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追剧都嫌慢的年代,停更10天的《觉醒年代》为何还能让人痴等?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 影视独舌 ID:dusheme授权发布,原标题:“热搜”追剧都嫌慢的年代,停更10天的《觉醒年代》为何还能让人痴等?,作者:铁皮小鼓、何思璐,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等哭了,激动!”“望穿秋水……”“为什么就更1集!”
2月27号因为春节排播停更了10天的《觉醒年代》终于回归了。一打开网播平台优酷的弹幕,剧迷们殷殷期盼的心情溢于言表。
放在往常经验里,很难想象,一部党史题材的献礼剧能让众多网友在线催更。但在优酷播出的《觉醒年代》做到了。
这部剧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文化准备——新文化运动,追溯了那个群星闪耀的激荡年代。在《觉醒年代》的镜语和台词间,洋溢着昂扬的革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激发了年轻观众对建党前的这段文化准备史的兴趣,也掀起了一波学党史的文化热潮。
根据优酷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
事实上,具有网生基因的剧集作为长视频最重要的文娱品类之一,在近两年的社会思潮与舆情引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起初,网生剧集讲究对接圈层受众,追求类型表达的极致化,在流行与通俗文化领域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网生剧集创作的类型多元化、制作精品化的升级发展,一大批追求艺术创新表达、历史与生活思辨的现象剧集涌现了出来。它们或先锋或拙朴,或严肃或活泼,超越了类型程式,发挥着长篇叙事艺术的魅力,在主流文化作品阵列中也逐渐出挑。
换而言之,尽管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下,可供观众消费的文娱品类日渐繁多,但网生剧集在文化引领、思想激发上发挥的作用,却并未被掩映。
一部让学党史登上“热搜”的剧
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对《觉醒年代》的讨论是全方面的。
有的观众为激荡乱世下的新旧文化交锋着迷,转头去深入学习那段思想启蒙史;有的观众被历史风云中的文人风骨所感召,留下“《敬告青年》当背诵全文”的感慨;还有的观众被剧中意味深长的细节吸引,见微知著,写下了对剧集隐喻的参悟……
如今优酷剧集《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已经涨到8.9,真正做到了有意义也有意思,有口碑也有热度。
《觉醒年代》为何能让主流观众从感性到理性上,都如此代入?那就不得不提,这部剧在三个层面的相得益彰。
首先,是从思想、文化视角对宏观时局的切入。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前跌宕波澜的故事,历史背景涉及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将布尔什维克主义进入中国前这段教科书上的历史,生动呈现在荧屏上。
不过,剧集又独辟蹊径,从政治、经济范畴的“硬历史”揭露,转向以文化精神为主的“软历史”描述。故事主线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开始,以《新青年》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为中心,聚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这种主要以思想、文化视角讲述建党前史的创作思路,是对当下知识强国、文化强国思想的贯彻,为主旋律题材影视创作开辟了新路子。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强国梦添砖加瓦的普通观众而言,也更能在《觉醒年代》中找到共鸣。
其次,是人物主观的情致考量。
《觉醒年代》跨越的历史,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塑造了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像。而角色的传奇性和文人风骨,是《觉醒年代》塑造这些人物时的两大重要维度。
比如,剧中对于新文化运动急先锋陈独秀的塑造,张扬了他意气风发的浪漫派革命家形象。
但他的身份又是多元的。在日期间,他邋邋遢遢,是个吃着便当还狂言“这样的国无药可救”的狂人。回国之后,面对儿子延年、乔年,刀子嘴豆腐心的陈独秀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
