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谈书 篇四十八:何以中国,何谓中华,我们的祖国起源书单推荐
在大象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真的感觉鸭梨山大。
这个专题应该也是大象有史以来最高大上的书单,写之前就知道肯定是曲高和寡,不求太多,只是为了分享一些好书和一些知识点。
这批书已经在案头拜访了好久,几乎每一本都是抱着敬畏之心拜读,每一句话都不太敢自己妄下揣度。而写成这样的这样的专题,则是源自早一阵跟别人对五四运动的讨论——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中国(中华)是否认可,对文化的认可程度到底有多高,还有“疑古派”的一些疑点是不是到现在依然是中国古代史的存疑点,所以决定抱着试试的心态来跟大家分享基本关于中国(中华)雏形的一些好书。
先简单说说“中国”的起源,以中国为最初的文字记载是在一件国之重宝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
当然这个“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而是和现代日本的“中国地方”(假名:ちゅうごくちほう,罗马字:Chūgoku chihō )中的“中国”意义接近。而“中华”则出现得较晚,“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以“中华”一词为我国的通称自晋代开始。“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请还都洛阳疏》),“中华”一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使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现实,就是从实际使用频率上看,在新中国诞生之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中华”使用频率都是极低的,不过这个始终不妨碍我们对“华夏”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华”的认同感。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 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王柯
为什么中国和除东亚及东南亚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外的国家都不热衷于“统一”,虽然在夏商周没有一种完全统一的统治模式,但是都自觉以夏商周为尊(也以拥有九鼎为尊),在秦始皇以后,几乎没有一个皇帝不以统一为目标。反观其他地方,哪怕有着统一的阶段,但是很快又分崩解析,现代的欧盟更不用说了,各怀鬼胎。
曾经有人说因为中国处在两条大河之间(长江和黄河),为了治理水患,让中国人有着集中力量好办事的优秀传统。当然,这自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直到今天这个依然有效,就像今年面“新冠”,真正做到全国上下办大事!可以说让世界震惊的力量,效率之高,其威力绝对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破!但这个也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原因自然要进一步探讨,所以就看看这个由王柯写的《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从》书是旅日学者王柯20年前的作品,王柯,东京大学学术博士,神户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国家构成,中国民族性,中日关系等的研究,此书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20世纪初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国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可能因为教科书的教导而较为大家所熟知,而其源流则不是那么多人知道,王柯的这本书从《尚书》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开始,中国对“天”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天”就如一个覆碗盖在地上,那么天就正如国家的空间所在,就有了“天下”之说。 再到如果处理中原之外的“蛮夷之地”,成为华夏民族开始了对民族关系的认可和融合的开始。然后到秦汉的对抗——和亲都让“华夷”从血缘上难以分割,再到后来的“五胡乱华”,其实很难说得清到底是华被乱还是胡人被汉化(比如鲜卑族)。而到封建王朝的最后,清朝的皇帝竟然连自己的民族语言——满语都不会说了,溥仪皇帝在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之前都很难把他定义为一个非汉族的人。
这些可以说都是统治者和人民的一直抉择其实这种抉择的困难可谓由来已久。
游牧者的抉择 : 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王明珂
这本书的封面可以说是用心之选,图片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凤凰山汉墓壁画,主题是边疆无事,城里歌舞升平,乡间牛马遍野,充分反映了这位作为边疆长官的墓主的美好愿望。
作者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 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
秦汉之前的华夷之争也是历史悠久,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甚至炎黄之间的战争可能都是华夷之间的斗争演绎出来的。游牧者和农耕者的确代表着两个不一样的文化体系,随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日渐发达,更容易受气候等不稳定因素影响的游牧民族(比如“北夷”)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掠夺中原来生存下去。
《游牧者的抉择》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原周边民族,两千多年来总是在联合周边各大游牧民族,对中原进行似乎“成功”的占领,到了最后又逐渐被同化(元蒙古稍有不同),总是不断地循环,这个到底是游牧者地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呢?
