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在爱中成长04》:那些藏在孩子心底的6大心理需求
你或许以为自己爱孩子,想象着能够爱孩子,自认为这便是爱孩子,但这与真正地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脚步审视一番:你的爱是否基于自身的想法、恐惧、焦虑以及习性呢?这很可能意味着你更爱自己的想法、恐惧、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这一切 “如是” 当中将爱分离出来,如此,你的孩子才能够真正接收到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仅有一样东西,那便是爱。
——孙瑞雪《爱和自由》
Hello!大家好,我是阿盛~
今天继续分享孙瑞雪老师的著作《在爱中成长》第四章《儿童的六大心理需求》。前几篇相关推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 荐书 | 《在爱中成长》03 第3章 洞悉家庭关系与孩子的羁绊
《在爱中成长》
孙瑞雪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24年7月 版
第四章 儿童的六大心理需求
“以生命的价值体系去关爱孩子”
“.......”
为何儿童的心理需求至关重要?
作者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这两个世界能够被触摸、被感受。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无形世界主导有形世界。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如同一个空的容器,一切皆由成人灌输。然而,如今对儿童的认识告诉我们:“儿童并非依靠成人的创造或教导来成就自我,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自出生那一刻起,便与父辈不同,这是进化的历程,也意味着颠覆了我们从前的思维。”
孙瑞雪老师在其此前的另一部著作《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中,阐述了儿童怎么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以及精神的主人,和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他培育成一个完整的人。
“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并非完美。人不可能完美,也无需追求完美。完整意味着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具有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完整成长的过程正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完整的成长》
那怎样助力儿童实现完整的成长呢?答案是要用生命的价值体系去关爱孩子,而非依据社会价值系统来评判和教育孩子。
生命的价值体系涵盖着:爱、尊重、自由、规则、平等以及支持。
“倘若我们爱孩子,那么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尊重其遵循自身的生命规律去发展。”
以生命价值体系来关爱孩子、养育孩子,并评判孩子的成长。生命系统的核心在于自我,而自我的核心呈现为:
“我是存在的”“我是有价值的”(即存在感——自我价值感)。
“我是值得被爱的”“我爱我自己”“我爱别人”。
“满足儿童的六个根本性心理需求,便能塑造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爱的品质。”
“需求一 儿童需要爱与被爱”
“.......”
当父母为孩子营造安全且自由的环境,并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便能滋养孩子的成长,赋予孩子巨大的安全感,同时也为其种下一颗宝贵的种子。
“这个孩子会怀揣着这颗爱的种子茁壮成长。这颗种子会在孩子的生命里,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发芽生长,给孩子未来拥有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慈悲、善良、无私、宽厚、关爱以及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这里所说的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01爱的滋养:滋养儿童身体的是食物,而滋养儿童心灵与精神的则是爱。我们是精神体的人,并非我们的精神寄居于身体之中,而是我们的身体活在我们的精神里。
02爱的表达:爱不是仅仅局限于言语表达,还能够以拥抱、亲吻、眼神交流等非言语方式来传递,还可以是一张小纸条、一个温暖的笑容。实际上,爱是一种心境,它虽与生活条件有一定关联,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关系。
03共度爱的时光:营造一个稳定、持久且充满爱的环境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成人。
作者特别强调:“人的成长过程远比植物的生长复杂得多,即便心灵枯萎,身体也会顽强地生存下去。这是我们时常看到的景象。内在的生命未得到滋养,身体却在顽强地成长。这种内在已然枯死,外在却仍在生长的畸形状态,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悲剧。有大量的儿童正处于这样的生存困境之中。”
“需求二 儿童需要被重视和关注”
“.......”
