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第六期
今天这期的读书笔记是《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罗纳德.阿德勒,书里涵盖了很多沟通的技巧,以及我们平时沟通时的困惑。相信读了这本书,重新审视自己和别人谈话。虽然我们生活中免不了说一些废话,大部分谈话过程都是由废话连接,八卦、家长里短、包括育儿心得,很多事情都需要谈话来完成。但是很多人因为自己不会沟通的技巧,在生活中工作中,吃了很大的亏。希望我这篇读书笔记,能让你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困惑
1、沟通次数增多,反而事情并没有更好。就比如去公司面试结束后,不停得去追问HR面试的结果,不停的追问反而让人事感觉应聘者比较烦,从而失去一次面试成功的机会。再比如孩子叛逆期,不停的念叨孩子你该怎样你不该怎样,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得到的结果是我的妈妈是一个特别唠叨的人,孩子当然也不会听取你的建议。
2、不知我意。有很多事情,我们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比较委婉,总是让别人猜猜猜。要不总是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意,就比如暗恋一个喜欢的女孩,却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日常沟通感觉女孩子对自己有意。可是若干年后再问起,女孩子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好好的缘分白白错过。沟通的时候,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的处境。
3、沟通并不能解决问题。尽管遇到问题发生争执,都采用沟通这种方式解决,可是沟通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存在只是缓解矛盾的存在,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言语与行动彼此达成共识,然后才能解决所面对的难题。
沟通的技巧
1、适当的展示自己的小秘密
对于这个技巧,首先要有一个界限,并不是所有的秘密都值得和别人说的。只不过像外人透漏自己的小秘密,可以与别人的距离拉近,沟通起来更畅快。比如在职场中,你对同事说因为某件小事,和先生大吵了一架。和同事偶尔提那么一嘴,可以作为饭后闲谈的谈话,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你的同事可以提一些建议可以参考。如果把你家中的琐事之事都一一倾吐,那就有点过了,同事会觉得你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你们的距离反而拉的越来越远。
所以任何事情沟通都要掌握好度,心中有个分寸也有个界限。都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不能信口开河,要过一下脑子。
2、对自己知觉核验
书中提到了知觉核验这四个字,其实和古人说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再冷静。
沟通的时候,先了解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再猜想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猜想的原因至少要有两个,最后通过沟通得知对方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减少沟通中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下班以后,看见孩子在看电视剧。不要一股脑儿的兴师问罪,一放学就看电视也不写作业,我给你交的那些学费就打水漂啦。试着正确表达自己看到的事实,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你看电视了,我猜你是做好功课看一会,还是功课还没有做就开始看了。这段描述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我们也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是功课太多太累了需要看一会电视,还是已经做好了功课闲暇的时间看一会电视放松。
再举个家庭中的例子,我有事外出,当我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乱七八糟没有收拾,孩子在卧室睡觉,王先生在客厅玩吃鸡游戏。我这暴脾气说来就来,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劈头盖脸骂王先生一顿,我让你看孩子,你是怎么做的,在这里开始打游戏了啊!可是真实情况是,孩子哭闹了好久,刚把孩子哄睡着,然后刚把游戏打开,还没有开始玩,就听到我的开门声。就此矛盾就开启了,我觉得王先生不负责任,王先生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遇事要冷静,即使发火也要有条理的发。
3、准确的表达情绪
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事先把原因放在前面说,这样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也会理解与包容。比如带孩子这件事,年前王先生一直加班,几乎没有休息天。他说他最近要赶项目,特别累,孩子晚上哭闹,老休息不好!他这样说,我也理解他对这个家的付出,也承诺我会把孩子带好,晚上让他一个人在次卧好好休息。
家庭的经营也是需要沟通的技巧,不然一言不合吵吵吵,也没啥意思。累了就说累了,生气了就说生气了,憋在心里不说等着对方猜,那样的沟通方式才叫真正的累。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与误区
整天谈育儿育儿,可是真正得和孩子打交道了,遇到无故哭闹、无故发脾气的时候,心中还是会燃起一团怒火。发出来怕伤害孩子,憋回去又害怕伤害自己。这本书介绍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刻意练习最终会溶于生活中。
1、少说多听
在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上学的时候常听到父母念叨,把该拿的东西拿好,别丢三落四的,带好文具盒,墨水瓶等。可是大人越念叨,孩子就越烦心。现在我们当父母了,能体会到不停得念叨根本就是无效的沟通,孩子出门的时候交代一句把东西收拾好就行了,即使发现孩子忘记带什么东西,也不要提醒。如孩子从小知道随意乱放东西带来的后果,很多结果是需要孩子体验才能感知重要性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做事情要先动脑子后动手,不能图省心就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办,那孩子长大了外出求学了,谁还能帮他拾掇这些。
如果孩子有问题了,沟通的时候不要打断,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一次表达也是孩子思维的提炼。如果执意打断,孩子的思维能力也会变差,而且也会导致学业跟不上,做事反应慢,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就开启了。
2、高质量陪伴
现在手机成了大家不可缺的科技用品,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对手机超级迷恋。豌豆豆也是一样,家里爷爷奶奶看抖音,爸爸妈妈看新闻,一人一部手机,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了。所以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放下手机,耐心得听孩子说话,陪孩子玩游戏,做高质量陪伴的父母,而不是心中想着手机身体陪着孩子一心两用的父母,父母用心不用心,孩子是能感觉得到的。所以家长的那点小心思,孩子敏锐的观察力一眼把你看穿。