这个要解释清楚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中国史学家对蛮夷的不屑,可以详细考究的文献也是实在有限,何况还是汉前的文字记载就更少了。好在随着近年考古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加上人类学的深入研究,对中原周边游牧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游》一书就是从这些出发,详细地从游牧民族的起源、构成、社会和经济进行详细的讲述,不论是北边的匈奴、西边的羌,还是东边的乌桓和鲜卑,都基本被汉文化所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些抉择可以说是受多方面影响,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实这种影响一直存在,不单单是周边民族间甚至是周边国家间,汉文化的辐射到整个东亚地区可以说是一直延伸。当然,这个也在影响着中国现今的国际关系,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恐中”现象呢,《游牧者的抉择》可以说是对这一印象的源头探讨,确实值得一看。
说到国际关系了,就再推荐一本书。
家国天下 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许纪霖
上面两本书分别从历史学和人类学出发对“中华”进行探讨,《家国天下》则从思想是去考究这个问题。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也是大象之前和朋友在五四所讨论的问题,这篇帖子的缘由。
正如上面说到的,出现现在的“恐中”现象,其实或多或少因为中国有着“家国天下”的理念“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加上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中华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这个“家国”到底可以延伸到多远?就不说周边国家的文化融合,远到中国古人不知道的非洲、拉丁美洲都深深受着中国文化和经济的输出,这种看似平“天下”的观念到底是怎样出现和演变,历史上的我们是怎样去看待这样问题,都可以从《家国天下》得到一些答案,当然这个问题更多还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探讨。
何以中国,何谓中华,我们的祖国起源,作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是非常负责的问题,根本不可能三两本书就足够解答的,留下的更多是思考空间,所以这里就再推荐几本其他好书也是非常值得一读。
许宏的代表作,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1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钱穆的《国史大纲》就不用多介绍了。
一代大师顾颉刚代表作,虽然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但是却可以引起很多思考。
《国史讲话》另外两本同样值得看。
最后自然少不了大象最爱的历史书类好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当然,闲了看看二混子,也是不错的。
历史比较复杂,何须太认真,二混子读读都是总有收获的。
这期的好书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支持。

修行者?什么修行,不太懂您的意思
找不到修行者的书。能推荐下吗。
中华?华夏?
何为中华?不如问一下何以为家。家在哪,中华就在哪。
维天有汉,我们都是银河帝国的国民
你知道的太多了,哈哈
在这里说好像不合适,我们国家的起源,宇宙人生的真相其实已经出来了,就在一本书里,叫做修行者,秒杀你这里全部的书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说什么大实话啊!!!!
来向象总学习了
一直怀古,负担必重
中华是后浪的,你们之后看热闹的份
我看好你哦!
谢谢支持和打赏
哈喽,支持兄弟👬
好严肃的书单👍
我不关心我是怎么来滴,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滴?
今天又是知识满满的一天
这个书不错,去看了下
我也推荐一本,文扬老师的《天下中华》,作者通过中华文明起源的自然客观条件出发,通过与游居民族的对比,揭示出中华文明与历史的内在逻辑,非常值得一看。
这位值友是专业人士吧
我个人觉得中华文化为何能成为古代民族融合的基石,其原因就是因为思想的高度,因为思想的发展必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游牧民族经济不稳定,所以无法有比肩中华文化高度的思想,故而肯定会被同化。自周公结束夏商的鬼神崇拜,确立了周的祖先崇拜一来,中华文化就与异族的鬼神崇拜截然不同了。但是可惜的是因为气候变迁与异族入侵,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断过好几次,而每一次的复兴总是差了一点,到最后遇到了百年屈辱不得不去西天取经以镇心鬼,但我觉得中华文化要想获得新生,还要从历史中去寻找,迎来自己的文化复兴。
来向象总学习了
家里摆这个就不得了。。。。
封图的古董我还以为是你家摆件,你来晒了
买来装一装也不错
哈哈,谢谢打赏和支持啊
大力点赞,清空打赏。只为不是推了九百年的外国作者和书籍
今天是博物馆日,看这个很应景
绝对可以的,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