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朱民谈比亚迪落泪:中国制造业崛起是一代人的骄傲
相信最近很多朋友都刷到了这则消息,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提及参观比亚迪工厂后,直言“这是一代人的骄傲”,谈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时更是数度哽咽。他对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在各大媒体平台都引起了广泛共鸣。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从“赶”到“超”
朱民在访谈中指出,中国制造业能实现如今的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厚积薄发的必然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前 20 年,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优势,以 “最便宜” 的标签打入全球市场;在随后的 20 年,凭借兼具性价比的产品,靠 “物美价廉” 站稳脚跟。展望未来 20 年,中国制造业将凭借 “又便宜、又好、又科技” 的独特优势,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朱民以比亚迪为例,阐述了这一蜕变背后的关键因素 —— 技术突破与工程师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是工程师文化推动产业领先,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领先地位。

比亚迪的发展历程,无疑是朱民观点最鲜活的例证。早期,比亚迪依靠代工业务起步,随后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成功推出刀片电池、云辇、易四方、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到 2024 年,比亚迪销量飙升至 427 万辆,成功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五名,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收获了丰硕成果。朱民特别提到,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售价,达到国内售价的两倍。即便如此,凭借领先的技术与卓越的产品质量,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击败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从 “成本竞争” 向 “技术溢价” 的重大转变。
工程师精神铸就核心竞争力
工程师精神,是比亚迪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朱民在谈及比亚迪时,不禁感慨:“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几千万工程师。中国工程师太了不起了!”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工程师群体的智慧与坚守。实验室里无数次的实验、生产线上对精度的严苛要求、技术团队攻克难题的执着,共同铸就了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

这种工程师精神,在比亚迪展现得淋漓尽致。2024 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高达 542 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1800 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在全球车企中位居榜首。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有力证明。
朱民的泪水背后,不仅是对中国制造业艰难发展历程的深切感怀,更是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超过 30%,拥有数千万工程师,技术储备和产业链优势愈发显著。比亚迪的三十年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其采用的垂直整合模式,以及凭借技术创新推动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思路,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 “中国智造” 的全新方案。比亚迪的成功,不仅仅属于这一家企业,更是中国制造业集体奋进、向上发展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