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6大社交困境,是我们可以帮孩子一起度过的~
社交困境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后经常出现的情景,我也总是深夜收到很多求助,能帮上忙的我都有尽力。▼
也会把一些很好的教养锦囊和引导知识点放在我的视频号(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比如这个同心圆理论就有朋友解答出了不仅仅适合孩子,成人也可以用。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集锦,同样也是针对幼儿园里的社交困境,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相处中,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分别是:
1.不想交朋友
2.想把同学“劫持”回家
3.约玩发生矛盾
4.孩子语言不当
5.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
6.拒绝和某个小朋友玩
大家可以对照着来看看,我和Bolin都希望在大家需要的时候,这篇文章能发挥出作用!
文|bolin
大家好,我是远在新西兰的@Bolin,之前的文章,我和大家聊过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孩子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怎么办?》)。而今天的文章,我正准备以我女儿为例,来好好跟大家来一场苦中带笑、笑中含泪的吐槽大会。
孩子社交路上,处处埋着雷,你踩过吗?
我女儿小A曾经一个朋友都没有,现在又突然成了学校里的社交小蝴蝶,这一路上,对我来说,真是一方面感谢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变化太快问题暴增经常让我不知所措,痛哭流涕。
作为神经敏感的社恐妈妈一枚,我实践了才发现:图样图森破!▼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我家小A经历过的社交地雷,按老师的话来说,这地雷太常见了,一不小心就踩着了。我把我的血泪经验分享给你,排雷指南一并奉上,下面这些六个雷,我们赶紧躲!
1. 不想交朋友
“妈妈,我都是一个人玩,我觉得很好。”
小A 到了3岁以后,每天回家,我都会和她聊一下学校发生了什么。侧面打听她有没有交到朋友,有没有遇到一些社交困难。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会底气十足地和我说:
“我都是一个人玩的,我不需要朋友。我觉得一个人玩很好!”
故事,终。
每天放学后幻想的长篇亲子交谈,就这样迅速地完结了。怎么办!?
刚开始,我是苦口婆心地劝。
👩🏻 “你需要交一些朋友哦。人都是需要朋友的哦!”
👧🏻 “为什么?”
👩🏻 “嗯……因为和朋友一起玩会很开心啊!!”(语气昂扬,人工营造开心氛围)
👧🏻 “妈妈你知道吗,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故事,终,again。
于是,我决定求助老师!
老师建议我们家校合作。我平时可以给她多读些和友谊有关的绘本。同时,她们也会在学校创造“机会”,让小A参与社交,发展友情。
在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同龄组活动时,老师会在持续让小A和同是3岁组的小B结对子,每天一起完成诸如搭城堡这样的“小任务”。
每天下午,老师还在学校创造了“玩伴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女儿会和处于5岁组,但也痴迷恐龙的同学结对子。就这样,她又结交了另一个新朋友。
在那个阶段,晚上的阅读时间里,我也会反反复复给她讲下面这些和友谊有关的绘本。
其中《Patrol Pal》(汪汪队)、《好朋友》(小猪威比系列)、《Can I Play Too?》、(小象小猪系列)都是比较直接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和朋友之间互相合作,一起玩耍所带来的快乐。▼
尤其,我女儿是汪汪队脑残粉。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以前讲汪汪队的故事的时候,不会特别偏重“友情”这个话题。但现在,我会有意识地植入一些狗狗与狗狗之间互助互爱的信息,希望潜移默化地让小A感受到有朋友的益处。
另外四本更多讲得是社交技能。《最好的朋友》讲述了一个如何建立友谊,维护老朋友和新朋友关系的故事,是美国心理学会推荐的绘本。《Two for me, One for You》)、《恐龙怎样交朋友》(家有恐龙系列)、《Max and Tallulah》则分别告诉小朋友和朋友之间应该如何分享、相处、并保持自己原本的样子。▼
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了一个月。小A回家不会再说“都是一个人玩”了。在我的引导下,她还会和我分享一些她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能感觉到,她已经学会如何和别人建立关系。
2. 想“劫持”同学回家
“妈妈,快把她抱回家!”
当我以为社交目标达成了,沾沾自喜之时,小A给我出了道难题。
如果说上面那个阶段,小A交朋友都是老师促成的,有点包办婚姻的意思。那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小A 很快地从“被动交友”转为“主动交友”,开始“自由恋爱”了。
她交了一个好朋友——小C。好到什么程度呢?她经常会在睡梦中呼喊小C的名字。
有一天早上,小A向我提出,她想叫小C来我们家玩。
我嘴上是笑眯眯地同意了,内心却是抓狂中:
妈妈脑内小剧场
这事要怎么操作啊??难道要我去学校堵别人爸爸妈妈吗?她应该很快会忘记吧!快点快点忘记吧!!
