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彼P6 Pro灰耀石|主观听感分享
鉴于我对乐彼P6 Pro灰耀石在颜色&材质搭配与音色上的喜爱程度,按照常规评测的套路会“枪”得很过分,那干脆就把干货放到最前面,剩下的放到最后面!所以在暴力煲机200H之后,终于能来聊聊P6 Pro灰耀石的声音了……
声音搭配分享|进入凡尔赛的巨能写模式
Acoustune ST1000|HS1697Ti机内线升级+杨氏石墨烯银镀金4.4
先说设置:High Gain、快速衰减;Low Gain其实已经可以听了,不过在听得爽和听得舒服之间我选择了前者,High Gain的声音会更立体一些,Low Gain出来的声音更糊那么一点点;滤波器设置选择快速衰减,更接近于自然真实的人声,其他的滤波模式会让人声泛音、共鸣的细节停留时间更长一些,有点拖沓不够自然。
柴田淳《Cover 70's》|毒性刚刚好的日系女声
鼻腔的共鸣到位,在一些拉长音末段有轻微的颗粒感,鼻腔共鸣与换气的声音不突兀,人声口型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厚度,高音区时人声不会出现所谓的齿音,这套组合能把日系女声拿捏得死死的,在保证解析到位的同时具备不错的润泽度,还有很不错的情感表达。
《白蛇·缘起》|原声专辑听下来还凑合
极低频部分塑造的空间还不错,特别在应付一些大场面时会略微带出一点点的空气感,但在低频与极低频部分侧重的还是量,质方面会略微欠缺了一些;微动态与器乐的质感拿捏不错,比如那泛音部分末段略带颗粒感的笛声、古筝高音区、钹等器乐有非常不错的质感。总的来说用这套组合听OST类型,会听得很舒服,但还不够爽!
德维耶纳《长笛协奏曲第一辑》|侧重于乐感表达的组合
没有过分的去强调器乐的质感,包括曲目中长笛的solo部分,也不会像某些搭配那样有比较明显的金属质感,但能把长笛声音的细节和泛音等等表现到位,在齐奏时能把器乐的那种力量传达出来。换了其他几张大编制以及solo曲目之后,排除了录音风格的问题,这套组合带来了更蓬松、鲜活、充满感染力的声音。
Acoustune HS2000MX|原线3.5+EarrBOND Barreleye-B
设置搭配:Low Gain、短延时快速衰减;High Gain会有一定的割裂感,就是过推了;关于滤波器的设置,似乎除了短延时快速衰减这个设置,其他的滤波模式都有明显的失真,估计还是和HS2000MX的瞬态太强有关系吧。关于耳塞套的选择问题上,我个人会很推荐Symbio W Peel type、EarrBOND Barreleye-B&EBT、JVC FX9/10这几种,都会比原厂附带的套子带来更好的佩戴与声音体验,这次搭配P6 Pro灰耀石选择的是EarrBOND Barreleye-B,在提升声音通透度的同时还能对声场有提升,以及那独特的空间感。
周深《深的深》|这是一个非常通透且偏解析的人声组合
在人声的共鸣和一些高音区的泛音会收得比较快,就凸显出人声的口型,这也使得人声会有很明显的质感体现,比如周深这张专辑里很多拉长音和鼻腔共鸣的地方就被削弱了,这个结果就是声音非常冷静,差不多可以用没有感情的好声音来形容,但在高音区和一些换气的细枝末节上不会出现失真。几乎所有的泛流行人声都是这个“鬼”样子,没有半毛钱的感情,大冬天的听这声音简直有“毒”。
《Coco》|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OST组合
因为人声没有半毛钱感情的关系,原声的中人声被我主动跳过了,另外这个搭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氛围一说;这个奇葩搭配的纵向声场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人声换气的时候由强到弱伴随着由近到远、比如器乐残响的自然衰减,所以与其说是听原声,不如说这个搭配是用来听解析的。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非常ZZZQ的古典组合
