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魔 HQ51 降噪无线头戴式耳机体验 - TDS REVIEW
1MORE SonoFlow Pro HQ51 ANC Wireless Headphones - TDS REVIEW
1MORE SonoFlow Pro ノイズキャンセリングワイヤレスヘッド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1MORE SonoFlow Pro HQ51: V (Excellent)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
1MORE SonoFlow Pro HQ51: Headband Fine Level
这是万魔 1MORE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十六个产品。
在 EVO 和 SonoFlow 之后,1MORE 的产品线似乎全面转向了开放式真无线,两三年时间都没有再对原先主打的 ComfoBuds 和 ColorBuds 产品线进行更新。在这段时间很多过往型号的降价则给我们的推荐带来了不少素材,其中 SonoFlow 就是经常推荐给学生党的常规推荐。SonoFlow 代表的500元价位其实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是一个略高于入门的水平,往往他们对于综合性能尤其是降噪水平会比两三百的要求更高。事实上,SonoFlow 这几年也确实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比例更大一些,毕竟跟商旅群体的降噪耳机使用场景不同,学生党所面对的宿舍、图书馆等场景,是需要一个综合体验均衡、也能适应插线使用的多面手的,不是单纯降噪出色就可以满足需求,反倒降噪只是他们使用降噪耳机过程中的其中一环。SonoFlow Pro 时隔两年的更新,我认为是能够进一步在这个方向上适应大家需要的。
SonoFlow Pro 和万魔的很多产品一样是还有一个型号的,即 HQ51,为了产品定位的延续性,下文中我们还是叫它 SonoFlow Pro。不过,在搜索时可能 HQ51 会更容易搜到它。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尽管距离初代 SonoFlow 的内容已经接近两年,但是全新的 SonoFlow Pro 在开箱时的体验还是与上一代没什么区别,颇为熟悉。整体的包装设计仍然是万魔用了多年的样式,正面以 1MORE 的“1”作为产品图的背景,内部说明书依然有单独塑封。包装内配件包含收纳包、一条 USB-C to USB-A 短充电线、一条 2.5mm 单端转 3.5mm 单端带麦克风音频线材。
收纳包的颜色与耳机本体的颜色类似,表面为织物材质,摸上去像是帆布一样,有一定的防泼溅性能,也设计了专门的提环。内部没有了上代的网兜,不过开箱时默认配送的缓冲垫可以分隔出线材的收纳区域。收纳盒内部空间可以放下平铺半折叠形态的 SonoFlow Pro 以及所有线材,还可以放进去一条中等体积的小尾巴备用。
和上代一样,SonoFlow Pro 的音频线材也是 2.5mm 三极单端出线的,那么在选择第三方线材时就需要注意,兼容 K450、M50X、M70X、Momentum 等头戴耳机的线材。默认三极,自然不是平衡驱动。原装线材带有单键式线控麦克风,按键手感扎实,反馈明确。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SonoFlow Pro 有两种配色可选,分别是蓝色与黑色。之前我们在介绍上代 SonoFlow 的时候就提到过它有个蓝色版本,这次我们的主角 Pro 版也是蓝色,但是实际观感要比初代的那个蓝色看上去更深一些。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深普鲁士蓝的状态,比之前要内敛不少,有一点类似于 Extra Bass 后期的那个蓝色,在搭配上会更容易一些。
它总体的设计还是与 SonoFlow 趋同的,腔体材质为较为结实的塑料,表面也延续了较为细腻的磨砂处理,接口部位均有设计红色点缀,算是万魔的标志了。耳机腔体的厚度有所控制,结合流线形的造型,它的视觉观感要比我们前不久介绍过的 WA-V1 等明显更加精干一些。头梁、耳罩、腔体等部位均无明显色差,一体性看上去较高。
