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996”:中国职场文化迎来历史性转折?
近年来,“996”工作制(早9点至晚9点、每周6天)因高强度加班文化饱受争议。从政策监管到企业实践,再到国际环境倒逼,多重信号表明,这场持续多年的“内卷式加班”或正走向终结。

### 政策重拳:从“违法定性”到全国整治
早在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便明确“996”严重违法,典型案例强调其违反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长的规定。2022年,全国9省份开展超时加班集中排查,重点整治互联网、制造业等行业的强制加班现象。2023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蒋胜男直言“996是就业难与生育率下降的推手”,呼吁全面整顿。政策层层加码,为劳动者权益筑牢法律防线。

### 企业实践:大厂“强制下班”成新风向
2025年,大疆、美的、海尔等企业率先行动。大疆深圳总部每晚9点清场,上海办公楼准时熄灯;美的佛山总部规定18:20后禁止加班,违者扣部门绩效;海尔则全面推行双休制。这些举措不仅响应政策,更与企业管理变革相关:大疆取消加班打车报销等福利以节省成本,美的则通过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同时迎合海外市场对ESG(环境、社会、治理)的要求。

### 国际压力:欧盟禁令加速变革
2024年底,欧盟通过《禁止强迫劳动法案》,规定出口至欧盟的产品若涉及每日超8小时、每周超40小时工作,将被禁止入关。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出口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美的、大疆等企业调整工时,既为保住欧洲市场,也为应对未来可能扩大的国际监管。
### 争议与挑战:降薪焦虑与执行难题
尽管政策与企业行动并举,争议仍未平息。部分劳动者担忧取消加班将导致收入下降(如制造业依赖“底薪+加班费”模式)。此外,如何平衡效率与工时?有企业尝试薪酬改革,如提高底薪、强化绩效,但推广仍需时间。

### 未来展望:从“时间堆砌”到效率革新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不能仅依赖延长工时。上世纪90年代中国推行双休制时,已证明提升技术与管理效率比“耗时间”更可持续。当前,AI工具普及与管理制度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路径。如胖东来以“8小时工作制+强制闭店”证明,员工幸福感与企业发展可并行不悖。
“996”的退场,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胜利,更是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向“效率红利”转型的标志。政策、企业与国际环境的三重驱动下,告别“内卷式加班”已非愿景,而是进行时。然而,如何化解执行中的阵痛,仍需法律细化、薪酬改革与文化重塑的协同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