干净、准确、通透;solo的琴声干净利落,共鸣恰到好处;齐奏部分饱满且具备一定的润泽度,纵深非常强;整体的声音呈现是偏中性的,非常冷静准确;声音具有很高的连贯性,这也是R2R的特点。古典音乐虽然还是偏向于解析更多,但依然会有不错的音乐性。
必须要补充一下,在JVC FX10套的加持下,其实声音会具备更高的润泽度,横向声场更好,低频也会更多一点,不过我会更喜欢搭配EarrBOND这个套子之后的纵深而已。
Oriolus 山鹂|Jaben W88 4.4+Pentaconn Slider
设置部分:Low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Low Gain就已经很OK了,如果High Gain的话日系女声可能会“裂开”;在滤波的选择上短延时慢速衰减能很好的把人声的细节展现出来,特别是拉长音和换气时的那种“毒性”;目前我的山鹂已经和Jaben W88焊死了,华丽的人声,也就是在听SSYY娇喘的时候会略弱于银黄鹂JP版而已……
中岛美嘉《TOUCH》|和你理解的“毒”不一样
怎么形容人声呢?有一定的厚度,人声的高音区能非常准确的把那种略微飘忽的通透和她特有磁性表现出来;这种在人声特别是女毒有别于一般认知上的“毒”,优秀的人声基础放大人声特质之后的声音。其实在这一段音乐的选择上我很纠结,不管是大冢爱、Kokia还是中岛美嘉都是能让人轻易上头的,但用娃娃音和高音区都不那么优秀的中岛美嘉来放毒,才更显得这个组合的毒性比较烈……
《EVANGELION 1.0 YOU ARE (NOT) ALONE Original Soundtrack》|和你理解的好听不一样
其实这个搭配的声场是真的一般般,这个搭配的极低频是真的一般般,这个搭配的氛围感也是一般般。重点在于对于OST音乐的音乐性和乐感,空间感和那么一丢丢的空气感,器乐的那种润泽度和蓬松是最抓耳朵的地方,久听不累。
《阮&大提琴 无他》|纯音乐要挑对类型
用山鹂听弦乐是有加成的,特别是小编制或者solo类型。中频和中低频衔接的频段也是山鹂的优势区域,所以大提琴的泛音饱满舒展,阮的那种弹性和蓬松,无论是琴声的质感、还是共鸣部分都可以用恰到好处来形容,即使极低频不算太出色,但依然能把这张专辑中的打击乐部分表现得很鲜活。除了气势和声场上弱一点,大编制也不是不可以听一下,但确实弦乐过于抢眼,以至于让我几乎不用这个组合听别的类型……
NGaudio Khaos|原线 4.4
设置部分:Low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虽然High Gain能听得很爽,但会把人声的位置带的略微靠前,听起来会有点怼,Low Gain听起来就舒服很多;短延时慢速衰减能带来更多的细节,其他几种滤波相对来说就没这么细腻。
周深《深的深》|细腻温柔的人声
人声的细腻,高音区饱满有润度,没有强调口型部分的质感;Khaos也能人声毒是我没想到的,人声会有轻微的颗粒感,特别是在气息和拉长音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那种人声的细腻度;这是一种能让人很舒服的声音,不怼不顶也不走纯解析的路线。陆续用手岛葵、王菲、陈奕迅的歌来感受这个人声组合之后发现,怎么听怎么舒服……
《白蛇·缘起》|刚刚好的OST
在这个时候需要大胆的切换到High Gain,原因是能带来更饱满的极低频以及更好的空间体验。会有一丝丝的气流,在大场面那种空间表现会赋予这套组合很好的临场感。器乐饱满扎实,高频和极高频有充足的能量。几乎所有的OST都在声场和空间感上有加持……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正经听古典的
Khaos是目前我手头塞子里的御用古典塞,原本在彻底HuFi化的P6 Pro灰耀石上我有点想放弃治疗了,没想到这个搭配还是很不错的。综合之后的声场呈一个圆形,横向声场有被收窄,而纵向声场有提升;另外一点就是原线下原本会略微有点多的低频居然搭配之后也是刚刚好;整个声音还是突出音乐性和乐感,没有过分强调器乐的质感,器乐solo时展现的是一种蓬松润泽有张力的声音,所谓器乐的质感就这么自然不突兀的出现了,但整个声音的表现又是一种偏中性的,这就是很神奇的搭配了。这套组合之下的纯音乐给人一种高级感!
