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除了吃饺子,这些习俗不知道的话,那可太尴尬了
冬至,亦称日南至、冬节、亚岁,乃我国二十四节气之要者。
此日,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
冬至者,太阳南行之极致,日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至极而返,此后日影渐短,阳气渐兴,万物萌生新象。
冬至之节,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代,初为天文观测之节点,后渐成民俗大节,至唐宋而盛。
据《后汉书》载,冬至前后,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亦以美食相赠,亲朋互访,其乐融融。
至宋朝,冬至在民间之地位,甚至超越年节,资料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其盛况空前。
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天地阳气始兴,乃大吉之日,故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此俗沿至汉朝未改。
冬至之时,物象更新,古人以三候记之:“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犹蜷缩于土中,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水泉因日升月落,渐趋温热,流动不息。
文人墨客亦以此节为题,挥毫泼墨,抒发情怀。如唐杜甫之《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宋范成大亦有《吴郡志·风俗》记:“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冬至佳节之喜悦与期盼。
自古以来,冬至便被视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习俗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冬至”除了吃饺子,这些习俗不知道的话,那可太尴尬了。
吃饺子。此俗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
相传张仲景告老还乡时,见百姓耳朵受冻,便命弟子以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汤,再以面皮包成耳朵状煮熟施舍,百姓食后耳朵得愈。
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仿效此做,称之为“饺子”。饺子形似古代金银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同时,饺子也有御寒保暖、增强体力之意。
吃汤圆。汤圆作为冬至食品,在明清时代已约定俗成。
尤其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汤圆由糯米制成,内馅多样,口感软糯,寓意着家庭和睦、团团圆圆。
吃羊肉。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日吃了樊哙煮的狗肉(后多演变为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便赞不绝口。
此后,民间逐渐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羊肉性温,有御寒保暖、增强体质之效。冬至吃羊肉,既是对身体的滋养,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吃赤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日,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便在冬至日煮赤豆饭吃。
赤豆糯米饭色泽鲜亮,口感香甜,寓意着平安吉祥、健康长寿。
喝冬酿酒。此俗多见于姑苏地区。
冬至夜,姑苏人家会畅饮冬酿酒,这是一种加入桂花酿造的米酒,香气宜人,既能驱寒又能寄托美好祈愿。
冬酿酒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身体,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祭祖。冬至祭祖之俗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周代。
古人认为冬至是天地阳气始兴之日,故以祭祀活动来纪念和庆祝这一天。
冬至祭祖多在家庙或坟地进行,将好吃好喝的东西供奉给祖先,以示不忘老祖宗之恩德。
在台湾,还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糯米粉捏成象征吉祥的动物形状,分层蒸成后用以祭祖。
祭天。冬至祭天之俗多见于古代宫廷。
皇帝会在冬至日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祭天仪式通常在天坛等神圣场所举行,皇帝身着盛装出席,通过焚香、献祭等程序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九九消寒。此俗多见于北方地区。
入九以后,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会搞所谓的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或“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同时,还有九九消寒歌流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赠孩童鞋帽。冬至日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俗,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这一习俗在古代尤为盛行,手工刺绣的鞋帽更是被视为珍贵的礼物。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
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
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
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delta911
校验提示文案
delta911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