作为知识分子、革命斗士,他又有自己在救亡图存方面的考量:到底是去学校任教,还是在市场中办报?再加之黄梅调《打猪草》成其平时哼唱的小曲,暗示其安徽安庆人的身份,使陈独秀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觉醒年代》塑造的伟人们,是不刻板的。他们热血、儒雅,坚守道义。他们能以大局为重捍卫尊严,又能放下身段只求招贤纳士,还能以雅趣自居陶然观雪。这样的觉醒者,更能让观众信服,在心生敬仰的同时也备受感召。
最后,还有凝练又意味深远的视听语言。
当代观众对优质剧集的考量,总少不了一个“电影感”的标准。倒不是说这个标准一定科学,但尊重观众视听素养、审美水准的提高,已经成为共识。
《觉醒年代》影像表达上的着力和创新,观众也捕捉到了。尤其是在用隐喻蒙太奇表现历史社会情状、人物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极高认同。
比如,毛润之出场时,疾风骤雨的泥泞街头,被牵着的牲口、面无表情的百姓接连入镜,坐在车子上的富家公子吃着汉堡,泥泞道路上的女孩饥饿难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环境不言自明。
再比如,鲁迅出场时,菜市口杀人,老百姓看热闹,大妈端着碗去接人血的大环境展现,从侧面将鲁迅的精神以及他笔下的世界和盘托出。而将鲁迅的眼睛、手中的笔和木雕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并置起来的镜头组,透露出他以笔作刀的写作态度。
拓人视界的宏大题材视野、传奇性与精神感召力并举的丰富人物、让人反复琢磨回味的细节与立意。在高信息浓度、强艺术表达与优酷的平台护航下,《觉醒年代》尽管保留了传统的播出更新频率,但观众却对这稀缺的文化“精粮”有足够的耐心。
归根到底,观众对历史风云、伟人风骨的热情一直在,对生活哲思、信仰追寻的热情也一直在,只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往往少了点燃激情的那一撮火花。而剧集作为情节容量大、艺术表达丰富的大众叙事艺术,在近年显然扮演了“火花”的角色。
口碑剧掀起的“文化热”
回溯近三、四年的网生剧集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引发了观众集体“文化热”的代表性剧集。
2018年、2019年,由优酷网络独播的《大军师司马懿》《长安十二时辰》先后掀起了“三国热”和“唐文化热”。2020年,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谜面叙事,则让影像解读力成为“热词”……
口碑剧能引发集体讨论、带动文化潮流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自然是网生剧集自带的“用户对接”属性。这其实说的便是在题材选择、情节搭建与人物塑造上,与观众普遍心理诉求的适配。
拿《长安十二时辰》来说,就算剥离大唐盛景与上元夜的光环,剧中的很多人物依旧熠熠生辉。
观众在弹幕上刷屏的“长安崔器”便是如此,他总扛着两个锤子,嘴角有一道疤,说话咬着后槽牙。原本是一个只想着光宗耀祖,智商不够的“猪队友”。但在最后关头,他还是站在了家国大义面前,守护靖安司。小人物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最能让人动容。
其次,是历史或现实扎根坚实的剧本,能点燃的好奇心。
戏剧浓缩加上影像的艺术化表达,最能让抽象的文化变得鲜活生动。但艺术创作讲究“失是求似”,讲究提炼与典型化,是对华彩的撷取。被勾起好奇心的剧迷,则往往会发挥能动性,主动发掘,把剧集留下的文化“完形填空”补全。
比如,曾经引起新一轮“三国热”的《大军师司马懿》。
一直以来,关于三国文化,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聚焦于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的阵营纷争,真正意义上曹丕建魏,以及司马氏篡权一统三国的历史,则被淡化。《大军师司马懿》则填补了三国时期魏魏国故事的影视化空缺。
同时,故事主线也跳脱了诸葛亮、司马懿等固有军师斗智斗勇的印象,加入司马懿与杨修、曹丕、曹叡间的关系,重新塑造了司马懿这个历史人物,也丰富了荧屏上的三国历史表达。
被打开思维的剧迷则更加发散,对三国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比如从配角何晏出发,探究魏晋玄学发端,比如从华佗“剖腹产”“开颅手术”的桥段延伸开去,考证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
最后,优质的网生剧集和观众的影像审美水准,也在相互“推高”。
我们常说2017年是精品网剧元年,原因就在于当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三部优质剧集的出现,验证了网剧进行叙事实验的可能性,也在影像美学上完成了对传统电视剧的超越。
从此,观众对网生剧集的影像标准有了高期待,精品网生剧集在创作时也更加相信观众的审美理解力。
这一点,在优酷与香港流媒体合作,在两地均获得了高口碑的《叹息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拥有罗生门式叙事结构的都市剧《叹息桥》,在叙事上有足够的先锋性。故事看似描述高楼林立下不同男女间的情感关系,实际上触及情感本质上的任意性与相对性。远近高低各不同,情感游戏里彼此尽管赤诚相见却不能心灵相通的遗憾,被表达得细腻切骨。
