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水中、“蜗牛”壳里……不设限的“无边之家”也太酷了!
小时候的我们,爱冒险、喜创造,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想去的地方一定要到,想上的树也一定爬上枝桠顶端才肯罢休。但成长渐渐让我们变得规矩,在一切世俗价值的标准界定中,我们为自己设定了一条边界,边界之内是被认可的定式,边界外是非主流的、不被接受的变化。至此,家有了标准的设计模板,人有了道德的标杆,自由有了豢养的处所。
而随着未来产业创新增多,新业态萌芽,远程办公与无边界组织初露头角,总有一些人,希望翻过边界,寻求不一样的答案。用创意的方式开始重新定义空间功能,打破传统家居的空间布局。
- China House Vision展出的建筑Urban Cabin,建筑师:孙大勇,图源网络
在最新一期“边界自定义”中,我们从四个打破常规的房子里发现,无论事物的边界多么根深蒂固,我们都有权利重新将它定义。
当我们带着“无边界的家”这个命题探索未来居所时,发现正是那句“人本过客无来处,处处无家处处家”。未来家的边界可以没有限制,除去空间上的定义,一个由自我选择,量身定制的家不仅可以是打破传统家形态的“の”字形家;还能是通过形态、安放位置去链接自然,与天地融合的自然之家;甚至是借助人工智能变成盒子打包带走的科技之家。
可拆卸和移动的“の”字形家。
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也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们用崭新的钢筋混泥与理性的立体几何重塑了一代人的居住空间。百年之后,当千篇一律的居住空间不再满足当下人们的居住要求,我们又开始重新思索,在剥离了这些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后,我们的住所还可以是什么样子?
日本建筑师永山祐子为我们带来了“家”的另一种全新形态设想:“の”字形家。
- 图源网络
在这个设计中,整个家的形象仿似“蜗牛的壳”,被形状像日本字“の”,也像阿拉伯数字“9”的曲面墙环绕成型,墙的形状很自然地将人从室外引到室内。
- 图源网络
“の”字形家中心的四方部分,将空间自然分割,足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配合由Panasonic研发的IoT科技,成为了一个虽然简约却非常人性化的住宅。
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将室內的曲线墙体设计成巨型的互动设备。除了一般的上网、观影、接收咨询外, 看医生、洗衣服、买衣服、储存记忆、安排日常生活流程等,都可以透过IoT幕墙完成。
由于日本人对猫的喜爱,永山祐子将屋顶最高处的传感器设计成了猫的形象,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状况,并将信息通过屏幕传递给室内居住的人。厨房是独立的中央岛形式, 浴室和卫生间都集中在房间的中央位置, 它们的上方是卧室。
- 曲线幕墙,图源网络
- 图源网络
中央设计为四角形,背靠墙壁,空间好像无形中被分隔开,但实际上居住空间呈无缝连接状态,让“の家”从传统的空间结构中解放出来。
同时,区别于牢固的砖结构建筑,简单而轻盈的特点让“の家”可以运送到其他地方再行組裝。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海边、山顶或任何一处地方生活。
- “の”字形家外观,图源网络
永山祐子说,“‘の家’结构简单,质量轻盈,非常便于拆装和携带,不仅让人们与外界产生了联系,其特殊的结构动线,还让家人之间也能形成新的沟通方式。”
一个可拆卸、移动的家,将为我们提供更前沿化的居住空间选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家的形态以及未来居住形态的无限可能。
突破自然边界,共享“天地”,四海为家。
人类世界最早的居住空间是依托自然,以洞为房、构木为巢。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技术的改变,人类开始远离自然,失去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
钢筋森林的包围、工作压力的环绕,是建筑、生产工业化后突出的弊端。为了缓解朝九晚五、三点一线带来的焦虑和麻木,一些人告别了传统家的形态、城市位置,选择回归人类对于居住最本能的冲动——取法自然,与自然相融。
在我们探讨的四个家庭案例中,艺术家雒粒舟和爱人就是这类人士。
他们的家是一辆厢式货车,内部经改造成了小木屋的模样,车内能满足睡觉、办公、做饭、储物等最基本的功能需求。
