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装监控24小时偷看孩子:缺乏边界感的控制,只会把孩子越逼越远…
最近,一位14岁的男孩向警察叔叔告发了自己的亲爹。
男孩“控诉”的理由是:亲爹在他房间里安装了监控,不让他玩游戏,他感觉没了隐私和自由👇
视频里,冷静的孩子与急得跳脚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完新闻,网友们纷纷表示:代入感太强了,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确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在家还要被实时监控,没了隐私、没了自由,这哪是家,分明是个监狱啊!
但有家长也表示,此举实属无奈,家里没保姆没长辈帮忙带孩子,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孩子自制力又差,装个摄像头督促学习,不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么?
我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明白家长的苦衷。
本想让孩子更好的学习、生活,但错用了方法,孩子反叛家长不爽,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家长们总有一坏毛病
喜欢“越界”
家长们不是不懂关爱孩子,但总喜欢干涉子女的生活,侵犯孩子的隐私和自尊。
因「监视」孩子而引发的亲子矛盾,比比皆是。
今年暑假,一则妈妈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的新闻,就闹上了热搜。
去年寒假,安徽一名14少年因不满父母在客厅安装摄像头监控自己,竟愤然离家出走。
就连我们的四字弟弟也曾爆料,他的父母在他房间安装过监控,为此他与妈妈大吵了一架。
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甚至包括成年时期。
而“隐私”也是促使孩子发展出健康独立人格一个关键因素。
父母无边界感的介入,会使孩子完全失去这一基本权利,被迫将自己赤裸裸地暴露于人前。
换谁谁能乐意?
但可怕的是,明知会有反抗,父母们依旧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麻痹自己。
为了让四字弟弟心理平衡些,妈妈告诉他,同事家的监控都是偷偷给孩子装的;
为了让自己变得有理有据,14岁少年的爸爸大声呵斥:“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言下之意就是,我做为你的监护人,我有权监 视 监督你,你要隐私权?不存在的!
如此缺乏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注定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那些被控制的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曾做过一项亲子关系研究。
结果显示,父母的控制行为与孩子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确有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孩子长大后的安全感越差、独立性越差、幸福指数较低。
27岁的时尚公关关小天,至今无法释怀童年时的遭遇:
房门的锁被父母卸掉,只留两个空洞;
甚至洗澡时,妈妈可能随时就进去了;
手机密码被破译、日记被翻看、完全没有秘密。
这些年功成名就的他,提起这段儿时的经历,仍无法平静。他说,这就像一段鸿沟横在他与父母之间。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大火的一部英剧——《黑镜》。在第四季第二集《方舟天使》中,主角妈妈就为我们展示了“以爱为名的控制”有多可怕。
通过一枚植入女儿脑部的智能芯片Arkangl, 妈妈能看到女儿的位置,女儿的身体状况,女儿看到的东西,甚至知晓女儿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芯片还有控制功能,通过该功能,妈妈能将所有可能触发孩子不利情绪的东西全都“打码”。
妈妈一通操作猛如虎,女儿从小在一个美好却又单调的世界里长大,没有危险,也没有娱乐,更没有对世界的探索。
只是物极必反,当父母愈想控制孩子,孩子的反叛就愈强烈。
逐渐长大的女儿对那些“打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她想看同学打架,想听脏话,想看血液流动的样子,甚至会去和男生发生关系…..但由于芯片的作用,这些画面她统统都看不到。
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得知自己看不到完整的世界,都是因为妈妈的监视和操控。盛怒之下,她与妈妈争吵起来,但争吵随即触发了芯片的打码功能。
眼前一片马赛克的女儿,挥舞着抢来的监视器,疯狂砸向妈妈。
屏幕最终被砸坏,女儿也终于看到了眼前的情景,妈妈倒在血泊之中,从未见过血液的她吓懵了,缓过劲后拼命往屋外逃去。
醒来的妈妈拿着坏了的监视器,满大街的哭喊,却再也唤不回女儿......
这种极端又畸形的爱,让女儿感到窒息,或许逃离才是她最好的选择。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如果用错了方式,「爱」的过猛,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以,请不要再以爱为名,将自己和孩子困于「为你好」的牢笼。
面对自制力不足的孩子
我们如何管?
那么,面对自制力差的孩子,父母是管还是不管,又该如何管?
纪录片《差生》中的一则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影片中,韩国男孩洪成浩从小沉迷于网络游戏。(*拉至文末能获取该剧的观看方式)
初中的时候,除了吃饭和去学校的时间,他每天玩6个小时的游戏,周末则玩一整天,有时甚至都不睡觉,24小时全扑在游戏上。
直到高一,他的成绩都是倒数,每天只想着玩游戏。
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成浩的父母也很着急。他们也曾以暴力的方式制止过,可非但效果不大,孩子还产生了逆反心理。
成浩父母一面担心这样下去“以后孩子长大了靠什么养活生计?”,甚至止不住怀疑“是不是孩子的脑子不太好?”
