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2024-05-08 18:41:11 4点赞 10收藏 0评论

文章字数/4589字,阅读时长/ 10分钟

Hi,我是小懒~( ̄▽ ̄)~

今天推荐一本比尔·盖茨推荐的,关于创新型高中教育

我一开始是冲着这个“项目式学习”来阅读这本书,但看完这部分,没有给到我太多惊喜。

整体来说,我不怎么喜欢这本书,因为里面提到的教育模式,很难复制。

比如,书里提到的学校-萨米特的导师高中4年,只管20个以内的学生,这在中国的高校很难做到。

至少,在我的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生涯中,我从小到大呆过的班级人数都是60几号人以上。(不过,现在人口老龄化以及生孩子的人少,不知道以后是师资和学生配比会不会好点,但现在是不可能做到的啦~)

但我觉得家长可以学习里面教育孩子的方式,书里学校的理念和做法真的是长期主义,并不是在培养一个孩子只上大学或找到一个工作,而是培养他们更底层的能力,适用他们整个人生。

我很喜欢作者不断强调的观点:

“所以现在当他(作者的儿子)思考自己的未来时,我们讨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专业,学了以后能找什么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系列对他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如何在接下来要做的某个具体的事情里找到这些东西。唯有如此,我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即便当下的某个岗位在未来会被淘汰掉,雷特也能够从容应对。因为通过描述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时刻”,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他正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所需的技能,我相信雷特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怕这份工作现在还不存在。”

表相的职位会变,但是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是通用的。

准备》作者:[美]黛安娜·塔文纳

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书名是《准备》,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准备呢?

我们为什么需要做准备?

我以前以为国外的教育很完善,但看完以后,我发现全世界的父母和教育困境都是一样的:国外大多数父母也会忧愁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如何考上大学而忧愁。

(ps:这本书2020年出版的,国情还没差距到哪里去吧)

这本书提倡在高中阶段,就要做好“准备”。我刚开始觉得,现代社会这么卷了嘛?都要在高中做好准备,开始卷起。

但我想起书中讲到美国教育的历史:

20世纪早期,大家都很穷啊,那时的雇主需要招募有经验的工人,有高中学历的工人就可以借此踏入中产阶级。

所以很多美国人被赋予了这样的价值主张:让孩子为工业化经济做贡献,从而让整个家庭摆脱贫穷。

这种社会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原来由镇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开办的学校,渐渐被制度化的学校所取代。制度化学校实行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学生为适应工厂生活打好基础。

我听了以后,重新看学校的一切,原来都有“迹”可寻啊。比如:

学校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方式教授同样的科目,教科书的发明是为了适应将知识进行标准化处理。

学校用铃声提醒大家准时上课,是受工厂生活的影响;

统一生产的储物柜存放着全部的私人物品;

通过仅有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筛选和排名;

这不就是一条产出“合格”学生的标准“流水线”嘛~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来,作者提倡从高中要“准备”好,其实不算卷。而是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去受教育,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做提前的准备。只不过现在的教育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日渐变化的社会环境。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做准备?

因为就业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用人需求比起以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作为个体也比以前想要更多。

我们的诉求是既想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想过上稳定和有意义的美满生活。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需要上一个好大学(在他们的国情)。

那孩子如何做准备,以及怎样才算准备好了呢?我挑选书中让我有所启发的3点来分享下哈~

如何做准备?

01 项目式学习:做中学

项目式学习(PBL)模式,最早是1918年一本名为《课题项目方法》(The Project Method)的书提出的。当时,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学校负责人通过让一年级新生在校内设立一个邮局,来帮助他们理解邮局是怎么工作的。

项目式学习的正规定义是:“它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调查和应对一个真实、有趣而复杂的问题或挑战,从而习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该书中,作者运用在自己学校-萨米特的项目式学习是这样的:

“课题项目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一种挑战,该问题或挑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克服挑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这并不是说学生就不需要去了解工业革命或生命周期的有关知识,他们还是会学习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完成某个具体的课题项目来实现,项目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做中学”。而且重点是想解决的问题或挑战是与你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我一开始学习视频剪辑,通过看小破站学习pr的基础剪辑技巧,学了感觉没啥用。

后面我是真的想要运营自己的小破站账号,剪辑视频过程中需要什么就去“现学”,才真正学会了视频剪辑这项技能。

比如,我最近看的一个教你做XXX的直播。主播说,21天的课程你不需要等到全部看完才去实操。你看了一节内容,就可以动手去做。再看下一节内容,继续去实操。

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做中学”?

