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款保险“保”平安
如何在配置个人保障中用白菜价吃鲍鱼
不知不觉注册大妈已满5年,什么值得买APP俨然是潘多拉魔盒,成为我使用率最高前十应用,不仅改变了我的消费方式,由原来需要时现买变成现在没事就上来逛逛遇到划算的东东就提前储备起来; 在帮我节(zeng)省(jia)很(bu)多(bi)钱(yao)不(xiao)说(fei),还了解了大妈三宝等各种奇物,结识了机器人女友小冰,知道了同一宇宙下居然生活着如此不同的人类,真的是受益良多,因此萌生写些什么回馈值友和平台的想法。大妈里今年的NAS、基金和重疾文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尤其最近一两个月,籍老重疾标准停售,各种专业的保险配置贴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恰逢今天被《送你一朵小红花》哭到上头,于是选定把个人保障配置历程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各位大咖更多从专业角度讲怎么配置,而我更多从我个人年龄、心态、收入变化来讲述我的配置思路,希望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性的了解。
下面直奔主题。本人北方人,上海工作,不到不惑,单身 ,做过药店,保险公司内勤,所以学习产品是有便利条件的。自己总结配置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裸奔时代、至情草根、尊享风暴、博采众长、完美收官。(文章有点长,不喜可直接到最后结语)
裸奔时代【0-27岁】
保障:0
月均保费:0
月可支配收入:900元
特征:没保险、没概念、没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傻、穷,不信自己会有重疾,有了治不就得了,谁有钱买那玩意!
至情草根【28-32岁】
保障:医保、员工综合福利保障、平安万能险(寿险50万重疾30万)、200元住院日额
月均保费:500元
月可支配收入:3000元
特征:危机感、愧疚感、责任感
身在药店,见过太多的病患,听过太多的故事,外婆去世让我对父母身体无比担心,担心真的有事发生时自己微薄的收入毫无贡献,所以尽管自工作以后再没花过家里一分钱,直到32岁所有身边同学同事靠父母资助买房子的时候也从没和家里提过买房子的话题,只是因为来自内心的恐惧!而正是因为这强烈的恐惧,当我听说保险可以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下一个工作选择保险公司也成为必然!在我月收入1800的时候,我就“壕”不犹豫的选择拿出4个月的工资购买我人生中第一张商业保险-平安智赢人生(万能)。当时选择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是一款草根专用保险,官方宣传是年轻的时候有保障、中年的时候算储蓄、老了的时候成为养老金,说的真的挺好的,其实背后主要还是因为穷,而万能最核心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年轻的高风险时期既能通过低保费获得高保障(6000主险可以保50万,其他产品同保额保费要超过1万),又能产生不错的投资回报(最高年化可以达到8%)。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优势的同时,它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当现金价值不足已抵消保障成本时,保单会失效,也就是说电费不够了你就得一直交,而你越老用电就越贵,一旦停了就再也续不了电了……不过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我终于依靠万能险脱离了裸奔境地,穿上衣服的感觉真好!
于是我又积极的给当时的女友投保(父母年纪已无法购买此保险),到此刻,我的心似乎才有一些安全感。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即使后来分手以后,我也继续帮忙交了保费,才有了后来她离开这个世界时给她父母留下的20万理赔款,也算是替她尽孝吧。
尊享风暴【33-35岁】
新增保障:尊享e生(600万)、微保重疾(50万)
月均保费:800元
月可支配收入:2000元
特征:自己买,家人买,人人买
作为全国最开始大规模被推广的百万医疗险,众安保险的尊享e生几乎一问世就注定颠覆了保险行业的格局,穷人也可以通过三五百元获得一次性的报销保障,堪称行业善举,国民保险。自此之后,互联网保险悄然兴起,产品简单化模块化成为可能,在给自己配置完以后,迅速趁母亲节开放60-65岁的机会给父母也配置好,虽然3000元/人比较贵,但真的一次住院应该就不只三五年保费,再然后见到亲朋好友就强烈推荐此产品,真心希望他们用不上,如果用上了,那也不用和我借钱了,没准还要感谢我!