SonoFlow Pro 支持折叠和平放两个形态的收纳,关节顺滑程度较高,有较为明显的段落感,旋转起来也没有可闻的异响。头梁拉动的刻度感清晰。两侧可以拉伸的长度各为 3.5cm,对于大头围用户的友好程度还不错。头梁垫比较厚实且有比较强的弹性,而耳罩部分则为缓冲材质,慢回弹材质对于耳压的分散也颇有好处。相对厚实的耳罩结合做了斜置结构的单元,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招风耳,SonoFlow Pro 都能够适应耳廓的形状。实际佩戴下来,和上代一样佩戴好之后头顶处和耳廓四周都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有着比较强的包围感,但是耳压和头压都不算严重。整机重量为 246g,相对还算轻量化。
腔体表面的开孔主要是腔体表面靠下的麦克风开孔,以及腔体顶部的麦克风开孔和低频导向孔,这些都得以保留。通话麦克风位于右侧腔体底部。
操作与软件端功能 | Control & APP
SonoFlow Pro 的操作依靠位于腔体侧面的实体按键来进行,所有的实体按键均位于右侧腔体。USB-C 插孔位于左侧,而 2.5mm 单端音频接口位于右侧,正好是为电源按键与其他功能按键做了隔断。按键手感一致,按压反馈明确,不过音量键左右会稍微有一点松。从最后端开始往前,依次分布,最后端为主动降噪切换按键。接下来为音量加减,最前端则是电源键。
默认操作的定义是音量加减单击为音量控制,长按为切歌;降噪按键单击在降噪开、通透模式和关闭降噪之间轮番切换;电源按键长按为开关机和配对控制、单击为播放控制、双击为语音助手的调用。总体上盲操体验是没问题的,不必担心会有学习成本。
提示音效仍然是 1MORE 用了很长时间的那一套,足够清晰、反应迅速。
和过去我们介绍的绝大多数 1MORE 产品不同,新一代的 1MORE 耳机换用了全新的 1MORE app,设计会相对更加简洁一些。1MORE app 目前的功能整合度很高,也保留了古早时期就有的“一键煲机”——虽然我不觉得蓝牙有啥煲的必要,但也算是从有线时代就保留的特色吧。操作逻辑合理,我会认为对于 SonoFlow Pro 这种选项不会特别多的无线头戴耳机来说,直接把降噪选项放在第一页就好,目前则都需要进入二级菜单。总体上讲,1MORE app 是要比过去的 1MORE Music app 在使用体验上更顺心的。不过,目前在使用中,偶尔会发生快捷操作选项中耳机的状态识别不正确的问题,在返回重进之后便会恢复正常。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cy & Call
官方宣称的降噪深度为 42dB 以上,实际感知下来,SonoFlow Pro 的降噪深度在这个价位显然属于毫无疑问的第一档水平。低频稳定噪音的削弱效果相当明显,比起 WH-CH720N、WA-V1、Life Q35 等都要抑制得更加干净。频宽覆盖方面,对于人声中低音的抑制延续了上代的优势,同时能感知到频宽的拓展使得一些稍高频段的噪音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相比较于上代,中高频段的深度有一定的增强。不过,对于突然大声压噪音的处理还稍有一点延迟。
耳压感控制相对到位,虽然没有明确的档位划分,就这一个“深度降噪”档位可选,但是并不会有一些深度较高的降噪耳机可能出现的明显耳压感。全程没有引入可闻的底噪。抗风噪表现上,SonoFlow Pro 在电单车骑行和我们的电风扇模拟场景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风噪问题,电风扇模拟正对、侧对、背对风源,没有明显变化。
通透模式方面,SonoFlow Pro 保持了不错的自然度,虽然中频的还原能力距离一些新的旗舰降噪头戴耳机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同价位类比来说还不错。语音的可用性尚可,主要是用户自己的语音反馈还稍有闷感。
通话表现,它也具备 AI 通话降噪功能。通话收音的清晰度在同价位的降噪头戴耳机里属于比较高的,对于环境噪音抑制的效果可以感知到,但是不会过于明显以致于影响拾音流畅度。
综合来看,SonoFlow Pro 在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中处在 Headband Fine Level 靠前的位置。它的降噪深度和综合降噪感知并不比某些 Skyline Level 的机型要差,只是通透模式的语音可用性、自适应的缺乏等会显得它与主流旗舰稍有不足,但是抗风噪表现尤为突出。同价位横向比下来,它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信号稳定性方面,作为搭载 LDAC 的设备,我们依然对于它在两种模式下的信号进行了主观测试。
