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为什么说100遍孩子也不听?
本文经公众号:母亲大雪(ID:muqindaxue)授权发布,原标题:超限效应:为什么说100遍孩子也不听?,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无力吐槽:
“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
“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
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
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
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
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孩子听话要这样做
1、一天内批评不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
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批评孩子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
“叫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
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也不可能全改,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
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3、用表扬代替批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
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
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
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4、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最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
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
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该孩子承担的,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惩罚,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完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最好的答案!

一般流程,说三遍,要是还不听,那没办法了
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大多数打了还是老实点 棍棒下出孝子
之所以成为普遍问题,就是因为这种所谓的理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你以为你不说了他就会听了?结果就是说也不听不说也不听,能不能改完全看运气。
这个大师肯定没孩子
我反而有点赞同
收藏收藏收藏
理论大师在家天天揍孩子
理论在实际当中作用微乎其微,当孩子知道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会挨打的时候反而会好很多
嗯,拔氧气管的时候会更干脆~
以身作则,告诉孩子,除了用暴力解决问题没有别的方法了
说一次不听 第二次不说了 打更直接一点
怎么联系作者?
生不易教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