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 篇三十三:碎片化的爱情——《纸上卧游记》
这是一本难得的,熊逸提到自己的书。
不过上网查了一下书里面提到的部分人名,比如好熊,比如苏缨(我还买过几本“她”的书),惊奇地发现,有些网友认为,这些都是熊逸自己的笔名。
也就是说,他在这里自己跟许多幻化的自己对话并介绍他们。
有一点奇怪,但是,特别的人,总有特别的行为。想到这点,也就不那么特别了。
回到这本书,熊逸表示,他不爱出门,但是可以在书中“行万里路”,并且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到处旅游的朋友不置可否的态度。
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讨论是否有失偏颇,但是毕竟每个人的看法,又能自圆其说,再者,主观的感受,外人真的没办法评价,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当做一个观点来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旅行,会不会有一种碎片化的形态?
我们不再像古人一样,真的是去行万里路,一步一步走,或者坐着马车或者坐着小船,而是作弊一般,从一个地点差不多瞬移到另一个地点。很可能一觉起来,完全没有在意过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到了目的地。
去玩也是一样,按照攻略的指引,宾馆到景点,景点到下一个景点的点对点的瞬移,有时候,甚至很难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只是有一个个孤立的印象,这里景色不错,这里是买纪念品的。
几年过后,去过的地方,印象也许只能通过当时的照片进行回忆。
但是,这样碎片化的旅游,真的算是“去过了”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要要求太高,不过是放松一下自己,本来就应该休闲,干嘛还要这么认真这么累。
也是,就像读书,也可以是一种轻松的碎片化阅读,又不一定要做学术研究。
想到这里,也有所释然。也许,碎片化就是一个伪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并且对此有着清晰的洞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对自己人生最好的定义。
被各种即时消息、信息流霸占了所有注意力的现代人类,即使闭着眼睛,都总会幻听出各种APP的提示音,又不自觉地拿起手机。
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专心做一件事,即使是玩游戏,看剧,都会透漏着焦虑,需要不停地在对话框聊着天,刷弹幕,甚至在每个程序间不断切换。
我们常说孩子坐不住,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一堂课,不过45分钟都不能保持专注和安静。仔细反思,谁又更有资格指责谁呢。
于是,传统的阅读开始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美其名曰,抓住任何点滴时间,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间隙。
就好像,天天吃着垃圾食品熬着夜,然后在保温杯里放进两颗枸杞,说自己其实还是很注重养生。
碎片化的阅读带来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如果还能称其为知识的话。但至少不能成为一个体系。
不成体系化的知识,带来的一个很容易想见的后果,大概就是,越来越缺少一种质疑的能力。
每一条看到的信息,你都觉得,嗯,好像挺有道理,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然后,你渐渐地只满足于知其然,因为要知其所以然,需要的阅读范围和专业性势必大大增加,这是碎片化的形式无法提供的。
没有办法知其所以然,慢慢地就很容易失去独立判断的欲望,人云亦云,被动地接收着媒体提供的廉价因果,在对方的逻辑下接受所有结论。
然后,我不自觉地把这种观察带入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爱情。
我们不像古人,已经从一个熟人社会发展成为陌生人社会。
没有了祖祖辈辈之间小范围内的知根知底。我们对于彼此的认识,即使是同事,可能也止步于零零碎碎的有限接触。
我们没有办法如数家珍对方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我们只能隐约从一顿饭,一个电话或者一件工作交接中了解到对方做事的风格或态度,推测其可能接受的教育程度,了解其关于某个事件的个人想法。
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所带来的碎片化的爱情,常常会在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变得不堪一击。
有多少对情侣是因为一次旅行而分手。
大城市的离婚率,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生活需要的土壤应该是成片的,因为根系的生长没有方向,无法规划,不可能发展到某个地方,你说,不好意思,停下来,这是我的禁区。
很多人误以为碎片化的爱情就是爱情,就像朋友圈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美颜下的照片就是他本人。
不是的,那一段段被抽离出来精心包装的片段,只是一个个用幻想编织而成的梦,松散的现实注定了任何试图在其上构筑的建筑无法摆脱欲坠的既视感。
真实往往要丰富得多,也许,没有那么有趣,那么光鲜,那么引人入胜,但是充满细节,永远值得推敲和咀嚼。
碎片化的阅读,有时会带来一种富营养化的假象,感觉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真理,洞悉了一切的秘密。
碎片化的爱情中,人们又何尝不是觉得对方是彼此的一切,通过网络聊天真的就能掏心掏肺,然后在奔现中血淋淋地反刍伤口。
把知识撕碎,得到的只能是条条框框。
细心品读每一个字里行间,才能拥有真正完整的爱情。
书摘:
人们稀里糊涂地突发奇想而外出,闹闹嚷嚷拥向外国旅游,因为出国旅游之方便,与上影院、翻杂志并无多大差别。这样的人从未真正脱离过他们因循守旧的无知觉的路子,也从未到过任何新的地方。” P4
我说麦克卢汉那本书里把在市场上批量复制的照片一类的东西叫作“没有围墙的妓院”,他说“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向带有娼妓的属性” P4
他们总是自恋的,爱把小小点点的伤心和优越感放到显微镜下,比那喀索斯( Narcissus)更爱自己的倒影。 P12
(电视)在我这里它就像陶渊明的房门,“虽设而常关”。 P13
商业片总会大量地使用音乐,艺术片则相反。商业片需要借助音乐帮助观众理解画面的意思,是伤感的还是悲痛的,是欣喜的还是狂喜的,容不得观众去细细品味,拒绝任何朦胧的美,导演代替你去思考,好像就在你旁边用手指戳着银幕,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一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一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音乐一旦结合画面,就会成为最有力的表达手段。所以艺术片总会慎用音乐,导演会给你留出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这个区别,其实就和文字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区别一样,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P15