凯声钛铃Plus|原线 4.4
设置部分:High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Low Gain推出来是肯定差口气的,High Gain听起来就很满意了;短延时慢速衰减基本就是瞬态好的动圈的标配了;P6 Pro灰耀石的声音就比早先的版本更搭钛铃Plus了,重点就是中频部分的补强……
柴田淳《COVER 70's》|女毒女狠毒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女毒声;冷静、偏人声,高音区延伸感,特别是女声会在气息部分和拉长音的地方有更多的停留时间,口型清晰但却强调的是鼻腔共鸣的那种颗粒感;简单说就是通透,非常通透但不刺激的女声……
《EVANGELION 1.0 YOU ARE (NOT) Advance Original Soundtrack》|好像很有意思的说
这个组合听原声很有意思,声场、氛围、空气感;整体在低频部分会有一定量感与质感上的缺失,但极低频却很奇葩的不错,有清晰的边际,然后还能营造出一定的空间和气流感;另外就是声音的凝聚力上稍微弱了一丢丢;总体来说在音乐性和空间感的加持下还是能听一下OST的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偏冷静的纯音乐
这居然是个冷声?极高频部分有延伸但缺乏足够的量支持,在小提琴上尤为突出,但在中频部分就很强,甚至能很好的体现小提琴在这个频段上张弛有度的质感,而低频部分的量偏少是造成这种听感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个声音在大冬天听有点着不住啊,我反而会更喜欢黑色版本的P6 Pro搭配钛铃Plus那种四平八稳。
Westone W80|原线 3.5+海绵套
设置部分:High Gain、快速衰减;Low Gain实在是太糊了,High Gain相对能接受一点;滤波设置除了快速衰减以外,一个赛一个的糊啊。作为和P6 Pro灰耀石同时开始煲机的W80在我的见证之下和P6 Pro一起慢慢进入HuFi化,当HuFi的前端遇上HuFi的塞子……当然因为硅胶套漏风的原因,在搭配上海绵套,HuFi+HuFi+HuFi有画面了么?
大冢爱《爱 am BEST,too》|情感表达高于一切
人声的口型并不算清晰,鼻腔共鸣位置比较靠后,人声的细节部分其实处理得不错,但问题在伴奏部分的低频量确实有点多,让这整个音乐的氛围会偏向暖糊厚,直接把人声给包进去了,也不是说不好听,就是非常浓郁的人声,如果单独拎出来会有点具体,但当这个声音出现在一堆强调素质与解析的塞子里,就属于鹤立鸡群的感觉了,而且确实这个味道和情感的表达几乎能通杀所有的泛流行人声……
泽野弘之《机动战士》|听原声还挺带感的
其实用这套组合听OST是自带氛围和空间Buff的,低频量多得都快溢出屏幕了好么,当然好在只是量多,没有去怼质感部分,大场面的时候,结合出色的极低频能带来非常宏大的画面,另外在Bass和电吉他的展现上,我能想到的就是舒服……在不过分要求解析和素质的前提下,OST类型可以听得很爽!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
声音冷静、准确?很难想象是W80所带来的声音,再搭配上润泽蓬松的听感,一种很高级的感觉。在这张专辑中有一段弦乐齐奏时背后始终保持着的很微弱大提琴声,也能非常轻松的被感受到;在细节的处理上有非常饱满的弹性加持。对于细节展现和解析到位的另一种呈现……
森海塞尔 IE900|原线 4.4+JVC FX10
设置部分:High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IE900在密度上相对来说会弱一点,所以用High Gain能让声音更立体一点;另外一点是这条塞子在P6 Pro的滤波设置中相对最不明显,纠结之后还是选择短延时慢速衰减,毕竟微动圈瞬态强;原配耳塞套我带着是漏低频的,而JVC FX10的佩戴除了能完全密闭还能对声音有正向的提升。
手岛葵《青い図書室》|HuFi化的人声
人声伴随明显的颗粒感,换气和拉长音的细节被放大出来,不强调口型,人声的共鸣很强,特别是尾音部分的处理上会非常清晰,没有齿音和气音;很细腻的情感表达,听下来很舒服,就是HuFi了。后续尝试了其他的人声,基本上也是这么个走向,总之HuFi就对了!