信号优先/最佳效果模式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的状态下,无论 WLAN 关闭还是开启的情况下,卡顿丢包情况都基本不会出现。距离三米且隔承重墙的状态下也不会有卡顿的明显增加。作为头戴耳机,它的 LDAC 基础信号表现无需特别担心。
设备不变,切换至音质优先模式。在信号密集区域打开 LDAC 音质优先会偶尔出现卡顿,在开启 WLAN 的状态下变化不算明显。在隔墙、开启 WLAN 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卡顿丢包也会偶尔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我这台 SonoFlow Pro 偶尔会在 LDAC 下连接时出现 bug,重连即可。
切换到 AAC 之后,无论 WLAN 开启与否,Xperia 5 III 与 iPhone 14 的测试结果都是足够稳定的,也能在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确保信号流畅。
延迟方面,具备单独的娱乐模式,娱乐模式的存在与 LDAC 冲突,每次切换时会进行重新启动。在娱乐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测试,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以内的程度,基本能够做到比较高的一致性。关闭娱乐模式之后以 LDAC 信号优先/最佳效果连接 Xperia 5 III,则在正常语速半个字左右,也还比较能够接受。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插线进行无延迟使用。
SonoFlow Pro 也支持双设备连接(藏在实验室功能中),且与 LDAC 的存在并不会互相冲突,这点好评。在不同设备之间的切换时,SonoFlow Pro 的切换顺滑程度要比过去的 1MORE 产品要有所提升,不过跨平台设备时还是会稍微有所迟滞,属于正常现象。
续航方面,官方宣称 SonoFlow Pro 可以实现 100h 的连续播放时长(AAC,50% 音量,开启降噪后为 65h),相较于类似尺寸的头戴耳机,它的续航属于不用担心的第一梯队。总充电时间约为 80min,在类似续航水平的头戴耳机里属于较快的,实测对于 PD 有所支持。头戴耳机这里就不进行标准流程测试了。
扬声器、编解码器与声音模式 | Driver, Codec & Sound Modes
SonoFlow Pro 搭载了直径为 40mm 的 DLC 类钻碳振膜动圈单元。支持的编解码器为 SBC / AAC / LDAC。只可以在开机状态下插线连接,此时是要经过耳机内部的放大器和 DSP 的,声音听上去会更加均衡一些,比起 LDAC 下低频能量感不会那么重,整体是一个更加平和的声音。我会建议你多尝试它的有线模式,比初代 SonoFlow 有着明显提升。
SonoFlow Pro 也具备空间音效功能,且与 LDAC 无法同时存在。这个空间音效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空间音频”不太一样,没有分场景渲染支持也不包含头部追踪。它适合的是影音场景而非 Dolby Atmos 音乐场景,声场是一个脑后有足够信息量的近似球形,包裹感较强。能够有不错的定位感。在视频、电影等内容欣赏且原生音源支持的条件下可以适当选择开启。
SonoFlow 支持的声音预设共有十二种,且名称较为直观。默认开启的是“专业录音室”,我们下面的声音描述也主要参考它来进行描述——注意,这个默认状态与均衡器全平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有低音减弱、低音增强、人声、古典、播客、沉浸、电音、嘻哈、沙发音乐、流行和人声增强这些档位。我主要尝试了播客档位,能听出来的听感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声频段听上去更加干净一些,听上去更加精干一些。均衡器支持对于十个频率点 ±3dB 的调节,最多可以保存三种自定义方案。
