能,可以让你在拍摄完成后,再从摄影片段中挑选出合适的图片。这是手机利用科技,追赶相机功能属性的又一体现。
不过当使用相机拍摄了一段时间,养成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拍摄习惯对摄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学会用提前设定好的模式或是通过提前设置好的快捷按键,调出参数,再按下快门。到这时候,无论使用相机亦或是手机,拍摄又回归到最初的简单和纯粹。当然,在这之前需要一个漫长的实验过程。
ps
我们都知道镜头中心,画质是最好的,用手机拍摄时候,我们往往把物件放在画面的中心。但是总是这样,构图就会十分单调。我们不妨把物品放在一侧,但又不与画面的中心区域距离太远。
但往往中心点是光线明亮的背景,对画面中心点测光,不能得出一张明亮的照片、
这时候就可以使用大部分手机都有的功能,即对焦测光分离或者是“智能“模式。当我们对画面中心对焦时,物品的logo和对焦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自然合焦。另外把测光点放在物品上面,选定测光点,最后就得出一张清晰的照片了、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tang251
校验提示文案
tang251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