然后,我就自我催眠忘了这件事。
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去接她放学,她拉着我的衣角,瞄着小C说:
👧🏻 “妈妈,快点把她(小C)抱回家!”
👩🏻 “什么???这是绑架啊……我们先回家再说好吗?”
👧🏻 “那我不走了。你把她抱回家!!”
👩🏻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陷入了漫长的僵持中。
小C还在旁边天真烂漫地骑着平衡车。对我女儿的“绑架计划”毫不知情。
不记得过了多久,小A才撅着嘴含着泪,被我强行拖离了学校。
回到家,我和队友商量,这事要咋办啊。也总不能断了她的交友之路吧。之前也确实看到过,有研究指出,邀请小朋友在课外的时间一起约玩(playdate),更有利于建立小朋友之间的友谊!
但我自己本身是一个社恐,社交场合能躲就躲。难道要我每天在学校门口守株待兔小C的家长,然后搭讪说“嗨,可以邀请你女儿来我们家”吗?想想就要窒息了。
冥思苦想之后,我们决定让小A自己做一张卡片,我们替她交给小C父母,并发出邀请。于是,小A激情满满地挑选了一张小C喜欢的粉色纸,“精心绘制”了一张卡片。▼
之后的事情都很顺利,有了卡片做媒介,我在堵小C妈妈的时候不那么突兀,有了些“谈资”。我顺利和小C妈妈互加了联系方式,在周末进行了约玩。▼
现在我们家和小C家每一到两周就会约玩,马上还会一起去旅行。我和小C妈妈也成了朋友。感恩女儿,带我交友带我飞!
3. 约玩发生矛盾
“妈妈!她不分享!”
小朋友相处,总不免有些擦擦碰碰。
小A熟谙社交第一要则是要学会分享。于是,她自己一直牢牢遵守着这条规则。
但是,但是,在这点上,她对别人也有着超级高的要求,仿佛一个“纪律委员”。
如果在玩耍过程中,她希望别的小朋友和她分享,在她表达需求后10秒内没有收到反馈,她就会一字一顿地大声告状:“妈妈!她不分享!”然后撅嘴崩溃。
老母亲瞬间就尴尬了起来。有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觉。
她似乎也没有错。但别的小朋友也许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准备分享,那也没有错。
接下来怎么做?冲突是我女儿发起的,我要出面主持公道吗?
这个事,在她和朋友小C、小D约玩的过程中都发生过。
小A和小C发生冲突的那次,我特别着急,推着队友,让他出面去主持公道。
小C妈妈却很淡定。她们家有两个孩子,这样的场面见多了。她说,我们没办法主持公道的,让她们自己去解决吧。这种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评判不好的。结果过了半分钟,她俩就立马和好,仿佛没事般玩了起来。
和小D发生冲突那次就不一样了。矛盾爆发后,双方就互不理睬,各玩各的。
我和小D妈妈都很着急,分头劝。两个倔女孩,忽近忽远,虽然偷偷瞄对方,但谁也不主动和好。磨蹭了半小时。
最后,我女儿憋不住了,偷偷问我怎么办。我建议她主动一下,邀请小D一起玩。她厚着脸皮去了,但小D还是不理她。这样反复了几次,小D突然紧紧地抱住了我女儿。然后就是Happy Ending啦。
就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女儿幼儿园园长,怎么样的处理方式比较好。园长建议:
“这种情况下,大人要沉住气,暗中观察,只要没有到其中一方开始动手,大人尽量不要介入。当然,还要根据你对孩子的了解,来适当调整你是否介入的判断。
但你们要知道,等再大一点,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会更多不同的社交冲突,甚至被欺负,你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身边看护着她。所以,尽量要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化解问题。”
——小A幼儿园园长
当然,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更适合在约玩的前提下,两个孩子之间本身有友情基础,而且“情投意合”。也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
通常,发生冲突的当晚,我还会和女儿再还原一下场景。先让她倾诉一下她当时的想法。然后,让她尝试代入小C或者小D的视角来看看整个事件:
“有时候也许你的朋友并不是不想分享,而是还需要一点时间。你希望别人和你分享玩具的时候,可以问问她们是否愿意?还要玩多久可以和你分享?”
