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其实很简单 篇九百五十四:桐庐48小时:躲进山间,看一场“自然艺术展”
因为疫情的关系,各地都在倡导不出省,原地过年。因此,我也取消了深圳的行程,把目标放在了杭州周边的山间小城。
生活在杭州,其实幸福指数挺高的。因为即便不出杭州市,我们也有很多的选择。周末的时候,可以开车躲进余杭、临安、千岛湖、桐庐等地的大山里。
这些地方景好、人少,很少有密闭的场所,不少民宿也驻扎在古村落里,很适合带家人来一次短途游。
我之前有专门写过一篇【江沪浙小众遛娃攻略】,里面就有写到今年陆续发掘的一些宝藏村庄。
而上周末,我又去桐庐探路了。杭州周边最美的自驾地,其实都藏在《富春山居图》中,富春江沿岸的富阳和桐庐,坐拥了浙江最好的江景。
依山傍水,有竹林有古村,难怪诗人韦庄都要感叹:“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除了好山好水外,桐庐让我觉得很特别的地方,是村中正在“蓬勃生长”的艺术氛围。
2019年的时候,大地艺术节首个中国项目正式落地桐庐!
也许有人对大地艺术节不太了解,我简单介绍一下。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由著名艺术策展大师北川富朗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总监,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性户外艺术节。
它以农田为舞台,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人与自然,探寻地域文化,以此来重振日趋落后的乡村。
以艺术激活乡村社区
我们熟悉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也是由著名艺术策展大师北川富朗先生发起的。
因为这些艺术家的努力,小岛发生了很多变化。
比如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的活动会场之一的男木岛,过去常住居民只有20人,而伴随艺术节影响力的扩大,不少外来游客被小岛的风光吸引,留了下来。
现在岛上有200位常住居民,第一座岛上小学也建立完成。
这些年来,因为大地艺术节的存在,很多日本本土落后的乡村被重新激活。
我喜欢北川富朗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与金钱无关的世界,要是这个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也能成为一个乌托邦的话,哪怕只有一瞬间,我都想把它一直这样做下去。”
《花开妻有》草间弥生
而大地艺术节终于要跨出日本,来到中国,第一站选的就是桐庐(注:因疫情大地艺术节推迟到今年8月举行)。被选中作为展区的桐庐村镇,有些已经有艺术家、设计团队进驻,开始做整体的改造。
有了艺术的加持,桐庐的这些乡村应该会更美好。
第一站:石舍村
进入正题,来聊这次的探村发现。
这一次桐庐的行程安排,我主要放在石舍村和青龙坞。两个村子相隔不远,差不多十分钟的车程,安排一次两日游刚刚好。
石舍村比较特别的,是村子在富春江镇的最深处,紧贴山崖,由于过去交通不方便,完好保留下了一批景观性明清古民居。
我从杭州市区出发,差不多1.5小时到达石舍村。
进入石舍村前,会先看到高处的一个观景台。从上往下,可以俯瞰全村的村貌,它的建筑是徽派建筑的风格,马头墙、天井厅廊,看起来气势就很足。
从观景台沿着石阶往下走,先看到的是老年活动中心,旁边有一家经营”米筛爬”的小店。
📍古村的点心店
也许是因为冬天的关系,石舍村看不到什么游客,周日过来,店铺外冷冷清清的。
店门口除了关于“米筛爬”的介绍外,还贴着青龙坞去年音乐雅集的海报。
走进屋内,没有其他人,就我们一桌。
阿姨很热情,起身给我们煮汤去,老屋内的光线特别好,窗台上还窝着一只阿姨养的猫,懒洋洋的,不爱搭理人。
“米筛爬”是石舍村当地特有的一种小面食,吃起来的感觉有点像杭州的面疙瘩。这里的米筛,是一种农村里用来过粮食的农具,它是用毛竹编成的。
而“米筛爬”,就是利用筛子,来制作成的螺旋状的面食(感觉很像意面)。
差不多十多分钟后,“米筛爬”出锅,里面还搭配了一些青菜、咸肉、笋干,味道就很像家里煮的面汤,有点浓稠,喝起来暖暖的。
走出“米筛爬”的小店,进入到村子里。
村中由一条老街贯穿南北,古民居分布于老街两侧,沿着江边,一路还能看到一些当地传统的小吃店。
除了“米筛爬”之外,当地的特色小吃还有灰汤粽。
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6小时左右),提出来煮熟,就是带碱味的灰汤粽。
