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需要上哪类兴趣班?看了《竞赛白名单》我内心更笃定了
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轮番被以下这类文章标题轰炸:教育要变天了,2024年将取消艺术特长生,科技特长生成为升学新方式……
伴随而来的就是朋友们一系列的疑问:美术班、音乐班还要上吗?
是不是要开始报名上编程班了啊?趁早鸡对方向,才能弯道超车?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困惑的,哪有那么夸张,这个“白名单”往年都是一年更新一次的,也没看大家喊“变天”。咋就今年突然出现了一小波集体性恐慌呢?
到底是我女儿太普通所以我不焦虑呢?还是说又是一波被“炒起来”的话题呢?
最近我就花了一点时间好好研读了一下教育部这份《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今天来分享一下我的解读心得。
01只看到报班,小心变“韭菜”
这份名单出炉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文章解读。不知道你们从中得到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如果只是记得,不要报艺术兴趣班了,要开始主攻科学兴趣班,尤其是编程,那就很有可能要成为第一批“韭菜”了。
我是80后,想想我们当年,钢琴八级,那是多罕见多了不起的特长啊,考试还能加分。而如今呢?至少我身边随便抓一把,钢琴八级九级十级的孩子很多很多。
每次教育新政策出台,总有人盯着“操作层面”(就是报班),然后大声吆喝,要抓住抢跑红利。
我一听到“红利”就笑了,稍微有一点点股权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股利包含股息和红利,股息占大头,剩下的那些就是红利,却要分给数量巨大的普通股民。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普通家庭当然要抢到这些“蝇头小利”,总比一点都没有强吧。
同意这句话,但抢跑的赛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捷径,捷径注定是拥挤的。那么在你踏上这条又急又窄的跑道上,需要自我评估一下:
这条抢跑的赛道,你和你孩子有什么优势和能力可以跑在前面?
你愿意花费的投资和愿意承担的风险有多大?
万一这条赛道最终没有前景,你和孩子转换跑道的灵活性有多高?
《白名单》谈的都是竞赛和特长生,定义的是人才培养的上限。
说实话,我们自己和大部分孩子终究都是普通人,所以看完白名单就去争取“抢跑红利”,最终就成了“韭菜”,成了陪跑,“损兵折将”当分母。
那白名单就不要看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要透过这些报班的“操作层面”,去看到真正的政策变化背后,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那么就是抓住了接下来教育的“重点”,确保自己孩子走在了正确的跑道上,哪怕跑的慢一点,至少没“跑偏”。
我看到下面几个重大变化,也欢迎大家补充。
02从学科竞赛到科创类竞赛
从白名单里,我看到的第一个趋势就是,科创类竞赛显著增多,足足占了7成。
大家思考过没,学科和科创的区别在哪里?这就是第一个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传统学科竞赛的模式,都是一张试卷,一道或者几十道题目。这类竞赛,抛开真正有天赋的娃,就算只是普通人,根本不喜欢也不适合深挖这个学科的娃,大概率还是可以通过“题海战术”来获得一个半个名次和奖状。
毕竟考的就是固定的解题方法,那么只要肯吃苦,题海战术去穷尽大部分的方法,并且熟练掌握,基本上就能有获奖的可能性。
但科创类竞赛可就不是这么玩了,它可能压根就没有试卷,也不出题,而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随口举个例子:如何在宇宙种蔬菜,这就是完全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们自己需要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并且给出方案:
宇宙和地球环境有什么不同?
需要种怎样的蔬菜?为什么选择这些蔬菜?
在那边种蔬菜会遇到的风险是什么?如何规避?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会设计的“工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工具,有什么优势?
