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杂谈】为什么说兆芯挤牙膏是伪命题
额……老铁们,我图吧老捡垃圾的了。今天咱更一期文字版的图吧杂谈,简单说下为什么说兆芯挤牙膏是伪命题。
首先需要和各位说明一个情况或者说事实,就是其实关于兆芯挤牙膏的说法发起人并不是简单的兆芯用户,而是龙芯吧小吧主:
现在在B站搜索关键词兆芯首页还是能看到这个视频:
如果各位也和咱当时一样对于评论区里过于亢奋当场开始吹龙芯直接嗨到不行的评论以及龙芯吧小吧主加戏自导自演的“被兆芯威胁”的戏码感到疑惑并且简单动手进行调查就能发现,这个视频的UP主就是龙芯吧小吧主,和百度贴吧龙芯吧的小吧主以及视频小编使用的是一样的ID,通过IP地址判断也能发现是一致的。
因此其实作为身经百战的图吧垃圾佬到这种程度就已经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了。图吧嘛这么多年见惯了隔壁卡吧AMD吧之类的I炮A炮互喷,N卡A卡之间也有提纯粉时常battle,如果把龙芯吧代入到这种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咱看过当时那个视频之后不仅没像龙芯吧小吧主预期中的那样会和普通观众一样看完之后觉得兆芯不行再看了评论区之后觉得龙芯行,而是直接激发了好奇心,毕竟兆芯这个机器咱作为图吧垃圾佬当时手里恰好也有当然当时觉得不太行全新还是挺贵四核笔记本要1000多一台然后实际使用起来水平也就那样,而且还被迫搭配了非常昂贵的DDR4内存以及M2固态(咱那台甚至还是NGFF),但是要像视频和评论区说的什么兆芯拿钱不办事,十年零提升给人的感觉又相当不可思议,因此咱用了一定的时间自费购买机器做了测试之后基本得出了结论。
【图吧杂谈】龙芯圈没有资格定义兆芯是否挤牙膏,兆芯6年性能提升7倍达到7代I5水平
结果如视频所示,十年前的兆芯A双核板U开机CPU会占用100%很长时间无法动弹,缓一会儿才能好
象棋跑分只有3倍多,CPUz跑分200
19年的KX6000(兆芯E)八核板U象棋跑分超过22倍,CPUz超过1400分
图吧找到的I5 2500K的跑分,可以看到象棋跑分25.07 12033
17年的I5 7400与8400跑分,可以看到7400 象棋10202,这跑分牙膏害缩回去了
I5 7400 17年发布,售价$182.00,因为6核的I5 8400的存在搁图吧已经是智商检测U,不如I3 8100。
I5 2500K 11年发布,售价1400RMB,19年售价170,现在售价接近50包邮,加压艹艹依然能战打9100F不是问题而且板U相当便宜。
这才叫真正的牙膏倒吸。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会。谎言会让人愤怒,会让人想把造谣的人给扬了,但是真话的话会让那些不能接受自己的过去的人想哭。真相才是快刀,真诚是唯一必杀技,刀刀捅要害句句出暴击。
所以很多人问咱为啥要和龙芯吧小吧主带领的龙芯圈一直过不去这就是原因。咱作为图吧垃圾佬有这个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知道的事公布出来不能让虚假的信息误导小白,这种类似JS一样的话术的存在就是对图吧垃圾佬的挑衅。就好像B站各种装机号自己手上有什么U的库存就吹什么U好这种污染网络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侮辱观众智商以及对科普UP主的否定。
咱也不是没给过警告@龙芯圈,请不要再攻击兆芯和其他国产芯片,兆芯他们真没有说的那么不堪,支持国产要以和为贵,不能搞窝里斗 BV1Dg411x7fB 无效那就只能从另外想办法了。比如拆掉这个视频里的谎言,就像咱现在做的一样。
这个视频的论点其实可能对于不懂电脑的人来说看了可能感觉有点道理,但是搁图吧垃圾佬看来就贻笑大方了。
这句话相信各位看过之后都能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之前咱看完这段之后直接拿着原片段去图吧群问了一下,结果图吧群里随便一个刚入门的小白都能流利的回答到所谓的IPC只能代表不同架构的核心之间的同频性能,单核性能或者同频性能更代表不了CPU核心设计水平。
打个比方,咱都知道手机自从十年前开始就兴起了大小核的配置,而过了很多年之后电脑也有了大小核,大核单核性能同频性能高,小核同频性能低单核性能弱但是省电,能说明大核的核心设计水平更高吗?