灰汤粽对于桐庐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古民居
石舍村的古民居很多都是开放的,游客可以自行参观,但有一些民居内仍有居民在居住,进入的时候需要留意。
村里最有名的古建筑是“存仁堂”、“精义堂”和“厚载堂”。存仁堂为二进五间两厢砖木结构楼房。
可以看到屋檐上仍点缀着精美的狮子,整体的布局像是个三合院。
除了传统木制结构的老屋外,石舍村少不了石头屋。这里总结起来有三多:石屋多、石径多、祠堂多。
沿溪而住,河里的鹅卵石、山上的岩石都成了村民造房子可以取材的对象。
📍文艺小店
石舍村还被称为“艺术之村”,几年前一批艺术家、民宿主来到这,他们在村子里开起了民宿、酒馆、书屋。
于是,这个古村里有了另一种生活气息。
这些有趣的人凑在一起,他们会在村子里举办书画、布艺、陶艺、摄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展,也会举行读书会、音乐会、乡村市集等活动。
洒秀,就是石舍村的“文艺角”,里面以图书馆和艺术空间为主,可以坐着看书、喝咖啡。
村里还有一些手工艺小店,像是“三只蜗牛”等, 但因为冬天淡季的关系,很多没有开放。
如果是夏天来的话,可以住在当地的民宿里,每日都可以去溪边玩水,应该也很快乐。
📍散步地
石舍村不大,但还是挺适合散步的。
我的游览顺序是自上而下,从观景台到古街,再从古街沿着石阶往下走,来到溪边。
这里的河流也非常有特点,很多河床就是完整的一大块。
环村而过的溪流,名叫芦茨溪,是从高山上流下的溪流。从石门里出来,可以踩着石头过河,河的另一边,一路能看到村民们的蜂房,里面养着蜜蜂,还有一些储藏蜂蜜的蜜罐。
沿溪的两边,因为阳光好,村民们都在晾晒番薯干、鱼干。
村中的竹林小道,则通向马岭古道,这条古道始于浦江县虞宅乡马岭脚村,一直到桐庐芦茨埠,蜿蜒于浦江 、建德 、桐庐三地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全长有20多公里。
如果喜欢户外运动的,也可在这住下,花一天时间在山间漫步。
由于晚上我们没有安排住在这里,所以就没有走古道。
第二站:青龙坞
离开石舍村,我们沿着210省道往青龙坞的方向开。
一路上,还经过了另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古村,进入村子,完全是因为被一座酷似“廊桥”的建筑吸引。
村子未经开发,但里面的氛围也很好。
我原本只是想找一个角度来拍桥,但走到桥底,意外看到了村里的千年柏树,还有一大棵正开放的梅花,那个刹那,我忽然能感受到一些自然呈现的静谧的力量。
桐庐像这样的宝藏村庄应该还有很多,值得好好探寻。
再往前,经过蟹坑口的隧道,开一小段山路,我们就进入青龙坞。
青龙坞是一个百年古村,它藏匿于山林深处,过去因为交通闭塞,所以很少有外人进来。
当地的村民沿溪而住,从高处俯瞰,这条溪水的形状很像是一条青龙,而“坞”则指地形,这里四周高,中间凹起。因此村子取名青龙坞。
图片来源:官方图
青龙坞最美的时候,是起雾时。当山间下过大雨后,云雾常徘徊在层层梯田上,让人觉得在这黄泥夯土的村落深处,真的有一条小青龙住着。
从山下到山间深处,现在差不多有十多家民宿聚集在这(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的第一家民宿也在这)。但和莫干山不同的是,这里的民宿风格相对都比较统一,他们保留了这个百年村落的原始样貌,而只在老房结构上去做一些设计。
村子给人的感觉,会与丽水松阳有几分相似。
📍言几又胶囊旅舍书店
住在这里,我真的是被这里的书店吸引,我是个书店控,前段时间刚推荐过【杭州书店集合】。
没多久,我就看到了“言几又”的首家山野胶囊书店,这家书店融合了日本旅舍的Book&bed的理念,书店不仅能读书,还能住宿,书店里有很多独立的音乐、冥想空间。
这家书店的设计也很出彩(入围了Architizer A+全球建筑大奖 ),设计师挑空了大厅,选用了大片的落地玻璃。
高挑的书架与波形板房子,让空间感觉是流动的。
错落有致的空间交互、开放的阅读空间,阳光照进玻璃的时候,在里面读书真的太治愈了。
书店的前台,也是民宿办理入住的区域。
因为冬天算是桐庐的旅游淡季,所以我几乎也碰不到什么来打卡的游客,读书的体验非常好。
而二楼和三楼的住宿区,还没有正式对外营业,只在每天整点开放十五分钟。
有了书店,即便冬天只是宅在民宿里,也不会觉得无聊了。
随时随地,我都可以来山间书店坐着,喝一杯咖啡。
晚上路过书店时,看到那一束亮起的光,内心也觉得很温暖。
📍流云乡墅
这一次我住在了最深处的这家流云乡墅,它比较特别。
它属于是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的一部分,也是桐庐大地艺术节的领创项目之一。
