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之达娃商战
1996年,外资入华的背景下,娃哈哈经证券机构香港百富勤的牵线,与法国达能成立合资公司。协议结果是,达能和百富勤成立新加坡金加投资有限公司,在新成立的5家合资公司中均占股51%。娃哈哈一方占股49%。

娃哈哈和达能的矛盾的爆发在2006年。
矛盾点包括,百富勤破产后,达能趁机收购百富勤持有的合资公司股份,实际上成为合资工资的最大股东,这挑战了宗庆后的底线。在合作建立之时,宗提出四个条件:娃哈哈牌子不变、经营管理必须全权委托娃哈哈、不能辞退之前的员工,也不能改变退休职工待遇。
其次,娃哈哈认为以往合作中,达能没有给予承诺的技术支持;并且在娃哈哈之外,入股光明、汇源等同行,尤其是娃哈哈的直接竞对乐百氏。达能则控诉娃哈哈,擅自组建20多个非合资公司,以回避分成。
双方官司20多起,从舆论战打到法律战,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还曾出面调和,都无果。
2009年,双方达成和解,达能将其在合资企业中所持的51%股份,作价4.5亿美元出售给娃哈哈,就此退出合资企业。
达娃之争被称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影响最大的国际商战。这是特定时期的中国企业与外资的亲密接触,也是中国老板给出的中国式解法。
据说,娃哈哈最初在签合资合同时,宗庆后甚至没有一个外部律师,也就意味着可能没有专业人才为娃哈哈把关。签约时,宗庆后也不理解达能与百富勤的关系,所以事后说仍以为娃哈哈是合资公司的控股人。打官司的阶段,娃哈哈也因为经验不足、能力不全,前期输掉了一些舆论战。
但宗庆后的商业诉求又是明确且坚定的——始终与达能硬碰硬;商业嗅觉也是敏锐的——提前注册20多个非合资公司。

尽管路透社评论,达娃之争「让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产生了很大的忧虑」。也有人称「这只是宗庆后一个人的胜利」,但回到当时当地,以宗当时的压力和知识背景,他已经展示了一定的判断力,彰显了那一代老企业家的魄力与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