小核心的设计目标就根本不是同频性能而是尽量提高能效以及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容纳更多的核心(比如英特尔提出大小核的动机有一种观点是台式机不需要能效比依然出了大小核主要原因还是英特尔的总线无法容纳更多数量的核心,而小核心可以通过簇的形式让同样的总线可以容纳更多的核心,比如四核一簇就是原来总线只能容纳一个大核心的节点可以容纳四个小核心,那么在同样功耗下四个小核心的性能还是比一个大核心更强的)以提高性能,并不强调单核同频能力。毕竟无论是供电还是散热上线都不是由频率而是功耗决定的。
从实际来看,大核由于受到功耗墙温度墙的限制,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如小核的多核心策略使用效果好,如果各位还记得J1900和同时代同为22nm工艺的赛扬1037U就能发现无论作为office上网办公影音娱乐用机还是作为私有云NAS软路由之类的用途,同频性能更好的IVB核心赛扬1037U的表现都没有使用ATOM BAYTRAIL-D核心的四核赛扬J1900表现好。小核心由于核心结构简单因此可以在有限的功耗与更低的核心面积(可以理解为芯片生产成本)提供更多核心,所以当时17W的1037U同频性能虽然更好但是受限于功耗无法再提升频率性能也非常感人,而且还需要搭配比较容易损坏的HM65南桥因此没有单芯片10W功耗且不需要南北桥的J1900好用。
事实上垃圾佬至今依然用着19年99包邮的J1900工控板作为NAS私有云下载机的核心节点,全家所有的热数据几乎都存在这么一台简单的机器上面。而它的待机功耗垃圾佬实测过整机功耗只有3W。而垃圾佬的1037U板子已经在修过南桥之后就搁那吃灰了。连可靠性都无法保证的机器是没法成为24/7全天候使用的核心节点的,动不动南桥虚焊系统假死可还行,工控机没事还得考虑会不会掉硬盘没人用也怪不了谁了。
“美国对先进工艺的管制给兆芯、海思等CPU产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它们都主要依靠更换先进工艺提升CPU频率提升性能,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受到限制之后,国产CPU就只能依靠最根本的CPU核心设计能力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你说得对,但是麒麟9000S有N+1工艺,A510(ARMV9小核心)以及自研CPU GPU NPU核心+ISP DSP 5G基带。美国对先进工艺的管制最终也没有影响华为使用最先进的DUV工艺,甚至没做到封锁传言中华为用不了的ARMV9。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不用看了,所谓兆芯的同频性能十年无任何提升的论点也是非常勉强的在计算了DDR4内存带来的内存带宽提升之后得出的结论,结果被垃圾佬用跑分几乎不受内存性能影响的CPUz证伪发现同频性能依然有提示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兆芯从13年成立至今年正好十周年只换过2次架构,其中15年换过一次把原来很可能设计团队还没脱离威盛时复现了VIA原芯片设计流程的CNC以赛亚架构换掉了,张江被认为是VIA半成品以赛亚2的魔改,当然认为当时的兆芯团队有能力进行全流程的设计也是没什么问题的。17年更换五道口这是大陆团队完全自主从13年开始研发的架构正好五年为周期,后来19年换了16nm工艺之后改名陆家嘴之后使用至今。到现在其实下一代架构已经应该出现了但是现在还没发布,其实架构设计已经完成了,只不过先给到了服务器产品,22年底发布的永丰架构的服务器CPU就使用了这种新架构。
所以5年一换架构能说明兆芯挤牙膏吗?这里垃圾佬保留意见。
兆芯前面提过了不必说,AMD在有天才架构师Jim Keller的加持下从零开始手搓ZEN架构用时也是五年。英特尔的架构迭代有实质性的更新周期甚至达到了十年。除了SNB二代酷睿I系相比前代一代I系以及CORE 2酷睿二代有巨大提升以外,其实往后看接近十年时间基本没有性能提升。
原文:“在以往,英特尔的 CPU 升级都遵循每两年升级一次架构以及工艺的摩尔定律(Tick-Tock),但整个 CPU 的架构升级周期很长,差不多要 10 年才有本质上的升级,想当年,英特尔 CPU 在代与代之间的 IPC 提升是飞跃性的,从 Netburst(P4)到 Conroe(Core)架构再到 Nehalem(Core ix),但到了酷睿二代以后就非常缓慢了,特别是从六代的 skylake 开始核心架构基本没有提升,随后的 Kaby Lake(七代)、Coffee Lake(八、九代)、Comet Lake(十代) 架构,都是基于六代skylake 架构的刷新,所以提升非常有限,基本是官方超频的性质,特别其 10nm 工艺的迟滞更加剧了情况的恶化。 自AMD推出全新架构的锐龙系列处理器以来,英特尔的处境就越来越艰难,为了保持优势,英特尔也被迫走上了堆核心的道路,但由于其 CPU 架构为大核心设计,提升核心数量必定会造成良品率的下降,用了几代的 14nm 工艺弊端也慢慢呈现,从六代开始的 skylake 架构已然成为了英特尔的绊脚石,在 AMD 7nm Zen2 架构面前成了高频低能高功耗的存在。”
