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笔记】绯乐涟II:200元“卷王”级多用途HiFi入耳耳机
品牌:Feaulle 绯乐
型号:涟II
类型:有线入耳耳机
定价:188元(3.5无麦版)
技术特征:10mm动圈单元、LCP球顶振膜
外观特征:铝镁合金“涟漪”形外观设计
其他特征:做工精致,高声价比
声音概述:均衡中正,饱满清晰
适合人群:200元内追求调音健康、素质越级的杂食型均衡塞的入门烧友或数码爱好者;想要更高音质的电竞、手游玩家。

200元买什么入耳耳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是顶着200的预算买,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推荐水月雨的兰,翻车率几乎是0%——唯一的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兰的调音风格。现在,又一款高性价比入门级入耳耳塞进入了我的200元档推荐清单,那就是绯乐的涟II,并且这条塞子在高素质+均衡杂食的基础上,提供了大家喜欢另一种的调音风格。


涟II很显然并不只是瞄准HiFi发烧友的市场,而是包括了PC电竞、手游玩家等在内的群体。从产品形态来看它有很多版本:除了我手上这条3.5mm无麦版,还有3.5mm带麦、TYPE-C带麦、USB带麦、3.5mm带麦+PC音频线版,再加上黑白两色可选,也就是一共有10个可选方案,可以说相当丰富了。

我第一次听到绯乐的产品是在2023的展会上。当时觉得这个牌子的耳机设计独特、做工优秀,并且每款产品都有着自己的外观设计而非简单的随大流;同时在声音表现上,绯乐有着自己的声音理解和出色的素质表现。光靠上面几点,绯乐就把自己和那些只靠“公版”方案做耳机的厂家清晰地区分开来。

涟II作为200元内的产品包装比较“平平无奇”,内部结构也很简单。内容物除了耳机本体和线材之外,就只有三对耳套和一个收纳袋。可以看得出的是,涟II的成本绝大多数用在了声音层面的提升上。耳机腔体相对小巧,面板上有着呼应产品名称的层层“涟漪”,虽是不足200元的产品但工艺相当精细,以CNC雕刻出的水波纹效果还是挺吸引眼球的,黄铜导管的漂亮质感和面板上铜金色的Logo相互呼应。涟II的腔体厚度偏薄,造型比较符合人体工学,单从颜值来讲也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配合绯乐原配的耳套,佩戴感受相当好,轻盈且贴合,配合线材对重量的分担,基本可以实现无感佩戴。涟II的线材为带屏蔽的Litz编绞高纯铜镀银线材,柔软纤细,保障声音的同时不会对良好佩戴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方便测试,我手上这条涟II选择了3.5mm无麦的版本,颜色为黑色。之所以能够得出文章开头的结论,源自于涟II在开声之初即给予我的惊艳的声音表现。以无麦版188元的售价来看,这又是一条在声价比层面“不讲武德”的入耳耳机产品;而且与同价位竞品不同的是,涟II的声音均衡中正,还原之余,声音有厚度、有密度的同时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涟II在“音响性”和“音乐性”之间的权衡方面把握得十分不错,既有同价位出色的声音素质,又保留了良好的乐感和情感。易驱动性方面,涟II是典型“下限高”的同时上限也不低,用入门级小尾巴或播放器、手机直推声音固然不错,如果愿意用中端以上的播放器或者耳放来尝试驱动涟II会有更加惊喜的表现,甚至你可以给它换根4.4mm平衡线也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作为“什么价位干什么事”原则的遵循者,我并不建议用涟II去搞一些“酱油贵过鸡”的玩法,只是想告诉大家涟II的潜力并不应该受其价格的限制而“封顶”了烧友的想象力。


风格方面,涟II是均衡中正的风格,厚度适中而不肥,密度适中但不至于骨感,三频能量分布较为平均,没有刻意突出某一个频段——这样的调音在入门级耳塞身上是比较冒险的,因为很容易让塞子听起来“没特点”——从结果来看绯乐很好地避开了这种结局,成功地让涟II听起来既有“素质感”的同时声音又不缺乏立体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有力度而又不会侵略性过重。具体来看三频表现的话,涟II的低频量感适中,下潜在这个价位难得地表现不错,弹性适中,甚至还能听出一些层次感;虽然一点也不算“过量”甚至BASS HEAD上头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少,但平心而论这样的低频在这个价位,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中频方面则是保持合格密度的前提下,能量与力度兼具,结像则略微偏瘦,距离适中不贴脸;整体上中频不论人声还是乐器都是偏重还原、低音染的风格,细节表现同价位优秀,但在形体感方面拿捏得恰到好处,如果中频再薄一点可能整体听感就是另一种评价了。高频方面则算是200元内耳塞“分水岭”之上的表现,基本上在这个价位,想要在整体框架上取得良好表现的同时想要让声音更容易“被记住”,高频的表现是很重要的;涟II的高频是比较踏实但不发暗的那种,亮度合适且压得住不发票,解析方面可以胜任高音乐器的正常回放要求,有少量的柔化染色而不过量,总体有着良好的还原度和音色刻画能力,使得涟II对于古典曲目尤其是器乐SOLO中的表现不俗。


涟II的声场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刻意夸大规模感,属于典型的室内舞台型声场,纵深和横向的比例健康,层次合理,定位相对准确,用来听听乐器SOLO或者小编制是没问题的;动态方面得益于这枚LCP球顶振膜的双磁路双腔体10mm动圈单元的出色表现,发挥得“居然”很不错,用来听贝五德九时对于大动态的表达还挺舒服的。


涟II除了3.5mm版本之外,TYPE-C版本和USB版本可以直插手机或电脑,对于耳机/麦克风分开的PC也可通过专用的音频线连接。其中,C口版和USB版内置DAC,除了能实现最高支持32Bit/384kHz音频文件外,还可以通过麦克风按键切换HiFi模式/游戏模式/影院模式来根据不同场景的声音回放要求实现声音风格的切换。综合来说具有很好的功能适配性,支持的设备类型也多于传统HiFi耳机。


而从声音角度来看,涟II无疑是一条均衡杂食的HiFi向的入门级“卷王”型高素质入耳耳机,其对于不同曲风的百搭性、出色的声音素质、均衡中正的声音风格,以及丰富的可拓展性,无论作为HiFi聆听还是玩游戏、追剧看电影都有着很好的声音表现——这也是涟II能够进入我在200元内日常推荐清单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