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世界——科幻作品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创作立场声明:盘点一下近年来看过的科幻小说、电影。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如《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海底两万里》,它以物理学、天文学等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在合理推演的前提下发挥想象力。而软科幻则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等命题的表达,内容集中于心理学、社会性知识,更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更微妙的人性。
文学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可以追认为最早的科幻小说,而儒勒·凡尔纳则被称为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一直是学校推荐书目中仅有的科幻小说。近年来看的科幻小说不多,如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拿遍科幻奖项的《沙丘》,引发赛博朋克文化的《神经漫游者》。不过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我心中的科幻小说top1位置还是留给大刘的《三体》的。
《三体》我是在2015年看的,三大卷简直一口气读完,脑洞打开,此后再也难体会到那种畅快的阅读快感。后来喜马拉雅推出《三体》的有声剧,我在通勤路上又把它听了一遍,听到精彩之处直起鸡皮疙瘩。
《三体》讲述人类与三体星球的交流与对抗,“三体游戏”“面壁计划”“执剑人”“黑暗森林”“四维空间”,三部《三体》中脑洞一个接着一个,让人应接不暇。文字天然去雕饰,把人性的光辉、丑陋入木三分地剖析出来。在厚厚三大本地球与三体的博弈之后,整个太阳系被一个叫“歌者”的文明中一个最微不足道的人物随手放出的二向箔降维毁灭。整个太阳系被压缩成二维的场面虽然难以描述,却久久成为我脑海中的壮丽风景。
电影
相比于科幻小说,看过的科幻电影就多了不少。科幻大部头读起来虽爽,却也太过于耗费时间。而电影则可以用最先进的视听技术,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就为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从最经典的《2001,太空漫游》到传统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银翼杀手》,再到近年的《盗梦空间》《火星救援》,科幻电影一直走在电影工业的前沿,不断挑战工业和脑洞的边界。
科幻电影上,越是运用了高技术,年份越近我越喜欢。虽然《2001,太空漫游》是不朽的经典,但总是不太符合我心中的酷炫科幻形象。科幻电影上我很推荐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陪伴影迷走过漫长岁月的斯皮尔伯格老了也没有失去拍令人激动电影的能量,玩家穿戴上装置进入的虚拟世界相当栩栩如生。《头号玩家》虽然不是互动电影,可影片中数不尽的彩蛋让观众们恨不得在电影院就开始打弹幕。《头号玩家》中的众多彩蛋让它在我心中由优秀的电影晋升为神作,整个好莱坞乃至是整个世界,能打破版权壁垒,在一部电影中集合如此之多的彩蛋的导演,恐怕就只有斯皮尔伯格一位吧。
游戏
太空、机甲、未来、末世,科幻也是游戏制作者挥洒想象力的载体。3A科幻大作很多,《底特律:变人》《泰坦陨落》《质量效应》……而我完整玩过的则很少。写到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游戏,我脑中最先想到的竟是《武士零》。
《武士零》我是在switch上玩的,switch的掌机模式格外适合《武士零》这种体量小,脑洞大,风格化强的横版过关游戏。玩家在《武士 零》中扮演可以预知未来的武士,在赛博朋克的像素风世界中一剑封喉。游戏战斗节奏极快,流程也短,5小时左右就能通关。

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就是《三体》,它不仅是理性的想象了宇宙文明接触中最坏的可能和未来的科学进步,同时也在感性上生动的刻画了各种人物性格。从头到尾一直是理性和感性交织在一起,让人在深刻和爆发的交替中欲罢不能
这是写的小作文?
我最喜欢的小说是 深渊上的火 西班牙乞丐 上帝眼中的尖针 安德的游戏 发条女孩
还记得当年追过的科幻世界吗
对三体的看法完全一样,至今没看过超越三体的作品,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作品基本都是看到一半就弃了,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吧,不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也能看完。星际穿越只能说是近十年最好的科幻片,以电影史的纬度估计进不了前十,主要剧情太狗血,最软的剧情+最硬的科幻,真的非常可惜。
头号玩家就是lj片,哪里科幻了?
三体只是暗黑科幻脑洞,难道进化的历程不是追求光明嘛,都是想着怎毁灭,怎么可能发展
还有美剧苍穹浩瀚
科幻小说我只认三体,阿西莫夫的下在电纸书阅读器里好久都没看下去,也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原因,翻译体总觉得少点味道。科幻电影在心中排第一的就是星际穿越
居然不谈《星际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