对于雒粒舟来说,“固定而封闭的物理空间”就并非自己心目中家的必要特质,“即停即住,在荒野烹饪百味”的公路生活、山野生活、湖畔生活更让他有家的感觉。
这辆车就是一个移动的家和工作室,是生活方式的延伸,为他不安分的灵魂随处搭起庇护,带着他去往更多更远的地方。
- 摄影:丸家
与雒粒舟的“车”不同,还有一些人在寻求家的边界上,通过打破其的城市属性:「建筑应该拔地而起」。将自然建筑的概念,融进了家的建造中。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郊区蓝山,有一栋酷酷的树屋,它有12米高,是一位叫Lionel的澳大利亚人在40岁的时候建造的。
- Lionel的树屋,图源网络
没有受过建筑方面专业训练的Lionel,完全算得上建筑方面的奇才,7岁时,他和朋友一起在山顶造了一个树屋,可以看到全悉尼的景色。10岁,他又和朋友一起造了第二个树屋,一共5层楼,每一层都有一个房间。18岁时,他给自己造了一栋房子,搬进去一住就是40年。
在建造这个树屋时,Lionel说,不是所有的树木都能造树屋,他选的是一种非常长寿的树,叫做松节油树。房间里的布置看似简单,却也保留了最原始的味道。床上用品有点粗犷,但是一点不影响它柔软舒适;树屋的四周都是玻璃,和自然完全零距离;坐在沙发上,烤火看书看星星再喝上一杯,眼前可是“森林之王”的风景。
- 树屋内部,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有一个吸睛的大浴缸,在大自然的包围下洗泡泡浴,也不用担心会被任何人看到。
- 图源网络
现在的树屋已经被当做民宿出租,因其的独特性、地域性,被当做城市人群偶尔出逃的避难所。Lionel希望喜欢树屋的人都能来这里住,并且希望每个人来到这里,都能成为孩子。
- Lionel和树屋,图源网络
家除了能建在树上,还能“漂”在水面。一对加拿大夫妇Wayne Adams和Catherine King抛弃了繁忙的城市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托菲诺区附近的海湾,建造了一座水上房屋和花园,并称其为“自由湾”。
房屋的颜色主要是绿色和红色。此建筑是由12个平台支撑的木制房屋,蔬菜温室和生活空间可以通过木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会随着水流不断变化,想要到达房屋就需要乘船。
家里的生活几乎都是自给自足。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光伏能源发电机提供电力,从附近搜集淡水,还在温室种植了水果和蔬菜。
他们不仅摒弃了城市居所的常态,还用创意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一种和自然完全融合的现代家居环境。
- Pawson家厨房,图源网络
当我们试图打破家的边界,人与自然的界限也在消失,不管是雒粒舟的家,还是建在大自然里的树屋、水上的“自由湾”,皆因其独特性、地域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居所本身,这种“天为盖,地为庐,四海为家”的生活,传递了一种新的未来居所状态:自然原始,没有边界限制。
这个家,“轻”到能装进口袋里。
随着科技新潮流的到来,一个智慧型的家似乎成了当下居住空间的主流,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模式创造了许多可能。然而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家,不单只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一些新材料、新思路的出现还赋予了建筑师们更多的设计素材和语言,使之对家的认知和思索也在不断革新。
2019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曾展示了一件名为“the perfect home II”的“公寓”。这件作品是由一位以雕塑和装置而闻名的当代韩国艺术家Do Ho Suh所作。
- 图源网络
整个作品采用半透明的尼龙面料,基础设施的细节,如通风口,散热器,灯具,甚至是对讲机,都1:1手工缝制而成,精心复原了第 22 街的曼哈顿公寓,是Do Ho Suh住了将近 20 年的家。
-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the perfect home II”也是艺术家对大规模全球移民的研究项目之一。