焦虑之余,妈妈更多的是惊讶:孩子对喜欢的事,怎么可以这么痴迷?
既然如此,何不让他试试喜欢别的事情,取代游戏?
抱着「帮孩子寻找喜欢事情」的心态,父母带成浩去旅游、学舞蹈、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而且全程陪伴。
父母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成浩后来醒悟了吗?
仍然没有。
成浩死活不愿意放弃游戏,高一时甚至想退学,成为职业玩家。
碰了一鼻子灰的父母最终决定放平心态,坦然对待儿子,“就当孩子一周或一个月后就死了”,一切想对儿子发火的冲动都变为冷处理。
既然没办法控制孩子的思想,不如试着相信孩子的决定吧!
儿子想成为职业玩家,那就去吧!尽情地试一次!也许试一次,就死心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父母转而支持他参加游戏比赛,还鼓励他:“加油,你可以的,你会拿到冠军的。”
谁能想到,转机就在这里!
成浩遇到职业玩家,输得特别惨。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次比赛,成浩说,“令他痛苦的不是输,而是愧对父母的信任。”
他想起父母送他到公交站为他加油的样子,想起一路走来父母对自己的宽容和支持,突然觉得特别抱歉,觉得对不起他们。
他哭了。
「自然后果法」告诉我们:孩子犯错后,亲眼看到不良后果,就会从中接受教训,然后自行改正。
成浩后面的故事,就是对自然后果法的最好注解。
这次惨败让他明白了一件事:我的能力不过如此。意识到没有成为职业玩家的能力,他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成绩仍然倒数,但他对学习并不排斥,只是单纯地想:没怎么学过习,这次学学看好了。
反正无论学得怎样,父母都不会放弃他。
他没有父母的压力,抱着一种「那就试一次」的心态轻松上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像对待游戏一样,全身心投入学习。
没想到,“改邪归正”的他,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考到了全校第一,最后成功进入名牌大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游戏比赛没能战胜职业玩家,说明成浩没有天才大脑。可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他就从一枚学渣成为了一位名牌大学学生,这怎么解释?
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指出:学习差的孩子,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因为不被信任,孩子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的精力来对付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成绩自然不会提高。
学霸背后,其实很少有监督着孩子学习的家长,更多的是信任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说回本文开头14岁男孩举报父亲的新闻,孩子沉迷游戏成绩上不去,父母跟着着急,所以采取摄像头监督的方法。
但这个监督是有限的,你能用监控孩子一时,能监控他一辈子么?
既然不能,何不学着信任孩子?温和地管理孩子?
这里有3个科学管理孩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立下君子协定
不能每天陪着孩子,又怕孩子自制力不够,家长不如和孩子签订君子协议。家长不监督,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不管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只要安全都可以。
但如果家长收到了老师在群里关于作业和学习状态的批评,这项君子协议就将作废,暂时「没收自由」。
孩子若实在没有自制力,家长也可以将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设置游戏时间,比如每天限定30~60分钟,时间用尽就“断网、关机”。
2、搭伙学习
现在多是双职工家庭,家长没时间陪孩子,可以美国学校的study partner的学习模式,即找几个关系好的家长商量,让孩子们放学后一起学习,地点轮流来。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几个孩子在一起,就会嘻嘻哈哈,学习效率更低。这的确可能是个问题,但从其他方面来考虑,绝对的利大于弊。
一方面,孩子们聚在一起,有家长帮忙照看,安全绝对有保障;另一方面,孩子们共同学习虽然免不了吵闹,但更能合作学习,家长们可以先制定好规则、提出明确要求,逐渐帮助孩子们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
3、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就是把控制权交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但不是无条件的,契约成立的条件是保证学习结果。
不过年龄尚小的孩子,自制力和思考力都比较弱,完全放任不管的后果比较吓人。身为家长,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指定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最后,用一段罗振宇老师的金句作为结尾:
“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
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走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父母孩子一场,我们无法约束孩子走过一辈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渐行渐远之时,不断调整爱与被爱的方式。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就是互相信任、互相成就!
本文经公众号:甜甜圈伐木累(ID: cnparenting_home)授权发布,原标题:父母装监控24小时偷看孩子:缺乏边界感的控制,只会把孩子越逼越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奉旨薅毛
校验提示文案
统帅堂
校验提示文案
统帅堂
校验提示文案
奉旨薅毛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