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沟通不良产生的。我们成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4. 孩子语言不当
“你妈妈好傻!”
有一天和小A在家附近公园玩,碰到同学小E一家人。小A和小E在一起玩,小E姐姐和她妈妈在一边爬下图这种单杠。▼
本来是一片岁月静好。我就坐在不远处,开始刷手机放松了。
突然,听见女儿超大声地说:“你妈妈好傻!哈哈哈哈哈哈!”
“傻”这个词,我们在家开玩笑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她有时候会说自己好傻,有时候会说爸爸妈妈好傻。
但用在别人父母身上,总觉得有些不妥。
我当时凝固了!不敢抬头。偷看了一眼小E妈妈,发现她尴尬地笑了一下,然后不再和女儿一起继续玩单杠了。
我的脑内小剧场开始飞速运转。感觉我和小A头上被放了三块大石头,写着“没教养”三个字。
妈妈脑内小剧场
怎么办??冲过去当众教训小A一通,让她道歉吗!?
不行啊!小时候,我妈都是这样处理我的。到现在,我依然能记得那个时刻自己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倔强如小A,当下绝对不会服软。一定搞得鸡飞狗跳!
怎么办?怎么办?
小A和小E还在继续玩,在她们的世界里,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
经过一番斗争,我还是没走过去“教训” 小A。也许我冲过去大声教训她,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头上的“没教养”三块石头会被搬走。但对自尊心很强的小A来说,会是一种伤害。权衡之下,我还是想先保护她小小的自尊心。即使真的被贴上了“没教养”的标签,我也和她一起先担着吧。
回家以后,我和严肃地和她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她“傻”这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想一想能不能随便用。用在很亲密的亲友之间是玩笑,但是用在不那么熟悉的人或者长辈身上,可能会是一种冒犯。下次可以用“好好笑”来代替。
语言博大精深,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对孩子来说,这个不好理解。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无恶意性不礼貌”的行为的时候,可以多举不同场景的例子,来给他们解释合适的用语用词。
当孩子对他人表现出“无恶意性不礼貌”态度的时候,切记不要当众训斥他们。可以根据情况,拉他们去角落或者等回家再还原场景,解释分析教育。不要小看他们,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前段时间14岁少年跳楼的悲剧就给到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
5. 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
“妈妈,她最近都不和我玩了。”
小A顺风顺水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回家和我说:“妈妈,小F最近都没有和我玩了。”
小F可是她三大最亲闺蜜之一啊!之前她有两个同学之前也发生过这种情况,被冷落的一方,回家一顿大哭,伤心欲绝。
老母亲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问她:
👩🏻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 “不知道。她就是不和我玩了。”
我问的同时,紧紧盯住小A的眼睛, 准备在她泪水决堤的那一刻,紧紧把她拥入怀中。
然而,事实证明,是我戏多了。
小A回答完我的问题,就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貌似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伤害。
虽然但是,我还是拿出了《最好的朋友》这本书,给她又讲了一遍火鸡图图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小小的故事。▼
火鸡图图虽然有很多玩伴,但当她遇到最好的朋友小小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花很多时间和小小在一起,冷落了以前的玩伴。以前的玩伴都责怪她。但是图图和小小很大方的和大家解释了一下,并表达了和大家还是好朋友的意愿。以前的玩伴最后不再生气图图,也接受了小小。▼
给女儿再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她明白朋友不是一对一绑定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交多个朋友。小F可能因为遇到了别的朋友,而冷落了她,她要尝试理解,可以试着融入她们。而如果未来小A遇见了别的朋友,冷落了小F也要记得照顾小F的感受。
另外,我还告诉她,即使小F选择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代表小F不爱她了。况且,她还有小B、小C等等很多朋友爱着她。还有就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永远爱她。
几天以后,小A回家开心地和我说:“小F今天和我玩啦!”
后来,我在学校也看到之前发生同样情况的两位同学又手挽着手,商量着邀请对方去自己家。
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也许是我紧张过度了,他们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
6. 拒绝和某个小朋友玩
“我不想和他玩!”
社交花蝴蝶最近可能飞着飞着有点飘了。
上周,在公园遇到她同学小G。小G是个男孩子,热情地邀请我女儿一起玩。
👦🏻 “小A,我们一起来玩吧!”
👧🏻 “……”
👦🏻 “小A,我们是同学啊!”
👧🏻 “……”
👦🏻 “小A,我们来玩捉迷藏好不好?”
