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最佳储存和不同的“最佳品饮期”,生活分享
茶叶的这个保质期,最初就让我很困惑,包装上写着18个月,但这茶我丢在那里,室温才一个月,这味道就变差了,你说这保质期有啥用?
直白说,这表明的茶叶保质期,真的没卵用。标明的保质期与茶叶真实的保质期差距很大。朋友们也都清楚,如果保存环境不合适,茶叶变质发霉也就是个把月的事,存放环境合适,放两三年也是完全可以饮用的,但香气和滋味会有些落差。
茶叶保质期的存在,是为了应付我国的《食品规定》,所以,并没有其它化学添加物,例如防腐剂,这点大家可以放心。倒是可以自己准备点干燥剂,用于存放茶叶很管用哦。
简单说说茶叶的储存,茶叶的吸湿吸异味能力极强,怕氧化,针对这三点特征储存就很简单了,要找个干燥无异味,避光温度低的环境。所以,最佳的储存环境是冰箱,你以为我要说冷藏,错了,我推荐大家在冷冻层储存。冷冻层保存,可以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原状态,保质期极长。如果你要冲泡,需要先把干茶取出放在常温中“醒茶”,若直接冲泡,干茶温度太低,香气释放不高,对滋味和口感也略有影响。
除了保质期,茶叶也有“最佳赏味期”,也可以说“最佳饮用时间”。有些茶种,需要尽快饮用,随着时间,茶质会逐渐变差。有的茶种,则要先存放一段时间,才会更好喝。还有些茶种,可以长久存放,而且越存越香。咱们分别说说。
需要尽快饮用的茶种:
需要尽快饮用的茶种,简单说就是怕陈化的茶种,时间越长,陈化越严重,茶就越差。茶叶在陈化过程中,香气明显减弱,滋味变化最明显的便是失去了鲜爽味。
所以,需要尽快饮用的茶种主要为绿茶、黄茶、白茶这些以清香和鲜爽味为重的茶类,还有红茶中部分原料非常细嫩的茶种,像金骏眉和滇红,细嫩原料的红茶以鲜醇滋味为重,鲜爽而醇厚,所以也怕久放。
绿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这四类中,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可以先短放半个月、一个月后,再行饮用。因为炒青和烘青之后,茶带有较强的“火”气,香气很燥,滋味也会略重。蒸青绿茶则越快饮用越好,太容易陈化了。
黄茶就比绿茶的制作工艺多了一道闷黄,口感、滋味、香气都偏向绿茶,以鲜爽滋味为重,香气清香,而且黄茶选用的原料与绿茶的嫩度一致,所以黄茶也非常怕陈化,需要尽快饮用。
白茶要分两种,一种是鲜嫩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另一种则是粗老的贡眉和寿眉,后主要制成了老白茶。鲜嫩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可没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不过,这说法也不知道是哪个茶商炒出来的,并不是古话俗语。
存放一段时间更好喝的茶种:
存放一段时间更好喝的茶,就是焙火程度高的茶种,简单说是给茶“降降火气”,焙火是茶叶的干燥环节,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是高火茶,成茶后茶叶火气过旺,对茶叶香气、滋味和口感有很大影响。
焙火程度高的茶,主要是乌龙茶,像武夷岩茶、浓香型的铁观音等,根据焙火的程度,需要的退火之间也不一样。总的分为三种,低焙火,需要一至两个月退火。中焙火,需要三至五个月退火;足焙火,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退火。总的来说,就是焙火越重的茶,需要的退火时间越长。
经过退火的茶,火味消散,香气更纯正,茶汤口感也更为柔和,剩余的火味与乌龙茶本身的花果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焙火乌龙茶最独特的韵味。
可以长久存放的茶:
一看到长久存放,这就明显了,说的就是老茶,基本会存放三至五年以上。黑茶、老白茶、隔年陈的武夷岩茶,这些长久存放的茶类,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善于炒作。不出意外,经过炒作后,搞得人尽皆知,这些茶种的身价自然是水涨船高,甚至也有了像古董一般的收藏价值。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说的就是武夷岩茶,上面说到了,武夷岩茶经过退火之后,滋味香气会更好,这个退火没有固定的时间,退半年、一年就差不多了,如果长久存放,依旧会受到影响。这岩茶可不能像生普洱那般过久陈茶。
生普洱和熟普洱都能长久存放,经过良好的环境储存后,普洱茶会越陈越香,茶汤滋味醇厚,口感层次丰富,是普洱茶主要的炒作点,也是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的主要原因。
黑茶也适合陈放,但并不是越陈越好,在陈放过程中,紧压茶内部的益生菌得以繁衍,促进黑茶内质转化,使得滋味和口感更好。
所以,茶的最佳饮用时间主要与制作工艺和此茶的特征有关,所有的茶叶都有干燥环节,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带一些火气,只要火气不是特别重,其实不需要退火,直接喝就行了,火气太重的茶,建议还是放放,不要急,退火后茶叶会更好喝。
至于老茶,其实所有的茶种,只要品质好,经过良好的储存后,都能存放成老茶,但没那个必要,什么茶喝的就是什么滋味,储存时间太久,到最后都陈化成了同一种味道,多此一举,闲得**。
同时建议大家,不要过于追求老茶,更不需要投入精力去搞什么收藏,老茶市场混乱,平静的水面下,危险重重。平常饮茶,一次也不要置购太多,尽快喝完再置购就是了。
tinywoody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955423389
校验提示文案
tinywoody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955423389
校验提示文案