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要放10多年才能卖,酒厂要怎么活下去?
本文经“威士忌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授权发布,原标题:酒要放10多年才能卖,酒厂要怎么活下去?,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这年头,梦里做人容易,世间活着真难。
作为威士忌爱好者,我们认识了很多所谓“消失的酒厂”,一路见证它们关关停停的多舛命途。
大家都知道,酒要放10多年才能卖,那些能拍得出天价的威士忌一般都是高年份。比如,屡屡打破世界纪录的麦卡伦1926年系列。这些威士忌装瓶前都在橡木桶中熟成了60年之久。
这种60年的威士忌毕竟是少数,但市面上的中高端威士忌产品年份一般也在8-20年左右。
所长作为旁观这一切人间悲喜剧的人看来,这简直是威士忌时代最大的迷思之一。
一款酒要等数年之后才能看到收获。难道酒厂就只能等待数年,坐等第一批酒上市吗?在此期间,酒厂要怎么撑下去?
“唉呀不好意思嘛,我只是想关心关心你。”
新建立的酒厂,处境没那么容易了。
一些资金充足的新酒厂会比较有耐心,会一直等到酒熟成结束才开始卖酒。这种情况适合一些资金比较充足的酒厂,但如果资金不足,酒厂就不会那么淡定了。
这时候,新酒厂为了活下去一般会采取下面三种做法。
招数一:调和“别人家”的酒
一些酒厂很聪明,从其他酒厂购买一些威士忌来卖,直到自己的产品“成熟” 。像这家名为High West Distillery & Saloon的美国餐吧,09年开业,但招牌却模糊不清,就像是被涂鸦了好多层,看起来充满故事。事实上,这间房屋原本只是一间破旧的马厩和车库,在2007年的时候被David Perkins夫妇买下并成立了HW酒厂。
开始时酒厂的规模非常小,毕竟是夫妻店嘛,只有一个250加仑(567升)的蒸馏器。
但是仅过了8年,到了2015年HW就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600加仑(6056升)铜质壶式蒸馏器(Copper Pot Still)和非常棒的游客中心的酒厂。
它前期卖的威士忌产品主要是从Midwest Grain Products (MGP)直接采购,一部分产品用来调和,一部分放着继续熟成,酒厂自己生产的酒一直安静地躺在在周边的仓库里熟成。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尊尼获加,这个品牌始于1820年,创始人约翰·沃克(John Walker)当时不想等待,就想快速盈利,所以当时并没有创立一家自己的酒厂。
约翰频频出手,当时卖的威士忌都是从其他酒厂直接采购,收购了一系列苏格兰威士忌蒸馏厂。
先后有卡杜,克里尼利基,泰斯卡和大云等蒸馏厂被收入旗下。借助这些蒸馏厂的产能,尊尼获加得以迅速提升了商品的多样性并扩大了品牌规模。
招数二:哪个快卖哪个
卖一些不需要陈年的酒来快速盈利。比如,金酒、伏特加,甚至是抗菌洗手液。
斯特拉森(Strathearn)酒厂是由托尼•里曼-克拉克(Tony Reeman-Clark)创立于2013年,在“百年老店”云集的苏格兰,它的历史几乎可以是“忽略不计”的。
它是苏格兰规模最小的蒸馏厂之一,甚至可能比同样位于中高地的埃德拉多尔蒸馏厂还要小。他们含蓄地称自己为“Probably Scotland’s Smallest”,它是很多现代小威士忌酒厂的缩影。
自家的威士忌陈年期间,斯特拉森蒸馏厂只有购自葡萄牙的容积1,000升(实际容量800升)的初馏器和容积500升(实际容量450升)的再馏器各一个,用来熟成的木桶也只有50升。
斯特拉森蒸馏厂虽然很小,但是却很好地利用了小而灵活的优势,发挥出无限创意。面对资金不足,酒厂拓展了自己的业务。
这家酒厂陆续推出了多款金酒,它生产的Heather Rose金酒加水之后能呈现粉红色调。
除了金酒外,这家酒厂还生产过一款的金朗姆,叫做Dunedin。
这家老板是个活动策划鬼才,开发其它一些吸引游客的活动,譬如开办威士忌学校,让游客动手制作自己定制的威士忌。
如此一边赚钱,一边酿酒,斯特拉森在成立三年后,才在2016年底推出了第一批独立装瓶的单一麦芽威士忌。
招数三:做大厂的供应商
利用酒厂设备,为其他酒厂生产蒸馏酒,也是一种盈利方式。酒厂一般很少承认自己的酒来自其他酒厂,因此我们很少会听到酒厂之间的原酒供应关系。