书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因为他最耗费时间,也最需要心境。 P23
(英国湖区)是的,这里风景很美,但这真不是人待的地方。这不就是我们付钱给画家,让他们把这些风景摆到画廊里供我们欣赏的原因吗?” P25
我爱他们的真理,更爱他们的谬误,那些谬误的确缺乏细腻的论证,表达着哲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和最本真的好恶,像一只拒绝变色的蜥蜴,不谙世事地在掠食者的世界里展现本色,不假任何遮掩,静候天敌的吞噬。在无怨无悔的固执里,总有一种悲剧的美,让人在窒息中迷醉。 P30
人类最高级别的战争从来不是依恃武力,而是仰赖谎言。(因为人是观念的动物) P47
人类的生活质量永远取决于流行时尚,取决于社会格局背后的那个最深层的谎言。 P48
在社会上讨生活,容易上当受骗的天性和一往无前并甘于自我牺牲的勇气比读书明理重要得多。而且,励志书的畅销说明了大范围的“社会非理性”大行其道,人们越是能够顺应这种非理性的潮流就越容易过得更好。就像在信仰的世界里,无论大家信仰什么,只要你和大家保持一致,就很容易活得舒适;如果你非要耍点聪明、用理性来反思这一切,那么你也许是对的,但倒霉的也往往是你。 P70
(在讲座 畅销书的语言特点中)发现真正的说服技巧并不是说服力 而是感染力。P80
经过严密论证的知识可以成为公共知识,感悟却只能各说各话了;对论证你可以验证,也可以反驳;对感悟你却只能接受或者拒绝。能够被考据推翻的心得显然不是心得,正如能够被理性说服的爱情显然不是爱情。爱情是盲目的,心得感悟也是一样。 P87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表面上的狂热,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感情基础。在我们这个民主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觉,而是纷纷扰扰地追捧世间普遍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高价,而不是高雅;他们追求的是流行,而不是美。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比起他们假意推崇的早期意大利或足利时代的巨匠,他们所身处的工业时代的高级产品一一花花绿绿的杂志,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容易消化的艺术享受的食粮。对他们来说,比起作品的质量本身,艺术家的名气更为重要。正如几个世纪前的一位中国评论家曾经概叹的那样:“世人用耳朵来评论绘画。” P95
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而他们赞同某种价值等级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或许是事实,其结果必然是: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似性的观念,我们必须降格到道德和知识标准比较低级的地方去,在那里比较原始的和“共同”的本能与趣味占统治地位。
(市民阶层比贵族阶层更需要共同语言,也更容易拥有共同语言) P97
贵族最自我标榜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闲暇,哪能亲手去做经营性的事务呢,这实在太粗俗了。英国绅士为什么走路要拿着一根无甚用处的手杖,那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手总是被这个无用的东西占着,可不是什么干活儿的手;贵妇人为什么喜欢留长长的指甲,那是为了标榜自己是个不事生产的人。 P110
(洪堡)“大学不应等同于职业培训学校或专科学校,而应该是一个纯科学性的、不带任何具体目的的一般教育机构。在大学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对他们施以普遍人性的教育和个性的教育。因此,大学向社会提供的的不是有实际知识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人类优秀品质和完满个性的人”。 P115
就像并立在微风里的两株芦苇,有风时轻轻地彼此触碰,无风时静静地消磨自己的时光,间或隔着呼吸可及的距离对望一眼。 P122
既然天下万物都受到众神的庇护,为什么人类还要遭受那么多不幸呢?接着我才明白,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力量渡过难关。 P161
执守神圣最可怕的地方是它会减损人的宽容,并且很容易导向狂热。对于一个自信神圣在握的人来说,和自己不一致的人和事难免会带着几分邪恶的味道,而除恶务尽总归是没错的。 P164
而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收光线极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 P202
所以,读书人的心里装着的往往不是一些确定的知识,而只是某种确定的方法论罢了,这就导致他们心里那种不踏实的感觉要比其他人更强。一个不通文墨的乡下少年会用真诚而笃定的口吻说:“岳飞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而一个读书人的说法却很可能是这样的:“若现有史料为真,并且基本完善的话,那么岳飞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不过,如果将来有新材料出现,我也会相应地修正我的看法。” P223
格式塔是一个德语单词的音译,意思是完形,完形填空的那个完形。世界就像一张永远也做不完的完形填空试卷,而我们在看到这张试卷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把那些空格填满,让这张试卷看起来完整、通顺而有意义。(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闭合律) P229
但是,当一个人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这虽然是理性上的谬误,却不失为感性上的真实,正常人此时自然会站在逻辑之外,用一副好人心肠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一一不,它传达的不是某种“意思”,而是某种“情绪”。 P233
我们已经证明,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因此,那些知道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总是借助于他们的感情而不是他们的理性。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他们的看法。(乌合之众) P234

值友4970765417
校验提示文案
开到荼蘼花事了
校验提示文案
开到荼蘼花事了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4970765417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