“重视,是父母对孩子本身或做的某事,给予高度评价和尊重的态度。”
“重视孩子,即认识到孩子的价值,尊重孩子的感受、需求与愿望,同时也尊重孩子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
“言语上的赞许、时间上的投入以及行为上的支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视。”
作者着重强调,给予孩子高度评价并非意味着忽视错误行为或者盲目赞扬,而是要关注并强调孩子的积极品质与潜能,以支持和建设性的方式来指导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得以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因犯错而感到自我价值受损。
★ 给予儿童重视和关注的具体做法:
01.分离行为与个体价值
“我理解你期望获得……,但此种方式并不恰当。”
“我深知你是一个聪明且善良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探寻更好的解决途径吧。”
02.识别和强调积极意图或结果
即便孩子的行为欠妥,也应尝试理解其孩子背后的动机或情感,例如好奇心、尝试独立或解决问题。
03.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替代方案
“下次当你感到生气时,可以来找我交流,而非撕坏书籍。”
04.强调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每个人偶尔都会犯错,关键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了什么。”
05.维持积极的沟通
以上即为父母对孩子本人及其所做的事给予 “高度” 评价的方式。
“重视表明父母能够真正看见孩子,看见孩子原本的模样,并非期待中的孩子、不是比较中的或是被物化的孩子。”
父母需通过倾听、观察、询问、共享经历等行为表现来实现关注孩子的愿望。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看见。看见,即是一种最为简洁的重视与关注。”
得到重视与关注,儿童便能构建一生的自我价值。
“在童年时期,当孩子经过一番尝试,成功地将钢笔尖插进钢笔帽里,爸爸说 “喔,好聪明。” 孩子哭闹时,妈妈一直陪伴着你,关注着你…… 这样的关注过程便是建立自我价值感的过程。孩子所获得的价值感源于自身,当长大成人后,无论从事何种活动,成功还是失败,皆不会因事情的成败而影响到自我价值感。不管富有或者贫困、有无知识、有无社会地位,你都会认为自己很好,并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童年与成年后获得价值感的区别:
01. 童年时期所获得的价值感:在童年时期,父母基于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的认可,是外界对孩子内在价值与存在的确认。这种认可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为孩子构筑起坚实的心理基础,通常还会促使孩子发展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
02. 成年后通过事业成功获得的价值感:此种认可往往具有条件性,依赖于持续的表现与成功,因而可能致使价值感出现波动。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某些人眼中,所谓的事业成功,其价值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家庭与道德,凌驾于一切之上。
同样,内在价值感与外在价值感也存在类似的本质差异。
只有被爱,孩子才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倘若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未能得到关注,那么在其后续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期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这一缺失的满足感。
★ 作者给出了如何给予孩子充分重视和关注的建议:
01.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02.孩子通过“工作”确认自身的价值(在蒙氏幼儿园,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发现孩子的兴趣;二是当孩子工作时,不打扰孩子)
03.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孩子
04.让孩子为自己发声
05.寻找合适的机会,选择并尊重孩子的意见
06.与孩子共享相处的时光(“爱,是真实的你与他在一起,并非你的想法与他在一起。而是你渴望与他相处且不想分开,这便是爱。”)
“需求三 儿童需要被接纳”
“.......”
弗洛姆曾言:“我期望我所热爱之人,能够依循自我的意愿,以其自身的方式生长与发展,并非服务于我的目的。”
“接纳,乃是在心理、情感以及精神层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存在、特点、经历以及观点予以接受并认可。此过程涵盖对自身及他人之优点与缺点、相似与不同之处的接纳。”
“接纳并非意味着赞同或同意,而是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接纳是成长与自信的最优土壤。不被接纳的仅仅是孩子错误的行为。唯有完全的接纳,方能使爱变得恒定。”
“我们务必需铭记一个真相: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此个体拥有自身的想法、感受与能力。”
“接纳并承认每个人皆为独一无二且值得尊重,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价值观。”
“接纳一个人,不将其优秀与否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是一种基于尊重和尊严的态度。”
当我们接纳了接纳的价值观后,需避免如下教育方式:频繁批评、拒绝孩子;时常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期望孩子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梦想;过度保护与呵护孩子;对孩子抱有过分的期望。
“若有一日,你发觉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或许就会从自身观念的陷阱中跳出,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幸福且快乐地生活,这已然是最高的标准。”
“需求四 儿童需要安全感”
“.......”