也有例外, Nikka就直接对外承认,由于日本国内的原酒供应不足,酒厂使用的部分原酒直接进口自苏格兰,具体是哪个酒厂,官方也没有实实在在的透露。
这是因为,日本威士忌的监管规则相对宽泛,也并没有规定日威必须在国内制作。这样一来,很多苏格兰酒厂的低年份的威士忌流往日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感叹,“日威不一定是日威,有的甚至称不上是威士忌”。
每一家老牌酒厂都是从新酒厂走过来的,这些酒厂的操作其实是殊途同归。
通过上面的操作,多年来已经积累了很多资金,实力雄厚,他们的威士忌产品都有严格的制造计划和上市时间表,能确保持续、稳定的新产品供应,因此也有着稳定的现金流。
当然也不乏家底子足够厚的,等就完事了。就像美格(Maker’s Mark)酒厂,它创立于1953年,老比尔·塞缪尔斯(Bill Samuels, Sr.)等了6年才开始卖第一批酒。
他执着的认为,上乘的波本应该是“柔顺、精致”的。于是,他开始着手研发他认为更加高雅的波本威士忌。经过了6年的不间断储藏室,新配方的诞生,Bill将不同的谷物组合烤制成面包以定风味。
最终,他放弃了传统的黑麦,改用柔顺的红皮冬小麦作为调味谷物。在此之前,这些酒一直静静躺在橡木桶中,慢慢积淀。
不管前期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只要挺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再制定合理的生产和经营计划,盈利离它们就很近了。
很多我们喜爱的酒厂,战斗了这么多年,还是活了下来。
毕竟,在这场时间的游戏中,在人、酒、钞票的博弈中,唯一能主动求索的就是“人”了。

酒厂就是这么做的,我在研究院工作,单位有几万居的Co60源,会接活用来照酒,辐照之后的酒味道的确会醇厚很多,就像多放了几年一样,领导会要几箱内部消化,所以我知道这事,但是原理真不清楚
给我多年的疑惑答疑了~同样的问题还有醋厂和酱油等酿造业
当初希腊和罗马没打进来过,要不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
那你觉得多出来的82年的拉菲是国外造的还是国人自己坑国人??
够狠……哈哈,我们化学很发达
辐照酒,感觉是假的,因为辐照很容易,花钱的问题。真效果这么好应该有酒厂做了
如果是100 %年份酒,你确定有多少人能喝到或者喝的起。从这个角度,这种酒应该真的有。
都喝茅台,幸福
82年还能称得上姑娘的真的不多了,且用且珍惜吧
相信资本家的良心?
新酒放一滴10年老酒,也叫10年陈酿,长江打一个鸡蛋全国人民喝蛋花汤。
淘宝各种药水,醇厚香精,陈味香精
难道不是这样嘛
客气了,就事论事,彼此理解
美加伦是3.78升
梦里做人容易,世间活着真难。
这里面可能我了解的不如您多,或许有什么言论冒犯到,确属无意之举,出发点都是基于讨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不说了,话题太久了,再说哈姆雷特都出来了
有道理
啊(凑字数>
好像82年成为一种口感代名词了,就算那年再丰收也刚不住这么多年喝,现在82更像一种口感品质代名词
一堆黑白酒的,麻烦你们黑的时候对比一下价格,外国10块钱一瓶的也是酒精酒
质疑不是坏事,但得起码得符合逻辑。不限量的茅台还用加价吗?名酒店里空瓶回收价格问一问,不用卖给大众,找个大点公司让你朋友卖空酒瓶也能赚个上市公司了
对啊,谁信中南山啊,有你村里老中医厉害吗?
原先这行当本身就是乱象,只是听做这个的朋友经常说起,是二手信息,虽算不得多真,至少还是贴近现实,前面也没冷嘲热讽,只是觉得这个年代了这个现状了,别太天真,把天真还给小朋友
可以单独开个贴,贴个进出口贸易清单,三税证明(抹去关键信息)82年的原空瓶都要卖两三千,能一下进货几百箱的都是很大的贸易公司了。一几年时候当时招行行长就说过,国内消费的拉菲假货率九十以上。可能招行消息渠道不如你们吧
你是被销售忽悠怕了,见谁说都要怀疑三份,可以理解,毕竟红酒被资本玩烂了,酒没错,错的是哪些挥着资本肆意妄为的人
我还以为是60年前就开始,每年都造就藏着,今年用的就是60年前并且今年也要为60年后造用的酒,然后就一直循环就行了呢
外国人很实在,哈哈哈哈。真好笑。在中国企业遇到外国骗子的时候,评论里怎么都是“中国人是傻子”“活该被骗”。
威士忌是反过来的,按照最新的酒的年份算的
告诉你们个小秘密,酒被射线辐照过之后,风味会大有不同,新酒能照出陈酒的味道,具体啥原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