《EVANGELION 1.0 YOU ARE (NOT) Redo Original Soundtrack》||HuFi就对了
能量集中在中频与中高和中低的衔接部分,钢琴的力度与通透度,鼓点部分有非常好的弹性与蓬松度,虽然极低频部分的量并不算多,但在氛围和边际的营造上都还算不错,其实重点是在于低频部分虽然有一定的量但在质上还差了口气;用来听BGM和OST类型还是在神上差了那么一点点……
德维耶纳《长笛协奏曲第一辑》|宽松鲜活的乐感
先说短板,相对密度不够,但也正因为相对密度的不够带来了很宽松的听感。声场很规整,无限接近于圆形,纵深能带来不错的分离度,在长笛的solo部分有一定的空气感,悦耳不刺激,非常灵动的声音;齐奏部分起来之后整体氛围不错。这其实也算作HuFi化的纯音乐,乐感好,耐听舒适,不过分强调解析与密度的话我几乎能用这个组合听一整天的纯音乐……
QDC Dmaigc 3D|原线 4.4+Symbio W Peel type
设置部分:Low Gain、快速衰减;High Gain下的人声会有轻微的割裂,Low Gain设置下就有很饱满的感情;在滤波设置上的考虑主要是已经有非常不错的解析加持,就完全没必要选择其他滤波模式让声音变拖沓了……
田馥甄《渺小》|解析与感情并重的人声
人声解析到位,有非常清晰且立体的口型,鼻腔共鸣位置也比较合理,多单元动圈的优势?人声的细节轻松可闻,在高音区和假音转换的时候有很充沛的量去支撑,在人声的厚度上加持得也比较到位,当然还有鼻腔共鸣的感觉也不是那种略有偏薄的,这个搭配就很有意思了,一次性满足了解析、厚度、张力、情感上的需求。P6 Pro的HuFi给Dmagic 3D略偏监听向的声音赋予了活力,就成了几乎是通杀所有人声的搭配……
《Coco》|有点冷静的OST
吉他的声音已经属于精准到了拨片的细节展现,也能很轻松的听出一些混响的效果出来,甚至是吉他在空气中的残响都能准确表达。而人声部分就不用说了,有解析、有厚度、有润度;但就是这个搭配没有一个明确的边际,原本想说没有氛围,但也不对,最形象的一个说法应该是原本呈现的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一场墨西哥风情电影被搬到了露天坝来。过于冷静且准确的声音会让原声的表现少了那么一点趣味…………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我听出了乐四万的感觉
器乐定位准确,有质感但不过,声音又具备一定的蓬松度和润泽度,整体都有非常饱满且张弛有度,声场很大,就类似于乐四万那种没有边际的效果。交响乐可以让人听得轻松惬意,这是真的有点惊到我了,当然一定要找个缺点的话就是如果低频再多那么一丢丢就堪称完美了……
QDC VX|原线 4.4+SpinFit CP100+
设置部分:High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Low Gain下中频部分会略微靠后,反倒是High Gain刚刚好;结合纯动铁单元选择短延时慢速衰减,能带来更多的细节。在搭配上P6 Pro灰耀石之后,是我第一次觉得VX有意思,甚至有点惊到我,让我考虑要不要做一条V14的私模……
熊光《初恋》|好听……
饱满厚实的人声,又有丰富的细节;人声的位置略微靠前,口型很清晰但又不会有怼,鼻腔共鸣部分没有失真,能很好的表现熊光那磁性的嗓音,伴奏部分能带来很好的氛围,又不会把人声给盖住。这套组合对于流行人声的演绎就是在不弱的解析下还能保持充沛的感情输出……
泽野弘之《机动战士》|真是听得爽……
