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往返河南、北京80多次,商丘民警拍出故宫不一样的美
你去过故宫吗?
如果你去过,也会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或拿出相机,拍出故宫的威严、气势、恢弘与壮美吧!
的确拍故宫的人很多,但极少有人像苏唐诗那么痴迷,把故宫拍得这么美!
他一直以游客身份在拍摄,和你我一样,在常规的时间,走常规的路线,在这样的条件下,拍摄他心中的故宫,捕捉故宫最细微的美。
故宫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绿柳红墙,龙阙凤檐,全都被苏唐诗收入镜头,一眼万年。
当他从3万多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编成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都被他的作品打动,并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亲自作序。
“我和苏唐诗先生并不相识。他寄了一本样书给我·······我理解他的意思,开始并不打算回复。但当我翻看这本画册之后,便改变了主意。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在翻看这本画册的时候,我便认识了苏唐诗先生。虽然尚未谋面,但已惺惺相惜。”
他写道:“感谢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这也正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苏唐诗拍故宫7年,单霁翔刚退休,苏唐诗的画册便集结完成。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不谋而合,把最赤诚的热爱献给故宫。
苏唐诗这位来自河南小县城的摄影爱好者,因拍摄古建筑出名。他镜头下的故宫,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威严高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皇权,而是走下神坛贴近生活,鲜活又富有温度的古建筑。
苏唐诗拍摄的,正是这样一个故宫:亲切的、熟悉的,但又与你日常所见略有不同。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直言:“苏唐诗用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摄影器材,行走的是大众游客路线,但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出了别样的故宫,为人们呈现出一组惊艳绝伦的视觉盛宴。”
只是,美的背后需要忍受极度的孤独与辛苦。
为了拍故宫,7年时间,苏唐诗先后往返河南与北京之间80多次。他也成为人们口中专拍故宫的“网红”摄影师。
然而,对于苏唐诗而言,“我心中的故宫,每个角角落落,每一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我用去好多年的时间,试图去解读这种极平常又极不平常的美,试图解读其中的密码。”
带着情感和温度的拍摄,让原本“高冷”的建筑,仿佛也多了些人间烟火气。无数人看过这些照片后,都被惊艳得说不出话!人们好奇,到底是何方摄影大神才能拍出这样精美的照片?
但任谁也想不到,苏唐诗先前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曾在河南商丘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
苏唐诗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摄影、绘画、书法。
长大后成为一名民警,但由于工作繁忙,长年累月的辛劳,导致他右耳失聪,腰椎病发作成月都站不起来,后来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退下来。
为了缓解压力,2006年他重拾年少时的爱好,买了第一台相机。
刚开始练手,他决定拍家乡的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花木、风景、河流、行人……都可以成为照片的素材,有人说他“见山拍山,见水拍水,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为了一张照片,他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就开车从县城赶到黄河故道拍照,拍到早上七点,再开车回去上班。
为了拍公园的水鸟过冬,他在严寒刺骨的冬天,连续八天凌晨起床,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从不会为了节约时间,而故意轰赶水鸟。
就是用这样的“笨”方法,他拍了8年,那时候的苏唐诗古建筑拍的并不多,与古建筑的结缘,源于2014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古建筑摄影大赛,便投了一组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照片,没想到从百万张照片中,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获奖令他有些意外,但也仿佛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拍摄古建筑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骨子里的传统让他愈发痴迷古建筑,对古建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拍山陕甘会馆,他连续10次开车前往。
为了达到最好的光影效果,他一直拍到游客散尽,甚至被管理员放犬驱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他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因为太过专注,燃着的香火掉落在衣服上竟浑然不觉。至今苏唐诗的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的疤痕。
正是在这种忘我的专注里,他拍的照片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在很多人眼中,古建筑代表着枯燥与平淡,苏唐诗却深知这背后,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拍遍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苏唐诗突然意识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之前几次拍故宫都只是为了“练手”,却没有真正为其出一个系列,所以,他决定专心拍故宫。
为了拍故宫的雪景,他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情况,在春运返程高峰期,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腿都站僵了。
结果拍完刚回家,又遇上故宫上元夜,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苏唐诗还没来得及歇脚,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手脚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却一直不舍得放下镜头。
为了拍故宫的雨景,暴雨天,他顾不上穿防护服,被淋得浑身湿透,只给相机套上袋子,在雨里一扎就是许久。
有一次下午四点多,临近故宫闭馆,突然天降暴雨,雨停后,故宫地面上水平如镜,天空云海翻腾,极为壮观。
苏唐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跟在正在清场的工作人员身后,厚着脸皮疯狂地按着快门,拍了十几张照片,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这也成为他后来最得意的作品。
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游客入镜,他大清早就去故宫排队,常常是第一个检票第一个进故宫,然后在游客进入之前,快速抢先站位拍照,拍完立即甩开游客往后跑,常常是进去的最早,走的最晚。
故宫当了苏唐诗七年的“模特”,他早已经对这个“老搭档”了如指掌。每条路每道门都一清二楚,几点几分光线会到什么地方?哪个拍摄角度最好?什么时候光线最佳?哪个角落的站位会有什么样的场景?甚至连御花园中花开的时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三月的杏花,四月的丁香,六月的荷花,七月的凌霄,九月的菊花,十二月的腊梅……说起这些,苏唐诗如数家珍。
在他眼中,古建筑是会说话的,它们穿越悠悠岁月,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时光荏苒,那些深藏其中的文化记忆,被他用照片一一展示出来。
正是在这样一步步踏实的实践积淀中,在雨雪风霜、花开花落里,他拍的每张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
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凝固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阅尽往昔世相,历经风云变幻,回眸一瞥,倏忽已是百年。
任时光流转,时代变迁,我自静待花开,岁月安澜。
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极致的惊艳,牢牢锁住人们的目光。
这些照片,有过往盛世王朝落幕的苍凉,又有泰然处之的淡然,故宫带着它独属的尊贵典雅,静观历史变迁。
随着摄影技巧的愈发纯熟,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与学习,有人建议苏唐诗把照片集结成摄影集,他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出发点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古建筑,关注古建筑之美。
苏唐诗说:“能够为民族血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文化,把散乱的目光聚焦于古建筑,进而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就足矣。”
他不追名逐利,但有一个小小奢望:“地球那么大,人那么多,每个人都能看见这样的故宫,这样的美……”
carlos007
校验提示文案
漫步的微博
校验提示文案
刻薄哥
校验提示文案
有道Lee
校验提示文案
有道Lee
校验提示文案
刻薄哥
校验提示文案
漫步的微博
校验提示文案
carlos007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