这些的落地方案可能是机器人设计,可能是发明创造,可能是计算机编程,但其实本质还是背后的思维模式。
不管科技创新啥,孩子都要有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统筹建模能力。
这一点我在《新课标解读》时就强调过,新课标是第一次提出了培养人的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那么结合这次大幅增加的科创类竞赛,就是明确地呼应了新课标的“有本领”这个目标。
“本领”和“知识”是不同的,本领就是要把知识可以实际运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大家当然可以去报编程班,但千万不要把思维培养变成了另外一种“刷题练习”。很多思维训练,日常也是可以进行,从小就可以进行:
👉 我不想给女儿报编程班了
👉 让孩子从逻辑混乱到思路清爽,差距就在每一次的日常互动中
👉 说多了破坏想象力?教多了破坏创造力?第一个误区最常见
👉 和孩子闲扯“世界难题”,没想到还培养了思辨鬼才
03竞赛门槛降低,培养文化自信
这次白名单里新增了一些我以前压根都不会想到可以“竞赛”的类目,比如国家版图知识、劳动技能、文化遗产知识、传统体育项目、“致敬英雄”文化艺术创作等。
这些粗看,感觉门槛很低,似乎每个孩子都能参与。
我又要再次提醒大家,头脑冷静,门槛低只能说明,你觉得自家孩子可以,其他家庭也这么想,所以参赛人数就会特别多,入门越简单,竞争越激烈,淘汰率越高。想在这些竞赛里找“弯道超车”的捷径,要不得。
但是,这几个方向里,藏着人才培养的第二个关键所在:文化自信,这也是新课标里再三强调的。
你现在再回头看这些竞赛,可不就是把务虚的“文化自信”四个字落地了,热爱国家的疆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历史,热爱传统,热爱榜样。
怎么样,这么一看,夺不夺名次是其次,这些方向当然要适当引导,课外读物/视频内容的选择,也赶紧去查漏补缺一下。
04学科竞赛,重点没变
学科竞赛保留了作文和奥数这两类,但都要到了高中才能参加。不少朋友看完,结论是,低年级语文数学不重要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一个“保留”一个“延后”,就藏着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重点。
先来谈“保留”,这恰恰说明了,这两门学科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这一点,我又要回归《新课标》了(强烈建议没读过我旧文的,可以去看一下)。
新课标里面强调了两点,大语文和数学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呼应的就是这两类竞赛的“保留”。
作文是最综合语文能力的整合,而我大胆预测,作文能得高分的,肯定不是用词多华丽,而是两点,格局大,能体现大语文的“大”字,更能体现孩子的文化自信。这个之前也讲过,可以看看旧文:
👉 从小“多读书”语文不一定就好,但挖透这一本书,语文没有不好的
👉 谈了几年的大语文启蒙,我发现,效果最好的不是“多读书”
👉 我从小最怕,现在女儿基础最弱的这块“大语文”,原来能这样学
👉 不论中高考怎么改革,语文想考高分,这个点真要从小抓
另外一点就是,言之有物,逻辑清晰,这也是新课标里反复强调的,作文是思维的表达,而思维的训练又反过来体现在了前面提到的各种科创竞赛和奥数竞赛里。
再来说“延后”,这其实就是替我们家长做了“优先级排序”,先广泛地体验生活、对生活保有好奇心,学会基本的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过早地训练“技法”。
05那艺术班还要报吗?
说了那么多,似乎还是没回答开头的问题,艺术兴趣班还要报吗?
我都不想谈,艺术审美人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只想说,有这个疑问的,其实还是把“兴趣班”的本质搞混了。对我来说,兴趣班,那就是看孩子的兴趣啊。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对艺术感兴趣,而且你也有预算给到“兴趣班”,那么当然可以报。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兴趣不重要,关键是“考试”,那么当然也可以坚定地选择给孩子报“技能班”,以培养参加竞赛为目的。
我始终觉得,这些都是家庭的个人选择,只要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明白,我为什么而买单就好了。
唯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从去年开始的双减到后来的新课标,再到这次的白名单,趋势已经很明显。
想要按照我们当年的路径,依然指望通过培养“标准件”的方式来打造一个“牛娃“,已经不可能了。
未来唯一不变的肯定是变化本身,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就是瞬息万变的,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培养人的目标。
所以,与其找捷径算计报什么班,不如好好思考,怎么培养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才,这才是最大的捷径。
本文经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授权发布,原标题:娃需要上哪类兴趣班?看了《竞赛白名单》我内心更笃定了,作者:大J|国际融合教育专家,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