氛围感极强,甚至可以用浓郁来形容了;横向声场不错,能有比较明显的边际,低频量超足,但又不怼人,极低频也到位,高频和极高频部分也拥有不错的量感支撑,所以在部分管弦乐齐奏时给人很强的安定感,听OST是极易上头的。继续用EVA、白蛇、加勒比海盗的原声来进行搭配,emmmmmmmmm有点停不下来了……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乐感氛围组……
这个组合真好听且耐听;整体蓬松润泽,能感受到极高频部分的延伸有被刻意的压暗,才让能量往中频以及中频往两端延伸的部分集中,也才有了这种耐听度;小提琴在高频和极高频会欠缺那么一丢丢的通透度,但这个锅在P6 Pro灰耀石身上!!!纯音乐这一套是真的舒服啊……
Final audio Piano Forte IX|原线 3.5
设置部分:High Gain、短延时慢速衰减;Low Gain的声音会进一步厚糊化,显得太重口,High Gain刚好可以把中频的位置往前顶一下;短延时慢速衰减能带来更多的细节,搭配夜壶本身的混响能加强人声厚度与器乐的泛音和共鸣;也是很久没有听这条塞子,突然翻出来一插,哎哟这人声啧啧啧啧……
张惠妹《偷故事的人》|妖魔化的人声Buff
全面加强人声的厚度,包括高音区、换气、拉长音等等,你能明显感觉到这声音不对啊,怎么能这样呢?但细听之后就会觉得有趣,人声厚度加强的同时并不妨碍原本有一定亮度的人声变成有点甜的感觉,再到高音区,即是狂飙高音的时候依然是非常厚实的声线,完全不刺激,这就很过分了;再换到日系女声之后再细节上的加持可以用非常丧病来形容,另外就是这个buff不仅限于女声,即使是张学友也是正向的Buff加持!虽然我知道这声音不对头,非常妖,但就是好听,能咋办?
林海《琵琶相》|就是好听
声场开阔,夜壶自带的混响Buff能把整个声场以及氛围感烘托得恰到好处,琵琶声音虽然不是那种质感到顶,但有厚度又通透,只能说好听完事儿;声音是偏冷静的,但配上这么个hufi的声底之后emmmmmmmmm;民乐和原声都属于听个味道的,千万别较真,在解析上和声音本身上还是有明显的失真感,但这也就跟电吉他一样,你听的就是它失真的音效……
2L《MOZART Violin Concertos 》|氛围组前来打Call
声音饱满有活力,声场开阔,声音在保证器乐线条的同时又能有非常润泽的声音,特别是弦乐的solo时那种质感和泛音以及共鸣,你几乎在其他的塞子上感受不到,非常好听;但是这个好听是建立在音色不对的基础上的,所以自己开心就好。纯粹的好听,但缺乏ZZZQ性,所以默默的当个氛围组就好了……
关于P6 Pro 灰耀石的声音简单可以归结为:高密度,润泽度高,能量堆积在中频,更适合流行人声。关于和首版P6 Pro声音的比较,我个人建议是:请淡定。标准版的P6 Pro在三频的分布上更为均衡,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更多,所以不是特别注重流行人声,我个人还是觉得看看就好。关于和乐彼流行人声的天花板LP6白金版比较,P6 Pro灰耀石会更重口一点,LP6白金版日版固件的声音所带来的安定感是P6 Pro系列无法给予的,而在声音的表现上是基于中高频的能量感所带来的,这也比灰耀石单纯堆积了中频所带来的适应面更强。
开箱|平平无奇的开箱
关于P6 Pro灰耀石的包装,基本就是和P6 Pro一摸一样,哦不·准确的说乐彼目前在售的P、LP系列都是这个样子的,平平无奇的木盒子被包裹在黑色的纸盒里,而黑色的纸盒被塑封之后又被包在了祖传的牛皮纸盒里,对了,这牛皮纸盒有条码,记得别丢~
这是一篇纯分享向的体验文,没什么买不买的建议,毕竟P6 Pro出来的时间也不短了,对于乐彼的系统以及乐彼的营销约等于负数这个事实也懒得捧或者踩,喜欢就买,不喜欢看完记得顺手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