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也“闹情绪”?攀岩赛场上的小插曲
女子速度攀岩赛现场出现不寻常插曲——计时系统“罢工”了。当中国选手周娅菲攀爬到顶后,计时器依旧跳动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差错,组织方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故障修复。巴黎奥组委也通过一封邮件,向公众通报了这一消息,并承诺未来不再重演。
这一件事在网上引起不小讨论,众说纷纭中不乏合理推测。有人猜想,或许是周娅菲在触碰计时装置时,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其力度与角度未能达到预设的停止标准。要知道,作为奥运会上仅有的两项(另一项为游泳)采用选手自动停止计时的高精度设备,其设计之初便需考虑诸多环境因素,如游泳中的水流波动,而攀岩则会涉及到力度与触感的微妙差异。
亦有人提出,速度攀岩才加入奥运会两届,在赛事组织与技术设备的磨合上或许尚存提升空间,这场小插曲或许正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小考验。但无论如何,它都再次强调了技术保障对于体育赛事的重要性。
而除了上述“掉了链子”的触摸板外,赛场上仍存在着一些稳定了军心的设备。
起跑踏板,这个简单却不可或缺的存在,如官方资料所示,踏板采用了先进的压力感应技术,一旦选手给到其压力“信号”后,就会启动秒表,其误差可忽略不计。为比赛营造了“零起跑线”的环境,也从根本上铲除了以前存在的抢跑乱象及计时误差等问题。
而成绩显示屏,则是另一亮点。它扮演起播报员的角色,以直观、迅速的方式实时更新选手的成绩数据,包括时间、排名等关键信息。即使在户外强光下,凭着亮度LED的加持,屏幕依旧清晰可见。这样的计时性,拉满了观众的观赛体验,也让选手充分了解自己,为之后的比赛调整好状态。
比赛的余温不仅停留在胜负落定上,它更像一扇窗,引领我们深入攀岩这项挑战极限又不失优雅的运动。
攀岩,不是简单的“上上下下”,它是一场与地心引力较劲的项目。在这项极限运动中,运动员要在天然或人工岩壁上,执行一系列如转身、引体、腾挪、甚至跳跃的高难度动作。因为融合了健身的汗水、娱乐的欢笑与竞技的激情,被誉为“峭壁上的芭蕾”。
说起攀岩,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传说呢。话说在阿尔卑斯山上,生长着一种玫瑰。传说中,摘得此花,就能收获爱情。于是乎,一群小伙子踏上了攀岩的征途,不是为了征服高山,而是为了心爱姑娘的笑容。
但其实这项运动,是从登山中衍生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攀岩还只是军队里的一项训练科目,专门用来锻炼勇士们的胆识和身手。直到后来,1974年列入世界比赛项目。
现代竞技攀岩主要分成三类:速度、抱石和难度。
其中,速度攀岩,顾名思义,自然与速度有关。具体来说,它是指运动员在标准化线路上疾速攀登,胜负由攀登所需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速度攀岩的赛道难度设定偏基础,易于快速通过。场地搭建于12至15米高的斜面岩壁之上,倾斜角度控制在0°至30°之间,保证了攀爬的安全性,也增添了速度的竞技感。线路岩点设计得既大且深,凹槽开口逆向运动员的发力方向,迫使运动员在高速攀爬中不断调整策略与力量分配。整个攀爬路径为直线向上,动作简单直接,连贯自然。
至于怎么在这条路上跑得更快?那就得看你的自我了解有多深了——身高是优势还是限制?能力上限在哪里?特长要如何发挥?小缺点又怎么克服?还有,起步那一下,得跟兔子一样敏捷;出手顺序,得跟下棋一样算计;踏脚点和腾跃点,既要精准,又要帅气。
抱石攀岩,一场没有安全绳束缚,全靠真功夫的攀登。尽管有安全垫作为后盾,但挑战者仍需在紧张的四分钟内,完成每一条复杂多变的线路,且尝试次数越少,成绩越优。
每位运动员将面对3至4条,融合了直壁、斜壁、屋檐等多种地形结构的线路。它的风格也是千变万化,平衡线感受平衡之美,指力线则是对手指的考验,动态线更是要灵活应对。
在准备攀登前,聪明的攀登者会先审视自己这身板适合哪种风格,再研究岩壁的布局、岩点的形状,还有那些动作细节,是抓还是握,是撑还是拉,都得心里有数。
难度攀岩在六分钟内的目标只有一个——向上,再向上。岩壁的角度多样,在赛前,线路不为人知。每位选手仅有一次攀爬机会,以及统一的线路预览时段,而且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辅助,全靠自身的记忆力和对攀岩的深刻理解。它还是个技术活,要用四肢和躯干的力量,把自己“黏”在岩壁上,还得不停地换手、换脚,甚至来个腾挪跳跃,就为了那么一点点的高度。
线路设计也是满满的“心机”,底部直壁让你先热热身,中部的大斜壁、屋檐就开始给你下马威了,上部还有直壁或小斜壁等你征服。当然,这么高的地方,没点肌肉耐力怎么行?特别是选手们的小臂,有观察过的就知道必须特别硬朗。
东京奥运会期间,攀岩项目首次登上这个舞台,它与国际攀岩与登山联合会(IFSC)的传统赛事有所不同,要求选手同时参与速度、抱石、难度。比完还得依据各单项排名乘积,确定最终排名。但结果,不少高手因为“偏科”头疼不已。
好在,这次的巴黎奥运会听到了大家的心声,给攀岩赛制来了个大改造,速度攀岩自立门户,成了单独的项目;而全能战场则聚焦抱石与难度,让选手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为啥这么改?说白了,就是速度赛与另两个小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前者追求的是爆发力,而抱石赛和难度赛更看重耐力和韧性。这样一来,奖牌榜上不再像东京只是“男女各一金”,而是多了更多可能。
速度赛单独成项,对中国攀岩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剂”。国家体育总局攀岩活动部的主任厉国伟,笑着说道:“咱们速度攀岩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男队里21位能跑进6秒,女队也有12位7秒内。”
想当年,攀岩在中国还是个小众项目,装备简陋,参与者寥寥。但现在,赛事一个接一个,小将们层出不穷,岩馆也遍地开花。这三十年,咱们中国攀岩可是玩出了大名堂,不仅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还带动了整个攀岩文化的蓬勃发展。
说到底,攀岩这项贴上“年轻”和“时尚”标签的运动,咱们中国攀岩健儿的每一次飞跃,已经不只是为了奖牌那点事。他们像攀岩大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攀岩的魅力,从尝试到热爱,最终汇聚成攀岩大家庭。
(图片提供:欧米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