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阅读成为负担,这4本“必读名著”推荐值友避坑!
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推荐书单中,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视为提升阅读素养的“必读项”,又或者说被视为附庸风雅的必备品。
然而,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每一位读者(值友),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下。在笔者看来。一些经典虽然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地位,但其深奥的写作技法、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门槛(以尤利西斯为代表),实在是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接下来就列举几部我个人并不推荐的经典作品,并分析原因,希望能为值友在选择时提供参考,毕竟对值友来说,就算自己用不太上,小孩子也势必需要从经典作品摄取一些养分。
先说下本文的顺序,先讲域内作品,再谈域外作品,毕竟前者更容易为我们所接触和读懂。
下面正式开始:
第一本:《繁星·春水》——私人化写作,“经典”的过誉
听到这个名字,你是否觉得离谱,毕竟这是中小学必读书目了,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
实际上,冰心的《繁星·春水》作为现代小诗的开端,确实具有历史意义,这是我们所无法否认的。然而,在我看来,其内容过于琐碎,更多是作者情感的直白流露,缺乏深刻的思想性或文学技艺上的突破。此外,在最基本的阅读体验上,或许会难以引发深刻的共鸣或思考。在共鸣这一点上,或许与冰心本人的生活体验存在很大关系。因此接下来简单聊聊作者本人的故事:
冰心的父亲在海军学校任职,她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烟台的海滨度过的,因此她对父亲的爱和对大海的爱是融为一体的。但对大海的情感寄托说到底也只是冰心个人的情感体验,大多数人都没有和她一样的经历,如果不了解她的过去,是无法完全体会她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的。
冰心(1900.10.05-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可以说,《繁星.春水》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冰心私人情感的体验。也正是因此,冰心诗中情感的直接宣泄,感叹词的运用都是常见的。而一旦有人无法理解冰心本身的情感,就会觉得读起来显得矫情。当然,诗歌本身是私人向的一种文体,毕竟此之蜜糖,彼之砒霜。但,很多伟大的诗歌作品都是从个人的体验中抽象出一种推而广之的感情,而我觉得,《繁星.春水》并非如此。
图源视觉中国这也是冰心过分注重写自己的弊端所在。的确,冰心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果仅仅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她的作品完全具有开拓意义(但咱们这事一个避坑指南)。
然而如果要单纯地评价作品的优劣,这部《繁星.春水》可能的确跟我们有点代沟,至少于我来说。
不信的话,值友去买了读一读也是可以的
第二本:《平凡的世界》——时代造就的经典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是无数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启蒙读物,也是我中学时期反复拜读的作品。然而,从如果文学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并不完美,其存在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欢迎值友加入讨论)。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简单介绍这本书,那就是《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的成长轨迹,展现了陕北农村的艰辛与社会变迁。
对于中学时期的我来说,小说直击人心的主题和励志意味,确实激励了我。然而,作品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显得会有些粗糙。例如,作者常直接插入叙述性评论,甚至用第一章就明确表述“孙少平,这学上的太苦了”。这样的处理手法过于直接,削弱了人物的独立性和读者的参与感,对我来说,可能还是喜欢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当自己领悟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后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而反观老舍的《骆驼祥子》,同样展现底层生活,老舍却以细腻的描写让情感自然流露(只能说,大家就是大家)。祥子在失去车后的情感崩溃没有过多渲染,而是通过喝下一碗热汤传递穷人的坚韧,让情感冲击力更为深刻。
此外,我会觉得,《平凡的世界》在爱情线上的描写上,显得乏力(就像是网络小说作者辰东写爱情线一样,就是会有点不得劲的感觉)。我会觉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情感冲突本可具有更大的戏剧张力,但小说却流于流水账式的陈述,没有展现内心矛盾的细腻之处,但是爱情这玩意儿不是本来就是细腻的吗。
《平凡的世界》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时代意义,而非文学技艺的卓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它传递的奋斗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但对当下的读者来说,或许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在深刻的思想性和优秀的文学性之间找到平衡(对我来说,不是那么推荐的原因还有一点在于,对牛马来说,缺的并不受面困难而去奋斗的勇气哈哈哈)
第三本:《简·爱》——叙述角度的失衡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是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它提出的“女性应当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独立人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很多人说:关于家庭、婚姻、职场、自我,女性人生的答案藏在《简爱》的故事里。在女权这一词火热的当下,这本书也具有阅读意义,然而,这部小说在叙述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存在值得讨论的问题。
《简·爱》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由主人公直接叙述故事。这种方式有助于展现内心世界,但《简·爱》在叙述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心理活动与情节推进,结果二者的平衡感被打破,在我看来会有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过于自我化,而故事中的社会活动却显得支离破碎。
相比之下,《红楼梦》通过限制视角(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情节蒙上一层神秘感,使读者在不断猜测中保持兴趣,这种叙述技巧显然更为成熟(只能说,不愧于那句:开篇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此外,作为一本很大程度上讨论爱情的小说,《简·爱》的爱情线会存在一点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发展更多依赖情节的堆砌,而非人物间真实情感的互动。虽然小说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有时会凌驾于人物塑造之上,使小说更像一篇社会评论文章,而非一个立体的故事。
压轴本:《尤利西斯》——阅读成本极高的文学巨著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但它也常常被视为“劝退经典”。作为英语文学的百科全书,《尤利西斯》以复杂的意识流技法闻名,其叙事方式和结构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规则(说人话:看不懂)。
《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在一九二〇年书信中曾称《尤利西斯》是“一部两个民族(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史诗”。首先,这部小说仅仅记录了一天的生活,却以18个章节分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乔伊斯在语言上精雕细琢,用词和音节的运用体现出极高的艺术追求。然而,这也让作品的阅读体验变得困难重重。
此外,会存在一些读者认为《尤利西斯》是对《荷马史诗·奥德赛》的解构与戏仿。比如,主人公里奥波德·布鲁姆寻找精神父亲的旅程正是对奥德修斯归乡历程的现代化改写。如果读者未熟悉《奥德赛》,很难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1931年,被禁十年后,美国联邦法庭最终宣布《尤利西斯》准许进入美国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尤利西斯》不仅要求读者具备较强的文学功底,还需要耐心解读其厚重的注释资料。相比之下,福克纳的《我的弥留之际》或《喧哗与骚动》,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以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本大部头,读完和没读也差不多。。。),都更适合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入门读物。
附上开始读和读了一段时间的示意图:
初看看后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会觉得《尤利西斯》的阅读价值更多在于装点谈资或进行文学研究,而不必强迫自己沉浸于这一迷宫般的世界。
主要是可以用来装点一下自己的书架,读是读不下去的
经典文学阅读的自由与选择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判、攻击这些作品,我自己也无法创作出这么经典的作品,只不过是从功利主义出发,建议值友选择更适合大部分人、阅读成本更低,同时却又能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名著。
梦露在阅读尤利西斯经典作品的地位不可否认,但它们的经典化过程本身也受到文学史、社会背景以及评论界的多重影响。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也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值友或许不应将是否属于名著视为阅读价值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文学阅读应当以读者为中心,而非单纯追求名著的覆盖率。理解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与其囿于书单,不如凭借个人经验,去发现那些真正能够引发共鸣的文字。
与大家共勉,让阅读成为探索而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