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爷爷,我想给娃讲的三件事
上个周末是灰色的,“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一天之内,我们送别了两位科学巨匠。
袁隆平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伟人般的存在。可是,他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却又是模糊的。
因为他走了,我才在大家的怀念中,听到了关于他的各种故事,自己也忍不住翻了翻他的传记和纪录片。越看,心里越酸。
纪录片,我是拉着安德鲁一起看的,我告诉他,这是一位很厉害,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爷爷,四岁半的他看的懵懵懂懂。
但是,有这么三件事,是我特别想传达给安德鲁的,也是袁老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巨大财富。
能吃饱饭,是我们的幸运
不光安德鲁这代娃,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对“饿肚子”这件事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给他讲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不懂,人为什么会饿死,吃饭就好了嘛,为什么会没饭吃。
虽然每天都说着: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费粮食哦,但其实连农民种地都没有见过,又怎么能真的体会辛苦。
小时候,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每天只有地瓜吃,现在看到地瓜就恶心。我还笑他,你们那时候的地瓜不好吃,现在的地瓜可不一样了!
人就是这个样子,在幸福中生活,就觉得一切都很理所当然,感受不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这次,因为袁老走了,我才有想法去查了查“杂交水稻”,那些一直存在的数据才真的走进我心里,让我震撼了一下。
- 袁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使水稻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课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 2018年,袁老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实现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记录。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3000斤,再创历史新高
- 在中国,超过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为杂交水稻,1990-2016年间,中国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60.9%。而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为中国多养活8000万人。
- 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约2吨。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来源 新湖南
我想告诉安德鲁:因为袁老,我们才有了“好好吃饭”的权力和幸运。
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个关于袁老的采访,记者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袁老给出了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他说:我们搞应用科学的,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电脑上都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他还说:机遇宠爱有心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好的机会都有。但是,你不是有心人,你没有经验,没有追求,那个机会就放过了。
看完这段话,我真的无比认同。“心怀梦想,脚踏实地”,随口就能说出来的话,想要做到真是太难了。
翻了袁老的传记之后,更能感受到:成功者身上固然充满了名誉和高光时刻,但背后的奋斗故事更是迷人。
水稻是自花传粉作物,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样的作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
啥意思呢,就是水稻自身就带着雄蕊和雌蕊,如果不管它,就自己结出种子了,最后出来的水稻,各有各的样。
想要杂交,就得把雄蕊给去掉,让其他品种好的来授粉,把优良品种保持下来。可是,人工掐雄蕊工作量太大了,只能去寻找天生没有雄蕊的品种,再进行培育。
也就是说,当年三十多岁的袁老,选择了杂交水稻这条路,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绝大多数人认为走不通的路。
而事实也确实艰难。
1960年的夏天,他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相比其他水稻,这株穗大粒多,颗粒饱满,这是袁老发现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但是它的后代并没有长成特殊水稻的样子。
之后,他一直苦苦的寻找特殊水稻,每天都泡在稻田里。结婚了之后,他老婆跟他一起每天泡在稻田里。
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袁老辛苦了三年的培育,被砸烂;还有一次,好不容易长大的秧苗被烧毁。
就是这样,在各种质疑,误解,反复失败中,袁老一直坚持着,辗转了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多地。
直到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老把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才打开了突破口。
如果看袁老的生平,你会发现,他一辈子都专注于自己的两个梦想中: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一直坚持,从未放弃。最后,他做到了。
- 1964年,袁老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 1975年,研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 1997年,开始“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 2001年,指导选育第二代超级杂交稻
- 2004年,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
- 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 2016年,7月20日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记录
我想告诉安德鲁:梦想不是想出来的,梦想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绝不放弃、脚踏实地的坚持。
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
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和安德鲁一起看的纪录片是《时代我》,袁老是其中的一节。
拍摄的时候,袁老已经90岁了,纪录片的内容就是侧拍他日常的行程。
要参加很多会议,也有很多人要会见。有一次,连开了几个会议,下了会就要吸上氧气。
但是,隔着屏幕,你都能感受到,袁老说起水稻,看见水稻时,眼睛里闪烁的星光。是真的非常热爱的那种星光,一说起来就忍不住嘴角上扬的热情。
这种精神也让我想起我大学的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年暑假,学校组织去台湾游学一个礼拜。”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教授,我们的行程是沿着海岸线,坐着巴士从南到北。沿路很多盘山路,我们那时候二十多岁,都坐的直发晕。但老教授,一直不停的给我们讲解沿路的各种知识,路平的时候,他就像导游一样,站在前面,非常兴趣高昂的给我们讲啊讲。“
那种热爱,是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即便是当时对专业还并不喜欢的我,都被感染的振奋了起来。
很多人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为外因,比如家境很好啊,爹妈很牛啊,时机很幸运啊。
可是,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成功,最核心的还是这个人本身,这个人内心里对于一件事情奋不顾身的、持续不断的、时刻坚守的热爱。
我想告诉安德鲁: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不分大小。即便你的热爱,没有带给你世俗上的成功,你也会从热爱中获得一件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快乐。”
袁老非常伟大,袁老的母亲也非常伟大。
看了袁老给母亲写的那封信,还有传记里的描述。这位母亲不仅十分重视教育,还在漂泊的生活中,始终给孩子们注入积极向上的能量。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母亲,才在袁老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也让袁老不仅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成了一位被称为90后梗王的可爱的人。
这更是提醒了我,育娃先育己,想让娃变成什么样的人,就要先给出什么样的东西。
今天上午,袁老的遗体送别仪式已经举行。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先生千古。希望我们后辈人也能像袁老一样,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袁老,一路走好。
P姐说
关于袁老的几个纪录片,推荐大家自己或者带娃一起看看,你会对这位伟大的老人有更深的了解。
复制网址网页搜索即可⬇️。
1、《时代我》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8vqt5a8.html
2、《为时代而歌 袁隆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b411s7Ur?p=60
3、《大国根基:袁隆平的两个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446252
还有一个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给娃讲讲袁隆平的故事。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 鲁智深闯海淀 ID:andrew-haidian授权发布,原标题:关于袁隆平爷爷,我想给娃讲的三件事,作者:P姐,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小土豆爱爬树
校验提示文案
细骄
校验提示文案
守龙看花
校验提示文案
统帅堂
校验提示文案
小红驴
校验提示文案
小红驴
校验提示文案
统帅堂
校验提示文案
守龙看花
校验提示文案
小土豆爱爬树
校验提示文案
细骄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