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首创!全球首款软体膝关节假肢问世,性能优越助力残疾人轻松行走
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王启宁教授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软体膝关节假肢。这种新型假肢的设计受到了马尾草弯折机制的启发,通过模拟其内凹抗压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假肢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该研究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标志着在智能动力下肢假肢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传统的膝关节假肢大多采用刚性材料制造,重量大,缓冲性能差,很难在功能性和舒适性之间找到平衡。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折纸结构,利用热塑性聚氨酯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其膝关节单元仅有300克重,高度仅为15厘米,因而更加轻便和精巧。新型假肢不仅能实现大范围的膝关节运动,还具备较高的仿生度和定制化潜力。
在设计过程中,研究团队从马尾草的结构中获得灵感。马尾草是一种高度纤细的植物,但其管状结构能在受到外界压力时有效抵抗弯折。这种植物在茎受弯时,外环组织会挤压使内环细胞的内压上升,从而提高整体刚度。课题组选取这种策略,设计出正面和背面折纸结构所组成的软体气动腔体,通过调节气压来模拟马尾草的抗压机制。在膝关节假肢结构中,假肢通过压力调整,形成外凸向内凹的运动变化,这样能有效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假肢的稳定性和承重性。

实验台测试表明,该软体假肢能够模拟人体膝关节的变转动中心的运动,气压驱动下的运动精度较高,可在较低的气压状态下承载超过75公斤的重量,并能主动输出超过25Nm的伸膝力矩。另外,面对不同方向的外部冲击,软体假肢的缓冲能力较刚性假肢提高了11.5%到17.3%。
为了验证软体假肢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团队邀请了三名残疾人参与行走实验。当佩戴软体假肢进行跑步机行走、上下台阶、斜坡行走以及跨越障碍等测试时,结果显示残疾人能以每秒1米至1.25米的速度正常行走,并表现出较好的步态对称性。用户不仅走路更加省力,受到的冲击也显著减少,行走时的舒适度显著提高。
该研究为下肢假肢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利用生物模仿与现代制造技术,使假肢设计不再受限于传统刚性机械的瓶颈。未来,软体材料和驱动、传感器的发展将为假肢带来更多的创新动力。同时,3D打印等新型制造方法的推广也有望降低研发门槛,加快技术迭代,使定制化的假肢更容易实现。
相信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为残疾人提供更轻便、高效、舒适的假肢,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软体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潜力,还推动了跨学科合作,开启了智能动力假肢研究的崭新篇章。

星星瞎
校验提示文案
星星瞎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