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玩的几样瓷器篇三之青花
上一篇和大家交流了一下釉里红,釉里红实在是“变化多端”的一个工艺,烧好烧坏都有人追,搞得我都好想去做这门生意了,反正怎么烧都是有人买的,只要不破。开玩笑开玩笑了,我们家祖传种地的,对这烧窑的活不专业啊,只能做个消费者了。
说完了釉里红,这篇说说青花吧。一般也叫青花瓷,这个名字听得多了吧,我们周董的歌已经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青花瓷,这首歌收录在2007年11月2日发行的专辑《我很忙》中。不知你所看过的青花中,有没有一个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不过我觉得小刚的《青花》也是挺好听的,两种不同风格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 氧化钴 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 ,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 康熙 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 青花五彩 、 孔雀绿釉青花 、豆青釉青花、 青花红彩 、黄地青花、 哥釉青花 等衍生品种。(百度百科)
所以青花从唐开始一路走到明清,1000多年的工艺演变,各有特色各有味道,如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而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这个大家也很熟悉了吧,《古董局中局》中出现过的。不知道看了上面两图,大家对元、明的青花能不能分辨?
在青花的青料上面,也有很多的种类,如回青、浙料,平等青,苏麻离青等,各有特色,
一图看懂青料。
现在做青花的店家很多都自称是苏麻离青料,感觉好像没有苏麻离青就没办法玩一样,也可能是借着噱头来拉客吧,毕竟这货是从国外传入的,很多人的心理就是如此
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不过到底是不是这样谁也说不准了,因为成分已经失传。所以店家用来招揽的苏麻离青料很大成份都是类似而已吧。
我手上的青花就三个,均出自同一家,气窑出品。东西看一去差不多,价格却大不同,不过从落款也可以看出不同,分别是造、藏,珍藏。都是仿明青花。
这个是藏,庚子年重器,狮子、老虎、瑞兽于一杯,发色比较好。当初入手价13000,现在2倍价格都没人出。
这款是造,价格便宜些,
我们可以看到,好的青花,都会有锡斑,也叫锡光、或者银光,不过,说它是锡斑,其实不是锡,而是铁的氧化物,由于色泽类似锡的银灰色反光,故而称为锡斑。关于锡斑,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有直观而精辟的定义:“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形成原因:其一是青料中局部铁元素过高,在高温釉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烧窑加温结束后,温度下降,饱和部分的铁元素开始析出,器物上就容易产生锡斑;其二就是,画师绘制的时候,在落笔、顿笔、叠笔处,青料聚集,经过高温,就会形成不规则的黑色凝聚斑,浓重处往往就会形成锡斑。
当然,摸上去不能割手,不然就是瑕疵品了。
最后是一个珍藏,暗刻狮子杯,价格和第一个差不多。表面上看,这杯子上的狮子像是留白,就给了两个眼睛,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细看,狮子留白部分有线条勾勒,体现出了狮子的神态。且不单单只有狮子上有暗刻,还有狮子舞的绣球上也有。这个细节,藏得比较让人感兴趣。
上面几个杯子的发色还是比较正的,如果差点火候,蓝色就会比较淡了,也没有锡斑出发现。
两个放在一起比较才直观,很容易可以看出,左边的完美,右边发色不好,温度不够。都是同一家的杯子。
都是一些个人喜好,如有说得不对,欢迎大家指正,一起探讨。
正巧,刚写完,又收到了两个盘。
和今天三个杯子不是一家的,大家能看出有什么差别吗?这两个盘子是仿元的青花,这家基本都是仿元青花1:1的,画功也很老道。当然价格也不便宜。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卑微之卑微者
校验提示文案
akwk330
校验提示文案
买买买啼
校验提示文案
达达尼昂乐队
校验提示文案
狼的小黄花
校验提示文案
杨三疯
校验提示文案
杨三疯
校验提示文案
akwk330
校验提示文案
买买买啼
校验提示文案
狼的小黄花
校验提示文案
达达尼昂乐队
校验提示文案
卑微之卑微者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