与前卫的叙事相匹配,《叹息桥》在摄影、构图、色调、剪辑等方面同样考究。大量的对称、三分法构图,冷调画面和黑白灰的大胆使用,再加上不断改变的镜头节奏,让十五集的故事表达出翻倍的信息量和无穷的回味。
当然,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些精品剧集,满足了观众对精神启发、文化启迪的“刚需”。
越是碎片化文娱消费成风的年代,越是到处流浪着不知何着的空洞灵魂。剧集作为如今最主流的长篇叙事艺术,有一些愿意担起当代“游吟诗人”重任的内容人们,付出了超越经济账的心力去成就作品。
比如,能让观众耐下心、仔细品的《觉醒年代》,就是主创和优酷携手,前后历时六年打磨出的作品。观众对大众叙事艺术,镜鉴人生、烛照心灵的诉求一直在,由剧集催生的“文化热”便是最好佐证。
一切情绪消费都是临时的,唯故事长青
尽管短视频平台很少公开将长视频网站比作竞争对手,但由于其“杀时间”的重要属性,长视频网站一直对短视频平台保持警惕。
2020年以来更是如此,随着8月份“抖音”日活进入6亿+时代,始终未能突破3亿日活瓶颈的长视频平台们,正式让出引流王座。在还未正式走通盈利闭环模式之时就陷入流量危机,这让长视频网站遭遇了危机。
事实上,因为同享文娱消费时间的蛋糕,就强行将长视频和短视频平台对标,多少有些武断。长、短视频是完全两种消费场景、两种内容期待,也衍生出并不相同的价值链。
简单来说,短视频平台是视频流,长视频平台是资源库。
短视频是可以即刻卷入的洗脑循环。它用碎片化的内容,满足用户的文化猎奇、知识猎奇和情绪纾解,是“杀时间”的好工具。
长视频网站则类似图书馆的“存档-借阅”模式。它需要用户参考推荐、口碑、包装等来点选或搜索,用户的诉求则是有所得、“省时间”——期待高质量的艺术表达、高浓度的信息量,或者至少要有高级的视听享受。
这是帮助用户节约时间的一次跨越,与短视频网站“杀时间”的消费目的南辕北辙。
由此来看,因为短视频兴盛就忙着把长视频丢入危机漩涡的论调,就显得有些荒诞。虽然都是文娱消费,但用户在使用两类平台时,消费心理完全不同。
王小帅在谈《地久天长》时曾说:“任何故事时间的跨度给够了,人生的无常就会自动显现出来。”这说的是时间的奥秘,但也侧面说明了长篇叙事,才是承载人生奥妙、厚重历史的合适载体。
如果以短视频的标尺来看,长视频创作确实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长视频网站,更是一项需要付出耐心、突破瓶颈、有所担当的长期事业。但我们无法想象,优质长视频内容缺席的互联网世界会是怎样——那大概将是一片看似绚烂的灰色。

要说怕,有可能怕都学成了胡适。
和年龄没关系,他们觉得美国气氛不对,仇华越来越严重,大学里面对大陆过去的教授也是各种审查。
老了,这种思想很正常。
看那些大师年轻时候风华正茂,吵的脸红脖子粗也过瘾哈
很抱歉,说的不严谨,刚才的话是有针对相关谣言,
那也不至于就因为这个,鲁迅收入高不照样骂的欢。现在能出书的顶尖文人收入也是很高的,只是不能像那时候放开、思想和文字偏离所需要受到的打击给力了。
神剧,赞!!!
没人不让他们回吧,光想干嘛。在国外不算顶尖、一回国内就权威,这几年国内对外国镀金的外国华裔专家薪酬提得幅度很大。但有米滴公民权的都不愿改回国籍,只愿在国内挣钱国外花,除了九十多的杨振宁。不说国籍,就算米帝长期居留权都没一个回国挣钱的愿意放弃。
同意。现在网络上是什么情况,价值观崩塌的情况
历史虚无主义者挺多啊,不承认拍的好,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事只会越来越多,我堂姐嫁去美国十几年没回来过,最近说要在国内买房子,居然还推荐我看觉醒时代,她老公所在的大学有不少教授想回国。
这个时代除了在国外镀金,吃喝等死的多没意思,中国的GDP很快就超过美国,你想想这里面有多少机会?
身份不一样,当时这个女孩可以这么说,但是中国高级官员绝不可能这么干,外交官的态度是由国家实力支撑的,我印象中之前这样怼美国国务卿的中国高级官员,是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训斥杜勒斯,抗美援朝的胜利就是周的底气。
笑死我了,跟以前的怼法相比现在这算个
啊
本来不怕的,就是被你们越说越怕
没代表,只是建议
国人被你代表?
你快把我笑死了
为什么要怕?
国人都应该看的剧
哈哈哈,和尚给我留点!
真实的东西,没人爱看,因为大家都需要一个希望
哪个敢?早就自强崛起多年了!1998年,在克林顿总统访问北京大学时,北大中文系94级的女生马楠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的“恶劣”。
学习强国里面有这个电视剧吗
没看过,不过比起千篇一律的宫斗小鲜肉剧,算很好的了!
主旋律电视剧近年来越来越强,电影还是没跟上。时代已经变了,以前有几个18岁选中国籍的混血儿?哪个中国高官这么当面怼美国国务卿?以后这种事只会越来越多,直到大家都麻木,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奧⋯果然又奇效
说实话,这剧的精气神不但比美剧强,也比英剧强。
不但有人看,还转变了我周边的几个恨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