住宿区的改造由英国建筑师Justin完成,它以西方视角改造了东方夯土民宿,用玻璃升高了屋顶。
远处望去,屋顶仿佛“漂浮”起来,高高低低的窗户,看起来就很有趣,这样的处理也让房间的光线更好。
四栋乡宿中,“库房”原来是村中的仓库,改造为了全景房。“许家”、“仰家”、“丽花家”都是以房东的名字来命名。
而从书店走入住宿区,还能看到一栋特别的建筑,上面写着“猪栏”,这栋是老板的私宅,他是上海人,一年差不多有300 天都会住在青龙坞。
有时候看到客人,他也会出来跟你聊上几句。
进入住宿的地方,可以看到这里保留了不少原先农作的工具、房东的老家具等。
一层有两间房,二层也有两间,如果是家庭、朋友出行,还可以包栋,感觉挺方便的。
进房后,仍能看到以土墙为主题的背景墙,而家具选用了“尖叫设计”品牌的原创家具,用了比较跳跃的色彩。
不过,冬天住在山里的夯土屋,容易有臭屁虫,它们能从各个角落钻进温暖的屋子,所以住宿的话一般管家都会尽量安排在一楼(大家不要主动选阁楼)。
📍一些艺术装置
青龙坞的改造,历时整整三年。
住宿区外,已经能看到不少艺术家留下的作品。
比如一个人的美术馆、梯田里的云舞台、流云廊、主题民宿、餐厅、一庭亭(茶室、VIP膳房)、结缘堂、瞭望塔……
房间里会有一份详细的介绍和指南,也可以让民宿的管家陪着你四处转转。
《流云廊》,日本新生代艺术家藤本壮介作品,流动的云朵是他对于青龙坞的印象。
美术馆,会定期举办一些展览活动。
使用了3D打印技术完成的《倒影之石》。
书店门前,还有几个行走的小人,据说山上起雾的时候,能够腾云驾驭。
走出住宿区,沿着山路走还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结缘堂》 是著名建筑设计师俞挺(代表作:上海思南书局、苏州钟书阁)的作品,7200米长的碳纤维红线,全部用3D打印完成。
火焰的中心居然还有一个二维码,据说扫一扫还可以在线摇签。
© CreatAR Images
红薯洞,不是艺术作品,是村民们冬天储藏红薯的地方。
《瞭望塔》 香港建筑师林君翰作品,双年展后他选择了定居桐庐。
再往下走,还能看到沿途有一座好看的吊桥,桥的另一端,应该通向另一座民宿。
管家告诉我,对于青龙坞的改造,仍在进行中。未来的云市、土灶酒吧、盗梦之泉(温泉泡池)、静修空间……这些空间正在准备之中。
如果一切顺利,等今年八月大地艺术节开始,就能一一看到了。
📍餐厅
最后,聊聊吃的部分。
住进青龙坞,其实大多人都不愿意再往外跑了,宅在里面真的很幸福。
不过目前这片艺术综合体内,只有一家小餐厅,在言几又书店的旁边,只面向“流云乡墅”的客人。
这边都是预约制,管家会按照150/人的人均来排餐,吃的都是村中新鲜的食材。
冬天来桐庐的人真的会比较少,晚上的时候只有我们一桌。
管家安排的晚餐是:一锅土鸡汤、一条鲈鱼、一份炒荷兰豆、一份蒸蛋。
吃的比较简单,炒制的时候也不放味精,味道也比较朴素。
正好餐厅最近有在尝试浸一些自己的烧酒,就拿来给我们试了几杯。
口感很像我们家之前做过的芦稷烧,甜甜的,不会特别烈,喝上两杯,身子就暖了。
早餐可以在餐厅吃,也可以选择在客房吃。阿姨会提前准备好。
早餐一人一份,基本就是粥+粗粮+水果+谷物的搭配,看起来挺健康的。
吃早餐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一只放养的猫咪,每天餐点来餐厅要食。
吃完后,就和猫朋友去玩了,一天也没踪影。它的脾气不算好,因此不能随意撸猫,只能观望。
在青龙坞短暂待了一天以后,我也结束了我的周末放空游。
我的自驾路线
总结
总结来说,冬天去桐庐有利有弊吧,好处是人真的很少,村子里都很清净,适合约朋友一起来这躲两天。呼吸自然、聊天、看看艺术品、看书。
不好的地方,也是没有人气,有点荒凉的感觉,有一些店会不开门,美术馆也没有活动,适合喜欢安静的人来度假。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比较推荐杭州以及浙江周边城市的人自驾来桐庐玩,最近这段时间,外省的人进来会比较麻烦,不仅要提供核酸报告,有一些村子也有规定暂时不接待外省游客。
如果有比较好的周边游目的地推荐,也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让我们来替你探路吧。

看完没有画面感
气温低于20度的时候,不要住普通的农家乐,取暖设施不到位的。
住在桐庐,前天也去村里晃悠了一下,可以没大神的水平
大前年冬天跑了一趟千岛湖桐庐杭州,深刻意识到天气预报低于15度且没太阳真的不要出门玩,尤其在江南地区,体感湿冷湿冷的,会辜负美景。
这个作者文笔是真的好,看文章心潮澎湃,就怕我去了又嫌无聊
你们向往的的正是我们厌恶的,你们厌恶的正是我们向往的。
看景色真的一般,但挡不住作者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