3、不急于判断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适时的回应就行,不着急给孩子做判断。比如孩子在路上遇上一只可爱的小狗,他兴高采烈得回来和妈妈分享,妈妈你知道吗?我今天看见什么了吗?爱抢答的妈妈一定会说小狗,因为妈妈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喜好。
我们大可不必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适当得装傻是聪明妈妈的表现。你可以对孩子说,嗯?你看见了什么呀,快和妈妈说说。妈妈饶有兴趣的问话,更能让孩子吐露心声,叙述这一路上遇到的好玩的事有趣的人。
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当孩子的时候嫌弃父母沟通时的样子,可是当了父母之后又变成了父母沟通时的样子。以下三点是我们常见的沟通误区
1、轻视孩子的感受
孩子养的小金鱼死了,哭的很伤心,一贯父母都会说,别哭了,妈妈再给你买只好的。孩子哭的说我就要这只,父母就会说一只小金鱼你至于吗!在孩子眼里,金鱼是朋友是玩伴也是内心深处的一方小世界,而在父母眼里,那只是一条金鱼,死了可以再买。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忽视轻视孩子的感受,孩子内心会觉得妈妈不懂他不在乎他,以后沟通的难度会提升,孩子怎么可能把心事说给不懂他的人呢!我们首先要学会共情,体会孩子心中的感受,对孩子说,金鱼走了,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也替你难过。可是金鱼已经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先平复一下心情,先想想如何处理金鱼的事情?孩子听了之后,知道妈妈是在乎他的,了解他的感受,内心也不会这么纠结。
2、冷嘲热讽的评价
孩子喜欢拿扫把玩耍,妈妈告知孩子不可以玩扫把,会被绊倒,反复说了好多次孩子还是不听。突然有一天,孩子绊倒了摔疼了哭的稀里哗啦的,这时候父母出来了,我都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听不听,现在摔倒了吧,活该!这番话是不是很熟悉,九零年代那代父母经常说的话,说的我们内心尘封自卑,不敢吐露心声把难受藏匿于最深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样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点也不关心自己,只会责备孩子,心反而觉得很委屈。以后遇到问题了,也不和父母进行交流,将所有秘密都藏着掖着,这就是当年父母常说的孩子大了什么都不和大人说。
3、否认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
小孩子表达情绪,就是哭。可是老人见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严厉制止不准哭,好像哭是一件羞耻见不得人的事情。尤其是打疫苗、去医院检查路上都能看到这些情况。哭几声没事,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出来,对孩子身心健康更有利。如果一味地剥夺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那等他长大了,遇到难事了,想哭都哭不出来了。我们是人,有血有肉的人,有喜怒哀乐,适当得表达和宣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绪。
大人沟通的误区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所以一个家庭和谐共处,夫妻之间要学会沟通技巧。以下是常见的沟通误区,尽量避免。
1、先入为主,刻板印象
人总是拿第一印象来看人,习惯性的刻板印象。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是士别三年,人总是拿老眼光看人。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看法。比如家里先生平时很勤快,偶尔有几天玩游戏,我就会抹掉之前所有的一切事情,指着他说,你就知道打游戏,天天打游戏,也不管孩子,也不做家务。其实现实是孩子哭闹半天,刚把孩子哄睡着,刚把游戏界面打开,还没来得及玩就听到我开门的声音,一切事赶的那么巧。所以我责备他,他内心肯定委屈,所以夫妻之间沟通一定要冷静再冷静,核实眼睛看到的,再设想至少两个以上的原因,给对方表达想法的机会。
2、对自己宽容对爱人严厉
对自己宽容,对爱人严厉。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事我也常常干,王先生也常常干,借用老家的一句比喻词来形容我俩,土坷垃不笑话泥人儿(都是土做的,就谁也不笑话谁了),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改。举个例子,晚上我给孩子接洗澡水,我嘱咐王先生看好孩子。可是没曾想,孩子光着小脚丫就跑到了卫生间,我在前面接水根本没有看见小孩子,结果孩子就被地上的水滑倒啦。我们听到孩子哭声,一个说让你看孩子呢,怎么看的呀!一个说让你接洗澡水,为什么不关厕所门。看起来双方都各执一词,都蛮有道理。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件事,孩子的感受。
我们两个大人因为孩子的事情争吵,可是孩子却看着我们推卸责任。所以这件事给了我一个警醒,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沟通的时候不能揪着对方遗漏的问题不放。我们的初衷是要看好孩子,既然孩子摔倒了,我们都应该承认自己的看护不当。
3、妄自猜测别人的想法
前段时间很火的黄晓明金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能猜到别人真正的想法。可是很多你觉得的一些事,并不是对方的本意。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做沟通交流,因为猜测多少相爱的人没有走在一起。因为猜测,很多人变得多疑自卑。
豌豆豆小月龄的时候打疫苗,凛冽的寒风吹着,孩子和大人都冻得不行。好不容易打车回到家了,我问先生,你带钥匙了吗?先生说,我以为你戴了。其实我内心还以为他带了。孩子在寒风中睡着了,而我们的马大哈行为,各种找开锁公司,找房东,找房东妈妈,折腾了一下午终于进家了。这就是出门不沟通的代价,那年冬天的严寒告诉我活该。
书中提到的枕头法值得借鉴一下,枕头法就是一个正方形,四条边加一个中心穷尽了沟通的所有可能。因为枕头法的出现,我们在沟通中所反馈的认知也复杂化。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非就五种可能,一你对他错;二、你错他对;三你我都错;四、这个讨论无意义;五所有的观点都有道理。如果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能应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就可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这个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他是复杂化多元化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一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对事物的看法,但是我们要理解包容别人的见解。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修炼,我功力不深还需日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