👧🏻 “……”
👦🏻 “小A,你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对不对?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 “……”
小G从各个角度来花式说服我女儿。小A却丝毫不理睬他,连一个“不”都没有说。最后我女儿拉着爸爸的衣角要回家了。我只能和小G妈妈尬笑一下,表示歉意。
回家以后,我又和女儿进行了一次谈话。
👩🏻 “如果今天你想和妈妈玩,但是妈妈不理你,一点都没有回应你,你会难过吗?”
👧🏻 “……”(小A点点头)
👩🏻 “那你今天为什么这样对小G呢?”
👧🏻 “我想家了。我不想玩。他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
好吧。小A确实最近性别意识会时不时地崛起一下。在家也经常会搞“我和妈妈是女孩,爸爸是男孩,我们需要分开玩”这一套性别排挤。
于是首先,我先告诉她“男孩和女孩是可以一起玩,一起做朋友的。”然后又搬出了汪汪队来解释:“天天是女孩狗狗,她也会和阿奇、毛毛他们一起玩,对吗?”
在她点头之后,我又继续问她:
👩🏻 “你希望你问妈妈话或者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不理你吗?”
👧🏻 “不要!”
👩🏻 “那你今天没有理小G?”
👧🏻 “我那时候想回家。”
👩🏻 “那你可以告诉小G,你暂时不想玩,想回家了,下次可以一起玩。你可以选择不和小G玩,但是你要告诉他你的想法,不理睬别人不礼貌,可能会让他伤心哦。”
👧🏻 “……好吧。”
然后,我又再和她强调了一下她们幼儿园的金句: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
这个场景的处理方式,我后来也请教了一下幼儿园园长。园长说:
“当我们成人进入某个新的社交环境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果你是往后躲的那种类型,那很可能你的孩子也是这样的类型。
你可以试着先鼓励她,陪着她进入这个社交场景,一起玩。等她和小伙伴热络起来,你再退到旁边。”
——小A幼儿园园长
是啊,我自己一个社恐,怎么对孩子的要求那么高呢?最后,园长还给我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适用于所有孩子教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把孩子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有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放入孩子的情景中去想,自己会如何处理,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也要感谢当时小G妈妈善解人意,一直帮着和小G解释:“人家可能现在不想玩。人家可能想回家啦。你不要着急。”如果以后我女儿处在小G的处境,我想我也会这样疏解她的心情。
萌芽的话
可以说小A在这个过程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开始只喜欢一个人玩,到现在每天回来都会告诉我,她和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小朋友玩了什么。不管如何,都是在集体的帮助下,孩子才得以稳健成长。
其实孩子的社交困境,说复杂也不复杂,但是说容易处理,也不是。每一个踩地雷躺过炸弹的我们,都充满着各种苦涩的为难,关键是成长路上,这种炸弹总是充满着各种变化。
社交发展再往上走,便是友情缔结。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孩子的讨论。
前几天回老家,刚好学校校友会,我遇到十几年没见的好朋友,见面依旧如故。
我回去跟孩子们说,“哎,一朝毕业后,竟然一眨眼就十多年没见了。”
孩子很淘气的问我,“那为什么你们要十多年不见面呢?”
孩子的逻辑很简单,喜欢就想天天见着,见不到半夜也会想念,为什么大人可以那么多年不联系,哪怕见面了,可也失去了十年呀?
坦白说,我被孩子们的问题噎到了。一时半会,竟不知道如何回复。
哎,这或许又是友情的另外一道解释了。孩子总会明白,一路不离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但一见如故才知感情的延绵珍贵。
正因为人与人相遇相知已属不易,所以我也同样珍惜能照亮和温暖彼此的光芒,有时候半夜起身,看到没回复的留言,能多回复点就想多回复点,也是想在朋友需要的时候多做点事儿。或许这也是友情最好的状态,不一定经常见面,但见面的时候,我们始终一见如故。
情谊不变,真心以待。
互勉。
今天的文章来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作者萌芽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也是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创办了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了孩子的第一门百科动画课、0-5岁的早教启蒙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针对孩子或父母的系列课程,在各大知名育儿平台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当当排名第一的育儿畅销书《教养力》的作者。
本文经萌芽研究所BUD授权发布,原标题:幼儿园里的6大社交困境,你一定要帮孩子!,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毛喳喳
校验提示文案
悲魔刑天
校验提示文案
HarryQin
校验提示文案
torkie
校验提示文案
我说啥来着
校验提示文案
我说啥来着
校验提示文案
torkie
校验提示文案
HarryQin
校验提示文案
悲魔刑天
校验提示文案
毛喳喳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