“安全感对于个人的整体福祉、情感稳定、个人保障以及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
安全感涵盖物理安全感、情感安全感、心理安全感、经济安全感和认同安全感等多个方面。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由母亲赋予的。
“对于 6 岁以前的儿童而言,快乐且有安全感的生活是最为重要保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因追求学业成就或要管理而剥夺孩子的笑声与快乐,此乃底线所在。”(对比前一段时间网上备受热议的小学课间休息时间问题,着实令人感慨万千。)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01.父母的冲突:父母的争吵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他们可能会担心家庭的稳定,从而缺乏安全感。
02.经常搬迁:频繁更换居住环境会使孩子失去熟悉的人和事物,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和归属感,导致安全感缺失。
03.缺乏适当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则,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04.父母经常不在家: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和被抛弃,安全感也会随之降低。
05.父母本身没有安全感: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也变得缺乏安全感。
06.不断地批评:过多的批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认可,从而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
07.重事过于重人:过于关注事情的结果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缺乏安全感。
★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环境:
父母之间应具备安全感,彼此相爱;
父母对孩子要有丰满且持续的爱;
实现家庭的和谐契合;
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儿童能够在重复的日常生活里探寻秘密;
提供适时且适度的精神生活和规则;
培养归属感。共同分享,关心同样的事情。(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个群体、社区或者环境的情感联结与认同感。对于孩子而言,归属感意味着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交圈子接受和欢迎的程度。拥有良好的归属感,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与支持,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保持情感稳定以及发展社会技能。)
★ 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永远应与孩子处在同一立场,共同面对问题。(此前推文中曾探讨过,倘若我们无力改变某些教育现状,那至少也不要成为帮凶)
01.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能够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当家长选择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时,他们会更加用心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家长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先表示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这样的做法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从而更加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入的沟通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而理解又是信任的基础。家长的支持会让孩子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都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人)
02.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面临问题时,如果家长始终与他们站在同一立场,孩子会更有动力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长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应对各种挑战,这种自信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将问题置于人的外部。(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意味着不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而是将问题看作是外部的挑战。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让他们更积极地去面对问题。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是批评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成绩不佳,如考试难度较大、复习时间不够等。把问题放在人的外面,能让孩子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困难,从而更有信心去克服它们)
“需求五 儿童需要被欣赏”
“.......”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加强情感联系并增进亲近感。”
★以下为欣赏孩子的原则:
应欣赏孩子所做的事情,而非其品格。
欣赏孩子能够负责的事,不是欣赏不可改变之事。(“若期望孩子成为某种样子而假装欣赏孩子的某些地方,以隐性权威方式将孩子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此举可能会使孩子步入歧途。”)
孩子需要从他认为对他重要的人那里获得欣赏。
欣赏孩子主动去做的事情。
欣赏需发自内心真心。
当面欣赏效果最佳。
欣赏的语言和态度是对方感受的关键
“需求六 儿童需要规则”
“.......”
规则是众人共同遵循的具体规定。于孩子来说,即:你我共同遵守;孩子遵守,家长也当遵守;老师遵守,学生同样遵守;总之,所有人皆须严格遵守。
★ 儿童的七个规则:
规则一 不得有粗野、粗俗之行为;
规则二 不可拿他人之物;
规则三 请将物品归位;
规则四 请耐心等待;
规则五 不得打扰他人;
规则六 请学会道歉;
规则七 请学会说 “不”。
“建立规则的目的并非要限制孩子,而仅为限制暴力。然而,限制暴力之模式并非就此停滞,而是开启无数通往自主、独立、接纳、尊重、包容、合作及界限之大门。如此方能疏导内在的猛烈之(暴力)能量与情绪,并将其转换与延伸至积极、有爱、支持之途径。此乃规则之意义所在。”
孙瑞雪老师在其著作《爱和自由》书中,有大量关于她所创办的 “爱和自由” 幼儿院是如何运用规则及其对孩子的影响的阐述,可参阅此书。
★ 家庭的三大规则: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亦可表述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
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与自我相处的规则,涵盖了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成长。此部分内容值得每位家长认真学习。
★ 重点分享下心灵成长的规则:
· 自我反思:每日花几分钟,对自身行为与感受予以反思,旨在深入了解自我并改进。
· 正面思维:于面临困难与挑战之际,以更为积极且有益之视角审视问题。
· 感恩实践:每日甄选出三件值得感恩之事,并予以记录。
· 学习与成长:应将每一次失败视作成长与学习之契机,而非衡量自我价值之标准。
· 情绪管理:当情绪激昂之时,需学会暂停并深呼吸,切不可在情绪化状态下贸然做出决策。
· 清晰沟通:在与他人交往之时,明确且直接地表达自身之需求与愿望。
· 界限设定:学会拒绝,并为自己设定健康合理的界限。
· 同情与共情:尽可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同情与共情之境。
· 持续学习:持续进行阅读、学习或与他人交流等活动,以不断推动自身心灵之成长。
· 寻找支持:若遇困难或需他人建议之时,切勿犹豫,应积极寻求可信赖之人或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写在最后:
本文篇幅较长,是在认真读完孙老师的书后,经过细细整理而成(至此,关于《在爱中成长》这本书的这几篇读书笔记总计已达上万字了)。
于我而言,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再一遍沉浸式的学习、感受和思考的过程,心中满是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
或许,关于这本书的分享就到此为止了(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多)……
不过,还是那句话,家长们、朋友们,去买这本书来看一看吧!
比起阅读,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做出改变。哪怕仅仅记住书中的一个小要点,并真正将其付诸实践,那也是极好的。
阿盛越来越觉得,在陪伴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正如老子所说 “少则得,多则惑”。
放手不做,比紧紧抓着却都做错,对孩子要好得多。
放过,既是放过孩子,更是放过自己。
真心期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够走进 “爱和自由” 的思想世界,静下心来,重新学习如何成长自己,如何爱自己、爱孩子。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最终还是回归到对我自己的期许。
原创首发于公众号:阿盛的绘本王国。
作者简介:阿盛的绘本王国,读书、写作、带娃、丰富的学习资源,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