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披萨》:PTA都老到要缅怀青春的程度了吗?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特别喜欢过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位被影迷昵称为PTA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很固执地偏爱着,尤其是我的一些朋友们。从1997年导演首作《赌城纵横》开始,一直到最近的《甘草披萨》,PTA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不仅征服了影迷,更是征服了无数电影节和奖项,从戛纳柏林到奥斯卡,但依旧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独立电影的工作,老老实实地用胶片拍电影,有着一种老派人的执着。这可能是唯一、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所以当我看完《甘草披萨》并觉得不是那么好的时候,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是该说幸好还是遗憾。幸好在于还好一直没有特别喜欢这个导演,遗憾在于我的朋友们确实非常失望。
这部定调为剧情喜剧片单电影,聚焦上世纪70年代的洛杉矶,讲述25岁的女孩和15岁的男孩之间一段暧昧的恋情以及共同成长的故事,听起来就像是个没什么意思的青春片。当然看完也依旧是个无趣的青春片。不过奥斯卡倒是很给面子,依旧给了三个奖项的提名,而且都是大奖,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原创剧本。
不过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因为对美国文化没有切身的体会,确实会为观看这部电影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惑。可能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看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因为PTA抱着一颗怀旧的心,往这部电影塞入了太多个人记忆和时代情绪。就比如电影片名“甘草披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它只是70年代南加州的一家连锁唱片店的名字。如果引申开去,最多也就是“甘草披萨”最早曾被用作为黑胶唱片的昵称,因为Licorice Pizza的缩写LP恰好也是黑胶(Long Play)的缩写,而黑胶恰好也很像是一张黑色的披萨。
但是PTA仅仅因为觉得这两个词念起来“听起来很对胃口”,就把它当作片名来用了。这让外人可如何理解啊。
比较有意思的倒是电影的两个主角。众所周知,PTA长久以来有两个御用男演员,一个是已经去世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另一个是已经宣布息影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双双离开他之后,PTA毅然决然地选用了两个新人。男主角则选用了导演的已故好友霍夫曼的儿子,女主角则是导演长期拍摄音乐录影带的合作对象,“海慕乐团”成员。
而他们的角色设定更有趣,男主角是个15岁的男孩,童星出身,出演过许多电影,无论是外表、经历或谈吐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成熟许多,年纪轻轻就拥有著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25岁的女孩最初只是一个照相馆职员,生长在一个平凡的犹太家庭,自卑、脆弱,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向往,时刻都在寻找机会离开这个家。
就这样一对在年龄上确实是姐弟,但是实际上又好像兄妹的恋情,缓缓展开了。两个人的关系说是恋情,也并不完全是对等的恋爱关系,反而更像是女孩借着男孩的资源和见识“上位”,或者说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甘草披萨》更像是一位生长于70年美国的平凡女孩的成长故事。
无论是最早认识的同龄男演员寄希望于对方能够带自己离开家庭,或者后来攀上的过气动作明星希望他能够带着自己进入好莱坞,以及接触要参选市场的老朋友而投身政治圈,《甘草披萨》所着重描绘的是这个女孩朝着各个领域努力尝试的勇气,以及为了逃离中下阶层的坚韧生命力。
在这些私人化故事的背后是整个70年代美国的动荡。反对越战、女性觉醒、平权运动、石油危机、插电失真的摇滚浪潮、嬉皮文化以及各种意义上的思维解放,都为电影中的两位主角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就像是在这时代巨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是能够掌握自己的方向,比如试着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国梦,但其实依旧是时代变革在左右着他们的未来。这也正是PTA对于“美国梦”的一种诠释。
然而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女孩的无数次尝试终究都会以失败告终。无论是西恩·潘饰演的过气明星,还是误以为会有好感的市长候选人,他们无非只是想要利用这个天真的女孩而已。总是在这些心碎之后,梦碎的艾莲娜只好又把目标转移回 15 岁的男孩。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在受了许多伤害后,最终被迫“屈就”于那个最初的小屁孩。像是尘埃落定,又遗憾不舍,也有心满意足。但是这种抉择,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也。
整体而言,《甘草披萨》并不算是PTA的典型之作,反而像是上了年纪之后的一部怀旧之作。以自己的故乡作为背景,放入了太多的私人记忆,也藉由他对于美国当代社会环境与氛围的细腻观察,讲述一段在看似充满希望但实则也带有残酷的美国梦之下,角色通过追求成功的冒险旅程。
这些元素对于观众,尤其是完全没有美国文化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难免有些生疏,喜欢不起来倒也是正常的结果。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段稍显矫情的姐弟恋情而已,甚至有很多桥段就像是日剧一般。这显然不是PTA该有的水平。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请选择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