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是他的历史三部曲之一,分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他身处的18世纪正是人类文明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而当时的清朝是全世界最强大、人口最多、也是最富庶的国家。
好的方面,乾隆时期的政治十分稳定,GDP很高,养活的巨量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不好的方面,国家虽然富有,但当时百姓在物资以及精神上都很贫穷,官僚体质僵化,以及后来的大兴文字狱,固执的拒绝对外开放等等。

乾隆的继位很顺利,25岁,因为雍正的去世,直接登基,这个时期,乾隆还没有在朝中经营好人际关系,对成为皇帝也并无准备,但他稳扎稳打,采用的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方式迅速赢得了人心。
将在储位斗争中被开除宗籍的人都恢复了皇室身份
释放了在雍正时期受罚过重的官员,
对于因为文字狱人被处死,但家属被流放的,释放了他们被流放的家属。

架空皇室权力,与张延玉等老臣斗智斗勇
一方面防止皇太后架空自己的权力,事先堤防。
另外对于雍正留下来的大臣,皇室宗亲,尽可能不用
张延玉想告老还乡,敲打、否定他,让他名誉扫地,让想着依附他的势力成猢狲散,但在最后还是让其配享太庙,以凸显自己的仁慈。
刚继位的时候,对于工作极其认真,每天批阅数万字的奏章,一丝不苟,及时一些细小的贪腐问题,他也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官员们的处罚也偏向仁慈。

在孝贤皇后去世后,开始变得暴虐,对大臣们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犯错的大臣也不再留情面,处死了很多人。比如在乾隆十四岁生日的那一年,按道理在皇帝大寿的年份死缓的囚犯是不处决的,但是,乾隆却宣布,贪污挪用公款的官员不在不处决的范围之内。
乾隆年轻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国家也是顺风顺水,到了晚年难免出现了骄傲自得,再加上精力有限已经不可能像年轻时候一样每天5点起来一直干到晚上12点,他开始放纵私欲,比如开会公开收受大臣们的进贡,甚至公开进行评价,可想而知,最高级别的统治者开始收受贿赂了,那下边还不整天琢磨着怎么送礼讨好上级,可想而知朝纲将乱成什么样 。
作者认为在君主专制下,皇帝的勤奋进取,通过官僚层层传导下去的到达基层可能只剩下百分之一,而皇帝松懈懒惰,却会被官僚系统层层放大,抵达基层会被扩大十倍百倍。

乾隆晚年心态的变化还使得国家失去了融入世界文明的机会,他80岁时,当时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祝寿的名义来访问,希望打开中国的国门和中国展开贸易往来,甚至还送给了很多英国当时最新的工业革命成果,已经在航海上的大发现,但是这次来访并不愉快。
首先是中国的传统礼仪让英国人很不舒服,比如要求马戛尔尼觐见的时候要跪下磕头,英国人是想挺直腰板平等的和中国交流的,两方都感觉受到了冒犯,协商后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随众俯首。其次是对于英国使团送来的礼品不感兴趣,对于地球仪和天体运行仪器,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摆件来看,并不在意英国使团展示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成果,包括枪炮、车辆、船只模型等,整整五艘船的礼品,在乾隆看来只不过是小国贡品,没有太多的价值。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乾隆为了展示国力,直接赏赐了英国使团3000多件礼物,价值400万两白银,价值是英国带来礼物的十几倍,但是这仅仅是单纯物资上的价值罢了。
马戛尔尼回国后,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这位英国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埋下了种子,也使得大清朝失去了睁眼看世界,让中华文明大进步的机会。

乾隆年纪轻轻就即位,刚即位时小心翼翼,勤于政务,宽以待人赢得了臣子民众的好评。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加上金川战争的不顺利,使得乾隆开始由宽转严,后来甚至大兴文字狱,完全边患了风格,老年时期乾隆放纵私欲,官僚贪腐严重,骄傲自大,也让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