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还可以这样卖?怪不得安邦保险破产了
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路,是套路。
——坤鹏论保
鹏哥平时周末都会选一天带孩子去他姥姥、姥爷家,三代同堂的感觉非常棒,要珍惜。
上个周末,鹏哥在丈母娘家写文章时无意间发现一份貌似保险合同的文件。
出于职业敏感性,翻出来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确实是一份保单,是2016年初购买的一份万能型终身寿险,承保公司是安邦保险。
鹏哥知道丈母娘平时喜欢买一些理财产品,但很少听她说买过保险。
追问之下,丈母娘说买的是理财,在某银行购买的,并且钱已经于两年后取回来了,还赚钱了。
显然,丈母娘对这笔投资挺满意,以至于后来又买了一份安邦的保险。
鉴于她之前有过投资被骗的经历,全家人对她的投资心有余悸,鹏哥也不例外。
关注坤鹏论保的都知道,终身寿险是不论什么时候,被保险人身故时给付一笔保额,终身有效。
鹏哥也是这么理解这份保险的,并赶紧打电话给保险公司。
好在,虽然安邦保险已经不在了,但大家保险在,持续提供服务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安邦保险解散的事情,鹏哥曾写过一篇文章——《安邦保险宣布解散,你的保单并没有受影响吧?》,所以对于持续提供服务的担心倒是没有。
电话打通,经过一系列授权后,客服成功给查到,该笔保单已于2018年初退保,退回保费是原保费的110%多一丢丢。
如果按投资收益来计算,差不多年化5%的样子。
两年投资周期,每年5%多一点的收益率,怪不得丈母娘觉得这笔投资还不错。
从投资的角度讲,在银行买一笔年化5%的理财产品,投资周期2年,对于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非常不错。
而且,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年化4%以上的投资理财产品了。
但是,问题在于,当时购买的是一份终身寿险,有很明确的保单在。
用户拿到手的也不是一份投资理财合同,而是一份保单。
所谓的投资周期两年,只是业务人员在两年后帮助操作退保申请而已,其实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退保。
用户在不知不觉间购买了一份终身寿险,又在不知不觉间办理了退保,利用保单现金价值从而实现了收益增长。
这波操作太溜了。
怪不得安邦保险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注册资金能从5亿增长到619亿,碾压平安。
这背后的套路真不是一般人玩得明白的。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怨不得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监督如此之严格。
这么严格尚且如此,如果不严格,可想而知这个行业会变成什么样。
也难怪有那么多人仍然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最近在与大家沟通中还发现一波保险销售套路也挺牛的,正好借着本文一起分享出来。
之前鹏哥介绍过捆绑销售,这是一种常见的促销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客单价,让客户多掏钱。
不管是超市还是电商,捆绑销售都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促销方式。
不过通常情况下,捆绑销售都是买一个贵的产品,捆绑一个便宜的产品。
比如之前鹏哥经常举的例子:
去4S店买辆车,销售会想办法让你买一幅全车脚垫。
将小的消费隐藏在大的消费里,人们通常会接受这个小的消费,消费者在这个时候往往比较容易买单。
行为金融学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人们会将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而心理账户是该学科的两大基石理论之一,提出者是芝加哥大学行为金融学家理查德·塞勒,它反映了人们一种最常见、也最浪费的错误行为:把某些钱看得不值钱。
举个书里的例子:
事情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盖瑞还是一个穷学生,开着一辆破车。
他很想把车上的收音机换掉,换一个全新的卡式录音机,但这得花费300~400美元。
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大笔钱,所以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大学最后一年,这辆破车终于报废了,盖瑞不得不贷款买一辆新车。
于是他一共花了1.2万美元买了一辆新车。这1.2万美元里包括多加的550美元,把原来车上的收音机换成了梦寐以求的卡式录音机。
就在3个月前,他还打听过这种录音机,报价300美元他还嫌贵。但在汽车销售员三言两语的介绍之后,他就心甘情愿多付了550美元,相当于高出了近1倍的价格。
虽然在未来的4年里,他每个月必须支付180美元的新车贷款,但在换的时候也没怎么犹豫。
这就是划分心理账户惹的祸:与1.2万美元相比,550美元只是小意思。
这种情况在人们的大额消费中很容易发生,比如:装修;购买汽车等大件商品等,结果就是总是超预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在自己的心理账户中将拥有的钱分门别类,只要在你手里,钱就是钱,不管大小,不管来自何方,都是你的,都应该像珍惜100万一样珍惜每一分钱。
如果保险销售仅仅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也无可厚非,它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保险销售人员反着来,事情就有些不对味儿了。
比如有人认为百万医疗险非常不错,至少自己有了大病,不用担心治不起的问题,保费还便宜。
但就有那么一些代理人,利用客户迫切想买百万医疗险的心态,强制捆绑重疾险。
给客户的理由是:
百万医疗险不能单独购买,必须附加重疾保障才可以。
这个逻辑就是:消费者如果想购买一份300块钱的百万医疗险,必须同时购买一份4000元的重疾险。
长期关注坤鹏论保的粉丝都知道,百万医疗险作为人身险的一种,是可以单独购买的。
代理人说不能单独购买,无非是希望客户再购买一份重疾险。
原因也不难理解,一份百万医疗险一年才几百块钱保费,一份重疾险一年的保费几千、甚至大几千块钱。
好不容易开发的客户,肯定得好好挖掘一下消费潜力。
这已经不能算成捆绑销售的范畴了吧?
这是强买强卖呀!!!
这种套路是非常可耻的。
对于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消费者来说,必须捆绑重疾险才能买百万医疗险的结果往往有两种情况:
掏不起钱,放弃购买,失去百万医疗险的保障;
顶住压力购买了百万医疗险+重疾险,每年交保费的时候都倍感压力。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不否认保险公司出于利差、费差、死差等各种原因考虑,推出的一些保险产品性价比不够高。
但更多时候,有问题的并不是保险产品本身,而是推荐保险产品的人。
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路,就是人们的套路。
越是接触这些现象,鹏哥越坚定地认为,我们坚持写保险文章非常有价值。
我们要向更多人传导正确的保险知识、投保常识,让希望买保险的人能够买到适合的保险产品。

请选择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