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寻年记:一场穿越千年的春节奇遇之旅
春节假期刚过,当朋友问起我年过得如何时,我总是笑着摸出手机里那张与“春节老人”的合影。照片中,那位白须红袍的老者正递给我一串糖葫芦,背后是青砖灰瓦的古城门楼,仿佛诉说着一段奇妙的故事。这便要提起我们全家在阆中的那场难忘之旅了。
一、古城初印象:年味的热烈拥抱
开车驶入阆中地界,车窗外突然飘来阵阵腊肠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导航显示距离古城还有3公里,但沿街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灯笼、晒着的腊味,已经把年味儿灌满了整个车厢。七岁的女儿趴在车窗上兴奋地数着灯笼,突然指着远处惊呼:“妈妈快看!天上在飞龙!”
刚拐进古城门,一幅生动的年俗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青石板路上,二十几个壮汉舞动着三十多米长的金龙,龙身翻卷间带起的风掀动着街边商铺的布幌子,仿佛要将所有的美好与祝福都带到人间。更令人称奇的是,龙珠后面跟着个穿红袍的白胡子老人,他时不时从袖子里掏出糖果撒向人群——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春节老人”范增,他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古老的年味与现代的欢乐完美融合。
二、与春节老人同行:解锁古城隐藏玩法
跟着这位活脱脱从年画里走出来的老人,我们意外解锁了古城的隐藏玩法。在状元坊前,他教孩子们用竹篾编“春”字,那一双巧手仿佛能赋予简单的竹子以生命,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得以传承。路过张飞庙时,他又像变戏法似的掏出包牛肉干,说这是张飞当年犒劳将士的零嘴,那一份英雄的豪迈与市井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最逗的是在贡院门口,他指着门前石狮子考我们:“知道为什么这狮子嘴里含着绣球吗?这可是古代考生的‘锦鲤’!”这样的问答,不仅增添了乐趣,也让我们对古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转过华光楼,突然听见“锵锵”的锣鼓声。一队踩着高跷的竹马牛灯队伍迎面而来,牛角上缠着红绸,马脖子上挂着铜铃。老人笑着推了推看呆的孩子们:“快去摸摸牛尾巴,摸了今年作业不用催!”等孩子们欢天喜地跑过去,他又悄悄跟我说:“这可是汉朝传下来的把戏,当年孩子们就信这个。”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舌尖上的阆中:美食与文化的交融
逛到日头西斜,老人的红袍大袖成了我们的美食地图。他带我们钻进巷子深处的老茶馆,木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春节四宝”:保宁醋泡的腊八蒜、玫瑰红糖蒸的八宝饭、油炸得金黄的灯盏窝,还有用桑叶包着的张飞牛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绝佳,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板看我们吃得香,又端来碗醪糟汤圆:“这是用嘉陵江水磨的糯米,甜得很!”那一碗汤圆,仿佛是古城对我们的温柔馈赠。
最难忘的是在江边看皮影戏。白布幔后,老艺人用川北土话唱着《老鼠嫁女》,牛皮剪的小人儿在烛光里活灵活现,那一份古朴与纯真让人动容。女儿举着刚买的糖画,突然转头问我:“妈妈,我们明年还能来找春节爷爷过年吗?”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力量。
离开阆中那天,后备箱塞满了保宁醋和蒸馍。后视镜里,古城的青瓦渐渐隐入晨雾,但那些叮叮当当的铜铃声、混着醋香的年味儿,还有红袍老人爽朗的笑声,却像烙印一样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原来真正的年味,不在朋友圈的九宫格,而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相遇里。它们如同一股温暖的溪流,缓缓流淌在我的心田,滋养着我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