下面的声音描述,将基于 LDAC 声音优先无线连接、专业录音室音效的状态下给出。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略偏多一些,厚度和饱满度适中,弹性不错,下潜能力与前代基本持平,在千元内的无线头戴耳机里都属于低频延伸较好的。收放速度适中,留有轻度的残响。氛围烘托晕染感不算重,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浓郁感。SonoFlow Pro 明显是个低频较为扎实、量大管饱的类型,尤其是在音量变大之后这个低频变多的程度会比 SonoFlow 要更加明显一些。如果你觉得这个低频有些过量,可以直接选择自定义音效并不做任何调整来取得更加平缓一些的低频滚降。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一定的前倾感。总的来说,SonoFlow Pro 在这个“专业录音室”音效下,低频总体上是有点接近于 Extra Bass 给人的听感的,不过这不意味着它的中高频有着明显衰减而整体听上去昏暗,实际上,它的中高频素质还有所增强。
中频,人声的距离相对会拉开一些,不会有贴脸的情况发生,口型大小比常规稍微小一点,精致程度较高。SonoFlow Pro 对于人声的质感和线条基本能够有所兼顾,但是质感和线条同属于不算突出的类型,整体是有一点薄的状态。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主要适合的声线类型集中在重视顺滑度、不过分厚重的类型。颗粒感会打磨得小一些,结合有一定距离的人声位置,在聆听一些粗厚人声的时候会感觉到有点缺味儿。对于 anisong 等风格中容易出现的偏细的女声则有着不错的包容。人声音色的渲染是有的,主要集中于偏向高音的一些频段,程度不会过分。喉音位置基本正确,气声比例比常规要稍微略多一点,齿音有所打磨,仅在部分曲目中会有所感知。人声频段的通透程度较高。
乐器方面,走得是线条重视程度稍高的路子。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听上去都是比较精致、厚度不高的风格,音色会在偏高的频段稍微有所变化,拉拨弦的细节听上去在这个价位算是比较丰富的,也有一定的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扎实,且在空间中会占据比较大的比例。铜管类的气势感较足,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不会缺少亮感。木管类的扎实感适中,空气感稍有突出。乐器的泛音表现不会很多,听上去也有点发紧,自然度稍显不足。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很强,Snare 收得比较到位,镲片类的亮度足够,不会过于刺激或是金属感溢出。
高频亮度适中,但是能够听到一些能量突出的尖峰,好在并不会听起来过于刺激。极高频的衍生能力在千元内表现较好。滚降不会过快,稍微有点早,没有截断感。
声场规模不算很大,一些乐器的前倾会使得它听上去压迫感比较强,横纵距离基本相当,声音的“高度感”比上代有所提升,呈现出一个扁球形声场。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不错,虽然人声稍远但不会躲到乐器后面去,整体感表现尚可。解析能力同价位出色,也有一些“解析感”的突出。动态良好,瞬态适中。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SonoFlow Pro 在默认状态下对于重视 bassline 和人声线条的流行和电子分支曲目都是适合的。对于一些偏重型的摇滚在低声压下有着不错的表现力,金属则稍有些不搭。Anisong 的适应性不错,不过需要你减少一些低频的增益。Acoustic 大类,它对于爵士的表现在这个价位是不错的,但是会有一些密度过高的感觉。中小编制的器乐作品普遍表现良好。
有线模式下,它对于电子音乐和一些相对平缓的 OST 适应性明显更好。说实话我是更加喜欢用 SonoFlow Pro 的有线模式的。尽管要经过 DSP,但它的单元素质在有线状态下,bypass 掉那些预设音效,会有更完整的表现。桶音感也会降低不少。
如果简单总结 SonoFlow Pro 的声音风格,它要比初代 SonoFlow 明显更加重视两端的能量感,听上去更加两头翘,所以需要平顺声音的用户可能需要适当进行调节。声音素质其实相较于上代是有一定提升的,不过基本是在一个水平内微调。降噪表现和信号连接保持了 1MORE 中高端产品线的一向优秀表现。佩戴表现有所优化,能够兼顾轻量化和包裹感。考虑到它499元的售价,它依然是值得购买的。当然,频繁降价的初代 SonoFlow 也依然在我们的常规推荐行列中。
KingTsui, TDS Studio.
Sept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yamete
校验提示文案
yamete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