简单来说6-10代,12/13/14代架构根本没变。除了12代,过去从2代I系开始就算换了架构提升也非常不明显,甚至直到8代酷睿真正认真的开始考虑堆核之前别说同频性能能效甚至都没什么提升,所以才会出现2500K再战十年的情况。所谓图吧的“新三年,旧三年,加压艹艹又三年”这种历史的大背景就是这么来的。
在此期间英特尔在每年的研发支出在150亿美元左右,而AMD因为采用了正确的思路(CCD IOD分立 3DCACHE堆叠工艺)加上自己本身就穷因此研发投入小一些,现在不过每年50亿美元左右。
在ZEN1时期,AMD每年的研发投入也就不过14亿美元
后来慢慢涨起来的。
而龙芯吧小吧主视频下方评论区说的兆芯十年拿了接近70亿人民币的研发经费结果就这,这个70亿经费咱竟然没找到权威的信息来源,我们假设就算它是真的,那么兆芯的发展速度也绝对谈不上挤牙膏。毕竟以图吧的角度来看,兆芯可以被认为是继承了威盛VIA S3的班底,所以所谓十年70亿的研发经费不过是不到AMD一年的水平,能做出来这些很不错了。毕竟威盛自己过去的CPU性能进步速度,也是非常感人的:
CPU跑分最拉大赛2023赛季图吧参赛作品:威盛C7M笔记本(HP2133 单核1.6G) BV1vz4y1H75R
2005年的C7M单核1.6G 7W的ULV超低压U,90nm IBM SOI工艺,结果跑分只有图拉丁奔腾3的1.03倍。
到了上文提到过兆芯A复现设计流程的原型L4350也就是11年,正好也是过了6年时间,咱回头再看象棋跑分发现只有3.34倍,双核1.6G+睿频1.73G实测严重降低能效大幅提高功耗性能提升感人TDP达到了27.5W。相当于整体性能只提升了3.2倍的同时在换了TSMC 40nm工艺的前提下能耗提升了接近4倍,能效甚至降了!
何况当时同期的产品普遍象棋跑分早就过20倍了(AMD 羿龙II K10.5六核/I5 2500K),与主流产品差距何止5倍,接近7倍了。而又过了八年(兆芯初始团队复盘CPU设计流程准备脱离威盛又用了两三年,成立兆芯后过了6年)很快性能就提升了7倍达到主流水平了,当然这时候AMD走了推土机的弯路,英特尔一直挤牙膏消费级产品整体性能甚至能效基本都没有提升,这差距就追上来了。所以当时说兆芯达到了主流性能水平,甚至因为小核心生产成本低当时性价比都很不错(当然以图吧垃圾佬的角度来看的话兆芯消费级产品的水平和图吧标配X79 X99 X299洋垃圾还是没法比的)。
所以兆芯的CPU保证五年一代架构的同时,还要维持GPU的迭代更新,除去1几年玩票做的除公版CPU全自研的ARM SOC产品耗费了GPU研发实力不提,现在兆芯的GPU在设计上依然保持领先,比如22年底发布的新版核显相比旧款在工艺与CU计算单元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性能实现了4倍提升甚至用这个设计还出了独显28nm工艺最低100元就能买到甚至还能开原神。顺带说下,CPU部分在工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设计也实现了60%的能效比提升+待机功耗降低50%,进步不可谓不大。而这些都是在AMD INTEL研发投入零头的情况下实现的。
AMD就算在18年当年的研发投入也轻松超过100亿CNY,华为当时的研发投入是1015亿,和英特尔是一个级别的。
现在更是超过英特尔,直接跻身世界前五。
咱真得感谢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在央视的访谈,当时咱是直接看的直播,里面提到了很多有用的相关信息比如2018年的研发投入,不然很多人确实对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没有数值上的概念。70亿听起来很多但是实际上这点钱别说造CPU,造固态硬盘都不太够
随便建个3D NAND厂房前期投入轻松超过千亿了。
哦,龙芯在2001年开始接受经费,到今天为止算起来拿的没有兆芯多,所以兆芯就怎么怎么,原来这套词不止22年龙芯圈喜欢说,18年就在念了。
“因为别人拿的钱比我多所以别人就有错”所谓的拿钱不办事只会挤牙膏基本也都是这个思路。而因为咱当年看过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访谈,知道华为从一家名不见传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首屈一指的科技巨头靠的是什么,简单来说不是小家子气,而是靠加大战略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加大研发投入,多培养人才多应用人才:
所以这就是战略眼光和格局的差距了,比如CPU行业咱都知道Jim Keller去谁家 谁家就超越领先同行两年,属于一个神奇的人物,那么咱们自己能不能学习借鉴Jim Keller的设计思路培养一个中国的Jim Keller呢?或者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人才让Jim Keller这种人才也能为中国服务让国产芯片也能超越领先同行两年呢?
