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笔电变身AI PC?体验一把“豆包”有多好用
你能想到现如今搭载AI大模型的软件应用不断丰富到哪种程度了吗?我先贴张图给大家感受下↓↓
它们才不只是AI领域行家的专属,事实上,哪怕不懂背后高深的技术原理,依然不妨碍我们普通大众随手下一个AI应用玩得风生水起。
比如没学过编程的小学生们可以轻松获取到代码;
对绘画不感冒的业余选手能得到美轮美奂的插画作品用于工作或是发朋友圈展示一番。
说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吧,有个同事正是“豆包”这款AI软件的忠实粉丝,她经常向豆包提问从而快速获取高密度信息,来快速应对家里小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city不city”嘻嘻不嘻嘻“因为他善"等00后层出不穷的热梗意思,也都是豆包告诉她的,冲浪起来完全无压力。
拿我自己和周围不少同事朋友们的感受来说,使用AI应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另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AI专家,但我们确实都需要有使用AI的意识。
平时生活中多用AI,哪怕它仅仅给你加油陪你唠嗑,只要对你的生活带来帮助那就是有价值的,更别说能嵌入工作业务中辅助我们显著提效了。
不过,毕竟我们工作场景下的主战场是笔电,如果觉得手机上的AI应用不方便,很多文件、资料在笔电手机相互之间传来传去步骤繁琐还容易混乱,其实现阶段同步发展的还有相应的AI电脑端软件,例如Liner、Photoroom、Deep AI...当然啦,还有我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豆包(是滴~豆包已经成为我们整个部门的心头好了)。
咱不扯虚的,接下来我分享下豆包电脑版有多好用哈~
•精致、高产的文生图实力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AI应用里有单一做搜索问答的,有单一做绘画图像处理的,而豆包电脑版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兼顾提问搜索、内容总结提炼、文生图等多种技能,适用范围覆盖我生活工作所需。
简单举个栗子,作为一个以码字为主的打工人,像是我写一篇长文首先得确定选题对象,然后梳理大纲思路,接下来搜集素材写初稿,再之后是排版布局形成终稿。
整个过程中找图文素材比较费时间,特别是有时候碰到合适图片没有版权授予、无版权图片里又没有中意的情况,这就很尬了...好在有豆包电脑版,直接一个prompt给过去,几秒工夫就有结果了——
真的很快速,对于产出图片我十分满意。其它可供我们选择的风格类型还有很多,允许设置比例等等,可操作性灵活。
例如”赛璐珞阴影“这类偏专业的用词它也能懂,不管对于绘画小白还是懂行的朋友们来说足够用。
现在但凡遇到找图的任务,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找豆包,可靠实用。
•习惯了用豆包,经常懒得再打开浏览器搜索
继续聊到所有人都会在笔电上进行的一项动作——搜索,有了豆包以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AI赋能呢?
老规矩,直接上展示,输入"脑机接口"关键词后,豆包洋洋洒洒一长段话从概念、工作原理、发展历程逐一介绍,直到分类和应用领域为止,信息量非常丰富且方便我们一目了然,通读下来,就跟阅读简史一样基本情况能了解个大概了。
此外,我留意到它会标注信息来源方便我们溯源,以及有"深度搜索"选项满足我们继续深挖的求知欲,更省去了我们新开一页重新在大量信息选项中筛选搜集的麻烦。
对照下往常我们打开浏览器搜索时跳出来的各种信息(有些是重复冗余的,有些夹带广告),有一说一,我确实感知到豆包电脑版在尽可能帮我们减少搜索时的时间精力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示例)
强烈推荐大家自己去感受一把,我认为豆包电脑版在搜索的即时高效方面,有着比常用浏览器更多的优势。
•归纳总结,化身“第二大脑”
当然,我们打开浏览器除了进行搜索之外,也会进入其它平台看视频、查阅资料,往常我每次看视频资源都比较头疼,毕竟动辄十几分钟时长的一个视频,第一遍看过去了解整体内容后,接着又得重看记录关键知识点,而且有时暂停慢了或切快得倒回去,这一来二去的没个半小时完不成。
好在豆包电脑版还搭载了“阅读总结”功能,简直帮了我大忙。
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样子,我把想看的科普视频网页链接黏贴到豆包电脑版上,选择AI看视频选项,它立马总结呈现整个视频的主题、核心论点和亮点,条分缕析十分清楚。
在视频下方的菜单栏里,还细化出每个分论点所占的部门,便于我们准确定位跳转到想看的地方。
原本用来观看记录一个科普视频的时间,现在我能搞定2、3个视频,效率蹭蹭起飞。
以及我码字写文的时候,遇到涉及跨专业内容话题的情况再常见不过了,你以为我还是埋头一句话一句话啃嘛?当然不是啦。现在我已经学会借助豆包电脑版的力量。
比如面对这类的产业现象分析文章,豆包网页版总结出框架结构,我参照着研读更省事,很少再因为文章当中枯燥生涩的概念或公式计算而走神看不下去了。
继续上难度,把pdf文本资料放进去会怎样?我随手拿一本《纽约客》英文版扔进去:
让人惊喜的是,它对于全书不同部分的解读归纳会翻译成中文再呈现在我们眼前,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而且我仔细看过了没有任何的语病错误。
注意了!到这里还没结束,文本解读后面跟着一个“AI伴读”的选项,点击后就会来到新页面,感受很不一样。
不光支持全文翻译,可以翻译前后内容对照着读。
而且当我们关闭翻译选择阅读原文的时候,鼠标悬停在某个生词、短语、长难句上,提示我们可以进行AI搜索、解释、翻译和复制,相当于我们用不着另外打开其它翻译软件了,哪里看不懂就点哪里,及时帮我们解决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
经常研读外文文献资料的学生党科研人有福了~
•写作创作“小助手”,各类体裁风格能hold住
最后,无论是职场打工人还是学生党,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书写,什么自己做新媒体发发小红书、拍个vlog写脚本文案啦,还有周报、邮件、项目报告等等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豆包电脑版自然也没忘了在这方面发力,在“帮我写作”按键下给到多种选项,瞅了一眼基本覆盖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类文字处理需求。
例如同时跟进多个项目提交总结汇报在工作中十分常见,豆包可以产出项目目标、执行情况、成果与挑战等部分在内的报告,包含全面,我们不妨把它输出的内容作为框架,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这样的话万一工作遇到需要多线程同步处理的文案任务,能更充裕些。
另外我经常用它发散一些点子,适合新媒体人在灵感枯竭的时候扩展下思路。
好了,以上就是豆包电脑版带给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希望你也能从中一窥现阶段国内AI应用电脑端发展到什么程度。
反正我用过后,觉得豆包电脑版在AI搜索、文生图、内容创作诸多方面的智能属性拉满,堪称多边形选手,为我平日里搜索掌握新信息、高效撰写文章、储备学习知识等带来不少增益,连带着笔电有了它的加持,使用时都有种AI PC的即视感。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的科技浪潮,AI逐渐"普世化",可能起源是出于好奇和尝试,但不难想见AI会越来越融入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从不熟悉到几乎每个人都配备上手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