对于Do Ho Suh来说,从首尔辗转纽约、柏林、伦敦等地居住的经历,让他发现,除了自己建造房子的人对住宅有绝对私人化的归属感外,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同时也是之前、或之后房屋拥有者的一种记忆:人们在家空间里活动会留下一些痕迹,是独属于自己的精神记忆。
为了保存这些记忆,Do Ho Suh将曾经的住所(儿时的家和西方的公寓),利用半透明的纤维雕塑化为1:1的可视化固定成型,这种轻柔易携带的材质使他构建的空间也成为了“可以装进行李箱的家”。
- 图源网络
他的作品也基本都是自己居住过的各种房子,有首尔之家、洛杉矶之家、巴尔的摩之家、伦敦之家、西雅图之家、北京之家等等。这些家装载了Do Ho Suh在每一个空间里的记忆,留存了生活的经历。是将伴随他一直存在的“永久性的家”。
而后在Victoria Miro画廊的展览中,Do Ho Suh展示出的作品,取材于他纽约、柏林、伦敦和首尔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有趣的是在展览中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可以轻松实现转变。
在Do Ho Suh的世界中,首尔与伦敦实现了融合。
正如他所说“对家的记忆,我们一生都会随身携带,但其实家的这个空间,也是可以的”。当未来的家可以随身携带、展开,这些对家与家之间的地域、相互关联的空间,永恒存在命题的探索,本身也是一种对传统住宅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隐喻思考。
未来的家,装着许多“无边界”的形态。
现代建筑将房子定义为四四方方定平米的商品,有着自己无法决定的城墙边界,房间的功能、内外的空间也是严格区分。
然而面对压力十足、日渐冰冷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想拥有更开放的空间,追求超越世俗赋予的边界,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想要从城市搬到农村……如此一来,室外和室内、房间之间分隔清晰的现代住宅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了。
2018年,在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发起,以“未来居住新常识”为理念的China House Vision大展上,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未来之家:可充气、可折叠移动的“火星生活舱”、石器时代复古感和现代科技未来感融合的“砼器”、由14根竹钢融合大自然的庭院家。
- 火星生活舱, 小米 X 建筑师:李小虎,图源网络
- 砼器外观,海尔 X 非常建筑 | 张永和,图源网络
- 庭院家,汉能 X MAD建筑事务所,图源网络
此次大展,数十位中外知名建筑师及其团队,联合十家企业合作,通过对未来人们生活形态的展望,引发了对建筑形态的新思考。
从他们的设计来看,未来的家,会成为先进科技与设备的融合体,家不但会更加智能,技术还能让我们把对家更多的想象落于实际。不管是树上的家、水上的家、车、盒子还是火星舱......当我们摒弃固有边界,为新的居住环境、居住感受思考时,许多出人意料但又很实用的“异形”建筑自然应运而生,它们赋予了我们更多元的生活选择,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理想家的诸多思考。
正如建筑师藤本壮介所说,“今后,若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去,或许有一天,类似于空气座椅的东西将会环绕在我们身边,招之即来,想坐就坐。而家具也能在家中四处移动,至于家电,也会在人们想用时飞快地来到身旁。通过人机对话,奇妙的世界将不断蔓延,人和家、空间、自然的边界将遁于无形。”
主编:牧之、鹤鹤
监制:安琪
执行主编:涩々
编辑:白
撰稿:白
图片:由“丸家”拍摄,或来源网络
平面设计:二歪
校对:玥玥
本文经(公众号:宅二三,ID:zhaiersan)授权发布,原标题:凹凸双城·观察特辑04:树上、水中、“蜗牛”壳里……不设限的“无边之家”也太酷了!,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药丸儿
校验提示文案
asule730
校验提示文案
可耐的小冰
校验提示文案
老壶
校验提示文案
爱爆料的鹅
校验提示文案
刻文
校验提示文案
lpqfyyfx
校验提示文案
lpqfyyfx
校验提示文案
刻文
校验提示文案
爱爆料的鹅
校验提示文案
老壶
校验提示文案
药丸儿
校验提示文案
可耐的小冰
校验提示文案
asule730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