当头部玩家都在研究怎么加大战略投入赢得科技优势的时候一些老店居然在比谁研发投入少谁能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也要搞芯片?
讲奉献也是要看回报的,玩情怀不可持续。这个道理任正非是清楚的,但是业界的一些老店显然是不清楚。
龙芯圈的问题太过相信自己那套理论形成了完美闭环,这点其实和当年AMD劣势时的A炮和ZEN之后的I炮一样已经陷入循环论证了。因为我觉得我这套行所以我就行,不考虑实际情况,我说我行我就是行。
PS:循环论证只能在前提和结论之间自洽,没有论证过程或论证过程与事实无关,因此没有说服力;逻辑闭环能在前提、过程(相关的事实)、结论三者之间自洽,三者相互贯融,因此有说服力。
比如现在搜索关于龙芯的视频明显能看到一些UP主的思维僵化像是受到控制一样就单纯的喜欢用所谓的IPC即同频性能说事。而忽略了现代电子产品尤其是移动终端类产品带给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要素:能效、性能释放与软件优化。三者缺一不可。而龙芯现在在前者勉强及格的情况下后者是不及格的。
就是说性能可以很不错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法用,就好比造了一个十六核的小霸王然后说我这个机器性能如何如何但是它除了插学习卡以外别的电脑功能是一点都没有办法体现。
换言之龙芯圈无论怎么攻击其他的国产同行,兆芯海光海思飞腾的用户都能拿出来那张经典的图:
诚然小核心的单核性能弱一些,依赖多核优化多一些。但是当整体性能已经达到一个底线之后,影响普通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更多是内存容量和固态水平以及最重要的独显可用性了。
比较极端的案例:
在负载完全可以甩给GPU的前提下,CPU可以很弱,只要有足够强的GPU就可以完成任务。比如跑AI就可以完全通过GPU实现,CPU只是提供一个承载GPU的平台。
关于龙芯吧小吧主/龙芯圈炮制的兆芯飞腾等小核心国产CPU单核性能的问题具体我们下期会讲。
总之通过这期的图吧杂谈相信各位应该已经明白了龙芯吧小吧主说的关于兆芯为代表的其他国产芯片的一些所谓挤牙膏、单核性能弱之类的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辨识分析,相信各位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应该也能和咱一样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不是陷入思维陷阱顺着别人的思路被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咱要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出视频了事,文字的穿透力是很强的,相比刷视频跟着别人的节奏更容易有自己的思考可以把控思维的节奏。通过控制阅读速度很容易就可以实现。至于具体这事本身结论是否合理可不可验证各位可以尝试更多的去和龙芯吧小吧主的相关视频进行互动,相信通过自身的实践各位应该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就这样,谢谢朋友们!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庄化蝶
校验提示文案
爱优V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391864473
校验提示文案
浮生不得闲
校验提示文案
虾仔7211
校验提示文案
中微子
校验提示文案
龙在飞
校验提示文案
东哥是我兄弟丶
校验提示文案
Open_Your_Mind
校验提示文案
天天向上12315
校验提示文案
老太爷的叔伯大爷
校验提示文案
天天向上12315
校验提示文案
老太爷的叔伯大爷
校验提示文案
中微子
校验提示文案
爱优V
校验提示文案
虾仔7211
校验提示文案
Open_Your_Mind
校验提示文案
庄化蝶
校验提示文案
东哥是我兄弟丶
校验提示文案
龙在飞
校验提示文案
浮生不得闲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391864473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