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由来、习俗、元素: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当寒冷的冬季席卷而来,全球的街头巷尾都会弥漫着节日的气息。从五光十色的圣诞树到欢乐的圣诞老人,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庆祝的文化盛宴。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圣诞节的起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元素与传统习俗。究竟圣诞节如何从一个宗教节日,演变成如今这个全球范围的庆祝活动?圣诞树、圣诞老人、交换礼物,这些熟悉的习俗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有趣的历史渊源?柚西将带你一起揭开这些谜团,带你走进圣诞节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圣诞节的由来 古罗马太阳神诞辰
圣诞节,顾名思义意为圣人的诞生日。在西方基督教世界语境中,创教者耶稣即为圣人。然而,圣诞节起初并不在基督徒之间流行,早期的基督徒更重视纪念圣徒和殉道者,即万圣节的由来。
直到公元221年,出生于古罗马时代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历史学家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阿非利加努斯(Sextus Julius Africanus)才提出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这个日期后来慢慢被大家接受,成为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日子。为什么选择12月25日呢?有一种说法是,这天原本是罗马帝国庆祝「无敌太阳神」的诞辰,象征着寒冬过去、阳光回归。基督教会可能借用这个节日的意义,把它变成庆祝耶稣降生的日子。
另外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世界是在春分那天开始创造的,而耶稣的受孕也发生在春分,因此推算出他的生日在9个月后的12月25日。
从宗教节日到文化节日 虽然12月25日被定为圣诞节,但在开始的几个世纪里,它并不像复活节那样受重视。直到9世纪,圣诞节才逐渐有了正式的宗教仪式,比如弥撒和唱圣歌,变成基督教重要的节日之一。天主教教徒的传统是在圣诞节午夜举行弥撒,新教徒则会在12月24日晚举办烛光礼拜,用圣经朗读和唱歌庆祝这一天。后来,圣诞节还融入了很多其他节日的习俗,比如挂装饰、吃大餐和点蜡烛。到了现代,圣诞节更像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不仅是宗教庆典,也是家庭团聚和分享喜悦的好时光。无论信仰如何,大家都可以通过装饰、送礼和聚会来庆祝这一节日。
圣诞节的习俗
圣诞树 圣诞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古代的冬季庆祝活动,特别是在日耳曼和凯尔特文化中。那时,人们相信常青树具有神秘力量,能够驱除邪灵和厄运,因此在冬至时用它们装饰家园,象征生命的延续与重生。这种习俗还与庆祝冬至有关,冬至标志着最短的一天结束,阳光即将回归,常青树成为希望和光明的象征。
到了中世纪,这种传统逐渐融入了基督教文化。16世纪的德国,被认为是现代圣诞树习俗的发源地。相传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冬夜散步时,看到星光透过松树枝叶闪耀的景象深受感动,他将这种景象带回家,并在树上点燃蜡烛,象征天上的星光。自此,圣诞树成为基督教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最初,圣诞树只在德国和周边地区流行,后来通过移民和文化交流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在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推广了装饰圣诞树的习俗,使其迅速成为英国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美国,移民也带来了这一传统,并逐渐发展为今天盛行的圣诞节标志。
如今,圣诞树不仅是节日装饰的一部分,更承载了团聚、希望和节日欢庆的文化意义。从早期的常青树枝到如今缤纷多彩的装饰圣诞树,这一传统不断演变,却始终散发着温暖与欢乐的节日氛围。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的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圣尼古拉(Saint Nicholas)。圣尼古拉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地区)的一位主教,以他的慷慨和善行著称。他经常悄悄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为贫困家庭送去食物和礼物。据传,他曾将金币偷偷放入一户穷人家晾晒的袜子中,这便成为圣诞袜传统的起源之一。
随着圣尼古拉的事迹广为流传,他被尊为孩子和水手的守护圣人。12月6日——圣尼古拉节,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重要庆祝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为孩子送上小礼物。
到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圣尼古拉的传统在一些地区被重新塑造。例如,荷兰人称他为「圣尼古拉斯」(Sinterklaas),这也是「Santa Claus」(圣诞老人)名字的来源。荷兰移民将这一传统带到美洲,并在19世纪的美国进一步演变。
现代圣诞老人的形象则主要由19世纪美国艺术家的创作确立。1823年,《圣诞前夜》的诗歌首次描绘了一个圆润、快乐的老人,他驾着驯鹿雪橇给孩子们送礼物。而插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后来通过绘画为圣诞老人赋予了经典的红衣白胡子形象,并在20世纪被饮料品牌的广告进一步推广,最终成为全球通用的圣诞老人形象。
交换礼物 交换礼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农神节」(Saturnalia)。在这个冬季庆祝活动中,人们互赠小礼物,如蜡烛或陶器,以表达友谊和感激之情。这种做法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冬季节日的一部分,代表分享与和谐的精神。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交换礼物的习俗融入了宗教意义。圣经中,东方三博士为庆祝耶稣的降生,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三件礼物,这被视为赠礼传统的神圣起源之一。这些礼物象征着对耶稣身份的敬意:黄金象征王权,乳香象征神圣,没药象征受难。在中世纪,互赠礼物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的重要仪式,特别是在家庭和社区中。这一传统不仅象征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恩典,也成为人们表达爱、感恩与祝福的重要方式。到了现代,交换礼物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一种全球普及的节日习俗。在许多国家,无论宗教信仰,人们都会在圣诞节与亲友交换礼物。礼物的形式从简单的手工制品到奢华的商品不等,传递的则是爱与关怀。交换礼物的过程也为节日增添了仪式感,使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圣诞弥撒 早期 圣诞节唱弥撒(Christmas Mass)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早期,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重要宗教仪式之一。「弥撒」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issa」,意为「派遣」,象征信徒在接受圣餐后被派遣传扬福音。
在4世纪之前,基督徒并没有特定的圣诞节庆祝活动。随着教会正式将12月25日定为耶稣的诞生日,这一天逐渐成为教堂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表示对耶稣降生的敬意,教会安排了特别的礼拜仪式,称为「圣诞弥撒」。
圣诞节弥撒不仅包含祷告和圣餐,还融入了丰富的音乐传统。早期的圣诞弥撒中,人们会用赞美诗和圣歌颂扬耶稣的降生,例如著名的《荣耀颂》(Gloria)。中世纪后,更多与耶稣降生相关的曲目被创作,如《夜静安详》(Silent Night)和《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
中世纪 中世纪的教会确立了圣诞节举行三次弥撒的传统,最早起源于罗马,后来被其他地区的教会采纳,逐渐成为传统。每次弥撒分别象征耶稣降临的不同阶段:
午夜弥撒(Midnight Mass):象征耶稣在黑暗中降临,带来光明。
黎明弥撒(Dawn Mass):象征牧羊人第一时间听闻救主诞生的消息。
白天弥撒(Day Mass):庆祝耶稣的降生对全人类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