之后微保作为保险精选超市,上架一年期重疾险,1000元能买到50万的保额,对于我来说真的弥足宝贵,自此消费型保险的概念也正式为我所接受(tips:所谓消费型和储蓄型的区别,打个比方,就像你花3快钱买瓶可乐,这就是消费型,如果你给超市100万元,超市每天免费提供你1瓶可乐,等你60岁把100万也退给你,这就是储蓄型。简单来说储蓄型就是保险公司用你的钱去投资,产生的收益用来给你提供保障,最后会把钱基本还给你,大多还会多一些)
这个阶段,对比裸奔和只穿大衣(万能),相当于已经配置了一次性风衣(尊享)和薄款毛衣(微保重疾),已经有些暖了
博采众长【35-37岁】
新增保障:医保重疾(20万)、中荷房贷保(50万)、小蜜蜂综合意外险(50万)
月均保费:1000元
月可支配收入:1500元
特征:适合生命周期、选择高性价比
终于靠自己的能力化身非一线城市房奴,过着上海这种一线城市除却房租每天30块标准极限消费的日子,早上2个包子,中午一个面包,晚上一个7-11的14元盒饭,即使这样,每个月工资一到也马上呈现负数,信用卡成了我的好朋友!不过尽管这样,对于责任的提升也敦促我要进一步提升保障,留爱不留债-这是我能为父母做到的底线。所以中荷这款逐年保额降低的产品被我pick,虽然越老保障越低,但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前十年保费低保障高(还是草根思路)。而医保重疾完全是因为不花现金,直接从医保里扣除,那我当然是多多益善!此时意识到意外保额的缺失,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小蜜蜂,即使不是保障最好,但对此时的我,一百多的保费也是最好的选择!(tips:寿险更多是为了爱和责任,为了你不在却可以使你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顾的而产生的保险;重疾更多的是为自己生存、为不拖累别人而产生的保险;健康险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损失,报销费用而产生的保险;意外险如果身故就是为了责任,如果残疾就是为了自己生存)
这个阶段,我已经有头盔(小蜜蜂)、一次性风衣、薄款毛衣、毛围脖(医保重疾)、保暖内衣(中荷房贷保)和大衣六件了,短时间内不可谓不暖,心安之下,上海似乎也成吾乡!
完美收官【38-39岁】
新增保障:大护法(50万)、大金刚(50万-替换小蜜蜂)、弘康倍倍加(50万-6次分组)
月均保费:2300元
月可支配收入:2000元
特征:非标体前最后的挣扎,锁定终生保额
加班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每年体检都增加些小惊吓,年龄不由得我不考虑加保!之前的保障虽然已经不少,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过渡性方案过多,终身保额过少,当然这也是囊中羞涩的必然结果。所以选择一款可以伴随终生而不是赔完一次就再也不管的重疾险成为我这阶段的头等大事。随着产品进步迭代,单次、多次重疾险真的是越出越好,能买多次我肯定要争取买多次呀,能买到不分组的当然最好,可惜甲状腺结节阻止了我拯救世界,所以本着上车就好的原则,核保宽松的弘康成了我不多的选择之一,虽然6次6组不如不分组理想,毕竟谁也很难得6种重疾还活蹦乱跳,但它杠杆高啊,只要努努力,50万的基本保额可以赔出560万的大满贯保额来(重疾6次,中症3次,轻症2次),想想就让人觉得活着有希望!除此之外,意外险也加保50万,大致上人生至此圆满。多了6件跟随一生的皮衣,我已无所畏惧!(tips:多次重疾也不是次数越多越好,据说某保司出过10组10次的被监管叫停了,大概我们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有这么倒霉的消费者,还有如果能选择癌症二次配、心脑血管二次赔,这都是极好的,但保费也增加了,这都需要量体裁衣)
结语:
总的来说,退休以前,我大概有寿险70-100万,意外100万,健康险400万,重疾150万,另相互宝10-30万重疾,保费23k/年;退休后寿险50,意外再买但估计那年龄买不了太多60万吧,健康险400万,重疾90万,保费5k/年,从现在看来算是基本合理,以后通胀了,不是还有科技进步重疾治疗费用减少的可能嘛!
所以最后,11年时间一步一步学习摸索实践,通过平安人寿、弘康人寿、弘康人寿、平安健康、平安养老、泰康在线、上海人寿、大地保险的产品构建了我的保障体系,在我的年龄来说只要不赶上自然灾害、战争,自己不作,也基本实现了用白菜价吃鲍鱼的抗险自由!
后记:
对年轻朋友们的一些建议---按其他大咖的箴言,先花几百块搞个健康险(百万医疗),再花二百多来个意外险,这俩都是高杠杆的,然后50万单次重疾(60岁以前有额外赔付那种,达尔文什么的都这样),再然后就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配置定期/终身的寿险和重疾险,总之在成为非标前买到充分的保障,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但不需使用的足额保障。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拍砖探讨
the-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