后面从自己的做事经验,以及看了各种内容得知:

不论是靠所谓的老师亲手带着或口述,还是看书本上等各种资料,它们都会有信息缺失,或者说这些能被看到的是显性知识。

有些隐性知识很难传达,只有通过自己做一遍,不断调整,才能从“做”中完全学会。

有句话说得好: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遍会。

02 反思学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学习和成长正是在反思中发生的。”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具体表现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自己是谁,关注的东西是什么,自身的感受是如何,以及我们要去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做。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分享2个书中的案例。

很多大人都会问孩子这些常见的问题:“你想做什么?”“你想从事怎样的工作?”“你想选择什么专业?”

但这样的问话,只会得到敷衍的回复,比如想当医生、律师、老师等答案。

最好的提问方式,是开放式的一问一答聊天。

有一名高三学生戴维,去某科技公司实习后,他的导师跟他一起反思这段实习经历。

他的导师并不是直接问他:“你想当工程师吗?”

而是将话题的重点,放在令他“印象深刻”或者他觉得独特的内容上,找出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越具体越好。

比如,导师提出这样具体的问题:

·你这次实习的目的是什么?

·你在这次实习中觉得不错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对方每说完一个,就继续鼓励他再说另外的点:还有其他吗?)

·有哪些进展不顺利的地方?

·你不喜欢XX哪方面?

···

最后,将聊天中这些零散的“印象深刻关键词”加起来,最终会拼凑出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更加认清自己关注的是什么。

这样一番聊天反思下来,既可以让戴维加深了自己对工作内容的了解,,明确什么样的工作对他是有意义的;也可以让他的导师从实习经历细节中了解到戴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借鉴了导师的做法,在思考她儿子未来的时候,不是讨论某个具体的专业,学了以后能找什么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系列对她儿子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她儿子如何在接下来要做的某个具体的事情里找到这些东西。

她从来不会问她儿子“你将来想成为怎样的大人”、“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她会问:“你喜欢做什么?”“哪一点最吸引你?”

然后记录对谈中一系列“印象最深刻的时刻”的关键词。每一次实习经历都会积累更多的关键词,慢慢的,就可以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到一些规律。通过描述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时刻”,孩子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反思可以是一种“了解自我”的复盘。

03 十六个成功习惯:提高成功机会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很多书都会提到“成功的习惯”。那是否有一些具体习惯,是可以有助于在当下和未来取得成功?

有。书中给出了一种解答:十六个学习模块。

借鉴了布鲁克·斯坦福-布里扎德博士(BrookeStafford Brizard)为儿童的转折点项目(Turnaround forChildren)开发的“学习模块”的概念框架,这个框架参考了几十年来教育和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精华,列出了十六个具体的技能,每一个技能都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人生中取得成功,而且这些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并不断提高的。这十六个技能逐层递进,学生要先习得较为基础的技能,然后再去尝试掌握更加复杂的技能。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这十六种特质与成功密不可分,在人的一生中无数次需要用到,它们具有强大的力量,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适用。此外,这些特质之间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

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也就是说,从下到上培养这16个成功的习惯,就能增加成功的几率。

在书中,有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老师和家长不知道怎么判断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这张图就可以辅助他们用来判断学生出现的问题属于哪个模块。

比如,书中有个叫扎克的小男生,他不爱做作业,老师们最后发现原因,是他对校园生活缺乏归属感,也就是属于第三层,对自我和学校的看法。

老师们采取的行动,就是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给他传递一种信息:希望他能够在学校念书,相信他有能力完成学业,一直在身边支持他,不会给他打一个扎克预期的不合格分数。结果扎克顺利毕业了。

插播一句,如果孩子达到了学习模块的最顶端:自主性、好奇心和目标感,那就说明孩子可以利用这些养成的习惯,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独立实践,也即为步入成年人社会做好了准备。

我们想要的,或者说大部分家长想要的,无疑是孩子在成年后能够具备所有的良好习惯,取得成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坚信,学习模块最顶端的三项特质正是那个目的地,而为了到达目的地,你一定要把下面几层的基础打得非常牢固。如果哪一天,雷特在面对不同的场合时,无须他人指点,能够顺应自己的好奇心,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行去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那么我就会非常肯定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04 七大领域36个通用技能:获取想要生活的能力

我们一直都想给孩子最好的,那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

作者的观点:明确告诉孩子,想要顺利长大成人,必须具备哪些通用技能;以及随时利用每一天,每一分钟,去帮助他们培养这些技能。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通用技能?

大方面来说,未来是复杂多变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们也需要培养应对这种变化的通用能力。

小方面来说,理论上学校应该培养孩子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但这不太可能实现,因为每个孩子想要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通用技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什么是必备的通用技能?

市面上虽然有对于通用能力的要求,但是描述起来都很笼统,比如要求你要有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性等。

所以,书中的学校在深入研究相关学科并请教了一些专家之后,筛选出了七个符合他们教学标准的通用技能,在七个通用技能之下,再细分36种技能培养。

跨学科的课题项目设计应考虑以下36种技能的培养:

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最后,分享书中一个很棒的成长型思维的心态:如果努力过后,没有好的结果怎么办?

书里的回答是,努力寻找答案后,依然没有圆满的结果,那也没关系。我们应该看中成长这个过程。

小节

·我们为什么需要做准备?

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用人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个体也比以前想要更多。

·如何做准备?

项目式学习:做中学。反思学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十六个成功习惯:提高成功机会。七大领域36个通用技能:获取想要生活的能力。


好啦,以上就是今日的分享啦,如果觉得对你有用,可以点赞+收藏哈,我们下次见~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豆瓣8.4,比尔·盖茨推荐的书!
展开 收起

思维的囚徒 活出生命的意义7原则 中信出版社

思维的囚徒 活出生命的意义7原则 中信出版社

29元起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18.4元起

《崔玉涛育儿百科》(特别版、精装)

《崔玉涛育儿百科》(特别版、精装)

89元起

《养育男孩》(典藏版)

《养育男孩》(典藏版)

9.9元起

《小家大变局》(精装)

《小家大变局》(精装)

29元起

崔玉涛系列(套装5册)崔玉涛育儿百科+崔玉涛自然养育法+崔玉涛育儿漫画 崔玉涛等 中信出版社图书

崔玉涛系列(套装5册)崔玉涛育儿百科+崔玉涛自然养育法+崔玉涛育儿漫画 崔玉涛等 中信出版社图书

134.2元起

《崔玉涛育儿百科》(精装)

《崔玉涛育儿百科》(精装)

63.3元起

《养育女孩》(新版)

《养育女孩》(新版)

9.9元起

《最温柔的教养》

《最温柔的教养》

29元起

《丁香妈妈科学养育·百位医生给新手妈妈的育儿解决方案》

《丁香妈妈科学养育·百位医生给新手妈妈的育儿解决方案》

49.5元起

情绪 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纳他人的情绪 中信出版社

情绪 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纳他人的情绪 中信出版社

34元起

谁动了我的奶酪 新版(套装共2册)斯宾塞·约翰逊经典续写 中信出版社

谁动了我的奶酪 新版(套装共2册)斯宾塞·约翰逊经典续写 中信出版社

45元起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变化的绝妙方法(全球销量突破3900万册纪念版) 中信出版社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变化的绝妙方法(全球销量突破3900万册纪念版) 中信出版社

22.5元起

准备 不可思议的教育轰动全美 一本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精彩指南 樊登、比尔盖茨推荐 中信出版社

准备 不可思议的教育轰动全美 一本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精彩指南 樊登、比尔盖茨推荐 中信出版社

34元起

《掌中花园:无穷小亮的栽培心得与技巧》

《掌中花园:无穷小亮的栽培心得与技巧》

34元起

《从此开始喝精酿》精装

《从此开始喝精酿》精装

19.9元起
0评论

当前文章无评论,是时候发表评论了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天猫超级红包
距结束::
每天领现金,最高24888元
红包按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10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